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旁的橡树》教学评价

《路旁的橡树》之听课反思

执笔:姜 玮

今天有幸在三(2)班聆听了小兰老师给孩子们带来的一篇课文《路旁的橡树》。本片课文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从《翠鸟》、《燕子专列》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让孩子建立一定的环保意识,去领悟环保的重要性和急迫性。《路旁的橡树》讲的是建筑师和建筑工人为了守护路旁的橡树舍弃最初的计划最终把公路修建成马蹄形的故事。其实这篇课文在我担任三年级语文老师的时候也执教过,今天第一次欣赏别的老师的风采,更有一番想法涌上心头。

个人觉得教学评价技能是一项很复杂的技能,是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人与事、空间与时间的把握以及教学效果及成果的一种评价。但是我们都知道人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的,教学的成效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结构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运动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和课堂管理的控制以及师生关系的维护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我毕竟只是一个小小的语文老师,真要让我以专家的眼光和口吻从这些方面一一谈及,还真是有些做不到,我只是以同行的眼光,以一名旁观者的身份,以我自身对教学细节的处理谈谈我对这节课的一些认识。

本片课文的教学目标该确认为什么?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感受建筑师和建筑工人的高尚品质。从他们的活动中获得启示,增加保护环境的意识。3、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我觉得

小兰老师对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处理以及孩子们的课堂表现中可以感受出教学目标是有落实到实处的。小兰老师带领孩子们回忆本单元学习的课文的主要内容,以“温故导入法”导入本文,为孩子们架桥铺路,联系了新旧课文内容,又很自然地揭示了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值得肯定。紧接着以“这是一株高大、挺拔、粗壮的橡树”为出发点,通过朗读、说话、想象等教学形式带领孩子们去领悟作为一株橡树对深扎在这片土地的强烈渴望,情感在这一刻得到了积累,得到了上扬,紧接着带领孩子们走进建筑师和工人的内心,感受他们当时那种两难、纠结、犹豫、不舍等情感。最后情感的天枰发生了倾斜,为了守卫这株橡树,他们把楔子打进了距离橡树100米的地面。最终设想中笔直、宽敞的马路其中的一段变成了马蹄型,或者在很多人眼里,公路变得不够笔直,不够漂亮,但是人人都称赞修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故事的结局显得特别的感人、美好,难怪人人都说都苏霍姆林斯基写的故事都给人以真的感受,善的体会,美的启发。

小兰老师最后让孩子们创作环保标语为拓展练习,本节课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孩子的听、说、读和写的能力。纵观本节课,觉得孩子说得还是不够多,对于建筑师和工人内心的挣扎和最终的决定应该可以再深入挖掘,让孩子真正走进文本,走进建筑师和工作们的内心,细细品味他们的情感。例如开篇以橡树和马蹄形公路的板画导入,额开口提问:“孩子们,你们在黑板上看见什么?”孩子们这时会很感兴趣的把看到的画面描述下来,老师紧接着提问:“想知道这条马蹄形的马路和这株挺拔的橡树之间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让我们

走进第8课——路旁的橡树(板书课题)。板话导入法既揭示了课题,又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信对于接下来的授课会有一定的帮助。紧接着以“这是一株高大、挺拔、笔直的橡树”为切入点,一边让孩子们在充分的朗读和说话中感受橡树的挺拔和高大,激发孩子们对于自然生命的敬畏和爱惜,一边让孩子们练习建筑师和工人的对话——“计划是不可以修改。”“可是橡树叶不可以砍”在这样的双趋冲突、两难抉择中建筑师和工人最终选择保留橡树,在橡树的100米处打下了楔子……

为什么要写这篇课文的教学评价最主要的原因是我总一个问题一直憋在心里。树立环保意识,保护生态,保护环境确实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主旋律,教师绝对把必要把这些思想和意识传递给学生。可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环保是否该与经济共建设共发展呢?一条笔直的马路成本可能是500W,但是一条马蹄形的马路造价可能就要高到700W,难道我们一定要让孩子明白:“保护橡树是对的,把马路修马蹄形就是高尚的体现。”这样的思维中吗?在修建马路和保护橡树中间是否也有平衡点呢?我们是否可以给孩子点拨点拨,或许孩子们会给我们更惊喜的答案。例如马路依然修建成笔直的,因为这样更经济、更高效,更安全;橡树可以小心拔起再栽别的地方去,或许还可以给这株橡树着很多的同伴呢。

好吧,亲爱的苏霍姆林斯基大导师,小女子的思想是不是太俗,太不美好了?千万别来找我……

 

第二篇:《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方案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闽侯竹岐榕岸小学 邓长文

一、概述

《路旁的橡树》是人教版新课标第六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棵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的故事。在南北的两座大城市之间,准备修建一条公路。在公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工人们遇到一棵高高挺立着的橡树。为了保护这棵橡树,筑路工人与工程师经过精心的设计,在不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使公路在橡树边拐了一个马蹄形的弯儿,既保住了这棵橡树,又圆满地完成了筑路计划。这个故事,表现了人们对一草一木的珍惜,赞扬了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环境保护意识。

