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和案例

1、《燕子》教学反思

    最后一自然段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一、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边读边想: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二、指名说说读后的感受。

    三、想像燕子的梦。

    师:蔚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远远望去这多像五线谱啊。小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休息了……

    师:你们看,它们慢慢地闭上了眼睛,正做着快乐的梦呢。你们猜猜看,它们梦到了什么呢?

    学生1:它们梦到了美丽的春天,柳树绿了,桃花红了……

    学生2:它们梦到了自己从南方飞到这儿时所经历的困难……

    学生3:燕子宝宝梦到了,妈妈刚才是怎样教自己捉虫的……

    四、再想像燕子谱的曲。

    落在五线谱上休息的燕子,多像正待演奏的曲谱,同学们能想像一下,燕子谱了一支怎样的歌?请你帮助小燕子把记下来,好吗?

    学生在书本插图边写歌话。

    学生1:我想燕子谱的这支歌是《小燕子》吧,我在幼儿园时,就会唱这首歌,学生就情不自禁地唱起来。于是许多学生也唱起来,天真幼稚的歌声在教室里回荡。

    学生2:我想燕子谱的是《春天在哪里》这首歌,小燕子从南方飞到这儿,看到这儿百花争艳,这么美,就谱写了,柳树绿了,小草绿了……

    学生3:老师,我想,落在电线上休息的是燕子一家吧,那谱的是《常回家看看》吧,等会儿它们休息后,要举行家庭大合唱。

    学生4:燕子谱的是赞美江南的美景吧……

    五、小结。

    老师:同学们想像得真丰富,让我们一起齐读课文最后一小节,老师给你们配上一段优美的轻音乐。

    教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这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寓创新能力的培养于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我给学生提供了自由想像、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机会,唤起学生与作者与文本情感的共鸣,在教学中我并不抹杀学生个性化的见解,而是让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我先让学生想像落在电线上休息的燕子会做怎样的梦,而后又让学生想像这正待演奏的曲谱会是怎样的歌。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强烈的活跃的想像是伟大智慧不缺少的属性。”在人的智力的活动中,想像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前,我在教这一自然段时,学生往往想像燕子谱的就是赞美春天的歌。而这次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多次与文本对话,鼓励学生联系生活、联系已学知识、联系已学课文,充分发挥想像。不难看出,在这一教学片断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发展。

2、《咏柳》教学反思

       我在本教学设计的第一部分是通过歌曲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一下子就融入了春天的情景中,效果较好!第二部分想通过观看录像使学生能说一句完整优美的话。学生能说完整话的目标基本达到,但要求学生说优美的话学生一开始有困难,个别学生能运用课文中学过的词句,经过教师的鼓励和引导学生已经有意识去运用学过的词句。在第三部分要求学生有顺序地介绍自己找到的春天。学生在回答时知道从上到下的顺序或从下往上的顺序,但具体介绍时就乱了顺序。在课外延伸这一块由于学生课前收集了有关资料,学生兴趣极高,勇于展现自己的成果。

3、《翠鸟》反思

       在《翠鸟》一课的学习中,我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手势来理解翠鸟捕鱼的动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用左手表示泛着微波的湖面,用右手表示翠鸟,然后抓住“蹬开、飞、叼、贴”等几个表示动作的词,用手来演示翠鸟捕鱼的过程。当时学生产生这样一个疑问:翠鸟是巾着湖面飞过去然后把鱼叼走的,它为什么不像鱼鹰那样从空中俯冲下来捉鱼呢?这个问题挺有意思,我让学生用手势分别做这两种不同的捕鱼方法,然后再讨论,学生们得出的答案是:1、翠鸟个子小,如果从空中俯冲下来捉鱼,它很有可能扎进水里出不来了,更别提捉鱼了。2、翠鸟的嘴又尖又长,它贴着水面飞过去,可以很轻松地将鱼从水中叼出来,并且速度非常快。太棒了,学生们在模拟实验中探索出了答案,我根本不必多说什么了。

4、《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文的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给语文课“松绑”,教师跳出“烦琐哲学”的怪圈,在实践操作中学会“删繁就简”。《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堂课,找不到这类提问,我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能开拓思维空间,有较强的思考价值和实用价值的。譬如,学生质疑,就自己读懂的地方谈体会,“小村庄的人们能一直过着不错的生活吗?”等都是开放性“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既有较大的“运动量”,又有较大的“吸引力”,学生怎么不畅所欲言?在求实的基础上,整堂课还表现有内涵的灵活性,那不是表面上的热闹,而是学生思维的飞跃,情感的激活。

