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分数应用题的反思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旧知识的复习,学习就能将新旧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思考现实中的数量关系更有效地激发了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勇于探究,及早进入最佳的学习状况,为学习新知识作良好的准备。

2. 依据学生认识发生、发展的规律,本节课注重了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提供多样的活动方式,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积极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发展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教学中,学生在分析数量关系时,学生首先用已掌握的方法找准单位再理解关键句的含义,最后明确数量关系,列式解答,遵循了循序渐进的规律。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反比例的意义是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反比例关系和正比例关系一样,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我就这节课的收获、感悟简要谈谈:

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首先是联系旧知、渗透难点。因为反比例的意义这一部分的内容的编排跟正比例的意义比较相似,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以学生学习的正比例的意义为基础,提出自主学习“要求”,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观察、分析、概括、发现规律。对于学生来说,数量关系并不陌生,在以前的应用题学习中是反复强调过的,因此,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起来是较为轻松的。

当学完例4时,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而是让学生按照学习例4的方法学习例5,接着对例4和例5进行比较,得出它们的相同点,在此基础上来揭示反比例的意义,就显得水道渠成了。然后,再通过“做一做”中两种相关联的量进行判断,以加深学生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最后,通过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对比,加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区别不同的概念,巩固了知识。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要上好一节数学课很难,要上好每一节数学课就更难,原因多多??

这节课课前我虽做了充分的准备,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练习题安排难易不到位。由于学生刚接触反比例的意义,应多练习学生接触较多的题目,使学生的基础得到巩固,不能让难题把学生刚建立起的知识结构冲跨。 这一点是对我自己今后教学的提醒,也是对同学科老师的一个诚恳建议。(因在平时的听课中,也发现了此种问题:新授简单,练习题难。)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在以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学思想指导下设计每个教学环节的。 1.首先,我充分重视了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即在学生理解掌握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找准了新知识的生长点,为学生探究新知搭建了平台。 2.其次,主要采取探究的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小组合作,组间交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通过自己智慧的力量,体会到创造的快乐。”传统的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被动地接受,这样不利于拓宽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本节课中,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教学,我都把知识的探究过程留给了学生,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共性让学生去探索,将学习内容的“大板块”交给学生,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空间。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获取结论,并对结果进行相互评价,从而使他们体会成功,共享合作学习的乐趣。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当然,纵观全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探讨的问题更贴近生活?教师要进行怎样的引导还值得我进一步思考。 1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现代教育认为课堂教学首先不是知识的传递过程,而是学生的发展过程;首先不是教师的教授过程,而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首先不是教师教会的过程,而是学生学会的过程。展开部分,首先让学生大胆猜想,圆柱体的体积可能等于什么?大部分学生猜测圆柱体的体积可能等于底面积×高。然后给每组同学提供不同的学习材料,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加以验证。有的组将圆柱体橡皮泥捏成长方体,计算出了橡皮泥的体积。有的组将圆柱体木块浸入长方体容器的水中,通过计算上升的水的体积计算出了圆柱体木块的体积。然后让学生比较报告单上圆柱体的底面积、高与体积的关系,使学生确信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

二.在讨论交流中学。

通过实验验证之后,让学生看书自学,按照书中介绍的方法利用手中的学具自己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学生操作完学具后,小小组进行了如下讨论:(1)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体积与原来的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2)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的圆柱底面积有什么关系?(3)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的圆柱高有什么关系?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观察以及交流讨论的平台, 而且有利于学生克服胆怯的心理障碍,大胆参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还能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在这一环节中,同学们在操作中大胆探索,不仅按教材内容操作,还以圆柱体的侧面为底,以半径为高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而对于这一环节我处理的有点仓卒,没有给其它组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探究的时间。如能抓住这一契机让全体学生都去操作,思考,探究可能会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公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根据教学要求,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

正反比例的应用反思

教学完“正反比例应用题”后,我更进一步的知道,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关键一定要让学生正确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是成哪种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例的意义,列出方程进行解答。所以,在教学这部分知识前,我适当给学生做了一些解比例这方面的练习。教学新课时, 我启发学生认真思考题中(1),题中有哪三种量?(2)其中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3)哪两种量是变化着的?这两种量是按怎样的规律变化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种量成、反比例的特点和它们的解题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我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学生学得也比较轻松。作业反馈效果也比较好。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2)

今天上了一堂《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实验课,课后的第一感受就是学生一头没有把握好,以致于练习的内容都压缩了。下面对整个教学做如下反省:

