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秋的声音

12 听听,秋的声音

横沽小学 李秀荣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本课的设计让学生在听中想象,说中积累,读中感悟,写中运用。力求在各项实践活动中,学生语文能力得到整体提高。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重点:边读边想,能交流体会。

教学难点:创作诗歌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提出问题

(一)感知秋天

1、我们用一个词来形容秋天:可以说( )的秋天(金色的,丰收的,收获的,凉爽的,硕果累累的,美好的,美丽的)

2、师:“秋天不仅有丰富的色彩,还有美妙的声音。有一位诗人毕国瑛在秋天里听到许多美妙的声音,就写下了这么一首诗,齐读课题《听听,秋的声音》,再读得美一点。

3、师朗读。(请同学们打开书46页。听老师读课文)。诗歌写的美不美。生:美。请你们也美美地读一读。看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板书: 声音美妙

秋天美好

师:说的非常好。看得出你们是认真读课文了。

(二)提出问题,梳理问题

1、读完课文后,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诗中写了秋天的那些声音?

生:我想知道秋天还有那些声音?

2、老师整理成三个问题。(课件出示)小组合作学习,先认真读三个问题。

(1)诗中写了秋天的哪些声音?

(2)找出你喜欢的声音,用横线画出,多读几遍,说说为什么喜欢?

(3)说说秋天还有那些声音?

三、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小组合作)

(一)大声朗读,走进秋天;仔细品读,感悟秋天

1、抓关键词语和关键的句子。每个小组能解决几个就解决几个。

2、先自己解决,再小组交流。

(二)学生交流感受。

师:这么快就把问题解决了,哪个小组说第一个问题。请小组代表说说,其他组小组做补充。

生1:诗中写了秋天落叶道别的声音。 板书: 落叶 道别 生2:诗中写了秋天蟋蟀告别的声音 板书: 蟋蟀 告别

生3:诗中写了秋天大雁叮咛的声音。 板书: 大雁 叮咛 生4:诗中写了秋风歌吟的声音 板书: 秋风 歌吟

师:跟他们小组解决一样问题的有没有作补充。这些声音是我们能听到的,

是有声的。板书:有声

师:哪个小组来解决第二个问题。

生1:我喜欢第一小节的: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话音。这句话是拟人句,把“刷刷”的落叶的声音说成是道别的话音。而且把大树当人来写。副板书:拟人

师:请你把这小节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认真边听边想:他读得怎么样?(其他学生点评:诗的韵味、诗的节奏。 有感情。)

生2:我喜欢第二小节的:瞿瞿,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瞿瞿”是振动翅膀的声音,它好象跟人们说冬天来了。

师:刚才有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读这一节了 指名读,

生3:我喜欢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我感觉它好象对我们说冬天来了,我们要到南方去了。

生4:我喜欢第四小节“走进秋,走近这辽阔的音乐厅”这个比喻句,用音乐厅比喻秋天的大自然。板书:比喻 好处:生动、形象

学生没有说出第五小节的排比句时,师出示第五小节并点拨:美美的读一读,老师以前说过这样的句式。(生说) 师板书:排比

好处:增强文章表达效果。

师:语言有气势。谁来读这小节。我们一起感觉一下,齐读第五小节。 感觉到了声音没有。

老师感觉到了,这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谁感觉到了。

生:感觉到了,在每一片小花里,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 板书: 叶子 小花

无声 汗水 谷粒

师:大自然中到处都有秋的声音。而且这些声音,从远方匆匆地来,向远方匆匆地去。所以我们要珍惜秋天。还有8天的时间秋天就要过去了,冬天就要来了,不过没关系,经过冬、春、夏三个季节明年秋天还会再来。

(三)学生美读

过渡:在这美丽的秋天里,落叶离开了树妈妈的怀抱,小蟋蟀唱起了离别歌,大雁飞往南方过冬去了。田野里一派丰收的景象。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秋的美好吧!(齐读全文)

(四) 说说议议,描绘春天(出示三个秋景图片,引导学生发散说)

师:秋的声音美妙动听,而你们的朗读也让老师陶醉。请同学们说说第三个问题。(学生自由发言)

生1:稻子,哗啦哗啦,。

生2:割稻子机器轰轰的声音。

生:“滴答滴答”秋雨的声音??

