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设计与反思

上传: 曾军萍 更新时间:2012-5-18 8:46:10

教学内容: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

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曾与自然和谐相处

2、明确人类通过认识、利用、改造自然,创造出了灿烂的文明

3、认识到由于人类的破坏,我们已出现生态危机

教学重点: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教 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材料】材料:教材024页的材料 想一想:

赵名鸣的担心是多余的吗?你能说说如果照如此下去小镇的未来是什么样子呢?在现实生活中,小镇所反映的问题带有普遍性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明确:关注人类的命运就必须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我们对待自然的态度。)

一、讲授新课

【师】回顾人类的历史,不难发现,人是始终受大自然哺育的。在人类之初,人与自然曾经保持着和谐的关系。

【生】(细读教材25页“荷马名言”)

【师】人类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不断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生】(小声读教材25页小体字)

【师】你还知道哪些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事例?

【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师】然而,随着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力度不断加强,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生态危机,也从根本上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生】(默读教材26页小体字)

【师】你还知道世界上哪些严重的环境问题吗?

【生】(相互讨论并派代表回答)

【师】(根据以下材料进行补充)

(一)全球气候变暖

由于人口的增加和人类生产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向大气释放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氯氟碳化合物(CFC)、四氯化碳(CCl4)、一氧化碳(CO)等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导致大气的组成发生变化

(二)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

大气质量受到影响,气候臭氧层能吸收太阳的紫外线,以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并将能量贮存在上层大气,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但臭氧层是一个很脆弱的大气层,如果进入一些破坏臭氧的气体,它们就会和臭氧发生化学作用,臭氧层就会遭到破坏。。

(三)生物多样性减少

有关学者估计,世界上每年至少有5万种生物物种灭绝,平均每天灭绝的物种达140个,估计到21世纪初,全世界野生生物的损失可达其总数的15%~30%.

(四)酸雨蔓延

酸雨是指大气降水中酸碱度(PH值)低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酸雨降落到河流、湖泊中,会妨碍水中鱼、虾的成长,以致鱼虾减少或绝迹;酸雨还导致土壤酸化,破坏土壤的营养,使土壤贫

脊化,危害植物的生长,造成作物减产,危害森林的生长,酸雨还腐蚀建筑材料,世界目前已有三大酸雨区。我国华南酸雨区是唯一尚未治理的。

(五)森林锐减

在今天的地球上,我们的绿色屏障——森林正以平均每年4000平方公里的速度消失。森林的减少使其涵养水源的功能受到破坏,造成了物种的减少和水土流失,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进而又加剧了温室效应

(六)土地荒漠化

全球陆地面积占60%,其中沙漠和沙漠化面积29%.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变成沙漠。经济损失每年423亿美元。全球共有干旱、半干旱土地50亿公顷,其中33亿遭到荒漠化威胁。致使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农田、900万公顷的牧区失去生产力。

(七)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的主要因子为悬浮颗粒物、一氧化碳、臭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铅等。大气污染导致每年有30-70万人因烟尘污染提前死亡,2500万的儿童患慢性喉炎,400-700万的农村妇女儿童受害。

(八)水污染

水是我们日常最需要,也上接触最多的物质之一,然而就是水如今也成了危险。

(九)海洋污染 —赤潮出现

人类活动使近海区的氮和磷增加50%-200%;过量营养物导致沿海藻类大量生长;海洋污染导致赤潮频繁发生,破坏了红树林、珊瑚礁、海草,使近海鱼虾锐减,渔业损失惨重。

(十)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

危险性废物是指除放射性废物以外,具有化学活性或毒性、爆炸性、腐蚀性和其他对人类生存环境存在有害特性的废物。可能造成或导致人类死亡率上升,或引起严重的难以治愈疾病或致残的废物。

【师】生态危机是怎样出现的呢?

【生】(看书后进行回答)

【师】读《撒哈拉的变迁》,看看你的心情怎样,你想到了什么?

【生】(看书后讨论并回答)

三、小结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我们正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危机!

四、巩固练习

1、关注人类的命运就必须关注_____________的关系,就必须认真反思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反思我们对待__________的态度。

2、在人类之初,人与自然曾经保持着_____________的关系。

3造成生态危机的直接原因是( )

A、人类不断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B、地球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已丧

C、人类不热爱大自然

D、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生活

板书设计:

一、 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

1、 如何关注人类的命运?

