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册教科版物理教学反思

2012——2013上学期物理教学反思

李新华

光阴似箭,时间转眼又过了一个学期。这学期我任教的是八年级的物理,对于刚刚接触物理学的初中生来说,使他们能够尽快的适应新课程和对这门新课程感兴趣是我当前最主要的工作。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已经使他们渐渐的喜欢上这门充满乐趣、新奇、实验的学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探究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因为这些都是学好物理的基础。以下是我在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中针对八年级的物理教学的几点反思,只有不断的反思才能找到工作的方向和不足,争取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教学。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常仪器简单、现象鲜明直观的演示实验、或能使学生多观察、多动手的学生实验,利用设悬念、摆疑点、设置矛盾的方法,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而根据教材举出一些生动、直观、新奇的现象,也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如,我们为什么在有光的时候能看到物而在无光时看不到?为什么在空旷的广场喊没有在室内响亮等等。在此基础上再不失时机地设法强化、巩固学生的兴趣。

二、 发挥猜想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1、 利用猜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猜想的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思维发散过程,通过猜想力的锻炼和培养,激发和保持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浓厚兴趣和欲望,从而使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去探求物理知识。这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起到重要作用

2、启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利用猜想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力、观察力、操作力和其他方面的技能,可以使物理教学过程变成学生积极参与的智力活动过程,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探讨研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为创造力的孕育、萌发创造了条件。

三、合理的利用教材中的插图。

教材中编入的大量漫画插图,可寓揭示物理现象、物理规律于有趣的生动活泼的画面之中。如教材中光的直线传播形象直观,学生易懂易记。学生很容易回到现实生活中去体验,回顾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他们感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这样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活跃,感觉到身边的物理现象自己可以用物理知识解释了,在成功的喜悦中求知欲就会油然而生。

四、发挥多媒体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1、 创建物理情景、渲染气氛,增强学生求知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可以轻松的引领学生进入直观、形象、甚至虚拟的场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学习兴趣倍增。如在讲授 光的直线传播这一节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本世纪地球上第一次出现日全食情景来引入新课,学生会被日全食美丽、壮观、奇妙的情景深深吸引。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地球上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其中包含了什么物理道理?这样可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再结合其他生活中的例子,指导学生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结论,这会给学生产生难以忘怀的印象,从而加深对光沿直线传播的认识。

2、可进行实验模拟,有助于突破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在物理课堂中,由于实验受到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利用现有的器材和条件很难实现。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弥补其中的不足,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动态软件则可以非常方便地制作出动画的画面,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不那么困难了

五、让学生体验成功

教学中要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别施教。要注意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就感。在教学中,考试题目要容易一点,教学内容要适当,过早补充内容企图一步到位,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关于考试更应基于对双基知识的考查,切忌难度过高,以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情感。

六、问题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的提问。问题设计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梯度,既要让学生有成功的可能,同时更要具有培养物理思维的价值,如一些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能引起争论的问题,或一些能将认知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等等。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通过提问来引导思维,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即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

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例如:教师可通过这样一些问题来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你的看法是……?、你是怎么想的?、这是为什么?等等。使学生在学习中对问题保持敏感和质疑的心态,培养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一种勤于思考的习惯,从而培养创新思维。

总之,教学中只有不断的进行探索和总结,才能提高教学的质量,使教育教学的成绩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第二篇:物理教学与反思

物理教学与反思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五章第四节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能举例说明物体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2.情感目标

1) 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  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2)在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时,养成与人和谐相处、团结协作的精神。

3.技能目标

 1) 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

 2) 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

 3) 在讨论探究实验中总结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教材与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教材列举了风、流水等能够做功,以便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同时也为讲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埋下伏笔.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念,用实验说明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势能的教学也是从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势能概念,再由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学习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最后,教材给出了机械能的概念,并指出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

2.学情分析动能势能所涉及的现象是学生生活中比较普遍的现象,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实验及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迎合学生的好胜、好强心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 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 探究影响动能的因素。

2.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五 教学策略与手段

1.教学模式:教授与学习

2.教学方法: 

1) 多媒体展示:使学生更加生动的体会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引导猜想:正确引导学生对于未知知识的合理猜想

3)实验验证: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4)提问引导:在讲课过程中适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认知

5)讲授课程:对所学知识进行讲解

6)自主学习: 让学生列举运动物体能做功的现象,并分析这些不同事物的相同点,进而得出运动的物体具有的能量是动能的结论.

7)启发归纳:通过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归纳

8)小组讨论:让学生间的思想相互交流,从而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深入理解课本知识以及相关知识

2.学生准备:做好课前预习对所学内容有一定理解

3.教学情境设计:多媒体、实验、讨论、猜想等

4.教学用具:多媒体、自制纸盒、弹簧、橡皮筋、斜面、不同质量的铁球、玻璃球等.

教学步骤

1.课程导入(10分钟)

   由于能量和做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通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由功和能的关系理解能量的概念.提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有:怎样才算做功了;功的必要条件和单位;分析具体实例引入能量的概念.