一、开始阶段写比这一环节,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原本的意图是通过找相等的比后引出比例这一知识点,在教学中,没料到学生举手少,发言少,稀稀拉拉的几个比,没有任何两个比是相等的。因此这一环节还不如直接出示几个比,直接求比值,从比值中看相等的比,既让学生了解比例是怎么来的(看比值是否相等),又进一步为学习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打下基础。

二、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时候,教学比较含糊,没有突出点,学生在判断的时候,弄不清哪个是用意义在比较,哪个是用基本性质在比较。教学过程应该改为上面这一段,在研究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时候,抓住关键,让学生多说,说完整。

三、练习难度偏高。从这堂课来看,似乎难度高了些,以致于学生思考时间比较长,这也恰恰说明了前面的环节没有教扎实。如果前面的问题都解决好,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而且还能成为这课的亮点

2

比例尺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要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比例尺这一课,课本出现的例5、例6都是已知的单位是厘米(千米),问题是千米(厘米),学生很难确定设哪个单位。教学时我根据新课标理念,灵活的处理教材,创造性的利用教材。我首先让学生复习比例尺的含义,然后提出:(1)、题目已知图距或实距和比例尺,按照比例尺的意义怎样求。(2)、你能否把比例尺关系式转化为算术方法。(3)、能否先求1份数,再求几分数的方法去求图距或实距。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总结出求实际距离和实距的三中方法,同时减少了统一单位过程中出错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节省了时间,为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课堂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比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它包括比例的意义和组成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比例的基本性质及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问题。

第一部分,首先通过复习求比值,找出比值相等的比,为教学比例的意义做好铺垫工作,然后再通过例题,用汽车两次行驶路程和时间的比,得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从而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再利用比例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我安排了让学生写出比值相等的比,再组成比例,还安排了四个数组比例,目的在于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性质。首先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认识内项和外项,然后引导学生计算出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下面通过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让学生形象地看到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就是将比例中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最后得出比例的性质。让学生应用比例的性质验证自己写的比例成立不成立,使学生明白,验证比例式是否成立,除了求比值的方法,也可以用求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是否相等的方法。课上安排应用比例性质进行填空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比例性质的认识与掌握。

另外,在学生没有提出问题的情况下,我出了两道题,目的是巩固对比例意义的认识与理解,最后我出的思考题,为解比例做铺垫工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全面参与,通过学生动手、动脑、观

察、计算、自学与讨论等活动,使学生学会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教学与反思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每个小组通过动手合作都制作了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等底等高、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还发现这些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之间有一定的关系,那么,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到底有怎样的关系,我们今天要通过实验来获得结论。

现在,请每个小组拿出制作好的各种大小不同的圆锥与圆柱体,以及你们准备的沙子,自己动手试一试,利用这些工具做实验,分别记录每次所得到的体积关系,再来得出圆锥与圆柱的体积关系规律。

分组动手操作。老师巡视,适当地指导学生。然后回报:

第一组:我们用不同形状的圆锥体和圆柱体实验,没有发现规律。

第二组:我们用高相等的圆锥体和圆柱体实验,发现圆柱体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2倍、3倍或4倍多一些。

第三组:我们组和他们情况一样,只是当圆锥体和圆柱体的高、底都相等时,圆柱体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也就是说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1/3。

3

第四组:开始,我们用不同形状的圆锥体和圆柱体实验,没有发现什么规律。后来我们分别用两组底、高相等的圆锥体和圆柱体实验,证实了底、高相等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1/3。

是这样的吗?同学们在这样的讨论中再次进行验证性的实验,进一步发现了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体积之间的联系,并且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即圆锥的体积=1/3×圆柱的体积=1/3×底面积× 高。

在这一设计中,根据所学知识的特点,让学生动手制作,实际操作,

放手让学生去发现、探究,给学生思维的空间,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在小组学习中,有分工,有合作,可以促进学生之间能有效地沟通,通过观察、比较、探究、交流等活动,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的整体发展。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把发现的权利交给了学生,把实践的机会留给了学生,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激活思维。

《圆锥体积计算》教学反思

上周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后,对教学进行了反思:

一、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时,首先让学生在课前自己动手做学具,加深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在课堂上改教师演示为学生分组动手实验,从实验的过程中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样就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同时也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讨论、归纳、整理等技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认真操作的态度。

