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稿定稿.tmp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北淮淀小学 李立英

《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人物情感丰富,形象生动,内含深刻哲理,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文章。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事。赞扬了画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

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以感情朗读、以读促悟为主线,突出了以读代讲的学习方式,鼓励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促使学生较好的体会到了大画家戴嵩的虚心精神:

1、从课题入手,了解画家。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角,关注学生,教学才能有所收获。对于农村孩子来说,看似简单的课题,却有他们还未知晓的内容。因此,我在揭题、读题后,问学生:画家是怎么样的人?学生说:画家是会画画的人。我追问:会画画的人都能叫画家吗?学生笑着举起了手:画画很本领的人才能叫画家;画画很出名的人才能叫画家。我又问:写字很厉害的人叫——学生马上说:书法家。接着学生说出了:科

学家、发明家等。短短的谈话,为画家在学生心目中竖起了不平常的地位,为下文的学习,为感受画家的谦虚,打下了基础。

2、从“著名”入手,走进画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教学中,我从“著名”入手,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请你找出有关的词句。教师随机板书“一??就??”、“ 沉思片刻”、“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及大家称赞的话。同时用“一??就??”说话,进行了语言的训练,边练边读,读好文中这句话。通过现场绘画,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通过模仿围观人说话,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最后让学生找出课文中不同人物的语言并做上记号,作为朗读训练重点,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不同的人物去表现不同人物的表情、动作及语气,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课文,感受“戴嵩”的“著名”。“著名”含义的理解,为感受画家的优秀品质,再一次埋下了伏笔。

3、从对话入手,赞扬画家。

第 1 页

正当学生入情入境,认为画家的画无可挑剔时候,教师及时引导:当画家沉浸在大家的称赞声中时,人群里出现了刺耳的喊声,让学生像小牧童一样读一读小牧童的话,然后问:假如你是戴松,你会如何处理这突如其来的,出自这不起眼的小牧童口中的批评?交流后再回到课文,看看戴松是怎么做的?品读对话,有感情的读好对话,让学生深刻感受戴松谦虚好学、不耻下问的优秀品质,并对戴松说出发自内心的称赞:戴松,你真了不起;戴松,我为你骄傲!

作用,与其枯燥地讲解,不如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研读。

于是,我确定的目标是让学生有明确目的地读书!那么学完这课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背诵课文!这是一篇议论文,学生必须理解了课文内容才能轻松背课文。

早自习的时候我让学生预习课文,让学生尝试背诵。上课的时候,我问学生:“你们会背了吗?”孩子们面面相觑,面露难色。然后我说:“同学们,别紧张也别害怕,为什么这课不能容易地背诵出来呢?因为这课同学们还没理解。这是老师的问题,不是你们的过失。在今天的两堂课里,我将引导你们理解课文内容,并保证只要你们认真听讲,努力思考,两堂课下来,个个都能流利地背诵课文!” 这时,孩子们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

教学中我主要围绕课后的问题展开了教学,学生能回答的问题让孩子们回答。比如“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这几句话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首先要让学生懂得这几句话分别说的是什么意思,其次

《为人民服务》的教学反思

北淮淀小学 崔桂海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央警备团举行的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讲演。全文阐述了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文章围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中心,进行了两个方面的论述。

学生对课文的背景了解过少,而且这是学生初次接触议论文,文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更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对学生来说,是无趣的,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只有激发学生“我想学”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是起引导的

第 2 页

还要让学生知道句与句之间是怎么样连起来的。教学的时候,我先让学生一句一句地读,自己领悟每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并不难。我把每句话的意思都简要板书在黑板上。句与句之间是如何连起来的对学生来说就难了。于是我让学生看看板书,说说从每句话的意思中看出了什么?聪明的学生马上说了,感觉一句比一句深入,说得具体明白!于是我抓住学生说的越来越深这句话,告诉学生,一句比一句深,句与句之间就是递进的关系,每个句子之间就是这样连起来的!这样,学生就理解了“递进”。接着,我让学生再次小声朗读这四个句子,还有没有什么疑问。最后,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再读四句话,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背出来。短短的几分钟内,人人过关!

这课的教学,我感觉的用的是“剥笋”的方法,一层一层剥开,让学生见证惊喜见证奇迹。两堂课的教学,学生并没有生出厌倦的情绪。

文富有童心童趣,文中细致刻画的小柱子这个人物形象鲜活欲出,跃然纸上。可以说,他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典型代表,很多学生都可以从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自尊,好强,不服输。因此,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很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略读课文是人教版教材的新类型,本课教学我进行了大胆尝试,根据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和本课的选编意图,力求突出以下四点: 1、自读自悟: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时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点拨,组织下,运用自己感兴趣,最擅长的学习方法进行充分的自主阅读,自主学习,并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全班讨论,互相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整个教学环节中,实践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享受了阅读的乐趣;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感受深刻而丰富。

2、学法指导:

重点内容精读,次要内容略读,这是略读课文主要的教学方法。因为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根本不用老师

《绝 招》教 学 反 思 北淮淀小学 李殿平

《绝招》这篇课文是新课标人教版第六册第四组的略读课文,讲的是几个小伙伴之间发生的趣事。这篇课

第 3 页

去讲解,分析,所以这节课我基本选用“全放”的教学方法。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给学生加油,并作适当的引导。根据本组课文内容和本课“阅读提示”,我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培养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引导学生读书时先想一想课文中讲了几个小伙伴,涉及了哪几种绝招。建议学生动笔在文中画出来,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其次,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在小组里质疑并互问互答,合作学习。接着组织学生各抒己见,全班解决,如“小柱子为什么要练绝招?他练了什么绝招?为什么小伙伴羡慕地竖起大拇指?”这样的课堂既能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的目标,又达到合作探究,互动学习的效果。 3、角色互换:

本次教学中,我注意与学生互换角色,让学生过过“教师瘾”,自己退而成为指导者,组织者,听评者,让课堂教学充分走向民主和开放。如:请学生当小老师指导大家分析课文题目;向大家介绍课文里的生字;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柱子怎样练绝招等。学生在这样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习语文思维敏捷,兴致高昂,争当下次的小老师。

4、珍视感受:

别看学生的年龄小,却有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绝招。学生阅读这篇课文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个性化的自由阅读,很快能说出课文中小伙伴之间发生的趣事,并这些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孩子们纷纷发言,说得合情合理,切合实际。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在熟读并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表演自己的绝招。表演使学生大脑想象处于积极的兴奋状态,学习情绪也达到了高潮。如:一位同学为大家表演口技——学动物叫;一位同学为大家表演一笔画等。在这种民主开放,别开生面的课堂教学中,台上台下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地进行创造性学习,教学效果良好。

当然由于本人对新课程学习还不够,有许多精髓的内涵还领会不深,在教学中难免含有偏颇,请同行们给予指正。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

北淮淀小学 李吉利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促进每一位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全面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接下来,我就结合《鱼游到了纸上》一课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和做法:

一、研读教材,把握重点,力求

第 4 页

教学内容简约,教学目标明确

准确生动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在文本解读时,我主要从普通读者、学生收获、教师教学三方面潜心研读教材。

作为一位普通读者赏读课文,随着作者对文中主人公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爱鱼成癖、观鱼似醉、画鱼如生的聋哑青年形象在我的心中逐渐清晰丰满起来。同时还感悟到本文的语言平实但含义深刻,给人以启迪,对人物外貌、神态、动作刻画传神,细致入微、耐人寻味。

第二步,站在学生的视角,思考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

在此基础上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将课文中值得教又值得学的“精华”筛选出来,作为教学的“内核”部分,这些内核往往居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处,它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语段、一个情感点。我抓的是题眼“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课堂上就将此做为教学的切入点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着力点,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深入研读,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创新点、发展。当然这一课特殊性,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不止一处,还可以抓“举止特别”“忘我的境界”“融为一体”,这些点,都能

够引出本文的重点词句,但不管抓哪一个,目的就是提炼教材精华,使教学内容更简约。

根据学段要求、学情以及本文的特点,确我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感悟青年人绘画时专注、勤奋的品质。

3、通过边读边想象,体会重点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感受作者对人物描写的细致传神。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学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教学难点是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二、抓住四个着力点,实现发展性

1、抓重点内容,巧设质疑点,在探究中激活思维:

学生围绕课题和本文一个含义深刻的语句提出了“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为什么说“先游到他的心里”这样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恰恰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透过这两个问题就能体会聋哑青年专注、勤奋。课堂上,当

第 5 页

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探究的时候,他们的思考会更加深入,理解会更加深刻。

2、抓重点词,经选训练点,在训练中得到发展:

教学中,我抓住了表现青年人看鱼时的神情“呆呆地”“静静地”进行语文字训练,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既感受到青年人的专注和忘我,又感悟到这样的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不仅读出词语表面的意思,还读懂了词语背后蕴含的东西。在这样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实现了三个维度的整体推进。

3、抓重点句,挖掘生成点,在体验中受到熏陶:

青年人精湛、高超的绘画技艺引来了围观的人,人们赞叹着、议论着,可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我抓住“人们赞叹着、议论着”教材这一生成点,利用文中插图,播放背景音乐、创设情景,由一个小女孩惊奇的叫起来为引子,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不同人物角色,与文中主人公零距离对话,达到师、生、文本、作者的情感共鸣。

4、抓重点段,在品读中积累语言:

阅读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

累和运用,课文第七自然段细腻、生动地描写了青年人作画时的一丝不苟和技艺娴熟,把金鱼画的栩栩如生。教学时通过想象情境、品味词句,把“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进行对比,反复朗读,学生进入了文本,渐入佳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熟能成诵,积累语言,实际上是水到渠成。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北淮淀小学李俊洁

《晏子使楚》是五年级第三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本单元教材的其中一个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本节课执教的是第一课时,重点在品读晏子第一次,第二次的反驳,体会晏子讲话巧妙之处。

课堂上学生思维积极,参与热情。课堂是学生的舞台,孙双金老师曾经说过:“ 一堂好课应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这是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的具体体现。”心里记着孙老师的这句名言,我也一直努力追求着这样的课堂境界。《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最主要让孩子

第 6 页

们探讨晏子三次反驳的话妙在何处?教学中主要通过朗读、补充言外之意、比较句子等不同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启学生的思维。课堂上学生学得比较主动,发言也非常踊跃。有几位同学的表现在我的预料之外。如班上的李文昊同学平常的语文水平一般,在课堂上体会晏子第一句话的妙处时,思考非常深入,表达也非常完整;李鹏海同学平常朗读挺会打疙瘩,但课堂上也很勇敢地亮出了自己。上完课还有很多同学兴致勃勃地讨论课文的内容。

我在课堂上的评价语尽量在学生的语言表达上下功夫。本单元的学习主题即为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不管是已学的《杨氏之子》,还是《晏子使楚》,都要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妙用。所以在课堂上我也尽量通过评价语向学生传递这方面的知识,如:“你的回答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我们的汉语真是丰富,一种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表达”,“你的讲话很有层次”等让学生明白语言的魅力所在。 备课中的困惑。35分钟的执教如何体现故事的完整性。这篇文章具有很强的故事性,起因、经过、结果,文章浑然一体,而且经过部分楚王的三次侮辱,晏子的三次针锋相对反驳也是

环环相扣。所以一开始备课,我打算把整篇课文都上完,以求故事的完整性。第一稿教案备下来,总发现为了赶时间,很多环节都匆匆过场,如蜻蜓点水,不够扎实。后来才忍痛割爱放弃第5自然段的教学,留在第二课时学习。高年级的课文相对较长,挖掘的教学点比较多,如何在有限的35分钟内既不打破故事的完整性,不断情感线索,又能每一环节都执教得扎扎实实?我需要不断向名家名师学习驾驭教材的本领。

整节课准备的时间不长,教学环节中肯定有许多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提宝贵意见!

