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活动——荡秋千

实践活动——荡秋千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4 页

教学目标

1.在亲身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研究过程,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操作,分析研究得出“在相同的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物体的质量无关,与绳长有关。”

教学难点

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并认真操作实验,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学具准备

铁架台、质量不同的砝码、长短不同的绳子、秒表一块。

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引入课题

 1.谈话:同学们,你荡过秋千吗?好玩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就和荡秋千有关.(板书课题:荡秋千)感兴趣吗?荡秋千时有什么感受?

2.学生谈荡秋千的感受:“很快乐,有飞起来的感觉,很刺激等等”


3.教师适时提醒::老师能感觉到你们荡秋千的快乐和惬意,但是在荡秋千是一定要注意安全。

4.出示课本54页插图

从画面中你看到了什么?

5.学生回答:“有三个小孩在荡秋千;第一个比较瘦,中间那个比胖不瘦,第三个比较胖;第一个的绳子短,中间的绳长,第三个不长不短。”

二、发现问题,提出猜想

1.为了便于区分,分别给他们标上号。(是从左往右分别标上1、2、3号)如果你是他们中的一员,你会与同伴比什么?

2.学生回答:“比谁荡的高;比谁荡的快;比谁荡的远;比谁荡的次数多;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谁荡的次数多。”

3.教师总结:你们真会玩,但一节课的时间有限,那我们就比荡秋千的次数吧.(板书:荡秋千的次数)

4.教师提问:“刚才有个学生说在什么前提下比荡秋千的次数?”

学生回答:时间相同

5.时间不相同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因为比赛要公平,所以时间必须相同。

6.那就让他们在相同的时间内比比荡秋千的次数吧。(板书:在相同的时间内。)

再看画面,你认为几号会赢,请用手指的个数来表示你的选择。(有三种选择)

7.“数学讲究的是道理,请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学生回答:“一号的绳子比较短,所以他荡的次数多;一号的体重轻,所以他荡的次数多。二号的绳子最长,所以我认为二号荡的次数多;三号最重,我认为三号荡的次数多。”

8.教师总结:同学们有两种猜想:一是在相同的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会不会与质量有关,(板书:质量)二是他会不会与绳长有关,(板书:绳长)到底于什么有关,又有怎样的关系,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样解决?

学生回答:做实验。

9.做实验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怎样做试验,庆在小组内商讨验证两种猜想的方法。

三、实验验证,探究新知

1.小组制定实验方案。

学生制定实验方案时,教师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及时点拨指导。

2.交流试验方案


实验方案一(绳长相同,质量不同):用轻重不同的物体挂在绳子上摆一摆,在相同的时间内数数各自摆了多少次。

实验提示:绳的长短怎样?物体的质量怎样?

如果物体的质量不同,绳的长短也都不相同,你还能判断出它是否与质量有关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如果一个时间长,一个时间短,时间长的肯定白的次数多;如果质量、绳长和时间都不相同,就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影响了荡秋千的次数。


实验方案二(质量相同,绳长不同):用长短不同的绳子挂上同一个物体摆一摆,在相同的时间内数数各自摆了多少次。

实验提示:绳的长短怎样?物体的质量怎样?

3.小组实验操作

(1)师演示操作方法

① 老师准备三个不同质量砝码,用相同长度的绳吊着,把三个砝码从同样高度荡起,用力均匀。

② 教师换三个砝码进行同样实验。

(2)小组合作完成实验

小组长先分好工,再取出材料完成实验一

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试验,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发现问题及时给与相应的指导和帮助。

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①、时间15秒,绳长相同,都是30厘米。50克的砝码摆了33次,100克的砝码摆了33次,200克的砝码摆了33次,我们组发现:绳长和时间相同,质量不同,摆动的次数相同。

②、时间15秒,绳长相同,都是15厘米。50克的砝码摆了25次,100克的砝码摆了25次,200克的砝码摆了25次,我们组发现:它们摆动的次数相同。

绳长相同,质量不同,摆动的次数相同,说明了什么?

