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好的《画风》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画风》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设计理念】

一、以识字为基础。识字是低段教学的重点,由于本课7个生字有6个是在人物名字中出现,因此我就让学生在学文之前先认识人物名字。在初读课文后和小朋友们打招呼,让生字牢牢记在孩子心里。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在新课程教学理念引领下,创设情境,激活了学生的成长体验,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学生学得生动、有趣。

二、以读书为根本。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个性体验。具体来说,一是注重引导学生充分读书。通过默读、自由读、小组读、诵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从读中感悟语言,理解语意,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注重指导学生有效读书。在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一定感悟的基础上,通过自读、模仿读、对比读、分角色读等方式,使学生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

三、以培养能力为重点。“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课程标准》)只有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才能相互碰撞、相互回应、相互融合、相互营养、相互创生,只有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才闪烁着一种流动生成的变化美。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教材分析】

《画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十五课。主要讲三个小朋友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纸上的故事。课文内容浅显,学生一读即

懂,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去体会三个孩子的思想,学习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同时通过让学生自己创作画风,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尽量创设情景让学生乐读、乐听、乐思。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通过以往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能利用拼音把课文读通读顺,具有初步的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指导学生阅读这篇课文,可让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中,去体会课文中三个孩子的思想,去学习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想出别的、更多的画风的办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宋、涛、陈、丹、赵、艺、显”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由阅读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要勤于观察生活,遇到问题要动脑筋,善于合作,敢于创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难点】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方法】

1.教法: 因为这篇课文浅显易懂,所以我选用“全放”的教学方法。教师以一个教练的身份给学生加油,并作适当的引导,学生通过动手画,动口说,以及各种形式的读,在画中培养创新能力,说中训练语言,读中积累知识,感悟情境。创造一种形、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2.学法:本节课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运用画、说、读、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不但能悟课文中的主要内容,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巧设悬念:

1.猜谜语(云儿见它让路,花儿见它点头,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板书:风。

2.请学生说说与风有关的词语。(我们学过不少与风相关的诗,你还能说两句吗?)

3.课件播放风的声音。(风看不见,摸不着,,那么能画出来吗?)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课文《画风》。板书:画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三个小朋友的名字。(全班读,指名读。)

2.认读字词(出示课件指名读、组词读、齐读)

3.播放课文朗读,生跟读并思考:这三位小朋友是怎么画风的?

三、自主探究,理解课文

1.是谁最先画风的?(赵小艺)她是怎么画的?

课件出示:只见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⑴哪个让你感觉有风?(飘)

板书:红旗 飘

⑵谁能再读读这句话,让我们感觉有风来了?(飘应该读轻点)

指名读,师生评。

⑶赵小艺是怎么想出这个画风的好主意的?(眨眨眼睛,想了想)

指导学生读出兴奋、自豪的心情。

⑷语文训练:风到底藏在哪里呢?用“风来了,风把 吹 了,风藏在 里”句式说一说。

⑸说说赵小艺是怎样的孩子?(聪明,还动脑筋。)

2.赵小艺画好了风,这时候,陈丹,宋涛有没有画好?陈丹是怎么说的? ⑴陈丹说:“我也会画风了!”

师指导读出高兴,骄傲的心情。

⑵陈丹画的风藏在哪里?(弯弯的小树)

课件出示陈丹画风的句子。(读出有风的感觉)

⑶哪个让你感觉有风?(弯)

板书:小树 弯

⑷用“风来了,风把 吹 了,风藏在 里”

的句式,给陈丹的话作上一首诗。

⑸请学生扮演小树,边读边做动作。

3.细心的陈丹画出了风,这时候宋涛有没有画出来?

⑴同桌合作,按照同上读一读,说一说的方法。

⑵请学生说说宋涛是怎么画风的。

课件出示宋涛画风的句子。(指导读出风的感觉)

⑶哪个字让你感觉有风?(斜)

板书:雨丝 斜

⑷看着宋涛的画,你想对宋涛说些什么?(喜欢、赞美) ⑸请学生为宋涛的这幅画编一首小诗。

4.这三位小朋友都把风画出来了,最后谁还画出了风?(赵小艺) ⑴课件出示赵小艺画风车的句子。(生齐读)

⑵赵小艺最后想出的好主意是画什么?(风车)

⑶哪个字感觉有风?(转)

板书:风车 转

⑷来,我们也给赵小艺的画作一首小诗。

5.不知不觉,我们都成为了小诗人。(师配乐朗诵)

课件出示小诗。

6.分角色朗读课文

(1)自由组合,分角色练习读文(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小组推荐代表分角色朗读

(3)评议。

四、驰骋想像,描绘美景。

1.你们喜欢课文中的三个孩子吗?为什么?

2.你们想画风吗?说一说怎么画?

3.出示课件,了解生活中的风。

4.小组合作画风,再写一写画的什么?