2、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演变:

3、 造成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

4、 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

5、 造成生态危机的直接原因:

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能根据课上的知识和身边的现象了解到我们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但行动上却很难保障,不能将所学的知识指挥自己的行动,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说一套,做一套”。

有的学生由于思想意识淡薄,缺乏以对生态危机的认同感。以后很有必要加强对学生平常行为习惯的引导。 我觉得如何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实际,是教好思想品德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二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设计反思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设计反思

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开始实行,作为冲在改革浪潮尖端的一线教师该具备什么素质呢?该作好哪些准备?将何去何从呢?为了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我们不得得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在总结中不停反思,在反思过程中应用于实践检验,从而看清前进的方向。到底什么样的课是一节好课,真的需要我们探索总结,实践提炼,形成文字的东西,指导我们今后的教学。

教学过程中,要依据教材文本,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主动提问,逐一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和疑难,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是教与学的全过程。我们必须要:第一、深刻把握教材,依据文本设计问题;第

二、密切联系实际,认真分析解决。教师必须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分析、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教师要注意从小处着手,从大处着眼,把学生学习、生活的“小环境”与社会的“大环境”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客观看待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分析原因,探求解决途径和办法,拥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人生观、价值观。理解掌握,及时复习训练。教师必须将课本读薄,宏观深刻把握文本,还要把课本放入教学的“大环境”——时代背景和“小环境”——教学背景中,把课本读厚,赋予文本以丰富的内涵,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获取知识和技能。

课堂上,教师必须做到:第一、深入浅出,引经据典,问题互动,让学生充分理解文本;第二、不失时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实践,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内化教学内容,深刻领会文本,渎懂文本;第三、及时提供时间、空间,趁热打铁,让学生尽快记忆、背诵,将文本纳入心中;第四、课堂教学中注意的几个问题教师千差万别,学生千差万别。我们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

一、教学要因学生的个性、能力而异,不能搞“一刀切”,千课一律;第二、教学要因学生的整体素质而异,不同程度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因人而教,既能使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又能层次不一的学生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第三、教学要因教学的环境而异。不同地方的教学环境都不一样,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手段,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努力提高教学成绩,实现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备课的反思

备好课是教师授好课的前提和基础,但部分教师因新课程理念掌握不够,对备课工作认识不够充分,新形势下怎样深入备课显得茫然。

我们以往的备课重点工作就是书写教案,教案写完就算完成任务,而这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学工作需要。在今后的备课工作中,要侧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集中备课和个人备课相结合。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学科带动作用。让他们发挥引领和帮带作用,使之讲个人教学工作经验,教授个人技能和方法,讲问题的解决策略。个人备课应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教参和课标的要求,结合本人的实际情况,卓有成效地进行个人备课。

二、注重双向备课策略

备课要着眼于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实践,着眼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变封闭式备课为开发式备课,提倡教师自主备课,提倡教师自主协作,要将开放性劳动容人集体备课之中。

三、做好渗透教育

1. 要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渗透于备课工作之中。

2.要抓好学科之间的渗透,要传承中华历史的魂宝,努力使各科知识相联、相融、相释、相补。

3.教师要成为演员,课堂需要什么角色就演什么演技,教师应既是专家又是杂家,所以在备课中既要杂又要专,有主有次,相融相辅。

四、提倡网络备课

学校多媒体教室和远程教育的配备为提升备课质量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教师要有效利用,广泛收集教学资源,大力在教学中应用,此项工作教学主任要加强指导,适时检查,将网络教研作为硬性要求,使教师深入学习,逐步形成网上查找素材和课堂教学应用的能力。

五、反思性备课

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处于平等中的首席。起到指导、调控的作用。

1.阶段反馈,深入合作。

合作学习中有的小组进度快,有的进度慢,教师要在合作中加以指导,使学生继续深入合作。

2.合作成员要坚守本岗,不要做与合作无关的事,配合本组成员保证合作进度。

3. 体现在课程资源开发上。

教师不囿于教材本本,敢于对教材做相应调整,大胆开发,特别敢于联系实际,并能侧重各学科之间的知识融通。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如:个别教师认识不够,备课不够充分。个别教学设计不够合理,卫生不考究,板书不够规范;缺少自信。

