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自己的感受

尊重自己的感受,进行教学反思

——浅谈练好教学反思这个教学基本功

新课程方案颁布与实施后,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那么什么是教学反思呢?其实就是指教师用批判性的眼光对自己或他人在教学方面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这实际上是从研究型的师资角度出发,强调教师们在新时期要掌握一项新型的教学基本功——教学反思。

怎样进行教学反思呢?一般来说,教师们总是习惯于从教育教学规律的角度来反思知识点的传授情况,反思教育目标是否实现,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育原则是否吻合,教学效果是否满意。这样宏观的反思,是需要的,因为教育规律,教育原则是必需要遵循的,但是仅仅从这些方面进行教学反思,会导致很多教师的教学反思内容空洞乏味,粗浅随意,有着机械刻板的统一面孔。毕竟课堂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场所,在落实教育规律、教育原则的过程中,有着很多变数,需要教师的具体策略即教学机智来调控,这就要求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研究者,应该去观察课堂教学中的各种现象,聆听课堂教学中的不同声音,及时而又真实地描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的教学感受,学会从中反思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及其心理变化,学会将教师课堂教学中的“灵机一动”或“不小心”放大,从而实实在在地把握住教师和学生双方,把握住课堂教学的真谛。因此,教师不妨尊重自己当时真实而又独特的感受,并以此为视角,第一时间内进行教学反思:当自己感到愉悦、激动、得意时,抓住亮点进行反思;当自己感到如释重负时,抓住重难点进行反思;当自己手足无措,感到迷茫时,抓住盲点进行反思;当自己感到困惑不解时,抓住疑点进行教学反思。

一.抓住亮点进行反思。所谓“亮点”就是教学中的独特、新颖、成功之处。我 在执教《詹天佑》一课时,鼓励学生用新闻专访的形式来报道詹天佑这位东方之子。学生们相当感兴趣,师生共同研究制订人物专访提纲,包括采访时间,采访地点,采访对象,采访准备,采访内容,采访效果。然后又以四人学习小组形式,开展合作与探究学习:选择专访范围,分配专访角色,设计专访问题,进行专访练习。传统的语文课变成了综合学习活动课。学生沉浸在多种角色的体验当中,或是记者,或是官员,或是詹天佑,或是农民,或是工人、学生,或是外国人,或是中国老百姓。他们一会儿在修筑京张铁路的工地上,一会儿在工棚里,一会儿在办公室,一会儿在某条街道上。透过一组组镜头,生动再现了那条让全中国人扬眉吐气的京张铁路的前前后后,再现了一位爱国工程师的光辉形象。“人物专访法”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实现了学习上的自主、探究、合作,这种让师生难忘的新颖的学习方式,就是一个亮点,就是值得教师反思的最好内容。诸如此类,亮点可以是帮助学生感悟文章的一个有效问题设计,可以是平等、自主、合作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可以是师生情感碰撞、交融的一瞬间,可以是学生与文本的一段精彩对话,可以是富有挑战性、创造性的一道习题练习??凡是让教师、学生激动、兴奋,甚至有些得意之处,都是值得你反思的最好内容。反思时,可以尝试这样的问题:

◆ 我是如何想到这个亮点的?灵感来源于什么?

◆ 这个亮点设计,“亮”在何处?(分析时越具体越好)

◆ 这样的亮点设计给学生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学生在哪些方面受益?

(可以罗列典型案例)

◆ 这样的亮点设计给自己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

◆ 其他教师如何评价这个亮点设计?

◆ 这个亮点设计对教材、学生、教师、教学环境、学习氛围等条件有什么

具体要求?还可以再次运用吗?有没有局限性?

……

通过上述问题的自我剖析,教师必然会由感性的实践,上升到理性的思考,提

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实现教育教学的良性循环。

二.抓住重难点进行反思。课文的重点往往是全文精华的凝聚点,重点部分因为 难度较大,往往也是学生疑难之处。“答疑”“解惑”自古就是教师的责任,来自学生的疑难,教师必需认真对待。如果学生的疑难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得到较为满意的解答,不仅影响学生对全篇课文的理解,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会抑制学生的求知欲。所以,教师们都会在重难点部分的教学上多做思考,花费颇多的心思。很多生动、鲜活的教学案例也均来自于这部分的教学。试想,教师们突破了这样的“堡垒”,怎能不感到如释重负?但是,轻松之余,千万别忘了静下心来反思刚才成功的教学,因为其间蕴藏着的无限的教学财富、教学智慧,正等着智慧型的教师去挖掘。因此,教师仍然可以从自己的感受出发,根据教学中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进行教学反思。反思时,尝试分析:

◆ 重难点教学的突破口是怎样选择的?

◆ 采用了哪些生动形象的手段来强化学生的感知?

◆ 如何帮助学生体会语感?

◆ 怎样启发引导学生理解、接受重难点部分内容的?

◆ 学生当时的思维活动是否积极有效?

◆ 设计了怎样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

相信每一位教师在这样的教学反思中,会对教材的处理更准确,对学生的尊重

更到位,对课堂的驾驭更自如、有效。

三.抓住盲点进行反思。所谓盲点,就是事先没想到、估计到,可在进行教育教 学时却发生的现象。具体可表现为:其一,教师自己对文本价值应有内涵的理解上出现的偏颇现象;其二,学生在课堂上出人意料的表现,如令教师措手不及的问题,和文本价值背离的独特体验等。就像我在执教《马踏飞燕》,提出为什么不以铜奔马为题目时,学生提出了更精彩而我又没有想到的问题:为什么不是“飞马踏燕”?片刻愣神后,我采用了“缓兵之计”,请学生学完全文后,再来讨论理解这个问题。误打误撞,那天,学生因为读懂了全文,所以很自然地理解出:课文中借飞燕来衬托马的速度之快,而“飞马踏燕”则并不知道燕的情况,不能说服别人这是一只风驰电掣的燕子。再有,“飞马”的表达太直露。多么有价值的提问!多么深刻的理解!多么强的语感!课后围绕这个教学盲点的反思,使我深切地感受到,此盲点的有效利用,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激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当时我是这样反思的:

◆ 为什么会出现盲点?是因为教师备课的疏忽,准备的不足,还是因为

教材自身编写不当,或是因为学生的机智、聪颖、好奇?

