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题库人教课标版语文七年级上《童趣》 《〈论语〉十则》课后反思(2)人教版

文言文我们究竟教什么?——《童趣》《〈论

语〉十则》课后反思

最近我连续上了两篇文言文,《童趣》和《〈论语〉十则》。当时我们备课组讨论时就决定将两篇文言文放在一起上,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尽快熟悉文言文,并且也利于背诵默写。国庆节前,上完了这两篇文言文,通过对学生作业及考试的检测,我对我们文言文教学的内容有了一些思考。

文言文为什么难学?我觉得就难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上。在上《童趣》一课时,我开始让学生们谈谈自己对文言文的印象。学生大多说文言文内容或语言比较难懂,学习文言文要背的东西太多等等。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发现了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的距离感,而要学好文言文,就应当首先破除他们的这种距离感。我首先指出,文言文并非是与我们的现代汉语截然不同的两种文体,现代汉语也是从文言文发展而来的,许多文言文的词汇就是在现代汉语中也能发现,不过就是古代多单音节的词,现代多双音节的词罢了。而且许多文言文的词语还直接使用在现代汉语中,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成语。缩短了学生的距离感,才能让他们对学习文言文产生兴趣。

而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生认为文言文难学的感受,我们应当通过一些方法的指导,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同时也应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文言文的文化魅力。具体说来就是以下

三点:

一、教方法。

《童趣》这一课我已经上了很多遍,也曾经试过许多方法。我也曾经制作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动画,让学生增加直观的印象。但随着教学的进行,我感觉到,文言文精炼的语言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不如我们教他们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在这个想象空间中自由领会文字的魅力。如果出示动画、图片,反而会限止他们的思想空间。因此,我决定上这一课,就用学习文言文的几种方法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我归纳的方法是以下四条:1、依照书下注释,把握文章大意;2、依照语言环境,掌握基本词义;3、依照个人积累,掌握关键词义;4、依照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题。我首先布置预习作业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读的内容,简单说一说“物外之趣”的具体内容,就是在引导他们依照注释了解文章的大义。后面我重点讲了第二条,掌握基本词义。我依照课后练习二,给学生提供了两种方法——增字组词和以同义、近义来替换,然后让学生用这两种方法来初步翻译全文。在这一过程中,我强调了几点——有些字是可以组成不同含义的词语的,如“时”就可以组为时常、时候等,判断准确的含义必须依照具体的语言环境;有些字所组成的词与文义不符,如“或”在文中是“有的(时候)”的含义,而非“或者”,有些字所组的词词性与今天这个字的词性发生了变化,如“鞭”是“鞭打”之义,作动词,而今天“鞭”

通常做名词,这类字应牢记。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我直接为学生解释了“之”、“以”、“其”等虚词的含义,再让学生在讲完之后归纳了“之”“以”“其”的例句,明确其含义。最后,我扣住“趣”字,让学生思考“趣”从何来?“趣”在何处?以此来讲解文义。我在前面出示的四点学习方法,就构成了我的整个教学过程。

在后面的作业检查和考试检测中,我发现学生还是有一点收获的,特别是第二点实用性很高,学生基本都能掌握。而后面我还要求学生在积累本上完成对关键字(“之”、“以”、“其”和“为”“时”“观”等多义词及“或”“鞭”)与成语的积累,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还是掌握了这些内容。但还是有一些学生出现了问题,说明积累的工作还需要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反复强调,反复比较。但我的方法还只停留在常识的层面上,我觉得要让学生对文言文发生兴趣,还必须在文言文的趣味上下功夫。

二、教趣味。

文言文的趣味从何处来?我觉得还是让学生有一些直观的感受比较好。但这种直观的感受不是具体的画面或影像,这样做会使学生的想象受到限制,让学生在头脑中直接还原画面效果会更理想。因此我在《童趣》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们去还原、描述作者脑海中的画面。我让他们想象,当帐中的蚊子化成“青云白鹤”时,这个蚊帐还仅仅是

