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金币》教学案例

《一枚金币》教学案例

白银区第三小学 周银莲

教材分析:

《一枚金币》是格鲁吉亚民间童话,文中通过记叙一个好吃懒做的儿子通过劳动终于懂得金钱来之不易的故事,告诫人们一切获得都要靠自己去亲手创造,靠勤劳去获得的幸福才能倍加珍惜。本文是篇童话故事,言简意赅,道理深刻。本篇课文的教学既要抓住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理清思路,又要抓住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在阅读理解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在感悟的同时,把重点放在课文两处“受不了”时人物的心情体会上,在此基础上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父亲的失望和痛苦的心情。最后,通过角色互换,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从而揭示主题,让学生明白只有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的金币,才懂得珍惜。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的不同特点,体会父亲、儿子“受不了”的心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展开联想等方法解决问题,真正地读懂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使学生明白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予以珍惜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感悟老人这么做是想让儿子懂得金钱是辛勤劳动甚至流血流汗换来的,要知道珍惜的道理。

2.理解课文,感受老人和儿子的不同内心世界,体会“受不了”时的心情。 教学难点:

了解人物特点,揣摩其在不同环境下的心情,展开联想,读出感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节课,我们将走进一篇童话故事,(学生齐读课题:一枚金币),共享知识芳香。

二、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师:会预习的同学们,请把你们的预习成果与大家分享吧!

生1:我读懂了课文有28个自然段,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的。 师:对,你发现了文章记叙的方式。

生2:我通过预习,能够读准生字词的音了。

师:不愧是识字大王,请带领大家读读吧!

(出示生词,生带读两遍)

生3:通过预习,我知道了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老人和儿子,而且他们的对话描写特别多。

(板书:老人 儿子)

师:你不但抓住了记叙文中的六要素中的人物,而且还发现了作者构思的巧妙,不简单啊!

生4:经过预习,我能流利地读通课文了。

师:其他同学能把课文读通了吗?赶快拿起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边读边想,这节课,你最想有哪些收获。

(点评: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已有的知识水平,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

三、学生质疑

师:把课文读通了的同学,赶快把鼓励的掌声送给自己。谁来说说,这节课上,你最希望在老师这儿受到哪些方面的启迪呢?

(学生初读课文)

师:这一节课,你们最想有哪些收获?

生1:我不懂课后的第一题:老人到底想让儿子明白一个什么道理?(板书:道理?)

生2:我发现文中出现了老人受不了了,还出现了儿子受不了了,他们两个到底为什么受不了了呢?

生3:“父亲三次扔金币,前两次儿子都是笑了笑跑开了,为什么第三次却受不了了呢?”

生4:我觉得你这个问题跟李子玉(刚才的生2)的问题是一样的。

师:会提出问题的孩子很聪明,能解决问题的孩子更聪明。看看这些问题,你们最想先解决哪个问题?

生:第二个。

师:那就让我们赶快带着问题,一起走进文本,寻找答案吧。

(点评:教师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其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通过质疑,突破文本的难点。)

四、找出文中的两个“受不了”,师生共同体会父子的心情。

师:一位辛勤劳动的父亲却有一个很懒惰的儿子;父亲一辈子省吃俭用儿子却花钱如流水。面对这样一个儿子父亲是一种什么感受?

生:父亲受不了了。(板书“受不了”)

师:你能读读书上的句子吗?

(生读)老人一辈子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到自己年老了,见儿子还是这样,再也受不了了。

师:一辈子省吃俭用、辛勤劳动的父亲却养了一个很懒惰、花钱如流水的儿子,他再也受不了了。老人躺在床上,把妻子叫来会怎样说呢?

他躺在床上,把妻子叫来( )地说:“把我们的财产随便给谁都行,就是不要给儿子,这懒鬼什么活都不干,一文钱也挣不来。”

生1:带着生气的语气读句子。

生2:带着无奈的语气读句子。

生3:带着伤心的语气读句子。

师:相信同学们都会有各自不同的感受,那么就带着你们各自不同的感受读给你的同桌听吧!(同桌互读)

(点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文本,进行朗读,更有利于体会人物的情感,理解文本)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你们明白父亲为什么“受不了”了吗?

生:一辈子省吃俭用、辛勤劳动的父亲,想把好不容易节省下来的钱留给儿子,希望他能有所作为,但儿子却什么都不会,还很懒惰、花钱如流水,父亲很伤心,很无奈,所以他再也“受不了”了。

师:这样的儿子放谁家谁也“受不了”。文中还出现了一次“受不了”,是谁“受不了”了?请你快速浏览全文把它找出来。(再次板书“受不了”)

生:是儿子“受不了”了。

师:这父子俩截然不同,再看下面的两个词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儿子“受不了”什么 ?

生:儿子那么懒,又花钱如流水,他有什么可“受不了”的?