六、教前和课后结合

将教后和教学预设进行比较和对照。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过程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重新审视和分析。教后要及时记录下教学心得,同时进行必要的归类和取舍,扬长避短,为下一阶段的类似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样教学艺术才会尽快达到更高的境界。

要讲一节课,我觉得就是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本节课我要做什么,二是怎样讲。首要问题是做什么,即是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应该考虑教材的编排体系,具体知识点结合课程标准,教学参考书和学生的认知基础具体拟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点和技能培

养;教学流程设计和教法学法的采用;适时有机地设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对事物的认知态度及孩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促使孩子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乃至方法论。

第三,教师应设计好本节课的流程,哪儿是重点,哪儿是难点,哪儿是最关键的问题。并寻找解决以上教学任务的最佳方法,途径。教师要设计好本节课就必须配备相应的学具,教具,及电化教学,电脑课件(幻灯片,课件)等,重点难点问题采取的教法,学法是什么?是实验法,观察法,图表法,对比法,还是表演法等等;采取什么样的学法,是发挥个人的独创精神,还是发挥小组合作精神体现集体智慧等。为延伸巩固,配备了什么样的巩固训练题?

总之,讲好一节课,首先目标要准确,方法要得当,调控要灵活,促导要全面。 思想品德课导学案教学模式探究与反思

学校要求导学案教学,导学案教学,已成为我校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所谓导学案教学,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目前,这种模式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并显示了其独特的魅力。通过导学案教学使我对新课程改革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明确了在课堂上如何利用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习惯,以充分体现“以学为主”、“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无裨益,尤其是针对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在情景导入、拓展、衍生和针对具体学情进行学法指导方面受益非浅。掌握了“依案导学”教学方式的要领,并进行了理性反思。现把“导学案”编写、操作方法及该教学模式的优缺点作一总结:

一、编写导学案

1.标明学习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堂课教学的出发点,是教学过程的路标和教学检测的标准,教师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依据,教师确定的问题应该使学生感到就是他们本人的问题。

2.设置问题,列出导学提纲。我努力把教学变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改变教师把真理、结论直接“奉献”给学生的做法,努力做到质疑而导其思。

学生对照提纲阅读教材、整理概括,通过预习能在整体上了解所学内容,并对所学内容有了粗浅的、感性的了解,为进一步的理性学习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3.设计针对性练习和课堂练习。学习是为了运用,针对性练习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练习的内容应围绕“导学案”的学习目标、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学习可能存在的疑点、反映社会热点,然后把不同的知识点转化为形成性的练习思考题。“题型”的选择应根据对不同知识点的不同能级要求合理设计、恰当安排,对能级要求低的问题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以帮助学生鉴别、识记,对理解运用的知识点可设计辨析题、分析说明题,引导学生在思辨、分析问题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导学案的运用

1.“导学”与自学。“导学案”编写好后提前1~2天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导学案”的要求初步阅读教材,并对学生阅读做出三点指导:一是要求学生读书要快、要尽量节省时间,二是要求学生在读书中找出的知识点或问题答案要准,三是边阅读,边思考,找出疑点,做好记号或记录。为了保证导学案的有效运用,教师应对课前预习的情况进行检查,并做适当的激励。同时通过检查,教师还要对学生的模糊点有所了解,上课时可以进行针对讲解,提高学习的效率。

2.师生共学。完成上述自学指导工作后,师生之间已有沟通的共同基础,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在“导学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的过程。但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完成了自学并不等于教学的完成,而恰恰是教学的开始,这时的教学应该更有针对性,更有深度和广度,否则,教学流于知识的重复讲解,将使学生失去兴趣,弄巧成拙。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讨论、辨析、点拨和训练,使学生在探讨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知识、学会方法、提高能力。

另外,在课程设计中,教师不妨有意识地穿插结合本地实际的时政要闻设置问题,充实课堂,明辨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导学案教学的优势

通过学案导学教学,课堂的效率被大大提高,学生能看见自己学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动力。现把它的意义总结如下:

1.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真正的学习是在学生走进课堂之前和在学生走出课堂之后的后续学习。“导学案”是改革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预习,目标步骤清晰,可以避免预习的盲目性,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2.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通过预习,学生有了认知冲突,教与学都有了明确的方向,教师只是有重点地帮助学生解决疑点,而不是面面俱到,可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对问题的理解和深化上。