新课标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挖掘教材,借助突破教学教学重点、难点,加强读写训练。可在《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文的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够落实。

5《亡羊补牢》反思

《亡羊补牢》这篇文章短小精悍,上这篇课文我感觉有点困难。从大方面讲,我没有实现探究性学习,还是老一套整堂课都是自己讲,没有去挖掘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更没有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整堂课只有老师的主动,这一点我也感觉到了,可我在备课时不知怎么开展。

在讲课文内容时,我就只好依着以前的方法了。但在这里面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如:生字词没有读;内容讲得过于简单;时间留出很多;环节中断等。这只是列举了一些,老师们还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这些我都会仔细思考的,并且在以后教学中注意的。

6《太阳是大家的》教学反思

阅读中体验,入情中感悟。语文教学以读为主,诗歌的学习尤其如此。学生从“读会”到“会读”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读书的意识。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背,让学生在读中进入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去,在读中意会、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是本堂课的一大特色。就教学而言,教师善导、学生善学,学生读得充分,悟得轻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尊重学生对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的选择权。

         

7《太阳》教学反思

《太阳》是一篇科普短文,文章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介绍了和太阳相关的一些知识,说明太阳和人类有密切的关系。
        通过了解,我发现学生对这篇课文以外的有关太阳的信息很感兴趣。如:太阳是怎么形成的?构成太阳的物质有哪些等。我决定给他们补充相关知识。我们可以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推进课文内容的发展,又不失为一堂语文课。《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先让孩子们回去搜集相关资料。孩子们在课前的预习中,完成了资料的收集。在课堂展示中,孩子们能在短短的课堂时间里迅速接受许多课文以外的新的信息,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氛围里充分展开交流与对话。充分开展朗读,将资料与文本进行整合,引导学生能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了解太阳。教师以读为本,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8、《一面五星红旗》教学反思

“爱国情感”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个虚幻、空洞的词。如何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中的爱国之情,体会世界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便成了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而爱国情感不是感性的说教,它务必在教学中有个实实在在的载体,那就是语言实践。没有扎实的语言实践,热爱祖国的说教自然成了“空中楼阁”。而语言实践就是要带领学生研读文本,反复品味,深切体会,读出文中情,读出文中味,读出融入孩子自己的情感的文本味来。课刚开始,通过看运动员获奖,升国旗的录象和自己在这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中,望着徐徐升起的五星红旗,你会想到些什么?通过心灵对话:学生初步明白五星红旗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尊重和爱护它。在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研读重点词句,感悟爱国情,体验爱国情。如在指导学生感悟“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等重点句子时,呈现典型的三个层次:读出理解——说出感受——再读体验情感。首先学生自由读重点段落,勾画出表示”我“动作的词句,自读、自悟、自得;再让学生默读体会,说说自己对句中哪些词有特别的感受?交流中,我相机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吃力、趔趔趄趄”,从中品出了留学生身上沉甸甸的爱国情意,为维护国家的尊严,决不向饥饿低头;接着,再给予学生阅读的空间,让学生带着自己感悟到的文中情,自由感情读重点语句,读出自己的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来,切实地体验到留学生身上浓厚的爱国情思。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得到了“言”,感受到重点语句中每个字词里所蕴含的“爱国情”;也得到“意”,“我”的爱国情与孩子生活中的感性的爱国情融为了一体,使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得到净化与升华。

9、《嫦娥奔月》反思:

语文阅读教学的难点在于如何让每位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直接对话,与文章产生共鸣,从而获得阅读的乐趣。学生进入高年段后,我一直在思考着如何让所有的学生思维产生更多的火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走出狭隘的肤浅的“死胡同”,更快地走向有深度有广度的思维。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对词句的理解往往需要老师的帮助和指导,如果在学生理解不到位的情况下就此放弃,或者越俎代庖,学生永远形成不了品词品句的能力。因此课堂上老师的“追问”十分重要,通过恰当的“追问”能开阔学生的思考角度,指引学生往更广阔更深入的方向前进。长此以往,学生阅读语言文字时就不仅仅关注情节,更关注遣词造句上的特点,不仅能读出字面的意思,更善于透过字面的意思联想到其背后的含义。以上《嫦娥奔月》教学片段记录下了我在教学中通过“追问”开阔学生思维空间的一个过程,从中可以看到,学生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思维正在逐步走向成熟,谈出了许多精彩的看法,获得了对文本的更深的体验。

