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山中访友》教学叙事

《山中访友》这篇散文篇幅短小而叙事简略,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富有浪漫色彩。文章记述了作者独自到山野林间的一天游历,带着动情的眼光,所见之景都有许多新奇的色彩。

散文是轻松活泼的文学,上散文课也应该是轻松活泼的。因而我在黑板上写下《山中访友》几个字后,就向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看课文标题,展开想像,请你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学生一下活跃起来,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猜想:访一位患难与共的朋友,与他共话友谊;访一位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朋友,与他促膝谈心;访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与他听琴下棋;访一位避居世外的高人,聆听高人指点迷津;访一位多年不见的朋友,向他共诉思念之情;访一位武林高手,与他切磋武艺;访一位隐居山中的诗人,与他煮茶论诗;访一位得道的僧人,听他说禅理,悟人生;访问大自然,要爱护大自然??没想到学生的想像如此丰富,课堂里洋溢着轻松活泼的气氛。我因势利导,满怀深情地对学生说: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像,跟随作者,走进山林,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散文当然少不了读,读是感情最好的流露,是内心和课文最有效的交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反复朗读,学生就能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一篇优美的散文更是能在读中吸引学生。于是我先是让学生带着感情自由朗读,要求他们读书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在朗读中想象,在想象中朗读,在朗读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再引导学生深情地读,轻快活泼地读,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走进课文中充满诗意的画面,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看着同学们投入地朗读,我非常明显的体会到了让学生好读不如乐读的教学理念,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做“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思考和回答问题做好了准备。我了解学生读完课文的收获,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发言相当踊跃,你一言我一语地争着回答,他们的回答相互补充,课文所写内容就在他们的回答中清晰地呈现了出来,作者在山中拜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看到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致如此之高,我趁热打铁,接下来又问: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回答不再踊跃。我一看要冷场,马上要求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合作研讨这个问题,然后再提交研讨结果。教室里再次热闹起来,他们投入地讨论,有时还发生激烈的争论,我微笑地看着他们,觉得他们是这样可爱。几分钟后,他们提交了自己的讨论结果,有的说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有的说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有的说要爱护大自然,有的说要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有的说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有的说要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听着他们提交研讨结果,我心里真是乐开了花。再向他们抛下一个问题: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进山看了一路的美景,为什么作者却说成是“山中访友”?这一次学生的思维格外活跃,回答丰富多样,有的说把大自然当做朋友,

与它们作心与心的交流;有的说把自然界的动植物当做朋友,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充满童心童趣;有的说能够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激发人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课文内容到此结束,接下来我又引导学生体验与反思:文章体现了人与自然一种怎样的关系?生活中人与自然有哪些不和谐的现象?假如你是自然中的一员,你想对破坏自然的人们说些什么?体验和反思旨在引导学生由“我”与山中“朋友”的感情,感悟文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反思现实中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进而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更加关注自然和环境。学生列举了现实中人与自然的种种不和谐现象和人类破坏大自然的种种恶劣行径,并争相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这既尊重学生自己的体会与感受,又是思维和说话能力的训练,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最后布置作业: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为游人的朋友了,请你以景物为角色,与游人互诉心声。假若多年后山中环境发生了变化,你是山中“朋友”中的一员,请你以作者身份写《再访山中朋友》。

下课铃声响起,我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出了教室。我知道,课改的道路还很远,但我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的。

 

第二篇:1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及反思

1、山中访友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学习运用。

教学准备: ①课前布置预习本课字词,熟读课文。②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导语: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学生可根据课题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语言流畅、完整即可)

师:让我们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李汉荣先生走进山林,去拜访作者“山中众朋友”。

二、自主学习

学路建议:

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圈出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并多读几遍,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了解大概内容。

2、读完后回答: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

三、合作探究

1、交流生字词的读法,汇报好词,集体品读。

2、学路建议;

自读课文1、2自然段,感受作者出门的心情。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3、“与微风撞了个满怀”

“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路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1)两个“满怀”的意思相同吗?平时还可以说什么东西是满怀的?

(2)带着轻松愉快、满怀的好心情朗读这句话。

4、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出门访友。请同学们在自由地、放声地读读全文,想想作者去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他是如何看待这些朋友的?(交流讨论)

四、精讲点拨。

1、“与微风撞了个满怀”的写法及韵味。

2、随机指导学生朗读。

五、巩固拓展

继续读文,理解作者的情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自主学习

学路建议:

请同学们再一次跟随着作者去探访他的那些特殊的朋友。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到文章的最后,想想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跟这些朋友有深厚的感情,可以把你的理解写在句子的旁边。先自学,再到小组内交流。

三、合作探究

1、第三自然段

(1)出示课件:古桥。想一想作者面对这样一座古桥的石桥他联想到了什么?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形象地写出石桥的古老沧桑,暗示了古桥发挥的作用,指出了作者对于古桥的一片深情。)

(2)读读句子,请想像一下,这座古桥在几百年的历程之中,它驮过了哪些人,在它的身上曾经发生过了哪些事?

(3)谈谈你对“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这句话的理解。

(4)指名朗读,读出作者对古桥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2、第六自然段

(1)作者看到落花与落叶联想到了什么?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

3、第七自然段

(1)雨大吗?下雨时的情景什么样子?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来概括一下。

(2)如何理解“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3)齐读一遍。

4、最后一段,首尾呼应。

5、带着“好心情”,有感情地读全文。

四、精讲点拨

老师随机指导。

五、巩固拓展

1、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2、自己选择三个自然段背诵下来。

板书设计

1 山中访友

古桥 鸟儿 露珠 树

山泉 溪流 瀑布 悬崖

落花 落叶 石头 雷雨

热爱大自然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寻访一位朋友,但读到文章的第3段时,读者便会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到画面中,进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更加感到亲切。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