3.减轻课外负担。“导学案”在导学和助学上的作用大,大部分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在课堂内消化、理解、巩固和提高,很多思维训练和练习都能在课堂上完成,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4.教学相长。学生在自学时可能提出一些问题,提出一些新的想法,甚至是一些教师没有考虑到的问题,课前收集这些问题,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

四、导学案教学的劣势

导学案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的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我们在实践中还有几个问题有待解决和提高。

1.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的兴趣不容易被激发,课堂不够活跃。

2.在“导”这一环节上,有时显得还不是那么轻松自如;在“讲”的环节上,由于受旧的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讲的还是过多。

3.新课改要求的从体验到感悟再到生成的过程不能体现。新课改要求观念的形成过程是从体验到感悟再生成的过程,即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导学案教学是一个认识到理解到运用的过程,即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

总之,“导学案教学法”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灌、学生装的费时低效的教法,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升。在众多媒体并存的今天,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引入,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化解教与学的矛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思想品德课教学评价反思

如何做好政治课教学的评价,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已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评价目标,从“甄别”走向 “发展 ”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评价的目的多在于终结性的分等排序,是对学生前一段学习经历的总结。这种评价方式对成绩优良的学生能起到正面强化作用,但对学习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来说,一次评价就意味着一次打击。这与思想品德课的教育目标是不相符的。

新的政治课程标准针对以往学习评价中的弊端,把评价目的定位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诊断学生的学习质量,检测学习评价重在评价学生的达标程度,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第二,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第三,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这一评价目标理念的转变对政治教师提出了如下要求:要树立思想政治学习评价的全面目的观,要在注重学习评价管理功能基础上,充分发挥学习评价的教育功能,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评价重心,从“关注结果”走向“关注过程”

传统的评价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而对于学生是如何获得这些答案的却漠不关心。这样学生获得答案的思考与推理、假设的形成及如何应用证据等,都被摒弃在评价的视野之外。缺少对思维过程的评价,就会导致学生只重结论,忽视过程,就不可能促使学生重科学探究的过程,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精神,反而易于形成一些似是而非的认知和习惯,不利于其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限制其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因此,新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倡导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有机结合,要求既要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的现实状况进行评价,更要注重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和探究性等进行评价。

[教例]据报道,在成都赛区,出现万名学生逃学报名“超女”比赛的情况,其中不少还是高三学生。有些学生不顾学校禁令,专门将头发染得“五彩缤纷”,打扮得“色彩斑斓”,有些还不知疲倦地“瘦身”,更有甚者为此付出生命代价??

[问题探究]你觉得这种现象正常吗?为什么?从哲学角度审视这一问题,你下判断的哲学依据何在?(学生前后桌讨论)

生甲:荒废学业。 生乙: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生丙:滋长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 生丁总结:个人活动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人的活动只有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才能

达到预期的目的,否则任何人都会遭到社会规律的惩罚。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进行学习,学生通过辩论会、讨论会、模拟表演、知识擂台、讲事实谈体会等展现学生的个性才能;还可以开展课堂五分钟研究性学习演讲、小论文报告会、周末社会调查等逐步养成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生活、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只有关注过程,评价才可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做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这样才有可能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的指导,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三、评价内容,从“片面”走向“全面”

传统的评价关注基础知识的学业成就,重在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长期接受这种评价的学生“双基”掌握得比较扎实,特别是基础知识记得比较牢固,有利于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但针对这种评价,学生的对策就是死记硬背,这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得到了强化,却忽视了其他能力,如应用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的锻炼,这不利于学生认知结构、情感、觉悟的发展。

在学生的学生评价中,需要我们进一步扩大评价的内容领域,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关注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养成,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同时还要积极关注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教例]让学生自己给自己设置作业,要求内容和形式不拘一格,自由发挥,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智力因素,也调动了非智力因素;既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又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创新精神。因此,对发展学习评价的内容要更丰富多面、立体,既要重视学生的认知,也要重视学生的态度、情感,分析与解决问题等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评价方式,从“单一”走向“多样”

在以往的政治课教学中,以分数评价学习,唯分数论,这种评价方法,不能反映出学生学习的过程及状态。虽然可以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起到一种激励的作用,但对于多数学生来讲,更多的是产生一种压力,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灵活多样的评价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鼓励性评价,是一种“信心教育”的感化。因此,教师要对活动主体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进行多种形式的评价,如描述性评语、个人成长记录、项目评议等。

