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教案反思

表内除法(二)

解决问题

一、复习巩固

1、看谁算得对又快。

7×8= 8×9= 56÷7= 56÷8=

18÷2= 3×7= 24÷8= 27÷3=

49÷7= 14÷2= 28÷4= 36÷9=

2、说出下面算式表示的意义。

10÷2=5表示( ) 或表示( )

3、填空

21里面有( )个7.

72里面有8个( ).

36里面有( )个9.

16里面有2个( )。

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用( )法计算。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星期天,小红来到了玩具店,让我们一块来看看吧!小红遇到了一些问题,我们来帮他解决一下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2、多媒体展示小红在玩具店买东西。

三、学习新知,自主探究

仔细看图并回答以下问题:

1. 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知道了一些商品的价钱。问题是____

2.(学生独立完成) 怎样解答呢?把答案写在练习本上。 56÷8=7(个)

3.同桌之间互相讨论“ 为什么用除法计算?”然后在全班交流。 师生总结:一个地球仪8元,求56元能买几个就是求56里面有几个8.用除法计算。

4、(检验)解答正确吗?

一个地球仪是8元,7个一共是7×8=56(元)。算对了,解答正确。

四、深入理解,巩固练习

1、多媒体出示情境图。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四人一组交流思考过程和结果,并总结做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总结做解决问题的步骤:(1)读题、审题: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2)列算式计算:先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再列式计算。

(3)检验:解答正确吗?

(4)回答

2. 想一想

如果24元买了6辆 玩具汽车,一辆玩具汽车多少钱? 问题:(1)谁来读题?

(2)你知道了什么?让我们求什么?

(3)谁会列式解决?

(4)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5)解答正确吗?

3、(再次出示小红购物主题图)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五、课堂小结评价

说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自己有哪些收获?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评一评,这节课你表现得怎么样?

(学生畅谈自己在本课中的表现和收获,以及对本节课学习内容和方法进行反思总结。)

六、作业

让学生课后完成课本练习十二第1、2题。

板书设计

表内除法(二)

——解决问题

56÷8=7(个) 56里面有几个8,所以用除法计算 解决问题的步骤:

读题、审题: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列算式计算:先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再列式计算。

检验:解答正确吗?

回答

《表内除法(二)之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采取“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教学过程时,在学生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中,经历运用除法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初步懂得应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用数学方法来处理有关的信息,合理地解决问题。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1、数学问题生活化、情境化。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很重要一部分,就是要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本节课在组织教学材料时,围绕学生举行歌舞联欢会的情境,创设一个现实的生活情景,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体验到生活是数学的源泉,了解了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

2、学生主动建构新知。知识不仅仅是教会的,而更应该由学生自己学会的。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树立“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本课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新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让学生通过摆、看、想、说、算等实践活动,感知新知和旧知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教师穿针引线,适时点拨,帮助学生完成新知的主动建构。

3、加强小组合作学习。人的根本属性在于他的社会性。学生要

从小学会与人交往,与人沟通,与人协作。本节课我在设计教学时,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之间讨论、交流,每一位学生充分地参与认知活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4、寓德于教。关注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练习设计由易到难,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及时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巩固新知,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理清解题的思路,达到融会贯通,同时感受成功的快乐

5、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把充分的学习时空还给学生,在旧知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尝试、合作探讨解决问题。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了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实际问题,学会了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思想。

6、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后,讲解题思路,这样不仅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还能体会合作交流给自己带来的收获。

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第二篇: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教案及反思

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5页例4及55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熟悉的生活事例的探讨和研究,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能正确地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在解决问题中,感知数学的应用价值,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认识他们吗?请你说出它们的名字。如果按这样的顺序继续排下去,紧挨着懒羊羊后面的会是谁?你是怎么想的?

师:你用找规律的方法知道了紧挨着懒羊羊后面的应是灰太狼,那第39个会是谁呢?

师:其实像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今天这堂课我们就学习“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揭示课题)。

二、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

1、出示数学信息:

提问:根据图中这两条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根据学生回答,将问题补充完整。全班连起来读一遍,请你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三一班有45人跳绳,每6人分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

(2)学生独立解答。(用练习本完成)

(3)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

提问:竖式中“45”、“6”、“5”、“42”各表示什么?