10、《女娲补天》反思

学习课文前,我首先让学生查找有关女娲补天的资料,这样学生就对课文有了了解.在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通,读顺.对课文中难读的字音,不理解的词语,鼓励他们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或联系上下文等办法解决,也可以通过向老师,同学请教或和老师同学讨论来解决.其次让学生根据课文"阅读提示"中的几个问题和小组同学一起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最后练习感情朗读,在读中体会女娲的勇敢精神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在理解课文之后,我请同学说说自己查到的有关女娲补天的资料.学生的发言十分精彩.有的同学找到的故事情节也不太相同,因为本文是童话传说,随时间的推移,很多人给它润色,所以,相同的故事,也有由于学生年龄的特点,他们对故事特别感兴趣,发言涌跃,听的同学也十分认真.虽然学生都知道这并非是真实的故事,但大家都感受到了古代童话的魅力,了解了古代人民的想象力.没想到学生查到的资料如此丰富,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让他们经常查资料,锻炼他们查找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两篇案例:

1、《画杨桃》案例与反思

[教学过程]

一、 设境质疑,导入新课。

1、CAI出示录相片断。录相片断的大意是:在我国的华南地区盛产一种水果——杨桃,一年内开花数次,从夏至秋相继不绝,秋冬果熟,杨桃上市,人们争相品尝。其中有杨桃不同角度的特写镜头。

2、导言揭题。同学们,你们知道画面上的这种水果是什么果实吗?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学生质疑。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①谁画杨桃?②怎样画杨桃?③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④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过渡:同学们的这些问题提得很好,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好吗?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读课文,找一找问题的答案,用笔勾画出课文中你

认为最值得琢磨的地方。

2、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根据学生所谈,教师适当点拔,引导学习相关词语,读读有关章节等。)

三、 品词析句,逐层理解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师出示杨桃实物让学生从正面、侧面等方向下位仔细观察,体

会角度不同,看到的样子也不同。

1) 、CAI出示句子,指名读,引导学生体会我怎样画杨桃。

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2) 、CAI出示:引导读句品词,理解“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就是

仔细观察,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指导读好第2句话。

请同学们说说下面两个句子,哪个句子写得好?为什么?

我一边看,一边画。

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

3)、师相机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体会父亲话的含义。师述:刚才我们同学们都说到了作者画杨桃的事情,的确作者是在父亲的影响下认真画的,下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出父亲的的话。

生回答后,师CAI出示父亲的话。

他对我要求很严。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件什么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

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A、指名朗读这段文字后,请同学以自己的一件实物为例来谈谈对“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的理解。

B、同桌讨论理解“想当然,画走了样”。

C、生汇报后师强化认识:是圆的就_______,是方的就_______,不要把圆的画成______,也不要把方的画成_________,否则就是_________(师述生补)。

D、练读父亲的话,指名读读,相互评评,最后齐读(要读出长辈教育自己的口气,读出父亲的严肃认真、语重心长)。

过渡:我把父亲的话牢记在心,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换来的是什么呢?我们继续研读下面的课文。

2、请同学们默读2—17自然段,分小组讨论(CAI出示讨论题)。

自学讨论:

1、老师和同学之间有几次对话?用笔作上记号。

2、老师的态度和同学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你是从哪里悟出来的?

3、同学们知不知道自己错了?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用上“因为……所以…”

句式说说同学们心情的变化。

学生充分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讨论汇报:通过讨论,你们解决了哪些问题?汇报时可以是个人的看法,也可以是小组

讨论的综合意见。

在学生交流讨论情况时,教师适时用CAI出示以下内容,引导学生深化理解。

“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一

句中“审视”怎样理解?换成“注视”、“看”行不行?为什么?

“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老师神情变得严肃的原因是:

 1)、凭想当然说我画得不像,把杨桃画成五角星了。          (    )

 2)、同学们讥笑我的话使老师很生气。                      (    )

     3)、老师从我的角度去看杨桃,知道就像五角星。            (    )

不像!               不……像……

像五角星!           像……五……角星!

指导朗读对话,分角色读,男女生读,小组读,读出同学从嘲笑到讥笑再到懊悔的心情变化和老师从慎重到严肃再到和颜悦色的态度变化。

过渡:是啊!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东西_________________(生接着说: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老师并没有批评讥笑我的那些同学,而是这样和颜悦色地对同学们说的。说得多好啊!