[教例]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实践性、小组合作性的作业,从他们参与的态度和程度、资料收集情况、与其他学生交流合作情况、新成果的获得等方面来观察和考查他们的各种能力和所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设计反思

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开始实行,作为冲在改革浪潮尖端的一线教师该具备什么素质呢?该作好哪些准备?将何去何从呢?为了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我们不得得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在总结中不停反思,在反思过程中应用于实践检验,从而看清前进的方向。到底什么样的课是一节好课,真的需要我们探索总结,实践提炼,形成文字的东西,指导我们今后的教学。

教学过程中,要依据教材文本,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主动提问,逐一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和疑难,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是教与学的全过程。我们必须要:第一、深刻把握教材,依据文本设计问题;第

二、密切联系实际,认真分析解决。教师必须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分析、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教师要注意从小处着手,从大处着眼,把学生学习、生活的“小环境”与社会的“大环境”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客观看待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分析原因,探求解决途径和办法,拥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人生观、价值观。理解掌握,及时复习训练。教师必须将课本读薄,宏观深刻把握文本,还要把课本放入教学的“大环境”——时代背景和“小环境”——教学背景中,把课本读厚,赋予文本以丰富的内涵,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获取知识和技能。

课堂上,教师必须做到:第一、深入浅出,引经据典,问题互动,让学生充分理解文本;第二、不失时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实践,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内化教学内容,深刻领会文本,渎懂文本;第三、及时提供时间、空间,趁热打铁,让学生尽快记忆、背诵,将文本纳入心中;第四、课堂教学中注意的几个问题教师千差万别,学生千差万别。我们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

一、教学要因学生的个性、能力而异,不能搞“一刀切”,千课一律;第二、教学要因学生的整体素质而异,不同程度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因人而教,既能使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又能层次不一的学生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第三、教学要因教学的环境而异。不同地方的教学环境都不一样,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手段,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努力提高教学成绩,实现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备课的反思

备好课是教师授好课的前提和基础,但部分教师因新课程理念掌握不够,对备课工作认识不够充分,新形势下怎样深入备课显得茫然。

我们以往的备课重点工作就是书写教案,教案写完就算完成任务,而这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学工作需要。在今后的备课工作中,要侧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集中备课和个人备课相结合。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学科带动作用。让他们发挥引领和帮带作用,使之讲个人教学工作经验,教授个人技能和方法,讲问题的解决策略。个人备课应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教参和课标的要求,结合本人的实际情况,卓有成效地进行个人备课。

二、注重双向备课策略

备课要着眼于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实践,着眼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变封闭式备课为开发式备课,提倡教师自主备课,提倡教师自主协作,要将开放性劳动容人集体备课之中。

三、做好渗透教育

1. 要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渗透于备课工作之中。

2.要抓好学科之间的渗透,要传承中华历史的魂宝,努力使各科知识相联、相融、相释、相补。

3.教师要成为演员,课堂需要什么角色就演什么演技,教师应既是专家又是杂家,所以在备课中既要杂又要专,有主有次,相融相辅。

四、提倡网络备课

学校多媒体教室和远程教育的配备为提升备课质量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教师要有效利用,广泛收集教学资源,大力在教学中应用,此项工作教学主任要加强指导,适时检查,将网络教研作为硬性要求,使教师深入学习,逐步形成网上查找素材和课堂教学应用的能力。

五、反思性备课

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处于平等中的首席。起到指导、调控的作用。

1.阶段反馈,深入合作。

合作学习中有的小组进度快,有的进度慢,教师要在合作中加以指导,使学生继续深入合作。

2.合作成员要坚守本岗,不要做与合作无关的事,配合本组成员保证合作进度。

3. 体现在课程资源开发上。

教师不囿于教材本本,敢于对教材做相应调整,大胆开发,特别敢于联系实际,并能侧重各学科之间的知识融通。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如:个别教师认识不够,备课不够充分。个别教学设计不够合理,卫生不考究,板书不够规范;缺少自信。

六、教前和课后结合

将教后和教学预设进行比较和对照。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过程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重新审视和分析。教后要及时记录下教学心得,同时进行必要的归类和取舍,扬长避短,为下一阶段的类似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样教学艺术才会尽快达到更高的境界。