二、学生猜测质疑,激发求知欲。

上课开始,我就让学生观察,先猜测圆柱和圆锥的大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白学习目标。在应用公式的教学中,又把问题转向到课初学生猜测且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计算出圆锥的体积,终于使悬念得出了满意的结果,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三、学生积极参与,突出学生主体作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非常重视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始终是活动的主体,我则是这一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由于在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因此,学生在这节课上,表现也相当的出色。

整个教学过程中效果较好,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今后我一定会扬长避短,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

比例的应用”一课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抓住比例解答应用题的特征进行的。首先进行复习,一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二是根据条件提出问题。在新课的教学中,设问:用比例解首先要找到什么,(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什么,(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正比例相对应两个数的什么一定,(商一定)等。然后通过“练”达到巩固和提高。

本教案设计主要体现在“问”与“练”字上,怎样问,练什么,怎么练,我都做了认真的思考,深入研究,特别是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把学生放在首位,考虑学生已经会什么,他们现在最需要什么。学生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是独立思考还是合作交流呢。学生在这次教学活动中能得到什么?不同学生有什么不同的收获等等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因此,一节课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根据教师的巧妙设问,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很快学生就掌握了新课的内容。这节课既重视比例解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的教学,又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中发展学生的个性,课堂结构严密,学生练得多,掌握得好。当堂验收绝大多数学生全部正确,学困生都掌握得不错。

最后有一个疑问,用比例解答应用题,难度降低,正确率比较高,但是为什么学生不喜欢用这种方法,还是喜欢用算术方法解答,是因为嫌设未知数麻烦,还是其它原因呢。

4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知识,内容抽象,学生难以接受。学好正比例知识是学习反比例知识的基础。因此,使学生正确的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在实际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课,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这样,将学生带入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学生及时进入状态,手脑并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将枯燥的知识形象,具体,学生易于接受。

2、在观察中思考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的本质特征,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自己再设计一种情景,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从而得出:两个相关联的量,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让全体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3、在合作中感悟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解决问题。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了两个相关联的量后,敢于放手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学例1,在小组里进行合作探究,做到:学生自己能学的自己学,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养合作互动的精神,从而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

5、在练习中巩固提升

为了及时巩固新知识,完成了练一练习题后,又设计了两道加深题,让学生巩固本节课知识。通过练习,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提高;最后引导学生自己对知识进行梳理,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正比例的意义

课堂教学反思:我在教学“圆柱体体积计算”时,由浅及深,步步让学生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从能借助旧知识解决问题到实际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引出我们需要推导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很钓学生胃口呢!首先直接让学生自由猜想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设计出许多方法。如例1将圆柱体的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形状,求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就是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例2将圆柱体容器注满水,然后倒进长方体容器中,测出水的体积,就是圆柱体容器的体积。例3将圆柱体等分成若干份,然后拼成长方体。尽管有的设想不切合实际,但这些猜想中都包含一个成功的因素,那就是转化数学思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正比例教学反思

刚刚上完正比例的教学内容,有以下几点心得:

1、比例是建立在比的关系的基础上的,所以必须让学生回顾明确什么是是比。两个数相除叫做这两个数的比。比有两种写法,一种是比号写法,另一种是用分数写法。

2、单刀直入(其实学生已经预习知道)主题,告诉学生什么叫做正比例:两个量发生变化后(可以变大爷可以变小),他们的比值不变我们就说这两个量成正比例。老师例子说明,并且请学生互动找例子。

3、现在这个环节是比较重要的,我不认同书本上就靠表格天数据来认知正比例。首先强调这两个量都可以作为比的前项后后项,但是最好是写出有意义的比;其次,要求学生针对每一对数据表格都要写出一个比,并且求出比值,从而加深对正比例的意义的理解,也强化了正比例的计算方法。我觉得这个环节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比起空洞地填写表格要实在的多,学生通过这个活动基本上掌握了正比例的意义,能准确地判断正比例。

4、运用以上的知识和方法,请学生完成书上的作业。检查结果基本上没有错误。

5

注意点:1、让学生自己找生活中的例子可能不是很准确;2、表达阐述正比例的关系中,有些例子需要加入前提,如直径和半径成正比例的前提是同圆或等圆。

《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教学反思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因此,数学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上,更应该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同时要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促进学生进一步探索知识的应用价值。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能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事物开始,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在具体、丰富、真实的问题背景下,认识并学习数学知识。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精辟的阐述了教育与生活实际的关系,数学知识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同时学习数学。

