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框架

《做框架》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做框架》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教材《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5课,本课是在前一阶段认识形状与承受力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动手制作、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和发现:不同形状的框架,它的变形程度会不同;三角形框架是最稳定的结构,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形状结构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的兴趣。

教材课文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一、认识什么是框架结构;二、制作研究简单框架;三、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 本课的科学概念是: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学生在四年级的数学课已经知道三角形是最稳固的,如果按教材的动进行教学,学生只沉浸在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中,兴奋点集中在操作上,而他们的思维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因此,在本课设计中,把以制作、体验为主的活动改为以探究为主的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发现问题,让思维得到发展,逐渐养成边探究边思维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科 学 概念: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用三角形来加固框架结构的方法,尝试设计和制作一个可以支

承重物的框架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动脑、动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

教学难点: 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

教学准备: 每组学生准备的材料:1号信封:7根短棒,10根橡皮筋。

2号信封:5根短棒、4根长棒、20根橡皮筋。

教师准备的材料:课件、三角形、长方形框架各1个、正方体框架1个。50本语文书

四、教学过程预设:

1、故事导入——认识框架结构。出示课件:埃菲尔铁塔(出示相关资料)这是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是由设计师埃菲尔设计建造的。它于1887年动工,1889年建成开放,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高达320.75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并且把这个世界纪录保持了40多年。该塔除了四个脚是用钢筋水泥之外,其余部分是用7000多吨钢铁搭架而成的。据说铁塔开始动工时,曾遭到一些文化艺术界名流的反对(比如颇有名望的莫泊桑和小仲马等人)。铁塔工地附近的居民也被吓坏了,有人居然还跑到法院起诉建造者埃菲尔。

你们猜猜这是为什么吗?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是让学生在欣赏埃菲尔铁塔美的同时,同时也给学生埋下悬念:当地的社会名流和居民为什么会出现反对的现象?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生:可能是因为该塔太高了,不够牢固,担心铁塔会倒下来。

生:怕这个塔倒下来压死他们。

师:你想的和100多年前的当地名流和居民的想法是一致的。他们认为该塔用一根根钢铁搭建而成,像个骨架一样,太高太大,不够牢固。(引出并出示科学概念:框架结构)课件

2、初步研究——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

埃菲尔铁塔经过100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这种骨架式的框架结构是十分牢固的。那让我们仔细看看,它由哪些形状的框架构成的?

生: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

师:这些形状的框架有什么特点呢?现在我们来做一个三角形框架和一个正方形框架来比较一下,好不好?(板书:做框架)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是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体念到正方形的不稳定,容易变形;

三角形的稳定,不易变形,使学生在做的过程中经历思考的过程,发展了思维。) 师:从抽屉中拿出小信封中的材料,看看怎么用橡皮筋来捆扎?(请学生上台来演示) 师:看明白了吗?橡皮筋扎得尽可能紧一些,至少扎6圈。(为做正方体框架时出现较

好的效果打基础)

师:大家分工合作,看哪组捆得又好又快,开始。(教师观察指导)

师:在实验中,你有什么感受?

生:三角形稳定不容易变形,扎起来比较容易;正方形不稳定很容易变形,不好扎。 师:把这两个框架放在桌面上拉扯感受一下,有什么体会?(板书:三角形 稳定 不易变形)

师:你们有什么方法让正方形框架变得稳定一些?

生:加一根斜杆。

师:加在哪里?(指名演示)各小组加斜杆。

师:增加的斜杆起什么作用?

生:支撑的作用。

师:怎样的支撑作用呢?(出示课件)请看上面两幅悬挂重物的三角形图中的斜杆如果拿去会出现什么结果?那么这两根斜杆在这里是起推还是拉的作用呢?