3、 CAI出示第18自然段,谁再来读读这段文字。引导研读:

1)、老师说了几句话?讲了几层意思?(老师说了4句话,讲了两个方面意思:前两

句用画杨桃的例子说明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侧重于观察分析;后两句告诉我们画画时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侧重于怎么做。)

2)、综合两层意思,说说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学生先归纳,老师再帮助提炼。

3)、“是什么样”和“画成什么样”实际含着的意思是什么?

4)、老师说这段话,你听了之后,懂得了什么?(同学的看法和自己的看法不要急于

可否,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看问题。)

教师接着引导:对!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老师教育某些同学想当然地发笑,实际上就是教育这些同学看待事情应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老师肯定我能“相信自己的眼睛”,实际是在肯定我有可贵的“实事求是”的精神。老师这段话实际上也是教育我们干什么事都应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指导朗读、背诵这段话。读好最后一句话。

四、 深化理解,总结全文。

1、过渡:同学们说得好,读得也很好,老师教育我的话和父亲教育我的话是多么相似,

时时回响在我的耳畔。让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自然段。

2、理解“相似”的意思。弄清老师的话和父亲的话相似的地方。

3、CAI出示关于作者的资料,指名读后请学生谈体会。

岑桑,生于1926年,笔名岑桑、端木桥,广东顺德人,我国当代著名作家。1949年

毕业于中山大学社会学系。1950年参加工作,1985年当选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1942年开始发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当你还是一朵花》、《在

大海那边》、《岑桑散文选》,诗集〈眼睛和橄榄〉等20余种。评论集《美的追寻》获第二

届广东鲁迅文学奖,《岑桑作品选》获首届冰心儿童图书奖等。

岑桑说:“多年来,我一直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做人、做事,这是从小时候老师、

父亲对我的教诲。几十年来在文学上我自己留下的却只有几行脚印,那些浅浅的脚印为时

间随着时间的流逝,便将不留半点痕迹了。”

4、总结。同学们谈得很好。作者就是在父亲和老师的影响下,最终成为一个著名作家的。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课前的疑惑都弄懂了吗?(生回答后老师总结)。很好!同学们认真读书,相互合作,弄懂了自己想弄明白的问题,也从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知道了从不同角度看一个物体,它的形状是不一样的。我们要相信自己的眼睛,更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要树立自信心,对自己的实力有符合实际的估计,同时,要有眼见为实的科学态度,不能盲目,也不可人云亦云,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勇于实践,才能获取一生有用的东西。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父亲和老师教育我的话,让它也使我们一生受用(CAI出示父亲和老师的话)。

附板书设计:

反思和案例

反思: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三组课文中的《画杨桃》一文,就是体现邓小平思想,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的好素材。邓小平思想的核心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而执教的《画杨桃》正是这一光辉思想的典型、生动具体的例证。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因此,笔者把握教学主线,紧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品词析句,练读课文,做到了思想教育与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机结合。

第一:把思想教育贯穿于课文教学的全过程。这篇课文以父亲“经常”“叮嘱”我的话起笔,以图画老师对同学们和颜悦色的教诲落笔,按照顺逆的方法安排情节,文章起伏波澜,感染力强,可信度高。全文字里行间无不蕴含着“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父亲叮嘱我的话“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否则会产生脱离实际、不实事求是的结果。我牢记父亲的话,以“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为宗旨,“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自己画得很准确”。当同学“想当然”地认为我画得不对时,老师并没急于作答,而是“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观察杨桃的外形,最后批评同学“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并教育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其意思也是要我们从小养成“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笔者顺着这条思路进行教学,让学生对“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科学态度由模糊到认同,最后在学生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事都应有“实事求是”态度的道理。