一个狭窄的空间了吗?当花园、花坛的角落变成丛林丘壑时,还是不起眼的一角了吗?在上《论语》时,我出示了几个关键字的甲骨文及篆书写法,让学生思考其造字法,由此引申出含义。例如我启示他们,“习”的原义是鸟不断的飞翔,小鸟想学会飞翔必须不停地飞,一刻不能停留,那么孔子在这里强调学习之后应该如何做呢?“省”的原义是眼睛上加一个箭头,既可以指看的方向是自我,也可以代表刚刚长出的枝条。这说明“省”指人在审视谁呢?新生的枝条很小,不容易看见,这说明看见的时候应当注意什么呢?“罔”的篆字形似一个人被困在了陷阱之中,那么人如果掉进陷阱,第一感受是什么呢?他能分清方向吗?如果你把外框写成“门”,那么与字的原义符合吗?“齐”的原义是地上生长的小草,它们原本的长度不大,但由于地形的差别,显得高低不齐,那么低矮的小草要让其它草一样高,必须怎么做呢???诸如此类的讲解贯穿了我对《论语》的教学(具体内容大家可以参看我的《汉字趣谈》系列文章http://xuzhiyao./archives/2011/201171161423.html、http://xuzhiyao./archives/2011/2011816194423.html)我注意到学生对此还是很专心的。而批发作业时我也发现了一定的效果。例如“罔”字在以往经常写错,但此次仅有两个学生写错,而对于“省”的解释就没有出现错误。我想,形象化的思维不是直接取代学生的思考,而是让他们可以直接感受到形象,进而引发他们更多、更细致的思考,这样接受到的知识也会更巩固。

趣味源于形象化的感受与相关的联想,《童趣》的作者沈复就是因为富于浪漫的气质,善于联想与想象,才能在平凡无奇甚至令人厌恶的事物中发现生活的乐趣。文言文精炼的词句也同样可以提供给学生们丰富的想象空间,给我们提供一条引导学生喜爱文言文的道路。但文言文还有着更加丰厚的文化内涵,也是我们在讲解时不可忽略的。

三、教文化

有的老师曾经认为,文言文中的文化过于深奥,学生难以理解,而且内容过多,似乎探究起来就没有止境。我以为,文言文作为中华文明最主要的载体之一,本身就是具有丰厚的文化性的,我们如果不向学生展示这些内容,就失去了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作用。当然,我们不必在课堂上深究,只需要为学生打开一扇窗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就可以了,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作用。在教《童趣》之前,我就曾分析出沈复的趣味与当时人的趣味是大相径庭的,这就是他与众不同的个性的体现,也可以说是《浮生六记》中他个人经历遭遇的一个起点。(具体内容大家可参看我的博文《“趣”的滋味》http://xuzhiyao./archives/2011/2011815165613.html)当时有的老师指出分析到这一点过于深奥,那我就让学生理解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去发现乐趣,去寻找看似平淡生活中的趣味。我引用了汪曾祺先生《岁寒三友》中有关靳彝甫“四时佳兴”的描写,

让学生们朗读这段如散文诗般诗意盎然却又平淡如水的精美文字,让他们细细品味“很小的天井”、“很大的钧窑平盘”“不大的荷叶、直径三寸的花”等等词语的微妙含义。再向他们介绍沈复与妻子在贫困的生活种小小的荷花,制“活屏风”等活动,去体会如何感受生活的诗意。而本文的拓展阅读,我选用了《庄子·逍遥游》中庄子与惠施有关大葫芦的对话,让学生明白任何事物都会有用,只是需要我们打破常规,去驰骋想象力。在这篇文章中,我还考察了学生依据解释了解文章大意的能力,突出了“以”与“为”的用法,也算是一次文言文积累的训练。我发现,学生很喜欢这类的故事,可以激发他们去读相关故事的兴趣。于是后面我推荐他们去读汪曾祺先生的《鉴赏家》等小说。

而在上《论语》之前,我让学生搜集十条课外的《论语》语录,然后让每个学生读一条,并简单加以解释。结果大部分学生无法解释,甚至会读错,我就势纠正他们的读法,并解释含义,由此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孔子作为一位政治家、教育家和思想家的具体内容。在课上,我再让学生谈自己对孔子的印象。从学生的回答出发,我补充了孔子的家世,遭遇以及主要弟子的介绍,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孔子的为人处世。我觉得,作为儒家思想的源头,空谈“仁”“礼”等概念是无法吸引学生的,不如先让学生自己去察,去谈,再充实他们所说的内容,他们了解起来就更直观、更形象。在讲述具体句子时,我也补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例如在讲“学而不思”时,我举了王阳明年轻时

