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情境绘画教学探索-优秀获奖美术教育论文

 

第二篇:浅谈幼儿绘画教育

05342751 五十岚雪姬 发表于:07-02-12 18:03 [只看该作者]

绘画对幼儿来讲是一种游戏、娱乐,也是表达自己思想情绪的一种方式。每一位幼儿的头脑中都有许多美丽的图画,每一位幼儿都有描绘美丽图画的潜能。绘画是一种运用线条、造型、色彩等手段,通过细致的观察与丰富的联想想象进行再创造的艺术形式。幼儿绘画活动是一种需要幼儿手、眼、脑并用,并需把自己的想象和从外界感受到的信息转化成自己的心理想象,再通过绘画媒介把它表现出来的操作活动。

一、幼儿绘画的特点

1.幼儿画与成人艺术创作有本质区别。

幼儿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是不同的,幼儿的世界是诗的、童话的世界,成人艺术创作是在一种观念支配下,在技法和表达上刻意追求;幼儿画的特征是幼儿心智和心绪的自然流露,而幼儿画表现出来的为成人所称道的趣味,也称之为“童趣”,正是由于幼儿的幼稚、单纯、心灵纯洁无瑕,这才形成了幼儿画的稚拙、梦幻,甚至是荒诞的。这也正是我们乐道的童趣的由来。

2.捕捉意象是幼儿绘画的显著特征。

幼儿观察物象时眼睛最先接触到并不是可度量的现象,而是接受视觉刺激后得到的直接的、原初的感染力,他们把吸引了他们注意力的东西加以选择和强调,从而表现出对象的特征,这就是幼儿捕捉事物的一般结构特征,进而在头脑中酝酿成意象的过程。

我们看到幼儿作画往往是凭着直觉,利用头脑中的意象在一种极其主观和自由的状态下表现出来的,脱离真实物象,表现主观的意念和感觉,因此,幼儿经常使用夸张、变形和装饰美化的手法创造绘画语言。

二、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儿童画画的基本功,指导儿童画不能忽视观察能力的培养,反过来儿童画的教育功能之一就是发展儿童的观察能力。

1. 图画是培养幼儿观察能力最好的手段之一。我们曾经提出了运用观察——绘画——再观察——再绘画的方法指导幼儿画画的经验。比如让幼儿画汽车,我们带孩子们观察大街上的汽车,回来就画汽车。开始孩子们只能画简单的轮廓。我们提出一些具体问题让孩子再观察和比较,这时孩子们所画的汽车有了明显的进步。但孩子们画汽车时车轮的画法却总是用两个大圆圈附着在车身的下面。到5岁左右,随着孩子们认识能力的发展,就可以引导他们处理好车轮和车身的关系,这就是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把观察的结果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2. 引导孩子用“心”进行观察。有些孩子观察用眼睛看而不用心去看,这样看是视而不见的。平时我们也常发现孩子们观察同一事物,其结果却有很大差别,差别的根本在于是否心神投入。只有心神投入才能在观察中发现新东西。要想让孩子投入,一定要引起他们的观察兴趣和求知欲。

3. 抓住被观察物的大致轮廓和突出的特征。幼儿观察事物时是不情愿按成人的要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地按顺序观察的。他们人虽小,但有他们自己的经验模式,这些观察模式是不会为观察顺序和观察细节所改变的。成人先让他们把握被观察物的形体轮廓(是什么形)和基本颜色,再让他们了解此物的最突出特征,如小兔的两只长耳朵,大象的长鼻子,长颈鹿的脖子等,只要有了大轮廓和突出特征,孩子画出来的画就会大体像那个东西了。按这种方法指导,可以培养孩子学会在观察中抓住重点,抓住有代表性的特征。

4. 恰当的语言提醒是不能缺少的。家长在提示孩子时要防止生硬,防止将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孩子。成人应当使指导性语言具有启迪性,启发孩子自己去调整自己的观察活动。