《一面五星红旗》教学反思

北淮淀小学李克巧

《一面五星红旗》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写的是一位中国留学生在国外旅游遇到危险时宁愿忍受寒冷和饥饿,也不肯用国旗换面包,最后晕倒在地,赢得外国友人的尊重和友情的故事。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课文篇幅较长,思想性也比较强,对于学习用外在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方法,更是不好把握。

教学之初,我认真研读了课文和参考书,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设计了教案。由于本课的容量比较大,我

第 7 页

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进行教学。在第一课时中,先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了中国留学生处境的艰难。在设计第二课时时,我主要把握两个模块的教学,即“面包店老板态度的变化”及“我对五星红旗的热爱”,这也是本课的重点,学习用外在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方法则是本课的难点。为了能同时突破重难点,我一直在寻找一种两全其美的方法。最后,我采取了先让孩子自主学习汇报,接着初步教给他们通过动作体会人物内心的方法,再熟练这种方法的教学手段。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先自主通过面包店老板的动作体会老板的态度,最后比较熟练地从“我”的动作中体会出“我”的爱国情感,这证明这个学法的指导还是比较成功的。

反思本节课,一处令自己比较满意的地方便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指导朗读,让学生体会“我”的爱国情。在逐句品读了几个关键句后,我先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动的一句读一读,再请与其有共鸣的孩子站起来一起再读,这样,人物的思想感情就更加深入人心,更加印象深刻了。

结束两个教学模块后,我问孩子们:“你想对面包店老板或中国留学生说些什么?”孩子们的回答给了我意

外的惊喜。有的说:“老板,你能帮助一个热爱祖国、热爱国旗的人,真了不起!”还有的说:“中国留学生,我为有你这样的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这说明孩子们的确领悟到了课文的深层含义,这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实属不易了。

回顾这堂课,我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如,

1、理解“老板态度变化”这一教学重点时,我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并总结老板态度的变化,在和学生交流时,提问涉及的面也不够广,特别是老板态度变化过程中“要求用国旗换面包” 这一关键点,没能适时的引导学生找出相关句子体会。 2、在让学生品读“我热爱五星红旗”这一模块时,可能有点赶节奏,我出示了几个关键的句子后,竟把“读”的环节忽略了,造成让学生在没有充分读透句子的情况下,便开始逐句品读,这可能给深入体会爱国情感的效果打了折扣,这是个比较大的失误。 教学艺术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通过本次教学,我的收获很多很多。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反思

北淮淀小学 李学茹

本文叙述了萨沙在爸爸、妈妈的影响下,把爸爸、妈妈让给他的雨衣

第 8 页

盖在了“比自己弱小的”蔷薇花上的故事,赞扬了萨沙一家人自觉保护弱小者的高尚品质。通过对妈妈两句话的研读和对小萨沙保护蔷薇花的举动的体会,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自强、自信的可贵品质。

本节课开始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说说课文中谁是最弱小的,引出蔷薇花以后,再对比着读读蔷薇花在不同情况下的状态,使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到蔷薇花的弱小,然后以此引入妈妈和小萨沙的对话。这样的设计,看似顺水推舟,但实际上从蔷薇花的弱小到妈妈和小萨沙的对话,在教学环节上有些脱节。经过思考,我觉得可以作如下的修改:读题后,先让学生谈谈“我不是最弱小的”这句话是谁说的?(萨沙)追问:谁认为萨沙是最弱小的呢?(妈妈)由此引出妈妈和小萨沙对话,教学环节上更加紧凑。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比如说:当教学在滂沱大雨中弱小的蔷薇花的时候,我设计了“在滂沱大雨中,娇嫩纤弱的蔷薇花会说些什么?”来引导学生进行想像说话,使学生进入文章的角色中,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能较好的站在蔷薇花的立场,说出蔷薇花无奈,沮丧,希望得到帮助的心情。使蔷薇

花弱小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烙下深深的印迹。当蔷薇花得到的萨沙的保护的时候,我设计了“当蔷薇花受到了萨沙的保护,它有什么心里话想说”这样一个问题,使学生站在蔷薇花的立场来体验接受保护以后的心情。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自强的品质,自觉承担起保护弱小的责任,并能以此为快乐。

每一幅插图都是对课文重要内容的诠释,能帮助我们与文本进行更好的对话。在本节课中同,我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姐姐托利亚的表情,思考一下当妈妈没有把雨衣传给托利亚,而是直接传给萨沙时,姐姐托利亚的反映是怎样的。学生很快发现姐姐的脸上充满了微笑,我又引导学生想一想托利亚的微笑说明了什么?使学生体会到姐姐对弟弟的谦让实际上也是一种保护弱小的表现。

在本节课中,我注重了学生的朗读训练。特别是萨沙和妈妈的一段对话,我先让学生体会说话人的语气,心理活动,逐句训练。在整体感知整段对话后,让学生自由练读,分角色表演。随后,我又让学生反复朗读课题,在读中再次体验小萨沙的心声,从而使小萨沙的心声成为我的心声,他的心声,所有人的心声。

第 9 页

最后,学生们在交流生活中保护弱小的事例的时候,展现了一幅幅温馨的画面,使学生保护弱小的品质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语文教学回归了生活,才使其更有生命力。教师没有认同唯一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多角度的理解。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又抓住主要的词句,体会文本的内涵,可谓是层层递进,层层展开。

在教学懒狮子与小树对话时通过猜心理、猜对话、读句子、说体验、演动作、扮角色,形式丰富,愉悦欢快。另外多元化的理解、想象、表达,也符合新课程的要求。

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延伸教材的内涵,挖掘教材的资源,是课程的新理念。在劝狮子这个环节中,我没有拘泥于教材的局限,而是利用劝狮子这一手段,让学生展开对话交流,在对话中,唤起学生的"真、善、美"。教师的引导,是对教材的超越;学生的猜想,是对生命的关注。文与道的统一,课内外的结合,体现了语文教学基本特点。

在最后环节中,让学生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将口语交际训练落实到阅读训练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同时,这也是让学生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了运用语言的舞台。有利于发展学生语言。

这一课的教学中,我认识到自己

《两只小狮子》教学反思 北淮淀小学 李克凤

这节课我很注重创设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学思路很清晰,我采取了 "取名字""说理由""劝狮子" 等教学方式,把学生引进了文本,联系了生活,尊重了体验,感悟了生命,体现了知识、能力、情感的和谐发展,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在教学“读课文,找理由”这个环节,提出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呢?让学生继续探究下去,这是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新课程关注的不只是学习结果,更关注的是学习过程,也就是说一定要探究学生是怎么学习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汇报理由,教师再相机点拨,并抓住学生关键的话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联系生活,表演体验,朗读感悟,真正的体现了师生互动、对话交流。课堂教学是生成性的,动态发展的。

教学从读入手,在读中体验狮子的懒,但又没停留在读的层次上,又力求唤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懒洋洋"的含义。当

第 10 页

还有很多的不足, 在教学中虽然读得形式多样,但是学生朗读的训练还需要加强,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语文课堂中要让学生多读书,读中感悟。

境界中,对日月潭的风光有了更多的表象储备,有效渲染了气氛。然后以读代讲,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悟、理解,让学生感受日月潭的旖旎风光。其中第三、四自然段是朗读的重点,通过朗读,表达出不同时间,不同天气景色的变化。为此,我设计了指名读,自由放声读,男女生赛读、找伙伴读,小组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在老师适时的点拨和示范下,体会和感悟日月潭的秀丽风光。 二、互相合作,学会交流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树立表达的自信心,引导他们积极参加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逐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如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请学生在自己读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以后问:“你喜欢什么时候的日月潭?为什么?”各学习小组热烈讨论后,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有的说:“太阳高照的时候景色很美丽,因为这样爸爸妈妈就可以带我们出去玩。”有的说:“下雨的时候,日月潭周围一片朦胧,像仙境,很美。”在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同时,也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三、合理想象,拓展文本

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前提下,我让学生看图,想象一下,什么时候的日

《日 月 潭》教 学 反 思

北淮淀小学 齐洪云

《日月潭》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类文章,作者以清晨和中午以及下雨天,三个特写镜头展示了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宝岛台湾和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文章结构清晰,景美情浓,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美文美读,丰富内心体验,逐步提升人文素养。

一、以读为本,自主感悟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达到上述目标,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自己读书,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如临其境。在读中整体感知,理解文意;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在读中积累语言,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在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将文本语言还原为生动可感的形象,让学生陶醉在令人神往的

第 11 页

月潭也会很美很美?孩子们在文本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合理想象。有的说:“日月潭的傍晚很美,天上星星闪闪,山上灯光闪闪,水中也是一闪一闪,真迷人。”“大雾天的日月潭又是另一番景象,整个天空一片朦胧,对面的山、水、天空都看不出了。”??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

此外,实践积累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另一重要目标,它能为学生以后的阅读和写作打下坚实基础。《日月潭》文字优美,如诗如画,使人入情入境,是鼓励学生积累好词佳句的隽文。在教学中,我激发学生的积累兴趣,教给他们积累的方法,同时给予他们展示的机会,鼓励他们实践运用。相信,学生的“好词佳句锦囊”中也存放了不少的“金子”了。

本节课环节的设计应该是很清楚的,条理是很明朗的,但是因为离我们这里比较遥远,有的景色学生的体会还不到味。

光,课文犹如一首意境优美的散文诗,侧重描写了作为牧场之国的荷兰那种富足宁静悠闲的情趣和意境,让人徜徉在这样的意境中,留连忘返。

在选择本课作为教研组研讨课之前,曾经听过一位老师的教学,自己有诸多想法:比如对教学突破口的思考,对课堂教学策略的思考、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方面的思考,对略读课文教学的思考等。于是决定自己尝试一下。但第一次的教学并不如人意,特别是对时间的掌握,对略读课文的教学该略去什么,又应该注重什么等问题的实践,于是在年级组老师的共同研讨下,诞生了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想贯彻这样的理念:

略去老师的讲解,注重学生的感悟。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练习入手,省去了很多老师的讲解。如:老师出示动物的名字后,让学生自己说说有什么发现“黑花白牛、白头黑牛、白腰蓝嘴黑牛、牛犊、老牛、、骏马、绵羊、猪、小鸡、长毛山羊”等,让学生发现,动物的种类很多,特别是奶牛的种类多,数量多。接着我又利用一个词语搭配的练习,让学生发现“动物不但很多,而且它们的生活自由自在,是牧场的主人。”从而深入课文,感悟动物们生活自在的句子,在

《牧场之国》教学反思 北淮淀小学王长江

《牧场之国》这篇文章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中的第二篇课文,是略读课文。文本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有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美誉的荷兰的田园风

第 12 页

品句读句的过程中,其乐融融。

略去问题的串联,注重学生的朗读。在整篇课文的教学中,以“真正的荷兰到底是怎样的?”这个主问题来展开教学,并根据课文的总分结构,几次感悟“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一中心句,省略了很多细碎的小问题,有效避免了串讲,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自读自悟。在第四小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找找让你感受到牧场安静的句子,并读出那样安静的感觉。通过学生自读、老师范读、女生齐读等让学生能充分的接触文本,感悟文本。学生在学完课文之后,文中优美的语言也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略去语言的分析,注重表达的指导。有了对文本的充分感悟和朗读的练习,学生对荷兰的美景有了深深地向往。于是,我就给孩子看了许多荷兰的图片,并提炼了文章的表达方式,让他们试着把荷兰的美景介绍给大家。并创设了世博会上给荷兰馆当解说员的情境。孩子们情趣盎然,表达的效果也很好。