在相同时间内,荡秋千次数与物体质量无关。(板书:无关)

绳长不同,摆动的次数真不相同吗?答案藏在实验二里,小组合作完成实验二。

小组汇报实验二的试验情况:

实验二:时间是15秒,质量都是100克,绳长是15厘米的摆了33次。绳长是20厘米的摆了30次。绳长是25厘米的摆了28次.我们发现相同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绳长有关。

 教师板书:荡秋千的次数与绳长有怎样的关系?绳越长,摆动的次数越少;绳越短,摆动的次数越多。

(3)小结:通过这两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在相同时间内,荡秋千次数与质量无关,与绳长有关。

老师强调注意前提是“相同时间内”。

请同学们在回过头来看画面,现在再来让你选择,你认为几号会赢,理由是什么?

学生:1号会赢,因为他的绳子最短。

四、全课总结

1.一节课的时间很快到了,今天学的开心吗?想说点什么?

学生回答:这节课学会了“在相同时间内,荡秋千次数与质量无关,与绳长有关”。

2.荡秋千中有这么多数学知识,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知识,同学们平时要做个生活有心人,用心发现知识、学习知识,好吗?

板书设计

荡秋千


在相同的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物体的质量无关,与绳长有关

 教学反思

《实践活动——荡秋千》是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的一次综合应用。通过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究问题的方法,获得一些初步的探究经验,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本节课课堂教学过程中,我积极创设宽松、融洽的教学氛围,通过让学生猜想比赛结果、设计实验方案、制定实验规则等环节,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精神,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学会了方法,发展了思维,提高了能力。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注重小组合作的实效,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在小组合作时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合作、交流,学生都能充分展示各自的独特想法与个性魅力,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充分挖掘,落实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

存在的不足

1.在“创设情景,设置悬念”环节时,由于课堂教学语言的疏漏,导致悬念“不悬”。

 2.在“合作探究,实验验证”环节,部分小组第一次实验失误时,我没有及时提醒学生总结教训,在第二次实验是加强合作。

使用建议

让学生多试验几次,效果更好。

1、教学反思

本节课课堂教学过程中,我积极创设宽松、融洽的教学氛围,通过让学生猜想比赛结果、设计实验方案、制定实验规则等环节,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精神,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学会了方法,发展了思维,提高了能力。

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注重小组合作的实效,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在小组合作时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合作、交流,学生都能充分展示各自的独特想法与个性魅力,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充分挖掘,落实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

(一)、创设情景,设置悬念。我首先让学生看课本的情境图,猜测荡秋千的结果,再提出问题在相同时间内,谁荡的次数多,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再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合作探究,实验验证。(1)、设计这个环节,目的是想给学生搭建一个想象的平台,通过自己动脑、小组合作、教师参与共同完成实验方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并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2)、在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规则制定、数据汇报交流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数学获得机会,以合作者的身份,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知识、提升水平、掌握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3)、第一次实验后,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水平,引导学生顺利完成第二次实验

 (三)、汇报结论,小结提升。 通过实验,学生得出在相同的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质量无关,与绳长有关。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与开课呼应,解除悬念,让学生用新知识重新判断,进一步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用途。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

2、需要破解的问题。(1)四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随着学习环境的变化,实验材料、仪器的吸引,学生对一切都感到新奇、好奇,总想摸一摸、弄一弄、看一看、用一用,把实验课堂看成游乐场所,纪律意识淡薄。

(2)没有良好的实验习惯,自控能力差。由于课前对学生缺乏严格的实验规

范及纪律要求,没有具体的奖惩措施作保证,学生没有良好的实验习惯,自控能力差,在实验课堂上“无所事事”、“无事生非”,从而影响正常的实验课秩序。

 

第二篇:第16课时实践活动-荡秋千(

《实践活动-荡秋千》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54页综合应用

教学目标

1.在亲身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研究过程,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3. 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体会到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操作,分析研究得出“在相同的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物体的质量无关,与绳长有关。”

教学难点: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并认真操作实验,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铁架台、质量不同的砝码、长短不同的绳子、秒表一块。

学生准备:练习本、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荡过秋千吗?好玩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就和荡秋千有关.(板书课题:荡秋千)哪位同学说说荡秋千时有什么感受?