对着一丛竹子思考了七天,结果一无所获还生了重病,甚至导致了他的死亡,让学生明白为何“学而不思则殆”。在“岁寒松柏”一节中,我举了文天祥的例子。我告诉学生,如果文天祥没有后来的在国家灭亡时挺身而出、捐躯赴难的义举,那么他的一生也会和中国历史上大多数状元一样,默默无闻,最终被人们遗忘掉。正因为他在危难时保持自己的品格,才能卓然独立于世间,正如孔子所说的“岁寒松柏”。我原本还准备补充孔子在陈蔡之厄时的表现,但因为时间原因不得不放弃,至今还觉得有些遗憾。我觉得,儒家的思想其实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是我们平时往往将之忽略了。我们只有将这些思想与活生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们有亲近感,正如我前面所说的,从文字的解释延伸至语句含义的归纳。当然我也感到,这些例子可能距离学生的生活还有一定的距离,如果能与他们的生活实际再紧密联系一些,是不是效果会更好?

上完两课之后,我通过作业的反馈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句子的含义是基本理解了,以前我经常遇到的错误,例如“或千或百”解释为“或者”,“可以为师矣”的“可以”解释为“能够”,“罔”字写错,“知之为知之”的“为”不会解释,基本没有大面积出现,但一些学生不理解的内容,如“之”助词的用法等还有错。我觉得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基本知识还是掌握了,但主要的难点还应反复强调。对于学生是否

对文言文产生趣味,是否开始探究文言文中蕴含的文化,我觉得还需要我继续通过课外的活动安排来强化。

 

第二篇:论语十则教学实录

论语十则教学实录

常红艳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文言兴趣

师:苏东坡曾说“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朱熹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是你我的良师益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我们不仅要好读书,而且要会读书。古人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或成语有很多。你在平时积累中知道哪些呢?

生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师:一代诗圣的经验之谈。这句名言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生1:要多读才能写出佳作。

师:这是语文学习的秘诀之一。

生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朱熹

生3: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师:这里为什么要读“ ”而不读“ ”呢?

生3:因为这里的“见”是“显现”的意思,所以读“ ”。

师:看来你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好。还有吗?

生4:学而不厌。

师:这是一个成语。用现代汉语说,是什么意思呢?

生4:学习不能满足,要活到老,学到老。

师:哪种表达更精练?

生齐答:成语。

师:这个成语来源于何处?有谁知道?

生5:《论语》,是孔子的一句话。

师:好,今天我们要阅读的就是从这本书中选取的十则。不知大家意识到没有,刚才大家所说的名句均是文言古诗,还有不少成语直接取典于古诗文或文言文中的格言警句。这些文言古诗和成语都具有文言文简洁、典雅的特点。平时我们说话作文能运用成语或引用诗句可谓是一件快事。相信我们能学好古诗及成语就一定能学好文言文。那么如何学好文言文呢?

生6:要多读。

师:正如刚才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在读中领悟文意、在读中积累语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情操。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随他一起探讨有关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请对照注释朗读《〈论语〉十则》。 (点评:围绕读书,由学生所熟悉的成语及古诗词导入,将学生的积累带进课堂,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同时也由学生总结出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二、初读课文,走近作者作品

(生放声朗读)

师:大家读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谁知道“子曰”是什么意思? 生齐答:孔子说。

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子曰”呢?

生1: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师:《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是封建时代人人必读的书。请大家拿出我们预习时所做的“作家作品读书卡”,全班交流,资源共享。

生2: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收藏的书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故世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我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位深有影响的人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因其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不朽贡献,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生3:孔子自幼聪明好学。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满。有一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其一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孔子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孔子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学生说,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师:这一个故事正好在我们今天要学到的格言中有一句类似的文言句,一会儿读的时候请大家再来作答。

生4:孔子因他的刻苦好学,终于成就了伟大的事业。两千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现在,人们都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孔子的像身长6.4尺,号称“长人”,给人感觉高大、庄严。

师:大家可以参看书上插图。我感觉到的不仅是高大、庄严,我还看到了一位博大精深而又循循善诱的好老师形象。相传孔子有门徒三千,其中有72人被称为“贤人”,课文中提到的子路、子贡都在72贤人之列。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子弟子们的衷心尊敬。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孔子的学生,如何?

(点评:用做“作家作品读书卡”的形式促使学生自主地去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利用资料、资源共享,对于今天的信息时代不失为一种高效之举。对《论语》及孔子的了解也为下面文言文的学习张本。)

三、读准节奏,读出文言韵味

1.师:好文不厌百回读。请大家再读课文,要求对照注释读准字音。

(生朗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一遍,看看你是否读准了字音。

(一生范读课文)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1:他注意到了关键字的读音,音咬得很准。

师:你很会倾听。你刚才说的“关键字”是哪些字?