上课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希望广大同仁多提宝贵意见。

《乡下人家》这篇课文,通过空间、季节和时间的交替描写,展现了“屋前搭瓜架、门前种鲜花、屋后春笋冒、院里鸡觅食、河中鸭嬉戏、门前吃晚饭、夜静催眠曲”的田园风情。在教学中,我从增强学生主动性入手,以阅读为主要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引起共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我来谈谈教学体会。 一、学习目标的分析与定位。 《乡下人家》是本组第一篇精读课文,它用质朴而生动的文字向读者呈现出一幅田园风光的写意画卷。学习本文,一是引导学生体会乡村生活的自然亲切、优美恬静,感受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善于抓住乡村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描写乡村生活的特点。基于本文的特点及学生的情况,我将本文的学习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一)、 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二)、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生活的美,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

(三)、带领学生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读文感悟,学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 北淮淀小学 郑玉华

第 13 页

习写法。这一重点确立的依据是本组的编排目的及本文在组内的重要地位。同时,这也是难点,因为我们的孩子住在城市,文中描绘的景与物大多是学生看似熟悉、实则陌生的,而文章的语言看似也很平淡,那如何从陌生的景物中、从平淡的文字中读出美感,是本课的难点。为突破这一重难点,教学时,我以读代讲,通过 “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致辞时内化语言”的方式展开教学。

二、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阅读是个性化的过程,不能以教师的思维而取代学生思维,所以,我在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读自悟。读一读喜欢的段落,说一说感兴趣的景色,想一想生活在其中的乐趣。关注他们情感的生成、个性的体验和生活的联系。

阅读不仅仅是人文性教育,更不可忽视的是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本文的教学目标有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语段”“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等要求。所以我引导学生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同时进行朗读的训练,写法的引导,使人文性与工具性融为一体。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

根据课文任务量,我用两节课完成教学。第一节课的任务是通读课文,了解内容,初步感受田园生活的美,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第二节课的任务是继续品读课文,进一步感悟写法。第一节课的安排与意图是这样的:

1.看图导入,进入美好情境。这样一来,学生可以马上进入美的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

2.自读自悟,感受生活的美。布置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想,在脑海中再现美的情境。

3.品读课文,展示自学成果。全班交流学习感受,并通过做小主人邀请客人这一方式,内化语言。

4.读读写写,积累语言。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从他们的朗读中,我可以及时了解到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以学定教。作业上进行分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要求,介绍乡下人家的一处场景。

四、教后感受

1、总体氛围创设的比较好,学生通过看图、读文、想象再朗读的过程,已经能够入情入境地体会乡下生活的美好,产生了对农村生活的向往。

2、知识点的教学比较扎实。能

第 14 页

抓住几个拟人句、作比较的句子,深入展开教学,使学生不仅能自己入情,更能体会作者的情感。

3、课件的使用还是很有收获的。我精心选择了部分非常贴合课文内容、富有美感的图片制作成课件,造成视觉冲击,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情境。

4、课堂中时间的控制还不是很好。开始部分的正音耗费了太多的时间,而后面重点的让学生读读、想想、说说,就展开的不够。读了课文,看了图片,其实学生是有很多感受想表达的,但由于时间关系,我几次打断了学生。而写解说词这个环节,其实还是放在第二课时更恰当一些。放在第一课时,可能太匆忙了,学生很难写出比较深的感受,对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比较有限。

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我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突出“读”

1、在第一个板块中,体会小白兔和小灰兔的第一次不同做法,通过读句子1:小灰兔收下了,说:“谢谢您!”和句子2:“我不要白菜,请您给我一些菜籽吧。”通过让学生从小白兔和小灰兔的语言中找出“您”“请”等词,让学生感悟小白兔和小灰兔的有礼貌,从而引出小白兔和小灰兔共同的优点。引导学生认真朗读小白兔和小灰兔的话时,如果学生读得不错,我是这样评价的:你读得真有礼貌。如学生读得不到位,我是这样引导的:“谢谢您”多有礼貌啊!你能不能读得再有礼貌些!这样,在语言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主动性大大增强。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小

《小白兔和小灰兔》教学反思

北淮淀小学 孟庆艳

《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巧妙地寓热爱劳动的教育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课文的教育价值就在于通过小白兔和小灰兔不同做法而导致的不同收获,引导学生懂得劳动的意义——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所

白兔和小灰兔的有礼貌。

2、在第四板块明白“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的道理时,先是要求学生读了小白兔的话,讲讲你明白了什么?接着在孩子的理解上进行引读。如:

师:当小白兔把自己亲手种的白菜给山羊爷爷送去时,心情特别——(高兴)

第 15 页

生:个别读。

师:能把自己的劳动果实与大家一起分享,多了不起啊!读——

引导学生自豪地读,骄傲地读。 在读中体会小灰兔奇怪的心情。在读中体会小白兔说这句话时的高兴和自豪。又使学生的兴奋情绪达到高潮。这样一来,摈弃了烦琐的说教和分析。实现了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和交流。

二、突出“趣”

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的“人性”课堂,是学生发展的“娱乐场”。学生饱满的情绪是进行自主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更要通过多种自然活泼的形式,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低年级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因此,在课的设计上我尽量运用直观、形象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及直观性强的教学媒体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介绍小伙伴的形式导入新课,用课件先后出示色彩鲜艳、生动活泼的“小白兔”和“小灰兔”的图片,激起了学生的兴奋点,接着问:老山羊在地里收白菜,小白兔和小灰兔来帮忙,你们愿

意帮忙吗?直接让学生进入文本,把自己当成童话中的角色。从而使学生产生了主动探究学习的欲望。

2、学习重点句“小白兔回到家,把地翻松了,种上菜籽。”我是这样做的:

先是通过做动作理解“翻松”,再通过连续做动作体会小白兔种菜的艰辛,可能会遇到的困难。让孩子自己去做做,说说,他们的兴趣更高,对句子的理解更深刻,感觉更有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同时,我把小白兔“浇水、施肥、捉虫、拔草”的劳动场景用画面呈现出来,这样,使抽象的方块汉字变成直观、生动的劳动画面,学生兴趣昂然。通过看图,联系生活经验,从水桶很重,小白兔累得满头大汗等地方体会到种菜的辛苦,劳动的不易,其间就伴随着他们自己的情感体验,他们喜欢小白兔,就因为他爱劳动,明白劳动的意义,他们想向小白兔学习,也做一个爱劳动的人。这就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触动。引导学生把静态的图片化为动态的语言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劳动情境的直观感受,突破了本课教学难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第 16 页

4、穿插课中操《劳动最光荣》,当孩子在学习疲劳的时候,通过听听音乐,唱唱歌曲,做做动作调节精神,驱除疲劳,焕发精神,从而使下面的学习更加投入。

三、突出“悟”

一年级学生从课文中明白一个道理对他来讲是有一定的难度,这篇课文是通过最后一句话“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来明白劳动的重要,也正是本文的难点所在,怎样让孩子更好地领悟此道理呢?。我是这样设计的:1、读了小白兔的话,你明白了什么?2、指导读(高兴地读,自豪地读)3、这时候,小灰兔听了小白兔的话后,他可能会怎么想的?并出示图和句式:听了小白兔的话,小灰兔想——从而发散思维,丰富想象,升华道理。4、小白兔种菜是这样子,我们的学习也是这样。进行句式训练:a 只有好好练字,才———b只有认真学习,才———c只有————,才———

这样层层深入,使明白的道理得以拓展、运用,进一步升华。

展开凡卡在现实生活中遭受的悲惨虐待,信中穿插了凡卡在乡下的美好回忆,而似喜却悲的结尾,让文章的结局寓意深刻,既表达了凡卡对幸福生活的殷切期待,又“欲说还休”地昭示着凡卡无法改变的痛苦命运。 我对这篇文章设计的教学《凡卡》一文,如果通篇串讲,不但使文章特色荡然无存,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其效果也会事倍功半。因为文章篇幅较长,内容纵横交错,它交织着写信、回忆、侧面烘托三条线索,多层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此错综复杂的事件关系,便构成了本文的教学难点。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化难为易,我在研读文本上下了工夫。 首先,我从整体入手,直奔中心,扣住学生的情感世界。待学生完成自习预习,了解课文大意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初读课文,你对本文有什么总的感受?”目的是让学生悟出文中的情感,使整个身心沉浸在这一氛围中,以缩小教学因时间、空间的差距所造成的困难。同时明确文章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作者采用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表现手法,来突出同一个中心:沙俄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这样抓住关键,直奔要害,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凡 卡》的教学反思 北淮淀小学 徐丽娜

《凡卡》一文,作者用书信的形式,

第 17 页

其次,有意识地把文章按线索破为三大块,为突破重点做好准备,我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旨在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线。再采用以点带面、发散思维的方法进行引导:“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哪一点最让你感动?”这是抓住学生情感世界的一次延伸,所以他们不难得出共识:向爷爷述说悲惨学徒生活一段。接着精读细读:“凡卡受了哪些罪?”“凡卡的叙述使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幕幕怎样的画面?”目的之一在于读懂内容;目的之二在于感染情绪,使学生的心始终与凡卡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而明确此种描写细腻、逼真的写作手法。再继续抓住情感:“试想一下,凡卡写到这儿是一种什么心情?”发散学生思维,培养想像力,进一步感染学生的情绪。“如果你就是小凡卡,你会怎样诉说?”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提高朗读能力。“凡卡苦苦地哀求爷爷带他回去,这一内容信中多处出现,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凡卡痛苦的心情。”这样一来,原来一封长信,就浓缩在一个重点段上,再放手让学生朗读,从中悟情明理。既节省了时间,又发展了学生的品评鉴赏能力!到此,

教学的第一板块结束。

“我们除了凡卡的语言叙述和城乡生活的对比中感受到他悲惨的命运外,你还能从文中哪些内容体会到凡卡生活的悲惨,内心的痛苦?”这一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自然导向第三板块。而且稍微拔高了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使他们获得探求知识的乐趣。学习好的同学动动脑子可能会想到凡卡写信前后的心情,中下等同学可在老师的提示中得到启示,进而明白:原来文中细致入微地刻画凡卡写信前担心、害怕的神情;写信中多次叹气;写信后还做了一个好梦,也充分地表现了凡卡悲惨的命运。到此,教学第三板块结束。

最后,把三大块有机地结合起来。“同学们,看着板书,联系刚才所讲的内容,说说作者是什么样表达中心,突出凡卡悲惨命运的?”此时,学生的脑海中已有清楚的三条线索:信中诉说悲惨学徒生活,揭示了中心;回忆往事,对比现实,衬托出中心;结尾的美梦,暗示了文章的中心。到此,教学任务全部完成。

这样,抓住情感因素,以朗读法为主,以问题教学法和讨论法为辅,交替使用,使学生不但理清了文章纵横交错的三条线索,感悟到了相互之

第 18 页

间的关系,而且提出的问题,由浅入深,击中要害,还使学生在朗读、讨论中深切感悟到语言的精髓,做到了教师教是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荆请罪的行为中,京剧的插入,不仅使学生对国粹有所接触,而且深入了解了廉颇的内心,感受到了廉颇同样是一位热爱国家,并且知错能改的老将,这样的安排不仅扩充了文本,同时为下一环节抓住人物语言、神态展现人物性格特征的练笔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最后的练笔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因为学生不仅对为当时的情景还原充满兴趣,同时对人物的爱国思想和各自的美好品质早已有了深刻的认识。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兴趣盎然,充满激情的齐读,富有个性的指名读,小组内积极探索,班上勇于发表个人见解,有声有色。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把课堂这个主“阵地”交给了学生。但细想过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读训练上缺乏频率,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老师包办代替的话语稍多,应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真正的将新课改理念融于课堂,使我们的小语课堂充满活力。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将 相 和》教学反思 北淮淀小学 李明霞