运算定律与简便算法,四则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运算定律与简便算法,四则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亮点,它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平台,也是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给学生一点光,简算的解题方法有很多,但细细分析无非是:从乘法交换率、结合率来看,从乘法分配率来看,从积不变来考虑。教师要和学生对方法不同的认识沟通与比较,以及对这些方法的合理性和优化的认识。因此教师要真正解决“开放”要教中有泉,让每一个学生在原由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数的整除,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数的整除,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自己探索知识,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才能进而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另外,我还设计了一些开放题,把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做到活学活用。在数学课的教学中,我一直都特别注重让学生去说,去做,去想。“开心说,轻松学”是呈现在教育的宗旨,在真正的数学课上,让学生感受到是最幸福的

《数的读写和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要给学生一个活动的课堂,让学生动起来。从教师教的角度来看,教师充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一是为学生大建了合作交流的平台,教师注意通过创设情境和有效的问题,充分暴露学生的思考过程,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讨论,调整,深化认识。二是为学生提供活动自如的时空。学生在“需求—探索—交流—应用”过程中积极参与,乐于体验。从学生学的角度看,由于教师采用了“先复习后教”的教学策略。因此,学生的学习过程扎实有效。体现:一是独立思考,感受成功的喜悦。二是组内交流,体验合作的惊喜,三是全班交流,感受集体的力量。

《简单的统计复习》教学反思

小学高年级统计知识的教学,应注重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使学生有意识地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耕具数据作出简单的预测与判断,并进行交流,应注重在具体情况中对可能性的体验。 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观察的,分析,做出自己的判断,在此基础撒谎能够充分交流,获取更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加深对设计意义的认识,理解知识的特点和作用。

《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教学反思

该课的教学设计重点考虑了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充分运用原有知识推动信纸市的学习,要求学生大胆借鉴前面的学习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计算公式。学习方法的借鉴,不仅使本课的教学变得轻松,同时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种学习方法策略,有利于学生进益步学习。二是重视学生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 6

验亲身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三是重视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常规的教学手段配合使用,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另外,整节课都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自始至终都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主动投入该节课的学习,该课重点在对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探究上,对于应用圆锥体积的例题的教学,重点突出了教师引导者的作用,突出了对学生思维方法的指导。

《简单的统计》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已经掌握复式统计表的编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引入部分,围绕新知识的生长点做文章,安排了统计人数,为后面的自主学习做好铺垫。

新课教学,充分发挥知识的迁移作用,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设计会有百分数的统计表,教师还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根据统计表上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问题,不仅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了新知,而且还接近了生活和数学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从而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

通过组织学习,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所提出的问题,也具有开放性,这样的练习,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思维水平也进入更高的一个层次。

《简单的统计》教学反思

教学中教师用新的教学历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教学一开始,教师引导学生对上节课的所学知识进行回忆,进一步明确制作统计图的步骤,为新知识做好铺垫。在挟制的学习中,教师向学生提出充分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再住学习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多次分学习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使学生明确土中提供的的信息,解答有关问题,让学生互相体温,解答并进行评价。这样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圆柱体容积的计算》教学反思

圆柱体的新课教学为学生营造了具有现实性,探索性和挑战性的情况:“身边的圆柱形,它的容积是多少?”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把静态的数学知识建立在动态的思考和操作中。

多难的,开放的空间,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极佳状态,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形成了解决问题策略多样性的局面,使得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策略多样化也正是数学自身所散发的读有魅力,让每一个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着,教师既评结果更评过程,既评知识水平,更评情感和态度,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沽侧,并在计算完毕后组织反思,不断地丰富学生空间和图形的直接经验,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落到实处。

《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教学反思

圆柱体的表面积计算是一个难点。本堂课中学生虽然很明确的知道求圆柱体的表面积是求两个底面积和一个侧面积的面积和。但在实施过程中有一定的困难,有写同学是因为对其中的公式或意义没有真正理解。不知道要求侧面积先求什么,求了圆底面周长又和圆的面积混淆,列式计算时漏洞百出,甚至还有一部分同学因为计算又导致前功尽弃。

接触到一些实际问题的时候,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都比较浅薄,从而对一物体的认识不够,不能完全准确的来判断求的物体是几个面,分别是哪几个面,还有实际中求表面积时采用的近似法椰油一定的不理解,需要通过反复练习才能达到一定的程度。