生1:第一则中的“说”同“悦”,故读“ ”;第五则中的“女”同“汝”,故读

“ ”。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1:下面注释有。

师:借助注释读准字音,好方法。这种用一个字来代替另一个字的文言现象叫做“通假”,大家只需了解即可。你能否再举一例?

生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中的“见”就是通“现”。

生3:《童趣》中的“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的“强”通“僵”。

(点评:根据学生的朗读及评价归纳出了读准字音的方法,对文言特殊现象的讲解适可而止。)

师:好,大家不妨将刚才所说的这些关键字的读音专门设置一个门类积累到你的读书卡中去。刚才大家由一个例子联想到其它,这种学习方法叫什么?

生4:举一反三。

师:你知道是谁提出的吗?

生4:孔子。

(点评:适时引导学生做读书卡,并及时让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师生互动,体现了教学机智。)

2.师:好,注意了平时的课外积累。孔子在本文中也提出了许多的学习秘诀,请大家细读课文。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文言的韵味。读准了节奏,文言文就读懂了一大半。大家可以四人为一小组互读互评,将不太理解的字词找出,抄写到你的“难句理解”类读书卡上,然后小组讨论。读书时看谁摇头晃脑摇得好。

(生摇头晃脑地读)

师:有没有小组解答不了的问题提出全班讨论?

生5:前七则比较好懂,第八则的含义我们这一组不太明确。

师:哪一组的同学来帮他们解决?最好能“授之以渔”。

生6: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刚毅,因为他肩负着伟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理解这一句话并不难。这一则中有一个关键词“弘毅”,可用换字办法来解释,即“刚毅”“强毅”;有的可用加字办法来解释,如“任(任务)重(重大)而道(路程)远(遥远)。 师:请大家在理解了句意的基础上齐读这一则,读准节奏。

(生齐读第八则。)

(点评:通过理解文意读准节奏,行之有效。在读中做“难句理解”读书卡,学生之间互问互答,并由学生自己交流解难方法。时时处处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师:会总结的人一定是会学习的人,由“学会”走向“会学”,好。文言文的理解其实还可采取“会意”的方法,读懂大意即可。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这一则中还有两个词语被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是哪两个?

生7:任重道远、死而后已。

师:像这类成语在《论语》中还有很多。除了这两个,你还知道哪些呢?

生8:温故知新、见贤思齐。

生9:学而不厌、循序渐进。

师:看来你的阅读面很广。有的同学已将这些成语写在了读书卡上。《论语》中的成语

非常丰富,大家下课之后可设置一个“《论语》与成语”专题进行摘抄积累,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其实除了成语,还有许多的格言警句,至今脍炙人口。下面请就你最喜欢的几则当堂背诵。看谁背得最多最快。要求背出文言文的韵味来。

(点评:成语是古今汉语的桥梁。通过对成语的摘抄,既走进了文言文,又增强了现代语的积累。)

4.(生背读)

生10:我最喜欢第一则。(生背诵“学而”章)

师: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则呢?简要说明理由。

生10:所谓“学习”就是既要“学”(学道理)又要“习”(练习、温习),告诉了我们学习方法。

师:好比游泳,先学游泳知识,再下水实践。谈学习方法的还有哪几则呢? 生11:“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关于学习态度的呢?

生1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师:我们回头再来看看关于孔子被那个七岁孩子拦路的故事,孔子惭愧地对学生说,“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你联想到了文中的哪一句话呢?

生1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生14:我联想到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师:两位同学都读得有节奏、有韵味,看来是真正理解了。不错,这两句讲的都是随时随地要注意学习。那么由这一句话我们又可以联想到哪些成语呢?

生15:取长补短。

生16:不耻下问。

师:其他几则,是关于哪些方面的呢?有没有你喜欢的呢?

生17:关于思想品德修养。我喜欢“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师:由这一句你联想到了哪句古诗呢?

生18:“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师:刚才所背诵的这些格言警句,相信对每位同学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人方面都有不少的启示。关于这些格言警句你打算如何摘抄呢?