生:树叶掉在地上,脚踩上去,沙沙的声音。

生:采果子时候的欢声呵呵笑语。

生:农民收稻谷时的哈哈笑声。

生:风吹树叶“沙沙”的声音。“哗啦哗啦”也是风吹树叶的声音。

师:你真聪明,“沙沙” “哗啦哗啦”都是表示风吹树叶的声音,风小的时候是“沙沙”,风大的时候是“哗啦哗啦”。还有什么声音?

生:我跟爸爸、妈妈去地里掰玉米时,有“喀嚓”的声音。

生:我听妈妈说黄豆熟了的时候有“叭叭”的声音。

师:对,只要我们用心去听,在大自然里你会听到很多秋的声音。

四、整体收获:(学生谈感受)

生:我知道秋天有两种声音,一种是有声的,一种是无声的。

生:这节课我知道了比喻句、拟人句的好处。

生:这节课我知道了什么是排比句。

生:这节课我知道大自然中到处都有声音。

生:我喜欢秋天。

师小结:对,我们不但喜欢秋天,更要喜欢我们美丽、可爱的大自然。

五、拓展训练(写写,秋的声音)

请你仿照着课文第一、二小节的样子用“听听,秋的声音??”这样方式写写。每人写一小段,每个小组合成一首完整的诗。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

上《听听秋的声音》时,实在也巧的很,我写完课题,窗外正好吹过一阵风,“唰啦啦!”这纯自然的音乐激活了我的心。我惊喜地喊:“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风声??”陈一夫喊道,“秋的声音!”

一个有趣生动的导言就自然地生成了??

学生们是闭着眼听完我的范读的。这首小诗打开了他们的思路,竟使有的学生听到花开“啪嗒”声,农民丰收割稻的“唰啦”声??

惊喜在秋之声中,不断涌现??孩子们时而在窗外寻找秋天的影子,时而闭上眼回忆自己海边的、山里的童年??看来自然是最好的老师,窗外已有满眼秋色,又何须我苍白的语言??

下课了,还有许多孩子围着我讲秋天??突然,张鹏很认真地问我:“老师,秋天为什么不何我玩一下再走呢?”他大概还在想课上那个“秋天为何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的问题吧!我笑了一下说:“她已经和你玩过了,只是你没注意??比如它‘呼’地摸了一下你的脸,‘唰’地一下又碰了你地耳朵。”他开心地笑了。

下课了,孩子们放下书本,跑到操场上,闭着眼,“哇!我听到了风声??”

 

第二篇:听听秋的声音.docA

听听,秋的声音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

贵港市港南区第一初级中学 李琼云

一、教学目标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课是一首现代诗,是略读课文,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从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独特的风情,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 难点: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三、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内容是三年级上册的,针对的是刚上中年段的学生,这年龄段的学生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再加上本课内容语言优美抒情,特别适合朗读,根据这一特点,我充分运用“模式一”的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优美的学习氛围,首先调动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再让学生跟着电视老师、电视伙伴一起去学习。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一) 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文的语言生动优美,适于朗读的训练,所以,教学本课主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读中积累语言。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朗读指导法,运用光盘教学手段,在读中感悟秋天的美,在读中陶冶自己的感情,配上抒情的音乐让学生朗读,以便更好地进入课文的情境。

(二) 教法设计

鼓励学生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小组自主合作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汇报小组学习成果,交流心得体会,解决重难点;拓展延伸,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

五、教学媒体设计

远程“模式一”(DVD机、彩电)

六、教学过程设计及分析

听听秋的声音docA

听听秋的声音docA

听听秋的声音docA

七、板书设计

黄叶 道别 蟋蟀 告别 大雁 叮咛 田野 歌吟 ??

八、练习设计 听听, 秋的声音 “汗珠”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任。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本节课教学总体来说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尝试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达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具体来说,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特点:

一、 谈话揭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出示秋天的光盘,引起学生共鸣,导入课题,以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自主感悟

该诗歌语言亲切活泼,抒情色彩极为浓重,容易打动读者,读后能给人以启迪与思考。所以,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在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不仅注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还充分发挥了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三、培养语感

抓住关键词,注重学法的指导

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能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诗歌时,先教学生抓住关键词的阅读方法体会诗歌的感情,接着放手让学生采用平时学会的阅读方法体会其他诗歌。在学生发馈诗歌体会时,教师再进行适时点拨,使学生学会使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的方法去体会诗歌的感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