实验:演示钢球从斜面上滚下,在水平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一段距离,学生分析在碰撞过程中,做功的情况.由分析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出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在物理学中,能量和做功有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一个物体能做的功越多,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2 新课学习(25~30分钟)

(1)动能

[动手探究]:手能推动纸盒移动一段距离,手也具有能量。请同学们利用桌上器材探究有几种方法也能使纸盒移动一段距离,这段距离也可以是水平方向、竖直方向或其他方向。

[同学交流]:用口吹、用滚动的球撞、用弹簧压缩后顶、用橡皮筋拉开后弹、或举高后落下、或沿斜面滑下。

[启发归纳]:用口吹、用滚动的球撞,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答:推动纸盒的物体都在运动)

[得出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提出问题]:狂风能撼动大树,而微风只能摇动树叶,说明动能有大有小,你能猜想一下动能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启发同学得出,动能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质量、运动的速度有关。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现在我们要利用桌上的斜面、小球、小方块来探究动能的大小是否与物体的质量、运动的速度有关。实验前,我们先思考几个问题:

(1) 实验时如何比较动能的大小

(答:使小球从斜面滑下,撞击平面上的物块,被撞物块的运动距离越长,运动小球所具有的动能就越大。)

(2) 动能的大小可能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有关,在实验中应如何具体操作?

(答:采用控制变量法。)

(3) 如何控制质量不同的小球撞击物体时的速度相同?

(答:使它们分别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滚下。)

(4) 如何控制质量相同的小球撞击物体的速度不同?

(答:取同一个小球从斜面的不同高度滚下。)

[动手探究]:学生实验后得出结论。

[交流结论]:1、质量相同时,速度_____的物体具有的动能_____;

2、速度相同时,质量_____的物体具有的动能_____;

3、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_____和_____有关,_____越大,_____越大,物体具有的动能就越大。

[加深理解]:刚才我们列举的几种能量中属于动能的有哪些?

[投影图片]::流动的水、风、行驶的汽车、飞行的飞机等

(2)弹性势能

[启发归纳]:刚才我们探究如何使纸盒移动一段距离的实验中,有的同学采用弹簧压缩后顶、用橡皮筋拉开后弹的方法使纸盒移动一段距离,说说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答:推动纸盒的物体都发生弹性形变。)

[得出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动手做做]:请同学把橡皮筋套在手掌上,拉开橡皮筋后放手,使橡皮筋弹在手掌上。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教师问轻轻弹的学生:为什么你只拉开一点点而不拉得更开些弹?

(答:怕痛。)

拉得越开的橡皮筋弹在手上就越痛,说明弹性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答:与弹性形变的程度有关)

[得出结论]: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程度有关,弹性形变的程度越大,物体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加深理解]:你能举出物体具有弹性势能的例子吗?

[投影图片]:张开的弓、拉开的弹弓、弯曲的撑竿、压弯的跳板、形变的网球及网球拍等。

(3)重力势能

[启发归纳]:刚才我们探究如何使纸盒移动一段距离的实验中,有的同学采用举高后落下、或沿斜面滑下的方法使纸盒移动一段距离,说说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答:把物体举高。)

[引导思考]:刚才同学举高的是一个纸盒,你能否想象如果举高的是一个铅球,落下后砸到脚上会有什么后果?

(答:一定很痛。或一定会受伤。)

说明物体被举高后也具有能量。

[得出概念]: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小组讨论]:同学们请想一想:

(1) 重力势能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2) 你应该采用什么实验方法来探究?

(3) 如果我们把桌上的纸盒倒置,让小球举高后落下来砸到纸盒上,从纸盒受破坏的程度来比较小球被举高后具有的重力势能的大小。你应该分几部来进行实验探究。

[动手探究]:学生实验后得出结论。

[交流结论]:1、物体被举的高度相同时,质量_____的物体具有的重力势能_____;

2、质量相同时,举得_____的物体具有的重力势能_____;

3、物体的重力势能与物体的_____和_____有关,_____越大,_____越大,物体具有的动能就越大。

[学生讨论]:如果一块石头静静地躺在高山上,它想知道自己是否具有能量?你能告诉它吗?

[加深理解]:你能举出几个物体具有重力势能的例子?

[投影图片]:高山上滑雪的人、空中的飞机等。

3总结(5~10分钟)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学到了那些知识?通过实验,你学到了什么?

(领导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1) 课本第89页:想想仪仪

(2) 课本第90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为了能突破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概念,我多设计了探究实验:请同学们利用桌上器材(自制纸盒、弹簧、橡皮筋、斜面、不同质量的铁球、玻璃球等)探究有几种方法也能使纸盒移动一段距离,这段距离也可以是水平方向、竖直方向或其他方向。这样,有的同学探究出用口吹、用滚动的球撞、用弹簧压缩后顶、用橡皮筋拉开后弹、或举高后落下、或沿斜面滑下等方法。再从中归纳出能量的三种形式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这样加深了学生对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概念的理解,更懂得了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一步启发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三种能量分别与什么因素有关。并引导同学联系生活,列举出几种具有以上三种能量的例子。最后通过课堂练习进一步巩固知识。本节课要根据学生的程度对学生进行启发,对较好的学生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特别是探究重力势能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实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