《将相和》是一篇古典文学作品,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为中华灿烂文化的一部分,作品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魅力,因此我把引导学生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名著的兴趣作为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主要以“和”字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探究将与相是如何实现由“不和”到“和”的重大转变,通过人物的行为、语言感受鲜明的人物性格特征。先是组织学生交流有关和谐的名词佳句,课伊始便让学生在心底对“和为贵,谐为美”这一传统理念有明确的认识。其次通过负荆请罪这个小故事的研读,引导学生挖掘将与相所表露的“不和”与“和”的关键性语言。借助人物语言的对比、研读,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将与相语言的不同之处,通过小组内积极地讨论、班上的交流,从而了解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在廉颇负

北淮淀小学 李兴敏

课文节选自著名作家魏巍的纪实文学《依依惜别的深情》。文章以道

第 19 页

别语“再见了,亲人”做为题目,可见全文是以写离情别意为主,表达了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谊。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尊重和期待中积极地学、主动地探索。

在开始时,通过图片把学生带到抗美援朝、志愿军回国的场面,使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并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体会,尊重学生的选择,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能力。遗憾的是,对于自主选择的内容,学生的交流比较的散,教师要创设一个整体把握的过程,否则有些学生的感受很深刻,而有些学生则似乎有些脱离文本,不利于学生整体的感受。 二.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

教师给学生比较开放的提问,如:“读文章后,你的心情怎样?”“读文字,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在这样的前提下,结合当时志愿军离别时的情感变化,对往事的回忆,抓住亲人间的情感流露,教师能适时地引导。如大娘与志愿军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

等,让学生明白,虽然从血缘关系来看志愿军战士和大娘、小金花、大嫂她们不是亲人,可是她们做到了亲人也未必能做到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深情。如“雪中送炭”,“为什么昏倒?”学生谈了很多,有些扯的比较远,教师要给予引导,联系上下文,结合当时志愿军所处困难,紧紧扣住“亲人”这一主题来引导,可能更有实效,理解能更深。

三.抓住关键词,读懂、读好句子,教师的适当引导,领会文章蕴含的意思。

在教学中,采用个别读、齐读、自由读等方式朗读,但是效果不佳,整体朗读没有得到逐层提高。教师语言较简洁,过渡较自然。如:“老师觉得读好忆,要结合一定的语言环境,要抑扬顿挫,语速上要有快有慢,你自己先试试,读好这句话!”“是啊,大娘这么大年纪了,还冒着炮火为志愿军战士送打糕,这种爱,怎能让人不感动?” 四.拓展思维

在课堂的结束部分,以通过朗读或说几句心里话来表达对朝鲜亲人的敬意和感谢,让学生抒发自己内心体会。并给学生一个关于抗美援朝的网址,以拓宽课外学习的面,给学生课

第 20 页

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的规律”变成“动的画面”,使复杂的规律变的形象、生动,学生喜闻乐见,而形象思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个环节有效的突破了关键和重点。整节课以“主题情境”活动为主线,以“合作探究”活动为主导,以“培养能力”为目标,让孩子们在轻松自如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的美。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提供积极思索与合作交流的。教学中,我通过组织学生“观察与交流”,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参与学习,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图形排列的规律,从而培养了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又通过组织学生“拼摆与画画”,渗透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大部分学生从开始摆出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规律到接受新知识一步步在交流中学会一种又一种图形移动的规律;少数程度好的学生在其他学生学习他们创造出来的机会的同时又尝试在前面的基础上迁移性地创造出更多新的规律。尊重了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找 规 律》教学反思 北淮淀小学 李娜

《找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教材中的《找规律》一课的延伸,与之相比,不同之处是图形排列规律复杂一些,呈现出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 教学目标设计为: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能力;

3. 使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的美,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教学过程分为“感受规律→认识规律→创编规律→自主总结”四大环节。

其中,认识规律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和重点。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比较合适,要注意的是合作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首先,小组内交流规律,交流过程中使思维快的学生初步总结、表达规律,思维慢的学生受到启发,体会规律。第二,让学生到前台表演规律,使“静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北淮淀小学 郑庆成

第 21 页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意义这节课是新课标人教

得不到整数结果的情况学生已有体验,所以在分数的产生内容的处理上很简单,只是让踩了一下,后边简短的一句“对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新知与旧知链接点,再借助媒体手段向学生介绍分数的由来,适时渗透数学文化思想,使学生的思维开始了有效地“起跑”。

3、文本阅读------“加速”。让学

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们在三年级的学习中,已经借助操作、直观,初步的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会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数的大小,还会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本节课主要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单位“1” 和分数单位两个概念,学生理解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流程:

1、课前交流------“引领”。目的

生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间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知识的构建,课堂活动发生了变化,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课本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与学生的中介,阅读文本,放手让学生感悟、质疑、辨析真正的走进“分数的世界”,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加速”

4、内化提升------“冲刺”。让学

之一“兴趣引领”, 利用课前看似简单、平淡、多余的交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师生心理距离,营造了宽松和谐的氛围、自由活跃的课堂、制造了必须的学生心理磁场。目的在于努力让课堂成为学生数学思维的运动场。目的之二“知识引领”,交谈中的 “说一不二”虽然只是一个文字游戏但也是对单位“1”的铺垫、老师的自我介绍是对生活中处处有分数的孕伏。

2、唤起经验------“起跑”。新的

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4个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中对分数的意义、单位“1”再一次进行自我感悟,这不仅仅是换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而已,把新知和巩固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去创造和体验分数的意义,在实践活动中不知不觉的内化,从而提升了知识的内涵。

三、本节课我主要想探索三个问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测量、分物、计算时对

题:

1、作为数学本身应该关注什么?

第 22 页

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难题,比如:圆的认识、面积与面积单位、体积与体积单位、小数的认识等我以前都尝试过,很多时候,过于关注了数学的定义,而淡化了概念本身所代表的实际意义,就本节课而言,在以前的教学中我花了很大力气去帮助学生理解“单位1”、“若干份”、“一份或几份”等抽象名次,可是这些真的就仅仅是孩子们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吗?让学生建立起分数的数感、引导他们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不是也重要呢?所以本节课淡化定义、强化心像是我努力探索的一个问题。

2、课堂的教学结构能否适应并引

自己的思考与探索,我深信:只有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习、再创造中学习,学生才会真正的理解知识,同时创造力也在不断的得到培养。设计这节课时,我基本是把所谓的新知与巩固融为一体的,想办法让学生在各种想象、交流、画图、猜测、操作中去体验并创造分数的意义,新知在不断的实践中慢慢的、不知不觉的内化到孩子们的认知结构中,同时孩子们的学习具有了鲜明的个性与创造性。

四、本节课的遗憾

1、如何让学生的感知和创造更加

充分些。

2、在引导学生感悟、思考、交流

导学生学习?本节课我没有设计什么复习题,也没有对知识的本身创造多少情境,就直接引导学生思考“关于分数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我还想知道什么------书上又能告诉我们什么?-------我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这样促进学生主动回忆、交流、阅读、思考,同时也感悟一点学习方法。试想,我们承认的学习是否在很多时候不自觉的也运用过此方法呢?至少我认为它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学习方法,所以我把他推荐给孩子们。

3、学生的学习能更具有创造性

的策略上还需多思考。

希望各位老师诚恳的提出您对本

节课的建议与意见,以促进我能更快的成长,也同时让我们一起打开数学“概念教学”的新“天窗”。

《笔算除法》教学反思 北淮淀小学 李胜旺

自我感觉总体不错,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落实到位了。

1、在这节课中我通过两次的竖式比较,第一次,商是一位数的表内除法笔算和今天新授课中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的比较,在比较中学生更清楚的知道今天的笔算要除两次,学生

第 23 页

吗?怎样的学习才是更有效的?根据

戏称竖式是“两层楼”了。第二次,被乘数的十位能被除尽的笔算和被乘数的十位不能被除尽有余数的笔算的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突破了难点,从而使学生对笔算除法的方法掌握较好。

2、分小棒的操作,使学生主动地去理解算理,从而了理解竖式的意义。两个例题,用了两次的小棒,第一次,使学生明白了笔算除法从高位除起。第二次,学生很有趣的问多了一捆,这多的一捆可不可以拆开来?使学生明白当十位有余数时,和个位合起来再除。这样就很自然的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3、在课中的巡视和反馈看,学生对第一个例题掌握很好,同样的练习很少有学生错误的,但对于第二个例题,错误的同学相对比较多,分析其原因,由于例一的负迁移,很多学生以为第一次除好后,十位是归“0”的,因而在格式发生错误。从而说明在课堂中,对于例二,我还是没讲到位,老师点到了,但学生还没完全的掌握。老师的点拨与学生的理解有一定的差距,这点该引起我以后课堂教学的重视。

北淮淀小学 王长荣

本课主要教学倍的认识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倍数关系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数量关系之一,建立倍的概念,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含义,拓宽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倍知识的生长点是几个几相加, 而几个几相加是学生的原有认知,建立“倍”的概念就是在几个几与倍之间搭建起联系。本着结构大气、教者轻松、学者愉快的教学原则,追求扎实、朴素、高效的教学效果,教学本课时主要做到了:

(1)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并根据学生的认知起点随机引导。这主要体现在“倍”概念的引进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这两个教学环节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客观的数学现实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教学时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原有认知进行相应的引导,同时在这一点上教师还应注意“教师的教不要被学生的会所牵动”,因为个别孩子的思维毕竟不能替代所有孩子的思维,所以还应注意对所有的孩子进行正规的引导。

(2)通过观察、操作、游戏等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反思

活动,多渠道促进学生内化对“倍”

第 24 页

概念的理解。数学概念的理解是建立在学生自身的体验、感悟基础之上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欣赏图片说一句话“谁是谁的几倍”,接着让学生根据“倍”的知识灵活、开放地摆小棒,最后应用“倍”的知识师生互动进行拍手游戏,多种多样的体验活动,使学生牢固建立起“倍”与“几个几”之间的联系,内化对“倍”概念的理解。

(3)注重引导学生紧扣四则运算的意义规范表述算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质就是看一个数里面包含有几个另一个数。我在教学四则运算的一步计算实际问题时,一贯坚持引导学生围绕四则运算的意义用三句话规范表述其中的算理,即:要求??(问题),就是求??(算理),所以要用??方法计算。这样使得学生的思维简洁到位,遇到实际问题时又具有明确的思考方向。

(4)注重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向生活中拓展延伸。有效的数学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中先以参观动物园,在动物园中寻找“倍”的问题

为“引子”,进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拓展延伸,用倍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现象,寻找更多的“倍”的问题,使得学生学以致用,增强数学应用意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本课教学的不足之处主要是面对学生课堂上的生成,尚不够灵活应对,这也正是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努力提升的方向。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反思

北淮淀小学 王华

一、注重数学术语表述的明确性

教学中让学生体会、理解“变大”

与“放大”含义的上不同时,教师把图片先进行“变大”后再“放大”,让学生有直观的体验,再直观体验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放大的含义,学生因为是第一次接触,不能准确地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清楚,这里就需要教师用标准的数学术语指出:“现在的图片形状与原来的相同,只是图片的尺寸变大了,这样改变图片的大小,我们数学上称为把图片放大”,学生有了明确的术语指出“放大”的含义,就会从直观的体验升华到理性的认识,便于学生在思维中建立好“放大”的概念。

