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

3.3解一元一次方程(二)

—去括号与去分母(2)教学反思

承德县第二中学        王忠山

本节课是七年级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最后课时。在前面的课程中,学生已学习了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整式运算内容,因此,解一元一次方程就成为承上启下的重要内容,它既是本章的重点,也对今后学习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及函数等有着重要基础作用。

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学会解含有分母的方程、运用解方程解决相关应用问题呢?我的教学策略是:第一步,学生自学教材,完成前置作业.对本课所学知识有大体的理解。第二步,通过一个埃及古题实例介绍新知识的文化背景,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同时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解决问题,最后总结归纳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新方法(去分母)。第三步,例题学习,学生通过自研教材、以学案的引导式例题学习,自我完成.让学生把握住本课重点,突破难点!第四步,及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即完成导学案的学以致用内容. 第五步,学生概括总结,进一步深化数学知识。第六步,课堂检测,反馈课堂学习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总体感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埃及古题情境问题入手,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具体来说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1、自主探究、先学后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数学学习是指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学生应当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而不是“模仿者”。教学应当促进学生主体的主动建构,离开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讲得再好,也会经常出现“教师讲完了,学生仍不会”的现象。在本节课中,我有意识地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在提前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学习中问题在课堂上发挥小组互助的学习优势整体提高.

2、精编学案引领学生自学

本课的课堂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学案,学案中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每一个环节中,我都针对学习目标设计一定的问题,这样学生自主学习的针对性就强了,

3、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给学生带来成功的愉悦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课堂教学应当走过这样的过程,“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用在哪?”学生要学习新事物,除了自身对新事物的兴趣外,还应体会到学习的必要性,学习的价值。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完全把学生推向台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比如,在展示活动1中,我给出古代问题:一个数,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一半,它的七分之一,它的全部,加起来总共是33,求这个数.(探究列出方程后,用两种不同方法来解方程)我让学生自主完成问题的解答,展示学习成果,交流讨论,最后完成问题的解决,形成知识的掌握.

4、课堂成为学生自我展示的平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促进者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每个活动都是学生在展示,而不是我在讲,我只是在出现问题是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比如在活动2中解方程:

解:两边都乘以   ,去分母,得             。

去括号,得

移项,  得

合并同类项,得

系数化为1, 得

此类题型去分母时要注意什么?二组的赵一冉同学主讲分析,在展示中,以框架图呈现解题步骤,同时对重点步骤“去分母”做了详细的分析,为了加强理解认识,她又与学生互动,在举例子展开训练,学生活动的充分,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而对于分子是单项式时,就不必加括号里,但乘号要写出。这一点我及时点拨。起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的作用。

尽管是例题的学习,我也是放手让学生来完成,学生出错,我也是在让学生来找原因。

本节课尽管我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我感觉仍有不足和遗憾:

1、例题及同步练习的题型设置有些单一,该有不同形式题型的体现。

2、由于探究的时间占用过多,后来环节的时间少了。

总之,在本节课中,我尝试着让学生根据我编写的学案在自学的基础上再通过课堂上小组的合作交流,我的重点讲解,让学生达到掌握新知识的目的!有成功,有不足,今后我会继续努力,不断完善提高。

20##-11-27

                                                    

 

第二篇:3.3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分母与去括号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