三、给以好的命题、注重内容的选择

在设计绘画活动时,恰当的命题是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因素之一,它能拓宽幼儿的思路,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而不恰当的命题在某种程度上则会束缚孩子的想象力。因此,命题应考虑孩子的特点,赋予一定的情节含义和动感,力求多给孩子想象的空间,让孩子愉快的表现童真与美好。如,在我们按季节设计的命题中,“春天系列”有“春天的颜色”、“大树的衣服”、“睡醒了的虫子们”和“放风筝”等,“夏天系列”有“我的夏装”、“海边”、“电风扇”、“洗澡”等,“秋天系列”有“落叶”、“丰收”、“秋天的水果”等,“冬天系列”有“堆雪人”和“过年”等命题。

美国美术教育家恩菲德的研究表明:10岁以前,幼儿的美术能力是随着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自然而然地向前发展的,孩子们一般能表现出他认识的事物。所以,在小班绘画内容的选择上,我们突破以涂色、画简单的线条画为主的模式,为孩子创造宽松的环境,提供多种材料,允许幼儿用材料大胆地表现他们感受强烈的事物,安排了“下雨了”、“小汽车”、“彩色的小路”等教学内容。而对于知觉水平稍高的中班幼儿,选材则更注意丰富性,凡是孩子们认为的事物都可以去表现。我们安排了“五彩的石子”、“奇怪的鱼”等教学内容。针对大班幼儿活动能力增强,活动范围扩大,头脑中的形象增多,造型能力明显提高的特点,内容选择注重多种材料。我安排了“交游”、“秋天的回忆”等教学内容。另外,还安排了一些写生活动。

四、注重以童心作画的原则和方法

1.坚持理解、尊重幼儿的原则,充分调动幼儿作画的能动性。

我们每一位教师和家长都要有一颗纯净的心,热爱幼儿、理解幼儿、尊重幼儿,在和幼儿的亲密交往中,了解幼儿的语言、了解幼儿的身心特征,并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选编教学内容及方法,充分激发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幼儿画画喜欢画热热闹闹的场面,编自己的故事,在画的过程中常常自言自语,有时甚至手舞足蹈,成人读不懂其作品,但里面充满了他们丰富的想象。成人应耐心地看看、听听,不要粗暴地加以干涉。一次一位小朋友画一架飞机,还有小鸟、太阳,整个画面表现出孩子造型稚拙天真、线条奔放自由,可画面画好后,当他欣赏的时候,却又在太阳一边加了一块乌云,把太阳挡住了,接着整个画面涂得乱七八糟。看到这里,你肯定认为这小朋友画画乱来,可小朋友却说飞机遇到了大雾,迷失了方向,这些线条是飞机摇摆时走的路线,幼儿这种敢想敢画的素质,其实更应得到大人的保护和发展。

2.运用鼓励的原则,启发和诱导幼儿大胆绘画,创造生动的画面。

幼儿较易受到周围环境和本身情绪的影响,教师应多用鼓励赞赏的语言,肯定幼儿的每一点进步,善用肢体的语言、夸张的表情幽默的口气、游戏的技巧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想方设法鼓励幼儿勇敢地按自己的意愿去画,引发幼儿的内在冲动,大胆作画,创造生动的画面。

3.坚持幼儿的主体性,把幼儿从再现和复制自然中解放出来。

齐白石大师曾说过:“学我者死。”就是说学我精华的东西,可以发展你自己,和我一模一样,就没有什么发展前途。对原型的忠实复制决不是评判艺术作品是否优秀的唯一尺度。它妨碍人进行自由的、创造性的表达。幼儿绘画的意图并不着眼于画得与真实的一模一样,所以幼儿画与技巧并没有太大关系,我们也没有必要过早、过多灌输那些不可能被他们接受的技法知识。