教学中,在帮助学生在思维中清晰

第 25 页

地建立起用比来表示放大的含义的时,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是1、明确比的表示是现在每条边的数据和原来每条边的数据之间的比,2、是对应边之间的比。为了不至于对用比来放大含义的混淆,所以当学生对比了原来图片长、宽和现在图片的长、宽的数据后,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图片前后的变化后:“长扩大了2倍,宽也扩大了2倍”,教师应让学生用比来说说有什么变化,学生在表述中肯定是不完整也不规范的,但有了刚才几位同学不同的表述,学生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感知了,如果此时教师趁热打铁用标准的语言叙述出长方形现在与原来对应边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图形按2:1来放大,清晰的说明了是现在和原来边之间的比,学生必然在思维中能用比来表示放大的概念。建立好了放大的概念,为建立缩小的概念打好基础。

二、注重教学磨到细微变化处 在练习“试一试”教学中,学生在练习把三角形按2:1放大后,教师应细心观察学生所画情况,虽然有部分学生在画前有了教师对三角形特征地提示后知道三角形按2:1放大的后,不仅底和高会按2:1放大,第三条斜边也会按2:1放大,但大部分学生没

有直观的进行验证,只有空谈的概念是没有办法在头脑中形成强烈的直观意识的,所以对与放大和缩小是把条边的放大和缩小体验不深刻,不利于对放大和缩小含义的理解,不利于对比例含义建立。

教学时,图片原来的长是8厘米,

宽是5厘米;放大2倍后的图片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但实际上格子比较大,图片的边又在格子上,使得学生要得到放大后图片的长和宽有一定的困难,如果我细细研究一下,把数据相应调小,也就不会出现得到数据比较难,不利于学生观察的状况了,也节约的时间,让课堂的学习效率更为有效了。

三、注重教学随机变化

在教学新授中当图片原来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放大2倍后的图片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当时我第一次把图片的长放和宽放大相应的倍数时,没有放大到2倍,当时可以作为让学生初步感知,教师提到那如果在进行放大呢?放大到2倍时,观察一下现在的长、宽与原来长、宽的变化,适当的调整教案灵活的处理,第一次让学生初步体验,第二次放大学生有了第一次的体验,第二次就更易感知了,教学也就顺理成章了。

第 26 页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北淮淀小学 闫华海

经过再三考虑,我把教材中安排的”折纸“活动改为用15个三角形(有四种颜色)拼成一只小狗图,让学生从图中获得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根据分数的分母特点进行了分类后,快速抢答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再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在同一个情境里,既复习了旧知,为下面的新授教学作了铺垫,又能很好地引入新深;同时知识呈现的趣味性及问题设计留有较大的探究空间,能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欲望。可谓一举多得!

实践证明,这样处理教材,有利于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知识,促进旧知识的迁移。由于把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给予了较多的时间和空间,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尝试计算、小组讨论、充分交流后,要归纳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自然水道渠成了。对本节课的难点“为什么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为什么要先通分?”则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11

用直观的图例说明“和 的分数

153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所以要先通分,把分母不同转化成相同的分

母,”从而使学生清晰地理解算理,再逐步从算理直观过渡到算法抽象。这是本节课做得较为成功的地方。

上完课,自己感受最深的是虽然对教材的把握胸有成竹,但面对活生生的学生,面对课堂上不同的学生反馈出的各种各样的信息,老师的敏感性如何?怎样控制与调节?这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监控能力。林崇德称之为教师“才华的顶点”,而教学监控能力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锻炼与培养。

“如果采用教材中的折纸活动,让学生动手操做,是否更有得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算理?”这一问题从备课教研到上完课,我脑中一直在思考,希望大家共同探讨。

《成反比例的量》教学反思

北淮淀小学 张国良

反比例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数量关系,它渗透了初步的函数思想。所以本节课体现了以下2点:

1、温故知新,渗透难点。 本节课《成反比例的量》中重点和难点都是学生理解“成反比例”这个概念,而这个概念的得出要从研究数量关系入手,实质上是对数量之间关系一种新的定义,一种新的内在揭示。对于学生来说,数量关系并不陌

第 27 页

生,在以前的应用题学习中是反复强调过的,本节课的教学并不仅仅停留在数量关系上,而是要从一个新的数学角度来加以研究,用一种新的数学思想来加以理解,用一种新的数学语言来加以定义。“成反比例的量”与数量关系是有本质联系的,都是研究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而且是两种数量之间相乘的关系,因此在复习题中我让学生大量的复习了常见的乘法数量关系,并且联系教材复习了教材及练习中涉及到的一些数量关系,渗透了难点。

2、重概念的形成过程,加强思维训练。

学习数学概念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际,去灵活解决实际问题,而实现这个目标归根结底依赖于对概念的本质理解。成功的概念教学是要在得出概念之前下功夫,要设计多种教学环节,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体验得出概念的思维过程,先做到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再顺理成章的引出概念的物质外壳---即用语句表达。例如我在教学《成反比例的量》时,通过复习常见的数量关系,从生活事例中引出数量关系,然后给这种数量关系一种新的理解,将这种数量关系重新定义为成反比例关系,给具备这种

数量关系的数量重新定义为成反比例的量,沿着这条线索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体验了概念形成的过程。为帮助学生建构“反比例”的意义,课堂流程重点设计两大板块。其一是“选择材料、主体解读”的“原型体验”板块。在这一板块中,借助三则具体材料让学生经历商量选择、独立解读、交流互评和推荐典型等数学活动,积累了较多的与反比例有关的信息和感性认识;其二是交流思维、点化引领的数学化生成板块。在这一板块中,学生立足小组间的交流和思维共享,借助教师适时介入的适度点拨,生成了“ 反比例”数学概念,并通过回馈材料的概念解释促进了理解的深入,并能利用概念准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成正比例的量》教学反思

北淮淀小学 郑永月

正比例的知识,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和学会了分析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学生学习反比例知识以及进一步研究数量关系的基础,内容抽象,学生难以接受。因此,使学生正确的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在实际教学中,总体来说是比较成功的。主

第 28 页

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从生活中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首先选择学生非常熟悉的行程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在速度不变的情况下,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也随着扩大”,进而介绍路程和时间这两种这两种量成正比例。然后选择了买钢笔的事例,给出一支笔的价钱和买不同支数与所花钱数的数据。通过观察发现数据的变化规律:买的支数越多,花的钱越多。接着讨论:花的钱数与买笔的支数这两种量 是否成正比例。 2、在探究中发现

探究学习是我们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我们研究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本课教学中,我通过表格列举出两种变化的数量在一定的情况下变化的数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自己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扩大(或缩小)若干倍时,另一种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而且这两种数量对应的数的比值始终不变。从而理解正比例概念的本质特征。在教学中,使学生在观察、思考、探究中获得新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学习兴趣。

3、在生活中应用学习数学目的是运用数学,也就是为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在学生们理解了正比例的意义后,我让他们对于自己身边的现象进行了总结,举出一些正比例的例子,这样的安排学生兴致很高,在集体的判断说理中深化了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和掌握。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始终努力坚持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深入到学生中间,及时掌控学习动态、捕捉课堂生成资源,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构建了“以学生为本”的和谐数学课堂。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

北淮淀小学 郑俊生

1、数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数学活动的过程,整节课,学生大多处于探究活动中,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前提下进行的,任意5根小棒的抽取设计具有开放性,没有规定小棒的组别,使学生的探究不受局限。观察和推理时,完全由学生运用儿童化的语言解释现象,形象、生动、易懂。

第 29 页

2、探究活动一步步将学生学习的知识引向深入,在前面探究认识到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后并不急于深入,而是待学生通过一定的练习,理解和认识了规律后再引导学生向纵深发展,探讨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小棒长度的变化,学生通过对错误的再认识,更深层地体会到了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规律的涵义,尤其是对“任意”两字的进一步体会和理解。探究的层次性始终基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步步深入的。

3、临近下课前的小插曲着实没有想到,遇到要推翻整节课定论的问题,教师再次将探究的机会留给学生,学生已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掌握了运用操作探究的方法,因此他们很快想到运用实际操作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操作中发现问题不是出在结论上,而是操作不当造成的,而且能结合理论(三角形的定义)找到操作中错误的原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学会了运用数学的语言、方法去思考、解决和解释问题才是数学学习的最大收获。

五年级下册的内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由平面计算扩展到立体计算的开始,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本节课的重点就是理解表面积的概念及掌握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的。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应加强动手操作和直观演示,按照引入情境——自主探究——掌握规律的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方案。本节课教学本着“结合实际、本本真真”的原则,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讨论、操作,从而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与技能。开课时我用长方体的实际的学具引入新课,讲明长方体有六个面,老师想知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北淮淀小学 郑永国

《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小学数学

第 30 页

道长方体的六个面到底有多大,请你利用小组中的学具帮助老师解决。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认识到“要想知道长方体的六个面到底有多大,必须计算出六个面的面积总和”,这时我因势利导指出:“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叫做它的表面积”,然后再让学生摸一摸、说一说。这样设计既能刺激学生产生好奇心,又能唤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产生学习的需要,使学生在自主的观察与思考中理解了表面积的意义,为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实践操作,合作探究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我要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以长方体学具为依据,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通过比较更为深刻地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抓住了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关键,然后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通过说一说、算一算等方法,共同探索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里鼓励学生有不同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学生在掌握了正方体的特征后,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发现了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改变了以往将正方体

的表面积独立用一单位时间教学的方法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培养了学生优化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促进课堂效益的提高。

三、联系生活,由浅入深 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在师生共同参与和评价中完成练习训练,达到由浅入深、推陈出新的效果,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但能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是密切联系的,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此,我出示了以下几种情况的练习:(1)无盖的玻璃鱼缸(2)四个面的沉箱。使学生认识到长、正方体的表面积也会遇到许多特殊情况,我们求表面积不可以千篇一律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不足之处

1、部分学困生还是没有完全照顾到。因为是从平面到立体,从二维到三维,成人看似简单,而对小学生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在课堂上我能够抓住学生实践的过程适时把展开的平面图做出点拨效果会更好。

第 31 页

2、有些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还是分不清楚具体的面应该怎样求才是它的面积,而且学生缺乏耐心细致,做不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此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失误较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这节课对我来说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会,它也给我带来了更多的思考。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需要知道结论,而相对来说更重要的还是经历过程。一次经历、一次反思、一次锻炼、一次提高!