5.展示评价作品。

(五)总结:这节课我们的收获可真多,既读了课文,又学会了画风。希望你们也做个善于观察生活、遇到问题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六)布置作业:我们生活中还有声音、气味,看不见,摸不着,你们下课之后画画

【板书设计】 15画风

旗子──飘

小树──弯

雨丝──斜

风车──转

【教后反思】

学完本课以后,我认为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以情境贯穿教学的始终。在课堂上比较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训练,注重各学科的整合,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阅读,在读中理解、体验,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美。例如:在教学4-8自然段时,设计问题“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呢?”学生带着问题多样式的读,争当文中小朋友。接着我通过飘动的旗子、弯弯的小树、斜斜的雨丝。利用学生的肢体语言去感悟风的存在,找到风的影子。随后相机指导朗读,带着

兴奋的心情,自信的口气读。在多次阅读中。让学生理解宋涛、陈丹、赵小艺动脑筋学画风的过程。认识到风与其它事物之间的联系,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学会合作、勇于创新。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空间。

学科整合、读写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在拓展延伸、启发联想环节,我把绘画引入语文教学之中,以此激情、领悟、延伸、拓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想风、说风、画风、写风,通过句式张洁问:“你想怎样画风?”我说:“。。。。。。”把文章的理解想象与写作融为一体,培养了学生对事物的独立见解,从而达到学用结合、课内课外结合。同时在愉快的气氛中,他们求新求异的思维得以发展。

反思我的课堂,朗读训练这一块还比较薄弱, 在分角色朗读的部分,我觉得从一开始的指导朗读、读中理解三位小朋友、到最后的分角色朗读,学生每个环节都有所得到。但是我没有让学生继续深入地评价同学的表现,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听同学的朗读,学会评价,同时提高自己的朗读。这是在预设教案时欠缺的一部分,应该在以后的教学预设中考虑周全,适时地引导好学生的发言,对于听、评有所提高作用。 在画风、写作的预设上,我给学生定了固定的句式。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我发现,这样的形式写出来的文章比较不自然,而且学生的写作被格式束缚住,很多孩子在想怎么样过渡到再写第二段呢。而很多同学都是模仿着课文的格式来写作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从朗读中真正体会了文章。但是如果文章的写作能够做以下的指导可能会更好:直接写“我会画风了,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怎么样的一幅影像,那是风??”类似这样的格式,可能孩子的写作会更自由,发挥得更好。

 

第二篇:《画风》教学设计反思

《画风》教学设计反思

普定县实验学校 李欣瑛

《画风》一课,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是围绕“用心思考,勇于创造”这一主题进行安排的,内容贴近儿童生活,语言朴实易懂。选文的目的不是要学生都立志做发明家,或者整天想着发明创造,而是培养学生爱动脑筋,勤于动手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画风》是一篇具有童趣的课文,叙述了几个小朋友画画,突然想起要在在纸上表现平时看不见摸不着的风来,于是他们开动脑筋想出了一些从另一个角度表现风的方法:比如把雨画成斜的;把小树画成是被风吹弯了腰;把旗子画成飘扬的,等等。这篇课文体现了“用心思考,勇于创造”的思维创新的价值,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要勤于观察生活,遇到问题要动脑筋,善于合作,敢于创新。因此,我将这一课三维目标之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确定为“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懂得要勤于观察生活,遇到问题要动脑筋,善于合作,敢于创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2.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这个目标的确定符合本单元的编排意图,也适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

风摸不着看不见,怎么画呢?这个问题引起文中小朋友的思考,也引起我们的思考。这是这篇课文内容的关键,因此,我把这一课教学涉及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确定为:“1.通过自由阅读大致了解课文内容。2.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关于语言文字的训练这一块,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量少任务轻,所以我将知识与技能目标锁定为:“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其中“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

动脑筋、想办法。”为教学的重难点。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我用上“大致了解课文内容”的说法,是因为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的阅读能力还受到阅读量、识字量以及这个年龄段的思维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我用“大致了解”的提法降低阅读难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在这里将目标定为“领会”而不是“学习”是尊重学生的理解能力的差异,“领会”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非把人人培养成发明家。这个目标尊重学生的发展过程和可能存在的个体差异,是大部分学生都能实现的。

在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如下分析:“通过以往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能利用拼音把课文读通读顺,具有初步的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指导学生阅读这篇课文,可让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中,去体会课文中三个孩子的思想,去学习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想出别的、更多的画风的办法。”我是在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基础和阅读基础上进行的,《画风》一课,虽然人物多,对话多,但教学中如果引导孩子分角色朗读课文,动手画一画,学生一定能体会文中三个孩子的想法,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发挥丰富的想象,想出更多画风的好办法。

关于教学过程,有几点我觉得做得很好,教学效果也很好,比如活动一板块,用孩子们喜欢的谜语导入,使学生一开始就对风的特点有所分析和了解,孩子们喜欢谜语,猜谜语的过程会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对课文产生极大的兴趣,对画风产生很强的求知欲,从而为下面的学习做好了良好的铺垫。再就是引导学生领会文中小朋友的画画内容,即“从她的画里你看到风了吗?从哪里看到风了?”我设计了写诗的环节:“风来了,它把( )吹( )了,风藏在( )里。” 引导学生根据这种句式进行说话练习。

既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思维,做到语文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综合运用。一举几得。

不过我自己认为这次教学设计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应该把“分角色朗读”设置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这一点,没有做好。其次在教学活动二自主读文,整体感知的过程过于简单,“听听学习伙伴是怎么读的。”这里应有学生读的环节,而不能一带而过。“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的过程也过于简单,只是一带而过,这里应该设计先点名读,让学生知道什么叫分角色读,再在小组内练读,最后再次点名汇报读,举一反三,体会自然就会深刻,二年级的学生对此学习活动训练还不够纯熟,学习方法的指导是不可缺少的。另外,应该在课文教学结束时布置作业。比如“让学生在生活中留意风来时,生活中的哪些事物会有什么变化?并请你把它当时的情景画下来”等,这样可也把学生从课堂带进生活,这样才能把书本知识和生活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功能。

学完本课以后,我认为自己在课堂上比较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训练,常常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怎样有效地进行阅读或者写作,注重各学科的整合,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学相长,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用教材去教,而不是去教教材;反思我的课堂,朗读训练这一块还比较薄弱,我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努力,先提高自己,再去努力教好学生,使自己不断进步,不断成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