第二:把思想教育熔于品词析句之中。在语言文字训练中,笔者在引导学生品味用词妙处的同时,还注重体会词句中蕴含的思想道理,借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比如:在体会我是怎样画杨桃时,笔者用CAI出示了两个句子“①我一边看,一边画。”“②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第一句中用了一组关联词“一边……一边”,将“看”和“画”这两个动词串连起来,写出了我是怎样画杨桃的;第二句用了“认认真真”和“老老实实”这两个表示程度的修饰词,不仅写出了我画杨桃时的样子,而且描绘出了我画杨桃时专心的程度。让学生在比较读中体会出我严谨、诚实的态度和我实事求是的精神,生怕画“走了样”,画变了形,让学生从品和读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再如,当同学笑我杨桃画得不对时,“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作者这里为什么用“审视”而不用“看”和“注视”呢?课中引导学生比较讨论后得知:“审视”在这里是集中注意力去看,并且边看边比较,桌上的杨桃是怎样的形状,与平时看到的杨桃是不是一样。说明老师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对同学提出的质疑从实际出发加以观察判断,并非人云亦云,“想当然”。加上老师“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的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从实际出发”,学生就在这品词读句中,感悟到做任何事都要相信自己,都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第三:把思想教育置于实践活动之中。毛泽东同志曾说:“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小学生学习语言,接受思想教育,要让他们在亲自体验下,得出他们的认识,再由这个认识去指导他们的实践。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设境让学生亲身实践,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办什么事都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观念。比如:在教学第二自然段写我怎样画杨桃时,笔者就在讲桌上放一个杨桃,让学生下位从正面、侧面去观察,知道观察的角度不同,所看物体的形状也完全不一样。再让学生坐在相应位置演演我画杨桃时的样子,体会我认真的态度。从而懂得,做任何事都不能想当然,要眼见为实,实事求是。再如,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同学因为“想当然”而最终懊悔的心情变化,课中安排了一个环节带领学生进入角色,反复练读三次对话,从较轻的嘲笑到程度很重的嘲笑,最后到自知错了,异常懊悔。练读中明白我把杨桃画得“像五角星”符合实事求是的思想,而同学们的发笑,是对杨桃的“很熟悉 ”,就会“想当然”,以为别人看到都和自己看到的一样,这样就违背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精神,从文中同学的教训中受到了启迪。

2、《她是我的朋友》案例与反思

          

[教学设计]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激情讲述《胖子和瘦子》的故事,引导学生对瘦子进行评价。

        2、揭题、板书课题,师提出问题:

        课文讲了在什么情况下,谁为谁做了一件什么事?

        二、略读寻疑,感知大意。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寻疑,师巡视了解学情,适时点拨指导。

        2、班内交流:

        目标:概括课文大意;

        提炼:迫在眉睫。

        3、理解“迫在眉睫”。

          (1)仔细阅读课文第3、4自然段,勾画表现“迫在眉睫”的语句,多读几遍,体会其意思。

           (2)以读交流自己对“迫在眉睫”的理解,师适时指导。

        三、品读——揣摩内心活动变化

           (一)学生自读课文完成:

             1、略读课文,想想小男孩献血时是怎样想的?

          2、读读课文,画出描写小男孩献血时神态、动作的句子,思考他内心活动有什么变化。

             3、把你想到的与同学交流,再有感情地把课文多读几遍。

        (二)交流自读情况与感受

        1、交流一:你知道他献血时是怎么想的吗?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2、交流二:把你画出的小男孩献血的神态、动作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一听,并简要说说自己体会到什么。

        (三)品读重点词句,揣摩小男孩内心活动的变化

        1、出示导读题:

        依照下面的例子,根据你所画的表现阮恒献血时神情、动作的语句,提出问题,并试着自己解决,然后与同学交流。例: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阮恒举手时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

        2、集中品读:联系第12自然段体会阮恒“沉默”是在犹豫,“颤抖”“放下去”是因为对献血、对死亡很害怕,“又举起来”是要坚持献血。然后以朗读体味加深感悟:为什么愿意这样做呢?小男孩是怎么说的呢?

        3、小组讨论:“她是我的朋友”,阮恒这样说的时候,他是怎么想的?你从这句话想到了什么?体会小男孩为朋友愿意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有感情朗读,体会小男孩的内心变化与奉献精神

        1、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自由选择一句或一段进行有感情朗读。

        2、有感情朗读第5—14自然段。

        四、回顾——升华文章思想感情

        1、自由谈谈学习本课后的感受,再有感情地把课文多读几遍。

               2、将《胖子和瘦子》中的瘦子与阮恒对比,谈谈自己对朋友认识。

             五、课后延伸:写几句送给朋友的赠言

             [精彩片段]

          (在围绕阅读提示略读课文之后,我让学生把描写阮恒动作、情感和语言的句子找出来)

      师:把描写阮恒动作、情感和语言的句子,哪怕是描写细微的动作、情感变化的句子都找出来。等会儿请同学来读,要读得别人没法补充,那才更光荣。因为他读书细心、认真。

      (学生读文,画句子。师巡视)

      师:谁来读?