歌:一 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总不差,来帮助他们记忆,这一内容本来很 枯燥,但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学生很快就记住这一知识点,可见儿 歌也是一种很有效率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对于中、低年级学生来说, 更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因为儿歌记忆既轻松又便于记忆。

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学 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去发现、去讨论。我让他们讨论,对于平年 和闰年你有些什么认识。学生经过讨论说出几几年是闰年,顺着他们 的思路我又让他们去讨论闰年有什么特点, 从而得出被 4 除没有余数 的是闰年,紧接着有问 2100 年的二月是几天,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 是 29 天,我告诉学生 2100 年的二月是 28 天,这是什么道理呀,同 学们感到很奇怪,利用这种好奇心,我告诉学生,碰到年份是整千整 百数时,必须被 400 除没有余数,从课后的练习来看这一课的教学效 果不错。可见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方 法是很重要的。因为年、月、日来源于生活并用之于生活,教材力图 体现知识的呈现与生活实例相结合,融知识性、趣味性、探究性为一 体。教学中

《年 月 日》教学反思 北淮淀小学 郑治环

年月日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年、月、日,并掌握它们之间的关 系。教学难点是发现并掌握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一上课,我就让 学生带着问题 (一年有几个月?每月有几天?并把每月的天数填写在 书上)自学,接着进行反馈,归纳出:一年有 12 个月;一、三、五、 七、八、十、十二约有 31 天,是大月.四、六、九、十一月。二月是 平月有 28 或 29 天。大月和小月的记忆有一个拳头法和两个拳头法, 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有些学生还是不感兴趣,于是我采用儿

第 32 页

应尽量优化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内容,把生活素材、 生活经验、 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 引进和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 如书上主题图,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有意义的日子引入,但我想可能利 用身边食品的安全卫生来引入, 比利用新中国成立与北京申奥来得更 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能激起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因为良好的开端 是成功的一半。同时,在游戏巩固及练习环节中,我也充分利用学生 的生活经验, 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 如运用猜节日、 猜生日、读儿歌、做游戏、玩转盘和用拳头直观演示等,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年、 日的知识。 月、 同时, 教学中还引导组织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 实际问题,使学生深切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感悟 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它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样,既可以巩固 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心理特点的动物狂欢会的情景,让学生想学、乐学 ;第二、教师采取了多种方式教学生学本课时的六个单词,突出了重点内容;第三、从复习旧单词到学习新单词再迁移到学生课外喜欢的动物单词,实现了新旧知识的衔接。

这一课主要是谈论自己所喜欢的小动物,上课前我布置学生们把平时他们在家里的动物玩具带到教室,课堂上学生非常高兴,他们拿着自己喜欢的动物学会了用英语说自己喜欢的动物的名称。有很大一部分同学还可以拿着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简单的英语交谈,平时表现不积极的同学也在这堂课里兴趣高涨,到达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案设计中我主要突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为宗旨,从小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基础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尽量在课堂上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合作探究的能力,发展学习策略,培养创新能力。在小学英语教学的课堂上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运用语言去做事的能力,力求用简单生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完成教学,鼓励他们多积极表演,在课堂上大胆开口进行交流,发掘他们身上的潜能,引导学生在学

《Lesson 25》教学反思 北淮淀小学 汲春芳

本课时教学设计具有以下几

个特点:第一、创设了符合学生年龄、

第 33 页

习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增强他们自我评价的意识,以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

点,我在教学中分别采用了“漂亮钟面争抢认读”、“滚动时刻快速反应”、“模拟时钟情景问答”等等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另外,在孩子们基本掌握三个句型之后,我鼓励他们自编、自导、自演对话,让所学的知识得到升华,并把升华后的知识转变成为真实交际的能力。

这堂课的施教情况来看,我深深感受到教师具备良好的语言素质和教学组织能力以及富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同时,我也感受到创设和谐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的必要性。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大潮中,身为一名稚嫩的小学英语教师,我愿虚心地向同行们学习,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积极地去探索、大胆地去尝试、勇敢地去实践!

《What time is it?》反 思

北淮淀小学 李荣芬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合作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本堂课是遵循以上原则,并结合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而设计的。课堂教学以“What time is it?”为主题,以与每位学生密切相关的“时间”为主线贯穿始终。我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并将所学的知识自然有效地运用于生活实际,收到了“现学现用、学用结合”的成效。

当代教育主张“开放式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要求、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充实了丰富有趣、针对性强的开放性游戏活动,使孩子们在“乐中学、学中乐”。比如,句型“ What time is it? ”、“It’s? ”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及难

《Unit 5 what will you do this

weekend?》教学反思 北淮淀小学 马全颖

本课时的主要语言项目是掌握bread、juice两个四会单词的拼读和书写。由复习单词的认读导入单词的拼写练习,有利于教学的开展。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学生的书写进行指导和检查。针对Write and say部分,

第 34 页

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正确评价。本课例的教学设计形式活泼,通过小组活动和游戏开展各种竞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致,克服了单词拼写教学的单调和枯燥.

1、从故事原先所具有的人文性质来建立课堂的情境,让学生对小主人翁的遭遇产生感情,再顺水推舟地让学生来描述自己的所见所想,自然在习得知识的同时得到了思想教育。

2、将生活中的实际语言交际牵引到课堂,通过一封信,一方面来激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另一方面使学生懂得学能有所用,促使他们用自己善良的天性来帮助别人,并得到这种付出后的幸福收获。

3、利用过程性评价来鼓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知道学必有收获,而利用终结性的评价(看哪个学生帮助别人最多,因为课堂上所得到的奖励越多,随之帮助的程度越大),一方面可以衡量学生的表现,鼓励维持其积极性,让其感觉自己的表现的价值;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这种评价方式是学生体会到,自己具有帮助别人的能力,并同时感受到积极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磁铁有磁性》教学反思 北淮淀小学 李天文

磁铁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大多数学生玩过磁铁,对磁铁已经有一定的了解。“磁铁有磁性”是三年级科学第四单元的第二课,激趣导入,交流“我知道的磁铁”,从引导到“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的讨论和观察活动中,进而帮助学生建立起磁铁有磁性这一最基本的性质的认识。然后通过交流在观察中的发现和产生的问题,引发出后续的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逐步加深和扩大学生对磁铁的认识,并最终指向综合运用。纵观这堂课的教学,让人有喜也有忧,为能更好地惩前毖后,现反思如下:

教学开始,我创设了钓鱼的小游戏:在鱼头上放上回形针,诱饵用磁铁。当学生游戏后,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有的已在下面喊起来了。在科学探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问题及探究动机的形成。要形成问题和探究的动机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情境来导入教学。情境导入是教学的开始,也是教学成功的基础与前提。小游戏它激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顺利地引出了本堂课的研究对象——磁铁。 材料在科学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整堂课我都很注重用材

第 35 页

料来调控课堂节奏。如在材料的准备上我准备了铁钉、回形针等十多种典型的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先让学生预测其中的那些物品能被磁铁所吸引,那些不能被磁铁所吸引,然后再用试验来进一步验证孩子们的预测是否准确。得出:磁铁能吸铁的性质。再进行简单的生活运用。

然后我采用游戏的方式引入的:目的主要是延续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我先出示一个试管,告诉学生试管中掉入了一个回形针,问同学们有没什么好的办法帮我取出来!然后,让同学们也来玩玩我帮他们准备的量杯中的回形针,再请同学们在教室找找,看磁铁还能隔着哪些物体吸铁,最后请同学们得出结论: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最后请同学们猜测磁铁最多能隔着练习本多少本将铁吸住!做实验,根据得出实验结果不一样,让同学说出原因,引出下节课的内容!最后总结下课!

由于学生平时都玩过磁铁,对磁铁都比较熟悉,特别是磁铁能吸铁一类物体的本领。只不过他们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没有向更深层次研究。由于是常态的科学教学,在教材处理上我还是不够大胆,使学

生动手探究的时间受到限制。

《铁生锈了》教学反思 北淮淀小 学王华

通过教学我有很多感触,其中有成功的喜悦,有课中的尴尬,也有教学中的不足。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

一、对学生初始概念的了解,为学生的学习奠定的基础。

教学开始引导学生说一说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是什么,为学生对铁生锈的认识提供了理论支持。随后利用生锈的图片(课件出示)然给学生观察总结: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铁生锈了)随后提问:铁生锈了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总结的过程,提升学生的科学概念。

探究是科学课的核心。为学生提供一个科学探究的环境,引导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是科学老师最起码的素养。在本节课中我注重了让学生经历猜想,让学生为自己的猜想寻找足够的证据证明自己出猜想的过程。这个过程我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敲击、导电、磁铁的吸引等实验得到的结果都说明铁锈不是铁,是铁产生的一种新物质,那么就是一种化学变化。

第 36 页

三、充分的准备是科学课教学成功的关键。

科学课的准备包括知识的准备和材料的准备,同时包括了学生的准备和老师的准备。特别是在实验铁锈与铁的区别时,验证铁锈不被吸引时,我做了多次实验,磁铁老是吸引铁锈。这要是学生准备了实验大多是失败。于是我就到处找不是刮下来的铁锈,而是自然脱落的铁锈,而且是成块状的,再次实验成功了。为了给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我选用了先演示实验,然后由学生实验,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我认为这样要好。

四、设计实验,互评实验计划,完善实验计划,为学生的科学实验提供保证。 评价是让方案完善的过程。对实验方案的评价过程也是促进学生交流的过程,因此,选择评价交流的“切入点”很重要。在本环节中,我选择了有代表性的验证实验方案让学生进行评价,即解决了个案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共性问题,起到了引领作用。另外,我比较重视交流的情感目标达成,组织的评价活动充满了民主的气氛,学生在尊重与和谐的氛围中各抒己见,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了学生交流能力的提高。

在这节课中我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归纳起来有以下两点:一是对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出现的意见冲突处理得不够好。如:在推测铁生锈与什么因素关系时,有的学生认为与温度有关,有的认为与温度无关,于是学生中引起了争论,在学生提供的证据面前,而且理由并不充分的情况下我否认了温度是铁生锈的原因。在这里继续引导学生讨论继续找证据也许会好些。又如,有个学习小组在研究铁锈是否导电时,发现铁锈也能导电。我在处理时很简单,只是让其他的小组说说他们组的意见,就肯定了铁锈不导电。其实他们并不服。如果组织学生继续查找原因后在做肯定会更好。二是联系生活不够。铁生锈在生活中是例子很多,如果让学生充分的联系生活,就会发现铁生锈的环境。对于铁生锈的原因的推测就很容易。

《热起来了》教学反思 北淮淀小学 郑庆成

本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加穿衣服使身体热起来的原因。增减衣服是学生习以为常的方法,但是如果反问一句:“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吗?”这是学生不曾思考过的问题,但也是探究的问题。

五(1)是第一节课,本课导入部

第 37 页

分,我先通过如何让手热起来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打开思路,开始回忆平时让身体热起来的其他方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都能够想出一些方法,然后讨论“所用的方法是如何让身体热起来的”,大部分学生都能够了解其中的原理。

本课最重要的环节“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吗”,刚开始有些学生能够正确给出衣服的作用,但有些学生认为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处理这个环节,我先举些例子,晚上我们钻进被窝时,被子的冷热,早上被子的感觉,晚上再去睡觉,被子是不是热的。这些问题,使学生思考被子能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接着通过举反例,如果衣服能增加热量,那么衣柜里这么多衣服会自燃,而现实却截然不同,学生通过以上的方式,基本上排除了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这样的假设。接下来,学生设计实验,并用实验验证。但在做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1、有些小组的材料是刚从身上脱下来的衣服,因此,造成测量时温度上升很快,(测量空气的温度是19℃,一分钟后温度为25℃,两分钟后是26℃,四分钟后为26℃)导致实验结果不正确;2、有的组学生拿温度计时,手接触到了温度计的玻璃泡,

使得温度上升比较明显。问题在哪里呢?我想第一个活动要求学生在活动前几分钟才脱下衣服,衣服里残余的热量影响了实验的准确度和实验要求达到的初衷。

在给五(2)上课时,我总结了第一次上课的经验,要求学生提前把毛衣和外套脱下来,并且在实验前,我首先提醒学生怎样正确使用温度计,讲述实验时容易出现的问题。因此,实验效果不错。但有一组学生思想在作怪,他们总认为衣服是可以产生热量的,所在操作中总希望温度升上来,结果红色液柱不动,他们就对我说:“老师。我们的温度计坏了”。

最后从几组实验数据分析,学生得出结论: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防止了热气跑到外面,也隔绝外面的冷空气跑到身体里,防止体温散失。

《到画王家做客》教学反思

北淮淀小学 郑顺利

本课是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再次接触到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绘画。在设计本课教学时,考虑到学生的特点,主要利用学生对计算机绘画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金山画王”来巩固鼠标的练习,重点是练习拖动、移动。不仅能让学生在玩中学,还能在学中玩,把基本的操作方