生19:进行分类:学习态度类、学习方法类、思想品德修养类。

(点评: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格言警句当堂背诵,背出韵味,既加深了对这些语句的理解,又培养了学习文言文的语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自然地得以实现。) 第二课时

四、读后思辨,读出个性化见解

师:在上一节课的自由背诵中每个人的喜好各不相同。因为每人的生活经历不同,阅读体验自然也不可能相同。读着你喜欢的语句,你是否读出了一份智慧,读出了一种个性呢?请大家再品读这些语句,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见解。

(生再读、背课文。)

生1:我特别喜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为这句话道出了我的心声。从小爸爸妈妈就逼着我学钢琴,强迫我按照他们的意愿去做,我很苦恼。我真想把孔子的这句名言送给我的爸爸妈妈。

师:你与孔子的思想发生了碰撞,产生了共鸣,回去后别忘了与父母交流。与作者进行对话,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这种学习方法值得每位同学借鉴。阅读就是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于这句话你还有不同看法吗?

生2:我不完全同意这位同学的观点。孔子的这句话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请注意文中一个“恕”字,本身包含了“相互体谅”之意。既是体谅,那么就要就事论事,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父母确实是为了你好,“己所不欲”,也可“施于人”。现在不理解,等长大以后你也许就会明白父母的苦心。

师:相互体谅、换位思考,就可搭起一座理解之桥。俗话说得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阅读就是要有自己的个性化见解。我在读第二则“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感慨颇深。今天读来也似谆谆教诲,如在耳畔,发人深思,耐人寻味。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生3:古人很重视品德修养。曾子是每天多次自我反省,如果每天我们也能自我反省一次:今天的我是不是每件事都尽心尽力去做了呢?对朋友是不是讲信用呢?老师讲的是不是都复习了呢?我相信这样便能使自己不断提高。

师:正如竹──每前进都要作一个小结一样。说到自省,《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现在我们的学习评价中不是特别重视自我反思、自我提高吗?除此之外,你还有什么新

的启示呢?

生4:读到这一句我联想到了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即讲信用。

师:“忠”“信”是儒家文化道德条目中重要的两条,是立德之本。“忠”表现在尽心竭力去做事,“信”即对朋友讲信用。这“忠”“信”二字在当今时代仍需倡导。要诚实不欺,敢说真话,说话算数,这也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大家能从中读出如此多的感悟,这就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养料。

(点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联系学生的自身实际及自我体验再来品读这些语句,进行思辨,就会“温故而知新”,读出更多个性化的理解来。这就是创造性阅读。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地展现。)

五、激趣探究,综合实践活动

师: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19xx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从中国的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找智慧。可也有人认为孔子的学说主张的是一种中庸思想,应该批判地吸收。比如陶渊明就对孔子很不以为然。陶渊明说孔子是“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这?弥缝?二字,是把国情比为一堵有裂缝的墙,孔子的工作任务只是用水泥石灰把裂缝填满,让它的外表仍然是一堵完好的墙而已。

我在读《论语》时,我的思绪就常常穿越时空走进孔子的那个时代,战争、疾病、欺凌、掠夺使世界陷入痛苦的呼喊中。正义在哪里?良知和道德在哪里?这时候孔子出现了,他不顾一切地奔走呼告他的神圣理想。应该说,游走于诸候之间是一种悲壮的举措,也许正因为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任重道远精神,才与众弟子无间隔地坐而论道,使那些学说成为中国数千年绵绵不绝的浩然正气。我想,孔子这样做时,一定没有认为自己是什么圣人先师。他不过是一个童心未泯又热爱艺术且善于思想的真诚人罢了。与其说喜欢孔子的学说,不如说更喜欢孔子这个人。孔子的真诚坦荡,仍然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的品质。那么你心中的孔子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课后广泛地搜集资料,了解他的身世、他的故事、他的主张、他的性格、他的为人等等方面,充分占有材料后写一份读书报告。

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走近它、熟读它、背诵它。让它植根于我们的心灵,

伴我们成长。

(点评:师生同讲同议,引出争议的话题,留待学生在课外以更高的热情更浓的兴趣去读《论语》、去读孔子、去读更多的文言文、去背更多的文言名句。)

【教学反思】

1. 在教《论语》时,感觉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多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这两节课就没有白上。如果还能让学生乐于去读,那么课堂上所学的就不仅仅是《〈论语〉十则》了。

2. 教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什么是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我想不是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汉语,也不是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工具书和注释会意而后懂,在今后的学习或生活中也许会在他的脑海里突然蹦出那么几句类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言语句来。多读文言文,浸润其中,涵咏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3. 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读。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又不如“授之以渔场”(北师大肖川教授语)。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做读书卡积累语言的习惯、质疑探究学会思辨的习惯。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要我学”走向“我要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