《求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是数学学习的是否有效的重要尺度之一。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倒过程。重点是圆柱体体积的推倒。一般认为:数学概念和公式可以通过三类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现在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活动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把圆柱体体积的公式与前面学过的知识相联系,从而让学生准确的理解公式推导的过程,不用公式死记硬背,慢慢地延伸到已知底面半径和高,请同学门自己得出体积计算公式,课后还可以利用时间请他们思考如果已知直径和高,或已知周长和高,怎样得出计算公式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游刃有余。

在碰到实际问题时,要加强学生实际经验。

7

《用比例解答应用题的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复习用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注重沟通比例与整数、分数以及方程等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先让学生说一说用比例的知识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方法,然后重点进行练习。练习时放手让学生独立解答,同伴交流,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注意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同时练习设计注意都要做到有的放矢,基本练习宗旨在巩固知识,综合练习旨在拓开思路,发展学习旨在融会贯通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交流交往湖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它们强调了数学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本堂课创设了儿童生活贴近的一些物体,用平时经常接触的物体来进行研究,探讨,这样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不仅起到了“敲门砖”的作用,在课堂中还始终贯彻着,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体验本堂知识的多样化,形体知识是培养训练空间想象能力的基础,发展空间观念的前提,在本堂课中让学生从各个方面角度会测量和想象,观察圆柱,通过进一步的想象圆柱的侧面展开后还会出现其他的图形,丰富了学生的思维,强化了知识的联系。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复习》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单元的整理复习课,旨在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使所学知识结构化,系统化。因此,教学时分三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是整理。通过整理,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形成网络,只有形成网络的知识,才能深深的扎根于学生的头脑,才能运用自如。第二层次是复习。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本单元的概念,并使学生再一次的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成代数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第三个层次是分层练习。练习题的设计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尽量选择离学生的生活接近的呢容,培养学生在实际中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成反比例的量》教学反思

复习引入部分加强“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思维训练,促进思考方法的迁移,利用表格式通过第3题的质疑问答,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探究兴趣。

在第二个教学环节中,重点从学生“在解答准备题时,知道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不成正比例关系,那么,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不成比例呢,如果成比例,又成什么比例呢?”的问题入手,进行设疑促思,很自然的原由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同时利用正、反比例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反比例的认识。在研究反比例的过程中,尽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参观观察和探究的全过程,并且三个立体的处理各有侧重,体现了自主探索的教学方法。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教学反思

本课复习引入阶段:先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为新课的学习铺垫基础,而判断既复习了旧知,也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新课做好准备,而明确的引入语,让学生知道进行比较的必要性,也知道本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学的清楚,学的明白。

新课的教学:以学生为主题,始终贯彻凡是学生能完成的,老师绝不包办代替,教师只是在适当的时机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利用小组的力量,自主学习,尝到成功的喜悦;数学知识的介绍,能够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才识。

练习主要是定向练习,围绕本课课堂重点,难点内容进行强化训练,同时注意培养学灵活运用知识进行判断的能力。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8

教学从写比例引入课题,主要考虑到前面所学的有关比例的知识对本课的学习具有潜在合适性,帮助学生找准这种合适性。

在新授课的教学中,从多方面关注学生的主题作用的发挥,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表中的规律,并且不是通过一个例题归纳正比例的特征,而是采用了从多个例证中找规律的方式,增强学生对所学规律的可信度。教学设计时还特别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教学中还特别注意学习方法的迁移,如果要求用例1的方法来学例2,这样不仅使两个例题的教学形式有所变化,而且从在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把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任务落到实处。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主要由“激趣,探究,应用”这三个教学环节组成。在“激趣”这个环节中,采用了由生活实例引入课题的方式,用“这么辽阔的地方为什么能选用一张小小的地图就能看清楚地表示出来呢”等疑问引发学生探究欲望。这样由地图,精密零件等生活实例引入课题,还有利于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生活价值,从价值观的角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究”是本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里,主要引导学生怎样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比例的秘密,整个环节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教学中设计还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重视在练习中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使练习的针对性更强,增强了练习效果

《比例尺》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生活引入——师生探讨——归纳概括——巩固应用”。用生活引入环节,向学生说明比例尺的应用是现实生活中的需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形象地解释什么是“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在师生探讨的过程中,本课重点放在什么是比例尺的教学上,充分利用学生原来掌握的求比的方法,让学生根据题意写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并明确的告诉学生这个比就是这幅图的比例尺。这样使学生明确新旧知识的联络点,充分利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同时,不仅使本课的教学变的轻松,而且沟通了知识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在如何统一单位的问题上突出不同的方法,展现解法的多样化。教学设计时还注意边学边练,用学练结合的方式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水平。