第 38 页

法渗透在学生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过程,由于这是金山画王的第一节课,老师讲的方面有点多。为了避免太多的无聊,所以我在让他们认识金山画王的时候选取了一些内容和工具来讲:怎样打开、怎样关闭、怎样换白纸、怎样使用图库。在学生基本懂得运用这些简单的工具之后,然后就可以自由贴画了。 但还是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没能完全体现课前的设计思想。 其一、对学生任务的设定依然局限在学会操作方法与完成单个作品的目标上,未能加以深化,达到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结合的目标。 其二、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了金山画王的界面与windows自带的绘图软件的区别,而忽视了对二者之间相同点的比较,没有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迁移,限制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其三、没有充分把握教学时机,在各种工具使用的教学环节中,给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时间较少,造成学生在完成作品时使用工具单一,没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像力。 其四、在教学评价中对学生的工

具选择和操作技巧关注较多,对学生作品艺术性的评价不全面,未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反思在本节课中的失误,使我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关注书本内容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在备课时要重视教学环节的细微之处,利用一切可用的教学时机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

《装扮家园—异彩纷呈》反思

北淮淀小学 郑顺利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将信息技术教育的每一堂课真正转变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金土地。以下是我对一堂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装扮家园—异彩纷呈》时,刚开始我的教学设计只是让学生跟着课本上的例题做,一插入剪贴画、二插入自选图形,例题完成后再做课本后的习题。一节课下来,觉得教学

第 39 页

效果不好,虽然学生一直在动手实践,但是他们只是照着课本上的操作步骤一步步完成练习,学生的积极性无法激起,创新精神根本无从体现,顶多也就是一次计算机操作技能训练而已。

课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反思。为什么不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呢?这样不是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了吗?于是我重新规划了此节课,把这节课教学目标由一维(知识)转变成立体三维:知识、能力、情感。

在教法设计上不再是“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主动探究、积极进取、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这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基础。有了良好的氛围,原本单调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一个充满乐趣、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一个科学的、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其次,设计的任务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学生们敢于独立思考,敢于大胆想象,并通过实践探索实现了自己的想法,这为学生的创造性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原本拘谨的学习环境变得宽松了,民主了,师

生间有着融洽的沟通、启发、交流、互动,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以上教学策略我运用的是“学生主体性教学”。其指导思想是:一切从学生主体出发,让学生成为知识技能的“探究者”、难点问题的“突破者”,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实践证明,以此做为原则的课堂是生动的,学生所乐于接受的。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把它做为永远不变的中心法则,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

研究课题:《关于四年级二班学生课余生活的调查研究》教学反思

北淮淀小学 李吉利

1、减负应做到实处,还学生课余生活。 《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十项规定》曾明确提出:小学在校学习时间包括自习不超过 6 小时,四年级课外作业时间不超过 45 分钟,五、六年级课外作业时间不超过 1 小时。但事实上,这一规定并没有很好地执行。减轻小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引导小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小学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2、应端正学生对课余活动的认识与态度,不应该只是把课余生活看作

第 40 页

为休息和

松弛的时间。 应使小学生认识到课余生活一方面可以松弛身心,平衡劳逸,滋润生活,使注意的中心转移,使紧张的情绪得到发泄与松弛,使心理得到修整;另一方面,也应使小学生认识到课余生活为发展个人兴趣爱好、满足个人心理需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小学生应充分利用好课余生活,培养特长,发展个人的兴趣,使课余生活潜移默化、自下而上地起到正规教育的补充作用,使小学生的个性得到平衡的发展,生活和学习质量进一步得到提高。

3、小学生的课余活动问题应该得到家长的重视。 家长不能因为工作忙,对孩子

课余生活完全放任自流,而应该作为一个参与者,合理安排孩子的课余活动。当然也不能拼命给孩子布置家庭作业和补习,造成另一种形式学习负担过重。

4、让孩子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教师有责任统筹规划。 教师应努力拓宽课外活动渠道,让孩子在有益、有趣的活动中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要把课余时间还给孩子,让孩子的个性在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中获得全面和谐发展,我们就应根据小

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有效地开展工作。如针对小学生好动的个性特点,我们则应设法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课余活动场地,组织进行校外的集体实践活动;针对他们渴求新知的特点,我们则应开放阅览室,修建文化长廊,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针对他们兴趣广泛、探索性强的特点,我们则应开办器乐、舞蹈、书画、写作、球类等兴趣特长班;针对他们渴望沟通的特点,我们则可举办联欢会、茶话会等等。

《辨认方向》的教学反思 北淮淀小学 李克巧

今天执教了九年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发现与探索》的第九课:辨认方向。本课是让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它不仅要求学生能在平面图上认方向,还要求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一、我觉得这节课的优点是: 1、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了,讨论的很热烈。

2、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学生获取知识不仅仅依靠课堂学

第 41 页

习,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在教学中善于把学生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转化成学习材料,有效开发了课程资源。在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指南针辨认实际的方向后,教师问学生还知道哪些辨认方向的办法,学生说出了利用北斗星、树叶、树的年轮等多种从课外书上了解到的方法,有很强的实用性,丰富了课程资源。 二、这节课也有很多缺点: 课堂上我的话太多了,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说。加深学生的理解。板书的设计不太好。结束的时候填的几个字有点画蛇添足了。在动手操作的几个实验中还应该让学生到讲台前来说一下自己是怎么辨认方向的。怎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对探索课题的理解。

总之,通过这堂课的教学,使我知道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必须完全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思维方式去看待文本,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要切实做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能力,促进儿童发展,本节课力求体现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理念。

1、生活化背景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范例,它给予教师巨大的创作空间。在目标的引领下,实现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效整合,会使课堂更富个性风采,更富创意。我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我县县情,特别是展现我县山区的变化,采用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这些新颖有趣的信息补充,在层层推进的过程中,相得益彰,不仅提炼出对生活的新的感悟,还表现出对社会生活的关切与热爱。

2、过程性探究

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结构化的材料,我安排四个活动,让学生经历感知、谈论、辩论、畅想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最终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掌握交通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在活动中也得到情感的体验。

3、创造性实践

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

《交通与我们的生活》教学反思

北淮淀小学 李荣英

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把儿童的现实生活作为主要的教育资源,紧密结合儿童生活实际开展教育,提升儿童的生活品质和

第 42 页

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因此,本节课我拓宽儿童实践的渠道,课前了解本地外销产品及交通建设发展状况;课中分成四个小组开展活动,作探究性的实践;课后进行创造性的实践,引导学生制定一个开发我县交通的方案,逐步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氛围中掌握和消化知识,我参照自己的课本剧辅助教学法,让学生以“角色”出现,以自我介绍为切入点,把在课前了解到的历史人物事迹及性格特点展示给大家。这种方式,一方面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另一方面以学生的“演”代替了老师的“讲”,化枯燥为有趣,变讲台为舞台,极大地开发了学生的潜力,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这样的教学

《伟大的先人》教学反思 北淮淀小学 李连友

《品德与社会》作为人们综合性的

改革,那种一个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正好符合新课程中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

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了解祖国的灿烂文明,进一步增进爱国主义情感。把握住这一目标进行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对于教师来说至关重要。而课程改革后、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而是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正是基于这一点,我在教学《伟大的先人》一课时,把收集资料、了解历史等大量的活动放手给了学生,让学生借助于书籍、报刊以及网络等多种知识平台完成预习工作。

在课堂上,为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

《蔬菜病虫害的防治知识》反思

北淮淀小学 徐丽娜

劳动技术课属于技术性课程,根据劳技课的知识性、教育性、实践性、可操作性的原则,我认为,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就有一条醒目的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

第 43 页

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抓住一个“精”字,突出一个“动”字,由灌输性教学变为趣味性教学。针对基础差的学生爱动手,不爱动脑的特点,每次操作比赛选几名上台表演,让多动手来促进动脑。这种做法能激发全班学生来学劳技课。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在教学中把握好时机、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思教育。在具体作法上,既可以在进入新课前简单明了的点明题旨,进行扣人心弦的激发;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很自然地“注入”情感,从而激励学生刻苦学习,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在教《蔬菜病虫害的防治知识》的课程时,积极启发学生认识劳动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热爱劳动,树立以劳动为荣,以不劳动为耻的观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用自己的劳动来服务自己,服务他人,将来更好地为让会创造财富。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还可以激励学生刻苦学习。

环节。现代教学观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用现有的知识结构去同化或顺应外部世界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形成独立获取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及良好的个性和人格。因此,本堂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强调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现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本课堂教学实施过程进行分析:

一、“以学评教”,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1、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努力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在课伊始以故事激趣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发表意见。在探究书签制作的步骤时,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得出书签的制作方法,这样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本堂课根据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来看,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接近整节课的2/3,属于学生参与程度比较高的课堂。

2、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情况。这里有“外动”和“内动”的关系。“外

《小 书 签》教学反思 北淮淀小学 李薇

课堂教学实施是教学过程的中心

第 44 页

动”即动眼、动口、动手,属于操作

活动;“内动”即动心、动脑,属于思维活动。新课程要求教师把学生的“外动”和“内动”整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动手又动脑。比如在探究书签制作的步骤时,教师出示书签模型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得出书签的制作方法,然后让学生动手制作书签,这样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自觉实践,主动发展。

3、课堂氛围。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的认知过程,而且也是师生的情意交流过程。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师生情绪高昂,精神饱满,使学生的智力活动经常处于最佳状态。在本堂课中,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能在一个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因此,学生学得很快乐,教师教得也很轻松。 二、“以教评教”,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教师课前准备。在课前,我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制作了课件,让学生欣赏各式各样的书签,感知书签的美感;还为每小组准备一张书签的模型,便于学生探究书签的制作步骤,同时为学生提供了范例。在教案结构设计上,做到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疏密合理,有节奏,讲效益。在这堂课中,我主要选择启发式、探究式的

教学方法,并做到胸中有“本”,眼中有“人”,手中有“法”。

2、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启发引导作用。在新课开始时,我以故事激趣,启发学生思考解决的办法,然后自然地引出课题。在了解书签的制作方法时,我不是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而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在学生充分探究后,让学生把自己探究的结果与大家分享。此时的课堂成了师生、生生间观点交流的平台,老师成了“平等中的首席”,成了整个探究活动中的一个组织者、引导者。

3、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组织调控作用。课堂教学调控,主要是实践调控、节奏调控、师生情绪调控和课堂气氛调控。好的课堂紧张而有节奏,活泼而有秩序。在整堂课中,学生的课堂气氛紧张而活跃。由于是制作课,再加上学生平时养成的的学习习惯还不是很好,所以课堂纪律还是有点松散的,特别在制作时,个别学生还是边做边讲,在交流评价时,个别学生还没做完,因此,评价交流时学生没有全面参与进去,使课堂显得有点冷场。 三、“以练评练”,做好课堂训练的安排与设计。

1、训练内容讲究精练。训练内容做到起点适度,落点恰好,梯度、密

第 45 页

度、广度、深度合理。在学生制作书签时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学会制作,在学生了解了制作步骤后,我出示了评选最佳设计者的标准,让学生通过了解评价标准,在制作时有了一定的目标和方向。此外,我让学生课外去开展有关书签知识的调查活动,让课内的知识在课外延伸下去,使学生对书签的了解深入下去,同时把劳动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紧密结合起来。

2、训练效果注重实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基本上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已掌握了书签制作的方法,都能制作一张书签,个别学生还有所创新,使书签更加精美。在展示交流时,评选出最佳设计者五名。通过评价使学生在制作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不断增强自己的学习积极性。

景活动中,学生乐于尝试,充分利用点、线、面来编织自己的梦想,既学习了美术的知识和技能,获得了丰富多彩的体验,也品尝到了美术活动的乐趣,身心得到舒展,情感得到释放。