◆ 出现盲点时,教师第一反映是什么?学生当时有何表现?课堂上是怎

样的气氛?

◆ 教师采取了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解决这个盲点的?效果如何?教师和

学生都满意吗?

◆ 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方法来解决这个盲点?

◆ 这次盲点的出现,给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如学生观、教材观带来了

什么样的冲击?

◆ 如何避免类似的盲点再次出现?

??

这些内容极具研究价值,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师钻研教材,钻研学生,另一方面,可以在反思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机智,以达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四.抓住疑点进行反思。顾名思义,疑点,就是令教师或学生感到不解之处。疑 点可能来自于教材的编写方面;可能来自于某一个知识点的理解;可能来自于课堂上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可能来自于一种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教学设计;可能来自于学生的异常表现??正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教师越强调要以情来读文,要心情沉痛,学生越是不能投入,反而变得嘻嘻哈哈,令教师百思不得其解。其实,抓住这个疑点好好反思,教师不难发现,是自己“填鸭式”的教育教学观在作祟。没有学生自己主动的感悟,哪来对总理的崇敬与爱戴?又怎么能回到当时的年代,与作者共鸣?所以,如果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感到困惑不解,不要烦躁,应该庆幸,庆幸自己有了反思的素材。

◆ 疑点是什么?来自何方?

◆ 对于疑点,学生有何看法?那些来自个别学生的疑点,其他学生会产

生共鸣吗?

◆ 对于疑点,教师的态度积极吗?是视而不见、敷衍、搪塞,还是积极

组织学生讨论、解决?

◆ 疑点是什么时候解决的?谁解决的?采用了什么样的方式、方法? ◆ 在讨论、解决疑点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行为有没有发生变化?是怎

样的变化?

◆ 在讨论、解决疑点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没有发生变化?是怎

样的变化?

??

这样以疑促思,有利于促进教师博览群书,特别积极主动地学习教育理论,用

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改进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当然,教学反思的切入口是多角度,多层次的。上述观点,只是从抓住教师课后的第一感出发,努力以最真实、最直接、最深入的方式快速地达到最有效的教学反思。 我坚信,教师尊重自己的感受,在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良性循环中,会更快、更好地练好、练强自己的教学基本功,成为一名研究型、智慧型、思辩型、创新型的新时代教师。

 

第二篇:请尊重别人的感受

请尊重别人的感受

高三.8 齐传琪

穿越历史的漫漫尘埃,孔夫子的谆谆教诲经久不息。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生活在一个“别人”组成的社会中,你不是独自奋斗,心存他人,时刻记住尊重别人的感受,才是胜利者的王道。

秉承兼济天下的利他思想,造就了日本航空公司的东山再起和总裁稻盛和夫的辉煌人生。

稻盛和夫所倡导的利他思想大抵可以解释为用心体会别人的感受,竭尽诚意地工作。由于公司的管理经营不善,导致日航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极差,服务不周引起顾客的强烈不满,积弊成疾,不久日航便负债累累,最终这个拥有5万多员工有60多年历史的巨人轰然倒塌。此时年近花甲的稻盛和夫挺身而出,他首先破除的就是员工为自己私欲而活的落后观念。如果你每时每刻都想着给自己捞一点小恩小惠,没有人愿意和你相处。如果你顾忌别人的感受,主动为别人着想,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结果就会大相径庭。当工作人员带着这一人格理念上路时,境况大为改善。日航工作人员的面貌焕然一新,为别人服务的目标就是心中装着别人,让顾客成为真正的上帝,那么顾客也会感受到你的诚信诚意。不负众望,仅一年时间,日航业绩1800亿日元,跃居世界第一。是利他的信念让这个曾颓废的企业重振江湖,名扬四海,也让圣人般的稻盛和夫演绎了神话般的故事。

与之相反,一些人做事情,就不大顾忌别人的感受。这样即使你是做好事也会落下些许的话柄。20xx年1月,号称大陆“首善”的富商陈光标赴台高调行善。所到之处行善感恩之余力邀各媒体尾随宣传报道,记录他派红包的“动人”场面。这种做法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如国民党的执政的新北市就不买他的帐。做好事行善固然值得称赞,陈光标比起那些疯狂炫富却对慈善事业一毛不拔的所谓有钱人要高尚的多。但是那些贫困的人不仅在物质上是匮乏的,在精神上也是缺乏鼓励安抚的,如此的高调,大张声势地献爱心,有没有考虑过穷人的感受呢?他们也是有脸面,有底线,有尊严的人。我们的古人就不食“嗟来之食”,我们民族深处是有节操的,是爱面子的。他们或许时运不济,或许家庭受难,四处流浪,但他们也不想依靠别人的施舍低三下四地活着。行善也得尊重别人的感受,呵护别人的尊严。否则,以施舍的姿态,又怎是心存善念的人呢?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让我们铭记先贤的教诲,做人做事都要学会换位思考,尊重别人的感受,理解别人的苦衷,体谅别人的难处,这才是正确的为人之道,也是事业成功的王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