五、总结全课。

钱 国 平

10.16

《做框架》教学反思

课后,我仔细地回想我的这堂课,我有以下思考:

其一,本课是一节制作课,也强调动脑筋,思考怎样做框架,为什么这样做。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探究得知三角形与四边形的稳定性上,掌握其中的力学原理,不仅仅是单纯的制作体验。

其二,通过分析不同形状的框架的受力情况来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斜杆的作用,框架受力的分析涉及到结构力学的问题,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不易理解,这也是框架这课的难点所在。这部分的理论没能巧妙的引导学生生成与过度,占用了过多时间。学生的兴趣在制作,理论的升华要做到精简,恰到好处,处理好这部分内容效果可能会更好。

其三,科学知识的内容博大,涵盖面广,教学内容要做很深入的分析,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更多的注重孩子去体验、尝试,激起自我的探究欲。

其四,根据不同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兴趣,授课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调查课、实验课、观察课、制作课、体验课、设计课等等。每种课堂形成一定的模式,让孩子们习惯这种学习方式。

上述这些都是值得我探究的地方,科学是一门以探究为主的基础课程,也是小学阶段了解科普知识的启蒙课程。它不仅要求教师传授知识,而且需要老师给孩子们送去一把把打开科学知识大门的钥匙,让更多的阳光透射进来,照射在孩子们的身上,自主地吸收着它的光和热,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

钱 国 平

11.16

 

第二篇:做框架反思

《做框架》教学反思

当阳市窑湾小学 叶明友

《做框架》是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一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课。在学生动手实践之前,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懂得增加斜杆能加固立方体框架是本节课的难点。整节课的设计以教材为基础,以让学生动手为主,引导学生在制作框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运用课件较好地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本课的重难点是探讨斜杆作用,以往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运用课件形象直观地了解了斜杆的各自作用。

加固正方体框架,是本节课要完成的一个挑战性任务,可是如何加固呢?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是一个学生在数学课学过的知识,我首先引导学生分组在三角形和四边形的顶端和边上向下施加压力,让学生具体操作,增加感性体验。

让学生想办法加固,并分析为什么加一根斜杆就能让它变稳固,这为下一个环节加固正方体框架,做了认知和技能上的准备。

由于孩子们平时动手操作能力少,对于用橡皮筋捆扎一次性筷子成正方体,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我对教学进行了优化设计,即由教师提供制作好的正方体框架,课堂上只进行框架的加固。这也体现了“设计与制作课”的另一大特点:强调动手做,但更强调动脑筋。毕竟,真正的学习并非发生在学生的手上,而是发生在他们的脑袋里。

“怎样才能让正方体框架更稳固呢”,这是一个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学生会根据上一阶段的原理分析,进行讨论制定计划,这其实就是一个动手之前先动脑的“心理历程”,在教师的帮助下,计划就这样被展开了,各种不同的方案意味着不同的解决方法。这一过程对学生来说是要完成一个挑战性的任

务,而只有在学生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时,后续的“动手做”活动才会成为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思维不断推进的过程。

我安排了加固正方体框架的小比赛,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充分的锻炼了小组的合作意识、动手、动脑能力。加固结束后是检验加固成果,加固后正方体框架能承受的书本数量,犹如一声声赞扬激励着学生,教室里洋溢着成功的喜悦。检验过后,我引导学生交流创作过程中的发现,想法,并引导学生从稳固性,节省材料,实际需要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价,在相互交流中,在思维的碰撞中,促使学生的思维真正得到升华。

但也恰恰是这个环节,让我倍觉遗憾。仅仅动手制作,这不是本课教学的目的所在,重要的是通过交流,评价等活动,促进思维的进一步提升。因而,在教学设计时,我期望通过展示,交流,评价活动,引导学生从稳固性,节省材料,实际需要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价,从而引导学生多元思考问题。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考虑更多的还是稳固性,可能是一开始提出的任务“加固正方体框架”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不足之处: 关注学生体验过程、正确的评价是学生走进科学、学好科学的准则。课堂上教师不能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这节课时间上的安排也欠妥当,在做加固立方体框架比赛实验时,由于个别小组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差,花费的时间过多。

通讯地址:湖北省当阳市玉阳办事处窑湾小学

邮政编码:444110

联系电话:153xxxxxxxx

电子邮箱:yeminyou123456@163.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