一年级学生对瓶子的认识仅局限在自己生活经验和日常的积累上,但这些经验又往往是零散的知识,并不能有效的指导学生创作,教学中挖掘学生生活中的经验和记忆,使学生由内心对瓶子的认识,由点到面逐渐扩散,实物和媒体给他们带来更多的视觉体验。之后教师由面引回到点,重点对自己范例的瓶子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对瓶子的外形特征和装饰纹样进行思考,孩子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因为他们在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自己熟悉、感兴趣的题材,也许孩子天生都是艺术家,他们剪画出了一个个具体生动的瓶子,并从中获得了极大地快乐和满足。最后的作品展示五彩缤纷,在欣赏这些可爱、有趣、多样的装饰瓶子之时,我感觉到了随处飘洒的艺术气息。大自然的五彩斑斓涉及于点、线、面的元素,我们创作的源泉从简单的一点、一线、一叶、一蝶开始,给我们清新、独特的视觉享受,通过这次教学,我更清楚的认识到这

《漂亮的瓶子》教学反思

北淮淀小学 郑治悦

本课结合美术学科特点和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精心设计,由浅入深地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表现与众不同的瓶子。教学中巧妙地将对称图形和瓶子设计结合起来,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对称”的含义。用不同的图案形式设计范例来引导学生自主地观察、思考、比较、判断,培养他们的审美品位和发现美的眼睛。在轻松活泼、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开放情

第 46 页

种源于生活的美是最真实具体的,孩子们很容易理解和接受。

在活动中也有一些问题与发现,一些孩子“眼高手低”,尽管他们很有想象力,但不能很到位的表现出来,学生造型时虽然表现出一些生动的趣味性,但随意地表现使画面有些凌乱,缺少整体上的美感,在辅导时需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力度以锻炼他们的手脑协调能力。让孩子们注意画面中的点、线、面的变化与统一,使画面更丰富、更完整。

在讲授瓶子的剪法这一环节中,我当场剪错了一个瓶子,让学生纠正错误,并让学生说出正确的方法,这样一来,在学生的实际操作中,就没有学生再把瓶子剪错,而且学生体验了成功,大大提高了兴趣。在本次教学中,我增加了评价,并在结束部分对学生的作品进行了总结,把学生的作品与教师的范作进行比较,并对学生进行鼓励,效果不错。

需逐步示范,特别是在袋底的折叠上,多次演示,让学生完全看懂。折叠好后粘贴牢固,穿上提手绳子,完成制作。

在构思设计中,学生们首先介绍了自己带来的各种材料,谈了材料的质感、触觉效果、色泽、纹理等方面特征后,我让学生们分小组讨论:不同的材料适合怎样处理?分别适合做哪个部分?在讨论中,学生们各抒已见,积极参与,既谈出了自己的观点,又了解了别人的想法,最后学生们基本上都很高兴地达成相对统一的认识,并由小组的代表汇报各小组的想法与实施计划。

在作业实践中,各小组体现不同的思考,有的用卡纸粘贴成船的样子、有的用绘画的方法进行装饰、有的用粘贴收集的书叶等材料装饰......多种材料在设计得以综合运用,体现了学生们的聪明才智,集中体现了团体的力量,学习积极性和效率很高,同时,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在课堂上应该从美术的角度让学生理解手提袋的艺术价值。美术课中的手提袋设计,毕竟和劳动课中的手提袋的制作有所不同。在美术课中我们更强调它的艺术价值,欣赏价值,要把它作为工艺美术中的一件艺术品

《提袋的设计》教学反思 北淮淀小学 郑永乐

本课是一节造型与表现课,其中包涵了丰富的想象、变形、夸张等造型手法,内容极具趣味性。教师需示范折叠和粘贴袋子的过程,引导学生看懂课本所示制作步骤的图意。教师

第 47 页

来介绍给学生,让他们从中感受到设计者独特的设计思想,不同材质不同造型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以及所具备的品牌效应等问题。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构思想法不统一、分工不明确,以至于有的学生在一旁观看等现象。所以在学习中还要加强指导。提袋种类繁多,我就用课件的形式把图片展示给同学们,让同学们在直接观察提袋的造型后再设计,作业效果较好。

在评价环节中,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然后再让作者进行创作方法的介绍。这样,同学们又一次接受了制作的经验和技巧。

师运用了画面的展示、生动的语言将学生带入了森林之中,动物与老虎之间的擂台赛的情境里。正符合了新课程的要求,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2、学习歌曲中激活行为的体现。 在生动、活泼、愉悦、和谐的气氛中引起积极的学习行为,在此环节中,教师激发学习的欲望,歌曲中加入猫叫和虎叫声,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探究欲,从而积极地学习,改编,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孩子亲自体会,在什么地方加入声音合适,在什么地方不适合,只要他自己参与了,就能找到歌曲表现的恰当位置。同时,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对歌词的演唱,如何能唱得有趣诙谐,也给孩子激活起来。

3、学生灵性飞扬,体现了课标中的“合作”、“综合”。

当城镇的孩子逐个被送入音乐(器乐)培训中心的同时,我们农村的孩子也在发生变化,他们的好奇、好动、好胜、好玩的天性逐渐在音乐课堂上表现出来。身为当代的音乐教师,应深深地知道音乐课是让学生在唱一唱、跳一跳、演一演中感受、理解和表现

《猫虎歌》教学反思 北淮淀小学 郑治葆

低年级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有情节有形象的乐曲和歌曲。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揣摩了儿童的心理,尽量使教学充满童趣,调动儿童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1、导入环节中故事情境的设计,激活了精神。

因为低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学唱歌曲和欣赏都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非常需要教师精心创造有效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音乐。本课中,以故事的方式进行导入,教

第 48 页

音乐。通过动作和表情表达出歌曲的内容和感情,容易使学生体会歌曲的情境。学生喜欢表演,也喜欢看表演。通过各种表演使学生加深理解了歌曲的内涵,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使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同时也受到了思想教育。

所以,在最后的激活灵性环节中,我设计了创编活动,目的就是要激发孩子创新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在活动中,大部分的学生都在小组合作中积极地参与,不论他发表的多与少,但是孩子脸上的神情是投入地,活跃得。同时,人际交际能力也在此时得到了提高,最可贵的是在评价过程中,有的小组不仅能发现别人的不足,还会看到别组的优点,而不是一味地挑别人的毛病,这是其综合能力的提高,并且在低年级中学生能够有这种精神,不仅可贵,而且可喜啊!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能力,经常激发他体验学习快乐的愿望。”在情感投入之后,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创新,引起感情的升华。新课程再一次重申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要让他们乐于学,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实践证明,低年级音乐课的情境教学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

深厚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的心理特征,并紧密结合音乐课的特点,运用各种手段创设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使他们在生动、活泼、愉悦、和谐的气氛中引起积极的情感共鸣,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从这一案例中,我深深地感到“综合”、“合作”、“体验”的学习方式给我们音乐课堂带来的是学生兴趣的高涨,是教师有效的教学。

《投掷沙包》教学反思 北淮淀小学 郑春辉

通过这节三年级的投掷体育教学实践活动,我不难发现低年级小学生有一种天性,就是爱玩好动,精神不易集中,而且不太喜欢听从教师的细心讲解,不太喜欢按照老师所规定的练习方式和要求去做,他们总爱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想象来进行体育活动,其实这就是小学生这个年龄段所特有的一个特性,他们对各种事物总是充满着好奇。因此这就要求体育教学应从学生的情趣特点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寓教于玩,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又能在娱乐游戏中体现体育教学内容,达到体育教学目的,即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在教学投掷

第 49 页

课时,我让学生通过投轻物、打活动目标、比赛与练习相结合、看谁投得远的反复练习,提高了同学们对投掷的积极兴趣,以直接兴趣为动力,情趣特点真实地决定了学生学习和练习的效果。在课堂上,我还让学生用自制的投掷物进行练习,个个生龙活虎,尽情玩耍,学生们如此的兴奋出乎我的意料。在课后我深受启发,要是在体育课中,我们能多采用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简易的器材,自己创编些新游戏。我相信,课堂一定更加精彩。

可是,我在上课时,发觉给低年级的孩子们上体育课,应注意以下几点:

1、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其骨骼硬度小,韧性大,易弯曲变形;肌肉力量小,耐力差;心率快,肺活量小,负氧能力差,易疲劳。这些都表明少年学生的运动负荷不能过大,运动时间不宜过长,否则,非但起不到通过上体育课来强身健体的作用,反而会给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把“教”与“玩”有机结合,使少年学生在上体育课过程中有张有弛,无疑是必要的。

2、低年级的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都比较差,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教师讲的头头是道,学生却似懂非懂的情况,这就说明体育教学只强调“教”是不够的,还必须同“玩”结合起来,通过投得准、掷得远、打活动目标等趣味活动来启发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3、小学生的成才需求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育人,即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体格健全的合格人才,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应体现出能够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增强学生的体质和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教师的精心教导和学生的自我锻炼。“教”,可以使学生明确体育课的目的、原则、方法。“玩”,则可以促进学生消化理解教学内容,增强实践能力,同时,通过有目的的“玩”,还可以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其个性,增强其创造能力。

队列练习和《双圆接力》

教学反思 北淮淀小学 陆晶飞

第 50 页

本课是一堂自编自导的以闻名于世的“七里海”为背景,大胆构思和创想,空间广阔富有时代特色和生活气息的体育课。二年级学生爱动,注意力易分散,但他们喜欢体育活动和音乐,我根据这一特点,自编了一首步调歌(兼歌曲)贯穿课的始终,培养学生们的协调性、节奏感、美感和韵律感。

在本课中我所授的课题:“我是七里海的快乐娃”其指导思想是通过“七里海”一年四季美景的渲染让全体学生娱乐寓学之中。目的使其在欢乐愉快的队列练习和游艺舞蹈中享受体育活动给他们带来的乐趣,并能够在娱乐寓学中提高协调性、节奏感,增强下肢力量,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于水平—(1、2年级)学生来讲,他们活泼好动、耐玩耍、热衷于竞争、善于表现自我且特别喜欢游艺音乐,即让他们在欢乐的队列练习,游戏,热身舞,放松舞中尽情享受体育活动给他们带来的艺术般的乐趣,完成了课标中的“技能练习任务”这是本课要到达的目的。

这堂课,我事先准备课时就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去设计编排教学过程,兴趣为先导,在开课就以一首别开生面的步调歌:“七里海,我的家,

举世闻名人人夸,空中飞着白天鹅,水中游着大鱼虾,个大的螃蟹横着爬,一年四季美如画,我的学习顶呱呱,锻炼身体好处大。”进入课堂全体学生激情澎湃,跃跃欲试,为热身活动《劳动最光荣》的舞蹈和后面的教育教学内容起到了良好的铺垫。

根据“七里海”的美丽景色,让学生闭上眼睛忆景想象,我说景提示学生:“七里海水荡漾,芦苇摇曳,空中飞着白天鹅,水中游着大鱼虾,个大的螃蟹横着爬。”好一幅美丽壮观的“鱼米之乡”的画卷,而后让他们睁开眼睛,老师把事先准备好的一幅图展现给他们看,学生眼睛里露出奕彩的光芒,啊!我们的家乡太美了,一定上好这节体育课并诱发出从小要热爱家乡,长大热爱祖国。活动中我和学生一起互动,他们各个精神抖擞,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双圆接力》的游戏中去了。

《双圆接力》游戏,教师重点要求:

1. 下压式交接棒 2. 跑动中完成交接棒 3. 身体向内倾斜

简介游戏规则后,让学生们在“七里海我的家”舞曲的伴奏下开始竞争,场面空前热烈,他们互相鼓励,相互

第 51 页

提醒着游戏规则,团队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游戏结束了,学生们仍然意犹未尽,一曲放松舞《我是七里海的快乐娃》更是高境界的艺术享受。

第 52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