(4)师:现在我们把数学信息“6人一组”改成“平均分成6组”,                     

   你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连起来读一遍。

生:三一班有45人跳绳,平均分成6组,每组有几人,还多几人?

(5)对比:

三一班有45人跳绳,每6人分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

45÷6=7(组)……3(人)

三一班有45人跳绳,平均分成6组,每组有几人,还多几人?

45÷6=7(人)……3(人)

仔细看一下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

生:算式是一样的。单位名称不一样,第1题每6人分一组,可以分成5组,还多2人,单位名称是“组”和“人”;第2题平均分成6组,每组5人,还多2人,单位名称就是“人”和“人”。

师小结:看来单位名称是跟我们解决的问题有关,第1题的问题是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单位名称是“组”和“人”;第2题的问题是每组有几人,还多几人?单位名称就是“人”和“人”。

2、提问:刚才我们解决了三一班45人跳绳的问题,现在如果全校小朋友都来跳绳,还是每6人一组,分到最后可能会剩下几个小朋友?如果每5人一组,分到最后可能会剩下几个小朋友?8人一组呢?15人呢?

三、巩固练习

数学书55页做一做

(1)、小兰有20元,都买矿泉水,最多可以买几瓶,还剩几元?全班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集体订正。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四人各有15元,可以买些什么呢?出示学习要求,指名读要求并在练习本上完成。集体订正。

(3)、对比四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四、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拓展练习)

1、(1)航模小组用25个 ,最多能装几辆四驱赛车?

(2)载重量4吨,要运25吨货物,至少需几辆  ?  

   

思考:为什么(1)、(2)题都是用25÷4=6……1列式计算,第1题的结果是6辆,而第2题的结果是7辆呢?

2、、总结回顾。

师:我们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了那么多的问题,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啊?

师:(出示幻灯)是啊,课始我们提出了:按这样的排列方式,第39个是谁?你能列个算式告诉大家吗?

39÷5=7(组)……4(个)

答:第39个是喜洋洋。

五、总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20##年11月6日(星期二)上午第一节课,我上了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这堂课。这节课是新人教版第四单元例4的教学内容,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了表内除法、用竖式计算除法、余数的意义后教学的,学生已经可以比较自如地解决用除法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懂得了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道理,对于有余数除法的计算,包括口算、笔算,学生也有了能力上的储备。因此本堂课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现实生活,本课的教学就是一个关于解决问题的实际运用,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余数意义的理解,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学时,本着优化教材的原则,适当整合教材并进行了一定的拓展。如人教版教材例4以学生熟悉的跳绳中的分组做为素材,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在解答一组对比题后加深对除法意义以及商和余数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而对航模小组装四驱车和货车运货物的问题情境,重点是让学生经历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根据实际情况对“余数”合理进行取舍。同时,还借助于学生喜闻乐见的喜洋洋周期问题,作为教材的补充和延伸,使学生发现在生活学习中有很多类似的周期问题,可以通过用余数的除法这一知识去解决,从而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方式方面,课堂上一方面非常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时体现学生为主体,问题从学生中来,重视除法的意义以及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的确定,而这些都能为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打好基础。另一方面也十分关注学生对梳理和提炼问题信息的能力,让他们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选的学习素材既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如跳绳、购物,装四驱车等等都是学生所熟悉的,更关注练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便紧扣教学重点、难点,提高课堂四十分钟的效率。

《课程标准》指出: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熟悉的生活事例的探讨和研究,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按这样的排列方式,第39个是谁?”然后呈现改编后的例4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学习,最后通过探究合作,解决课始提出的喜洋洋问题。这堂课我重点在这几方面入手。

1、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学中选用的例题和习题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或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如“跳绳”、“购物”、“装四驱赛车”、“喜洋洋”等等,这些素材的运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了探究问题的欲望。真实的情境架构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2、注重双基,适当拓展。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基本的数量关系,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等。整堂课紧紧围绕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这一知识目标,循序渐进,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注重让学生从数学的视角去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进而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重视形式,更重视内容。教学中,我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求“实”,教学过程中没有轰轰烈烈的研究场景,但学生是实实在在地得到了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