《平面图形周长与面积整理与复习》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一节评优课《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在备课的时候,做了比较全面的思考,但是在上课的时候由于很多的因素存在,有很多值的探讨的地方,感触很多,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看法。

1、注重生活应用,体现实践创新。 数学教学中应强化数学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本课从图画配镜框导入,求篱笆地面积以及实地考查等无不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与学生生活贴近。通过猜一猜、选一选、算一算、议一议,让学生真正体验到 “ 数学就在身边 ” ,体会数学的价值。课后的延伸题,是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巧妙结合,融创新意识和实践的培养于其中,又使数学教学从单一的学科教学走向多科学、多功能的综合。

2、在点拨中梳理。梳理知识是复习课中很重要的一环。让学生在老师点拨下自己整理,及时反馈,从而理清知识间的脉络,及时查漏补缺,找准各平面图形周长与面积的意义、计算公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首先,让学生在回忆中引出六种平面图形,让学生在记忆库中再现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分层次先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突出了“有无计算公式”的思考方法,紧扣“所有边长的总和”,使学生的思路更为清晰、明朗。接着再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强调了“各面积公式的推导”,唤醒学生的思维链接,促使学生的理解更全面。

但在本课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9

(1)在课上,由于内容多,时间上一定要把握好,但是在开始的时候我就花了不少的时间,于是在后面的练习中很仓促,很多学生都来不及思考,所以在这个环节我是整个上课中比较失败。

(2)设计的一个网络建构图没有时间好好的展示给学生,只在最后的总结中给学生看了一下,忽视了它的重要性。

(3)做练习阿凡提围牛圈,我在备课的时候题目设计的不够好,所以有点误导,幸好六(5)班的毛千海很聪明,居然把我设计的意图理解的很透彻,所以为我圆了个场。

(4)精心设计的很多的练习题没有时间完成,是一个遗憾。这也更加提醒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语言的干脆,有效。

课结束以后,我自己也好好的反思了一下,在不断总结的情况下要有不断的进步,不断的提高自己。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教学反思

近两周,教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就上课时的表现和作业情况来看,学生掌握的情况还不错,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准确地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是有部分基础较差的同学在实际运用的时候还有一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空间想象力较差,遇到实际应用的题目时,不能在脑海里呈现出清晰的模型,所以虽冥思苦想解题也无从下手。

今天是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练习,课前,我想到如果就让学生做一些求表面积和体积的练习,可能学生会不太乐意,学得好的会觉得题目太简单,没什么意思,而学得不好的学生老让他做练习也会觉得枯燥乏味,失去学习的兴趣。这时候我看到了一直摆在桌上的英语磁带,突然有了一个想法,何不让他们来个实际练兵呢?于是我马上走进教室,让他们在课前准备好一盒磁带。学生问我要英语磁带做什么?我笑而不答。

上课铃响了,我快步走进教室。我先告诉学生说,老师买了两盒磁带,想送给朋友做生日礼物,可是就这样送出去也太没神秘感了,你们觉得呢?是不是应该包装一下?这时候学生兴趣上来了,七嘴八舌地给我出主意。我立马让学生两人一组,设计包装的方法,并要求他们按自己的包装方法算出所需的包装纸大小,以及包装后的体积。在这一情境中,学生们做得可认真了,就连平时上课最不喜欢听讲的一个小男孩也兴致勃勃地跟他的同桌动起手来。大约8分钟之后,每一组的学生都有了自己的包装方案。我让他们自己介绍自己的方案,说得还真不错哦!方案介绍完毕之后,我又提出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最省包装纸?学生们根据刚才做的经验,稍加思索就选出了最优方案。趁着他们的高兴劲儿,我又有个问题请他们帮忙,老师后来又看到四盒非常不错的磁带,所以也买来了想一起送给这位朋友,那这次最少又得要多大的包装纸呢?包装以后体积会是多大呢?学生们在先前的基础上,很快又设计好了方案,并计算出了较精确的数据。看着学生开心的样子,我知道自己的主意还不错哦!(呵呵!)

40分钟很快过去了,我迈着轻快的步子走出教室。课后仔细思量,发现也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在汇报方案的时候,我因为担心时间,所以都是让一些平时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的,没能多给其他学生表达的机会,这样势必会让善于表达的学生更会说,而不善言谈的学生永远不会有进步,想到这儿,心里又突然沉重起来了。看来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该给予每一个学生平等的机会。

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