师: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继续学习课文,画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合作学习:结合词句讨论问题 ,选出重点发言人)

(点评: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中取长补短,升华理解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但这一过程需要教师训练、引导,教师能充分利用教材金钥匙的内容:“做重点发言人,事先要做好准备,想想说什么,怎么说。”对学生进行此项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师:我们一起来讨论这懒惰、花钱如流水的儿子,他有什么“受不了”? (汇报合作学习情况,代表发言, 其他同学补充, 共同深入学习)

生(读句子):儿子听了妈妈的话,走了,真的干了整整一个星期活。他帮着这个收割庄稼,又帮着那个盖房子,挣够了一枚金币,带回来交给爸爸。

儿子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却被父亲不当回事地扔进火炉里,所以儿子“受不了”了。 师:你作为重点发言人问问你们组同学还有要补充的吗?(组内没有人补充) 师: 儿子听了妈妈的话,真的去干了整整一个星期活。他帮着这个收割庄稼,又帮着那个盖房子,还帮助人家干了些什么?

(点评:引导学生想象这个儿子在这一星期里吃了哪些苦,受了哪些罪。这一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使学生感悟到儿子挣钱的艰辛,从而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 师:这一个星期对这个儿子来说确实很难熬。他干了那么多累活儿,受了那么多的辛苦,如果你是那个儿子,你会怎么想呢?替儿子把他的心里话说出来吧!

生:我一定要坚持挣够这一枚金币!/爸爸挣钱真辛苦!/我今后一定要珍惜钱,不能再乱花了!

师:把你的感受放到文中读给你的同桌听吧!(生读)

师:当儿子手捧着这枚当牛做马用血汗挣来的金币交给爸爸时,却被父亲扔进了火炉里,儿子有什么反应?(齐读句子)

师:你怎么体会的?怎么才能称得上是“当牛做马”,苦差使?(出示图,指名抓词谈体会)

生:他干的都是牲口干的活,苦差使就是特别辛苦的活。而他的父亲却没当回事,

把金币扔进了火炉里,所以他“受不了”了。

师(引读):此时他冲着父亲——

生(接读):“大声叫道”。

师:他怎样地叫道?

生:带着愤怒的语气读句子。带着生气的语气读句子。

师范读:你又听出了什么?

生:委屈,忍无可忍!

师:谁还有不同的感受?

生:带着伤心的语气读句子。

师:我们配合着读一读这段话。儿子都大声叫道了,这时父亲说(生接读) 师:你从父亲意味深长的话中听出什么了?

师:为什么父亲相信这枚金币是儿子挣来的?

生:因为前两次都是妈妈给的,而不是他自己挣的。从儿子的态度父亲就相信这枚金币是他挣来的。

师:我们体会到了父亲的用心良苦,此时的儿子又该对父亲说些什么呢?让我们把心中的想法汇成一句话写下来吧!(生动笔写 ,师行间辅导,纠正坐姿及行文中的错字)

(点评: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文章的中心也会凸现出来。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对“金钱”这个主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让学生动笔写一写,培养了学生从读学写的能力,同时,老师还关注学生的写字姿势,关注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案例评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紧紧围绕文本,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词析句,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精彩词、句,进行分析、比较、推敲,这样不仅可以感受到文章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还能体会到作者谴词造句之精妙,从而能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世界。在《一枚金币》的教学中,我有了一些实际的体会:

一、抓住情感线和相关的词句体验情感。

整堂课紧紧抓住文中两次出现的“受不了”一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想象,从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旨。首先,找出文中的两个“受不了”后,师生共同体会父亲的心情。在学生明确了父亲“受不了”的原因后,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父亲因为受不了,带着伤心、愤怒的心情做出的决定,并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然后,引导学生体会儿子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一枚金币不被认可而感到伤心与气愤时的“受不了”。

二、丰富词语内容,激发朗读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作者在刻画人物时,将自己浓烈的情感渗透于字里行间。教学中应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反复琢磨,丰富内涵,细细品味。

为了深入走进儿子的内心世界,在情感上与儿子产生共鸣,我引导学生丰富文本内容:想象儿子在一周内都会帮人家干些什么?他会吃哪些苦?这些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使学生感悟到儿子挣钱的艰辛,再去体会儿子“受不了”的所作所为就显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最后,孩子在朗读儿子因为受不了而质问父亲的话时,就能做到入情入境,声情并茂。在反复的“评读”过程中,学生的“读”确实表达出了父亲失望、痛苦、无奈和惊喜的情感变化以及儿子冷漠、自私、伤心和愤慨的情感变化。

三、联系生活学语文,再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

在体会父亲失望痛苦的心情时,还有儿子挣钱的辛苦时,都联系了生活实际,更好地理解了课文;而在学文后,谈想对父母说什么,怎样看待父母的钱,又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从而使学生在受到语言文字熏陶的同时,又指导了学生的行动。