生:“很快乐,有飞起来的感觉,很刺激。”

师::老师能感觉到你们荡秋千的快乐和惬意,但是在荡秋千是一定要注意安全。

出示课本54页插图:

师:仔细观察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生:“有三个小孩在荡秋千;第一个比较瘦,中间那个比胖不瘦,比较高,第三个比较胖;第一个绳子短,中间的绳长,第三个不长不短。”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那么,三个小孩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赛荡秋千,谁会赢呢?(第一个会赢,第二个会赢,第三个会赢)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有趣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在相同的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会不会与质量有关系?会不会与绳长有关系?它们又有怎样的关系?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实验一:师演示操作方法。

取相同长度为15厘米的绳子3条,质量

不同的砝码(分别为10克、20克、30克)

挂在绳子上,把三个砝码吊在同一铁架台上,

在相同的时间内(15秒),用力均匀,使之

荡起。 数一数,各自摆了多少次?

实验提示:绳的长短怎样?物体的质量

怎样?如果物体的质量不同,绳的长短也都不相同,你能判断出它是否与质量有关吗?为什么?

    生:绳长相同,都是15厘米,质量不同,时间15秒。

生:如果一个时间长,一个时间短,时间长的肯定摆的次数多;如果质量、绳长和时间都不相同,就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影响了荡秋千的次数。

实验结束,汇报结果。(师提问学生)

生:10克的砝码摆了19次,20克的砝码摆了19次,30克的砝码摆了19次。

师:我们可以发现什么?

生:绳长和时间相同,质量不同,砝码摆动的次数相同。

师:那么,在相同时间内,荡秋千次数什么无关?

生:物体质量。

2.实验二:小组实验操作

取分别为10厘米、15厘米、20厘米的3根长绳,质量都是20克的3个砝码,挂在绳子上,把三个砝码吊在同一铁架台上,

在相同的时间内(15秒),用力均匀,使之

荡起。 数一数,各自摆了多少次?

实验提示:绳的长短怎样?物体的质量

怎样?如果物体的质量相同,绳的长短不相同,

你能判断出它是否与绳长有关吗?为什么?

生:绳长不相同,砝码质量相同,时间15

秒。

实验结束,小组代表汇报结果:

生:砝码质量都是20克,绳长是10厘米的摆了22次,绳长是15厘米的摆了18次绳长是20厘米的摆了15次.

师:我们发现相同时间内,砝码摆动的次数与什么有关?

生:绳子的长度。

师:那么,在相同时间内,荡秋千次数什么有关?

生:在相同时间内,荡秋千次数与绳子的长度有关系。

师:荡秋千次数与绳长有怎样的关系?

生:绳子越长,摆动的次数越少;绳子越短,摆动的次数越多。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师:请同学们在回过头来看画面,现在再来让你选择,你认为几号会赢,理由是什么?

生:第一个比较瘦的小孩会赢,因为他的绳子最短。

师:一节课的时间很快到了,同学们今天学的开心吗?你学到了那些知识呢?

生:这节课学会了“在相同时间内,荡秋千次数与质量无关,与绳长有关”。

荡秋千中有这么多数学知识,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知识,那么,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做善于发现的好学生,好吗?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师: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

生:钟表。

师:这是一台机械钟,看到钟表的摆动,你

可以联想到生活中的哪种现象?

    生:荡秋千。

师:下面的钟摆摆杆相当于实验时用的绳子,摆锤

相当于实验时的物体,如果钟走慢了,说明钟摆摆动的没有了?(是快了还是慢了?)

    生:慢了。

师:那么,怎么样才能让它走的准确呢?

生:把摆杆调短。

师:说的非常正确,那么,如果针走快了,该怎么样调整呢?

生:把摆杆调长。

师:同学们已经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了。同学们,真聪明!

板书设计:   

 

在相同的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物体的质量无关,与绳长有关。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回味课堂,我感觉亮点之处有:

(1) 以学生经历过的荡秋千为素材,引发"在相同的时间内,谁荡的次数多?"这个问题。学生能够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并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在实验方案设计、数据汇报交流中,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数学获得机会,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知识、提升水平、掌握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小组合作时,注重小组合作的实效,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学生能充分展示各自的想法与个性魅力。

 (3)本节课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宽松、融洽的教学氛围,通过学生猜想比赛结果、实施实验方案环节,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学会了方法,发展了思维,提高了能力,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

2.使用建议:教学时可一次性放给学生,实行大放开、大交流、大收获。

3.需破解的问题:如何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