课文语言质朴,情节简单,所反映的人们的行为非常高尚。从筑路工人与工程师的言行可以看出,他们保护橡树的行为完全是自发自觉的,换句话说,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经成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意识。这篇课文的另外一个突出特点是,通过对一件寻常小事,处理却不寻常的作法的描写,读者在读后内心受到震动和感染,自然而然地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目标分析

1.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筑路工人和工程师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三、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有感情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筑路人为保护橡树而展现出的一颗高尚的心。联系生活实际,为保护身边环境献计献策献力量。师生共议寻求正确理解。

四、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在感情读中体会并传达出筑路人在处理橡树与路的关系时矛盾的心情和态度的变化。师范读或在学生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点拨。

五、学习者特征分析

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潜心读文,走进课文描写的情景,获得真切的感受。注重学生的自悟,同时又渗透概括主要内容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质疑问难,发表个性化见解。

六、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七、依据的理论

积极探索新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在新课改理念的引领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积极性。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 1

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

八、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词语、橡树图片、重点语段

九、教学时间

两课时

十、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前苏联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叫苏霍姆林斯基,他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吧!

(二)、初读感知,把握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用自己的方法学会生字、理解新词;在文中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2.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引导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提问法:人们在做什么事时遇到了什么情况?是怎样解决的?

(2)填补法:在修路时,碰到了一棵、的橡树,人们把路修成,为橡树。他们有一颗的心。

(依次可为:宽阔平坦漂亮粗壮结实挺拔马蹄形让路高尚)

(三)、自主阅读,感悟课文

1.再读课文,提出自己认为值得思考的问题。

(预设: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工程师和工人们都不说话,他们心里想什么?文中出现两次叹气,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人们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2.在小组内就自己读后的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并讨论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四)、指导阅读,领会主旨

1.画出描写橡树的句子,读一读。

(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

2.就以上画出的句子引导学生学习。

(1)看到这样一棵高高的橡树,筑路人有什么反应呢?

(预设:①工人们停了下来,把排水管放在地上。②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工人们也沉默不语。)

(2)工程师心里在想什么?工人们心里又在想什么?

3.课件出示句子。

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

(1)句中出现两次叹气,各是什么意思?

(2)指名朗读这句话,读出舒缓的语调,低沉的语气。

4.教师朗读第八、九自然段:几年过去了,一条宽阔的沥青公路从北方延伸到南方。它像箭一样笔直,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5.课件出示第九自然段。

(1)“不约而同地赞叹”说明什么?

(2)“高尚的心”又说明什么?

2

(3)人们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说明了什么?

6.读了课文后,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说一说。

板书设计:

8.路旁的橡树

工程师 筑路工人

高尚的心

教学流程图:

师生问好激趣导入,引入课题

初读感悟,探寻新知

作业设计 聆听范读 词语过关 探讨交流,深化认知 总结内容 小组学习 合作释疑 交流感悟

爱我家园,出谋献计

十一、教学评价设计

本课采用适合中年级学生的“读、思、议、导”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切实将课堂归还给学生,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1、激趣法:在画面演示中,创设情境。

2、朗读法。有展示读、挑战读、齐读等多种方法的朗读过程中培养学生语感,感悟人物情感。

3、探究法。通过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十二、帮助和总结

积极探索新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在新课改理念的引领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积极性。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

《路旁的橡树》课文语言质朴,情节简单,通过寻常小事,不寻常的处理方法,感染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3

一、留足空间实现多元解读

一开始,让学生质疑,他们对高尚一词不太理解,通过研读课文,体会工程师内心复杂的思想斗争,特别是理解他如果选择砍去橡树,也一样可以得到赞美或者得到更多的赞美,但最后却作出了这样的选择,让学生懂得,在平凡小事中,在矛盾挣扎中,能让好的思想占上风就是一种高尚。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地出现课文的最后一段,让“高尚”一词在学生的心灵上打上深深地烙印,把这种环保意识落实到自己的行为中去。

二、人文性与工具性并举

在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的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美好的行为时,除了让学生感受他们品格的高尚,还不失时机地安排一些语言训练。看着这个弯曲的马蹄形进行说话练习,让学生想象风中的橡树在跟人们说些什么,这样的练习既让学生体会到这像箭一样笔直的公路上,这唯一的马蹄形的弯,昭示了筑路工人高尚的心灵,又让学生在说话练习中,锤炼了文字的准确性,提高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三、联系生活拓展语文外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把学生的视线引向广阔的生活课堂,让学生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因此,在学完课文之后,我让学生了解身边保护环境或破坏环境的事例,把学生的视线从语文之河引向广阔的生活之海。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