总之,在教学中不可忽视对语言的理解、揣摩、积累和运用,对于文本中那些该抓的词句,还是要理直气壮地抓;该咀嚼的地方,还是要反复的玩味。关键是我们要让学生在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给学生以人文关照,让学生在获得言语智慧的同时,也得到人文知识的滋养,从而把人文性落实在工具性上面,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篇:一枚金币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

鞍山市千山区旧堡小学

苏 春 胜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写作特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从不同视角透视金钱的价值;

2、熟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学习让同学们明白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稀的道理,从小给同学们树立正确对待金钱的观念。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作的思路,感悟老人这么做是想让儿子懂得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教学难点: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金钱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可是古语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同学们已经初学了《一枚金币》,这节课文明继续学习。回顾第一课时,复述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从你们的复述中可以知道课文中主要刻画哪两个主要人物?(板书)

二、感悟理解。

(一)、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老人是怎样教育儿子懂得这个道理的?圈点感受深刻的句子,进行体会。

(二)、指导汇报交流。

学生先把自己找到的语句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谈理解。随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有语气地读一读这些语句。

1、第一部分

引导想象:对于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娇生惯养的儿子,老人此时的心理是怎样想的呢?

抓住“再也受不了了”一句体会老人寒心、恨铁不成钢的心情。

(出示课件)强调

抓住“老人坚决地说” 读出毫不犹豫的语气来。老人是怎么说的?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

带着悲哀、痛心、无奈、失望的语气读这部分课文。指导学生读出毫不犹豫的语气来。

2、第二部分

⑴、抓住“儿子笑了起来”这一句话中“给、逛、扔、笑、走”等动作体会一枚小小的金币对于一个花钱如流水的儿子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体会当时儿子笑时怎么想的?

因为一枚小小的金币对于一个花钱如流水的儿子来说根本不算什么,所以“扔”金币的举动对儿子没有任何触动。

⑵、这一次儿子是否受到触动?从哪些词语中能体会出来。

第二次抓住“又给、又扔、又笑”体会儿子仍然无动于衷。指导想象儿子此刻又会怎么想?读出不同语气?

⑶、第三次儿子的钱是如何得来的?当老人第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时儿子是什么样的表现?

读“儿子受不了了,忙跑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大声叫……”一句,可以边读边加上动作表演。

说一说什么是“熊熊大火”?(课件)

“整整”是什么意思?

体会:儿子这回是眼睁睁地看着爸爸把自己辛辛苦苦亲手挣来的一枚金币扔进火里,正因为这枚金币的来之不易,所以儿子才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应。一枚小小的金币看起来不起眼,但只有亲身体验才会懂得珍惜呀。

⑷、“现在,我相信这是你自己挣来的钱了!”父亲的态度从原来的不相信到现在的相信,老师问问大家相信了吗?是的,老师也相信。可这时为什么呢?

⑸、文中的儿子从第一次耍金币、第二次玩金币,到最后爱金币的这个变化,告诉我们金币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金币获得的过程,我们要爱惜财富,不乱花钱,用自己的劳动获得金钱,才能过上幸福

的生活。

3、分角色朗读课文,再次对比前后三次儿子的不同反应,充分感悟。

三、情感升华

展开讨论:这个故事中的三个人物,都有不同的特点,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四、课后延伸

把你今天学到的这个故事讲给你的父母听,看看他们的感受,与 你的父亲进一次真情对话。

板书设计:

一 枚 金 币

父 子

接 扔 笑

接 又扔 又 笑 劳动获得

接 仍然扔 受不了了 更加珍惜

教学反思:

一、培养学生学会独立阅读的策略、方法

在本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自读基础上提出问题,再读文自行解答问题,通过交流,纠正或完善自己的认识。另外,教材对四年级学生的自学水平通过“金钥匙”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因而在本课质疑环节中,我做了引导,使学生不光会自己提出问题,而且能提出比较有质量的问题。

二、角色互换,体会人物心情

学生在阅读中易形成一种角色认同,我利用这点让他们进行角色

置换:"假如你就是那个儿子,你这时笑什么?说说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也用此法,这招很奏效,学生把自己当成儿子,用儿子的口吻,说出了他当时的想法,很好地理解了人物心情。

三、联系生活学语文,再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

在体会父亲失望痛苦的心情时,还有儿子挣钱的辛苦时,都联系了生活实际,更好地理解了课文;而在学文后,谈怎样看待父母的钱,做压岁钱使用情况调查,则又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从而使学生在受到语言文字熏陶的同时,又深化了对所学的认识,指导了学生的行动。

四、对于积累的点滴之我见

学生积累过的词、句以及名言等,我们应尽可能多地在适当的语境中再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