要讲一节课,我觉得就是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本节课我要做什么,二是怎样讲。首要问题是做什么,即是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应该考虑教材的编排体系,具体知识点结合课程标准,教学参考书和学生的认知基础具体拟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点和技能培养;教学流程设计和教法学法的采用;适时有机地设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对事物的认知态度及孩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促使孩子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乃至方法论。

第三,教师应设计好本节课的流程,哪儿是重点,哪儿是难点,哪儿是最关键的问题。并寻找解决以上教学任务的最佳方法,途径。教师要设计好本节课就必须配备相应的学具,教具,及电化教学,电脑课件(幻灯片,课件)等,重点难点问题采取的教法,学法是什么?是实验法,观察法,图表法,对比法,还是表演法等等;采取什么样的学法,是发挥个人的独创精神,还是发挥小组合作精神体现集体智慧等。为延伸巩固,配备了什么样的巩固训练题?

总之,讲好一节课,首先目标要准确,方法要得当,调控要灵活,促导要全面。 思想品德课导学案教学模式探究与反思

学校要求导学案教学,导学案教学,已成为我校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所谓导学案教学,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目前,这种模式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并显示了其独特的魅力。通过导学案教学使我对新课程改革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明确了在课堂上如何利用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习惯,以充分体现“以学为主”、“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无裨益,尤其是针对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在情景导入、拓展、衍生和针对具体学情进行学法指导方面受益非浅。掌握了“依案导学”教学方式的要领,并进行了理性反思。现把“导学案”编写、操作方法及该教学模式的优缺点作一总结:

一、编写导学案

1.标明学习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堂课教学的出发点,是教学过程的路标和教学检测的标准,教师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依据,教师确定的问题应该使学生感到就是他们本人的问题。

2.设置问题,列出导学提纲。我努力把教学变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改变教师把真理、结论直接“奉献”给学生的做法,努力做到质疑而导其思。

学生对照提纲阅读教材、整理概括,通过预习能在整体上了解所学内容,并对所学内容有了粗浅的、感性的了解,为进一步的理性学习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3.设计针对性练习和课堂练习。学习是为了运用,针对性练习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练习的内容应围绕“导学案”的学习目标、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学习可能存在的疑点、反映社会热点,然后把不同的知识点转化为形成性的练习思考题。“题型”的选择应根据对不同知识点的不同能级要求合理设计、恰当安排,对能级要求低的问题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以帮助学生鉴别、识记,对理解运用的知识点可设计辨析题、分析说明题,引导学生在思辨、分析问题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导学案的运用

1.“导学”与自学。“导学案”编写好后提前1~2天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导学案”的要求初步阅读教材,并对学生阅读做出三点指导:一是要求学生读书要快、要尽量节省时间,二是要求学生在读书中找出的知识点或问题答案要准,三是边阅读,边思考,找出疑点,做好记号或记录。为了保证导学案的有效运用,教师应对课前预习的情况进行检查,并做适当的激励。同时通过检查,教师还要对学生的模糊点有所了解,上课时可以进行针对讲解,提高学习的效率。

2.师生共学。完成上述自学指导工作后,师生之间已有沟通的共同基础,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在“导学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的过程。但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完成了自学并不等于教学的完成,而恰恰是教学的开始,这时的教学应该更有针对性,更有深度和广度,否则,教学流于知识的重复讲解,将使学生失去兴趣,弄巧成拙。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讨论、辨析、点拨和训练,使学生在探讨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知识、学会方法、提高能力。

另外,在课程设计中,教师不妨有意识地穿插结合本地实际的时政要闻设置问题,充实课堂,明辨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导学案教学的优势

通过学案导学教学,课堂的效率被大大提高,学生能看见自己学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动力。现把它的意义总结如下:

1.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真正的学习是在学生走进课堂之前和在学生走出课堂之后的后续学习。“导学案”是改革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预习,目标步骤清晰,可以避免预习的盲目性,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2.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通过预习,学生有了认知冲突,教与学都有了明确的方向,教师只是有重点地帮助学生解决疑点,而不是面面俱到,可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对问题的理解和深化上。

3.减轻课外负担。“导学案”在导学和助学上的作用大,大部分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在课堂内消化、理解、巩固和提高,很多思维训练和练习都能在课堂上完成,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4.教学相长。学生在自学时可能提出一些问题,提出一些新的想法,甚至是一些教师没有考虑到的问题,课前收集这些问题,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