      师:这位同学,请上台。

      师:(期待、信任地对他)站在讲台上,此刻你想对同学们说什么?

      生:我把描写阮恒动作、情感和语言的句子全找出来了,你们没有补充的机会。

      师:同学们,他向你们挑战了。

      生:“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

      (该生把所有要求的句子都读了一遍)

      师:有补充吗?

      生:没有。(无可奈何)

      师:(主动与该生握手)你真了不起!

      师:(欣喜地扫视全班)同学们,你们也很不简单。因为你们画得细心,听得也很认真!把手伸出来,我与你们大家握手。

      (学生们眉开眼笑,同时身出手,与老师作握手状)

      师:同学们,从刚才画出的句子看,文中叙写阮恒动作、情感的句子多,叙写阮恒语言的句子少,你们说对吗?

      生:对。

      师:可有人提醒我,说文中写动作、感情的句子和写语言的句子一样多。我那着课本琢磨了好几天,想啊,想啊,发现还真是这样!你明白是怎么回事吗?

      生:(茫然一片)不知道。

      师: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好,我来告诉你。(投影出示第5自然段:“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

      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师:弄明白的举手。

      (有两个学生举手)

      师:请你们两位上台来,把你们明白的道理,轻轻告诉我。

      (两位学生上台与老师耳语,师笑着竖起大拇指)

      师:还有许多同学不明白,再读几遍,我相信你们一定能靠自己的能力弄明白。明白了,就举手向我报喜。

      (师巡视,听学生耳语汇报)

      师:现在还有几位同学不明白。谁来说说你的理解,帮助他们?

      生:这段话,虽然写的是阮恒的动作,但我读了以后,好像听到阮恒在对自己说话。

      师:在说什么话呢?现在你就是阮恒,请大声地说吧。

      生:(默想片刻)我的心“咚咚”直跳。我想:献给她吧,我会死的,不献吧,她平时待我多好呀!有什么吃的总是分给我一半,哪怕是一小块糖,她都要咬一半给我。有好玩的,总让我先玩,她多好呀!经过一阵犹豫,我颤巍巍地举起了手。

      师:阮恒会这样说吗?

      生:会。

      师:还会怎么说?

      生:我十分想举起手来挽救她,可如果把所有的血给了她,我不就要离开小伙伴们吗?还是等等吧!可大家都不举手,我有点着急了。我担心小姑娘会死去,便心惊胆战地举起了手。当医生看到我举手时,我害怕极了,还是把手放下来吧。不行,她是我的朋友,我得救救她。

      生:我的心里有两个人在斗争。一个说:“阮恒,她是你的朋友,你应该输血给她。”另一个说:“阮恒,一输血你就没命啦!”一个又说:“阮恒,你还算什么男子汉,凡事要多别人着想。”

      师:同学们,你们比我聪明。我琢磨了好几天的问题,你们读读书,一会儿就明白了,老师真佩服你们。

   

反思:

      《她是我的朋友》讲的是战争时期在一所孤儿院发生的故事,为了救护受了伤而生命垂危的同伴,阮恒在误以为给别人输血自己会死的情况下,毅然献出了自己的鲜血。在叙述输血过程中,作者浓墨重彩地刻画了阮恒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而对语言的直接描写只有一句:“她是我的朋友”这样的刻画,反映了阮恒的天真幼稚,纯洁善良,显得真实可信。对于课文这一叙述特点和阮恒输血时的犹豫恐惧和一心救同伴的矛盾复杂的内心活动教者是深有所悟的,而学生却容易忽略,难以深入体会。

      为此,在教学中我精心策划、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了深入地对话,先是激励学生认真细心读书,找出描写阮恒动作、感情变化和语言的句子,为深入了解课文作了铺垫。当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后,我又巧妙地设置了一个疑问:“可有人提醒我,说文中写动作、感情的句子和写语言的句子一样多。”启发学生通过再次地阅读,自己去思考探究,去倾听人物的心声,走进阮恒的内心世界。在我的有效引导下,学生在与文本的反复对话中,充分调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设身处地展开联想和想象,终于感悟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从学生对阮恒内心活动的描摹中可以充分显现出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而不是一个说教者。通过富有创意而机智的组织引导,启发了学生的智慧和创造想象,达到了学生、教师和文本的交流沟通,有效的实现了心灵的对话。而学生也是通过阅读对话,实现了对文本意义的自我发现、自主建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