四、导学案教学的劣势

导学案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的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我们在实践中还有几个问题有待解决和提高。

1.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的兴趣不容易被激发,课堂不够活跃。

2.在“导”这一环节上,有时显得还不是那么轻松自如;在“讲”的环节上,由于受旧的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讲的还是过多。

3.新课改要求的从体验到感悟再到生成的过程不能体现。新课改要求观念的形成过程是从体验到感悟再生成的过程,即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导学案教学是一个认识到理解到运用的过程,即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

总之,“导学案教学法”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灌、学生装的费时低效的教法,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升。在众多媒体并存的今天,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引入,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化解教与学的矛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思想品德课教学评价反思

如何做好政治课教学的评价,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已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评价目标,从“甄别”走向 “发展 ”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评价的目的多在于终结性的分等排序,是对学生前一段学习经历的总结。这种评价方式对成绩优良的学生能起到正面强化作用,但对学习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来说,一次评价就意味着一次打击。这与思想品德课的教育目标是不相符的。

新的政治课程标准针对以往学习评价中的弊端,把评价目的定位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诊断学生的学习质量,检测学习评价重在评价学生的达标程度,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第二,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第三,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这一评价目标理念的转变对政治教师提出了如下要求:要树立思想政治学习评价的全面目的观,要在注重学习评价管理功能基础上,充分发挥学习评价的教育功能,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评价重心,从“关注结果”走向“关注过程”

传统的评价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而对于学生是如何获得这些答案的却漠不关心。这样学生获得答案的思考与推理、假设的形成及如何应用证据等,都被摒弃在评价的视野之外。缺少对思维过程的评价,就会导致学生只重结论,忽视过程,就不可能促使学生重科学探究的过程,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精神,反而易于形成一些似是而非的认知和习惯,不利于其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限制其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因此,新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倡导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有机结合,要求既要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的现实状况进行评价,更要注重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和探究性等进行评价。

[教例]据报道,在成都赛区,出现万名学生逃学报名“超女”比赛的情况,其中不少还是高三学生。有些学生不顾学校禁令,专门将头发染得“五彩缤纷”,打扮得“色彩斑斓”,有些还不知疲倦地“瘦身”,更有甚者为此付出生命代价??

[问题探究]你觉得这种现象正常吗?为什么?从哲学角度审视这一问题,你下判断的哲学依据何在?(学生前后桌讨论)

生甲:荒废学业。

生乙: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生丙:滋长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

生丁总结:个人活动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人的活动只有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否则任何人都会遭到社会规律的惩罚。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进行学习,学生通过辩论会、讨论会、模拟表演、知识擂台、讲事实谈体会等展现学生的个性才能;还可以开展课堂五分钟研究性学习演讲、小论文报告会、周末社会调查等逐步养成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生活、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只有关注过程,评价才可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做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这样才有可能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的指导,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三、评价内容,从“片面”走向“全面”

传统的评价关注基础知识的学业成就,重在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长期接受这种评价的学生“双基”掌握得比较扎实,特别是基础知识记得比较牢固,有利于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但针对这种评价,学生的对策就是死记硬背,这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得到了强化,却忽视了其他能力,如应用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的锻炼,这不利于学生认知结构、情感、觉悟的发展。

在学生的学生评价中,需要我们进一步扩大评价的内容领域,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关注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养成,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同时还要积极关注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教例]让学生自己给自己设置作业,要求内容和形式不拘一格,自由发挥,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智力因素,也调动了非智力因素;既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又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创新精神。因此,对发展学习评价的内容要更丰富多面、立体,既要重视学生的认知,也要重视学生的态度、情感,分析与解决问题等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评价方式,从“单一”走向“多样”

在以往的政治课教学中,以分数评价学习,唯分数论,这种评价方法,不能反映出学生学习的过程及状态。虽然可以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起到一种激励的作用,但对于多数学生来讲,更多的是产生一种压力,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灵活多样的评价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鼓励性评价,是一种“信心教育”的感化。因此,教师要对活动主体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进行多种形式的评价,如描述性评语、个人成长记录、项目评议等。

[教例]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实践性、小组合作性的作业,从他们参与的态度和程度、资料收集情况、与其他学生交流合作情况、新成果的获得等方面来观察和考查他们的各种能力和所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