五、采用多层次的评价和激励措施,激发每一个幼儿的绘画激情。

1、教师的评价

教师应有目的的引导幼儿向同伴学习也是十分重要的。具体的做法:及时地介绍幼儿有创意的表现,引导幼儿在学习的基础上想象创造。在幼儿完成作品后,教师可把幼儿的作品全部拿出来展览,引导幼儿乐于观赏,能在别人的作品中寻找、发现优点。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应注意方式方法,应赞赏幼儿的每一个创意,鼓励幼儿获得的成功和体验,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当教师对学生抱有殷切希望时,学生会不知不觉的变好;当教师对学生失去信心时,学生也往往会越变越坏。如果教师对幼儿的作品持否定态度,幼儿自己也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反之,会增强幼儿的绘画热情,对创作活动产生更大的热情。例如:在评价“海底世界”绘画作品时,看到了一张看上去很糟糕的作业,上面画满了各种颜色的线条,小朋友们都看不懂。这时教师引导幼儿说:这张画和别的画有什么不一样?有一个小朋友站起来说,他用了很多种颜色来画海水,他真了不起,说完,教师带头鼓掌,教室里就响起了掌声。教师的及时引导防止了一颗幼嫩的心受到伤害。因此,教师对这种创造性的美术作品的赞赏和鼓励必然会使幼儿对创作活动产生更大的兴趣。

2、幼儿的评价

在评价的过程中,幼儿在短时间内对自己和别人的作品进行概括性的评价,表现出思维的灵敏迅速,畅通无阻。讲述自己的画比看图讲话更有意味。幼儿画都有一个概念或者一个故事,有的画表现几个概念和几个事件,这就是孩子们的语言。在画面上的表现是无声的绘画语言,讲述出来就转化为有声的语言。看图讲话是幼儿教育中经常使用的训练幼儿图画认知能力和培养言语表现能力的良好方法。而让孩子们讲述自己的画比讲述成人的画更有一番意味。他们在讲述图画的过程中能对图画的认识深化,可以组织思维的条理性,提高言语表达的连贯性,推进联想能力,进一步发挥想象能力。讲述自己的画,还可以对图画内容进行再创造,在讲述中会融入感情,激发快乐情绪,在积极的联想和想象中对画的认识更深入,乃至在"添油加醋"中使单调的画面情节化,使生硬的内容丰富化。通过言语讲述,提高了绘画构思的境界。

六、优化组合家庭、学校、社会及自然多层绘画环境。

1. 创设宽松的学校绘画环境。

中国美协幼儿美术艺委会主任杨永青说:孩子把画画看成是游戏,那么我们就应当像游戏那样去教学,教他们观察,启发他们想象,鼓励他们勇敢地用自己的语言画出所看所想,所爱。因此要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和谐的环境,采取生动活动的教学形式,善于把幼儿引到想象的王国中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掘和引导幼儿所固有的天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教师应成为幼儿热情而耐心的听众,并从孩子的角度联想问题、提出问题以激发幼儿连续不断地思考、想象和表达的热情。

2. 创设良好的家庭绘画环境

根据大量的研究表明,家庭是影响孩子绘画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我们通过“父(母)子同画”、“新春画展”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鼓励家长与孩子一同遨游多姿多彩的绘画世界,激发孩子绘画的热情,帮助孩子把绘画当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家长与教师配合,经常为幼儿购买内容新颖、图片生动、色彩鲜明丰富的幼儿读物及画报,扩大幼儿的感受力

3. 感受多彩多姿的社会和自然环境。

陈鹤琴先生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他主张让孩子“多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学习,获取直接的体验。”让大自然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因此,我们常常带孩子走出活动室,看看美丽的花朵、摸摸大树、观察小动物;带领幼儿走向社会,参观商店、市场、邮局、公园、车站,观察景物四季变化(同家长配合进行)认真观看运动会及各种形式的演出,让幼儿身临其境,对周围的事物有切身的感受体验。

泥塑活动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日期:2010-09-14] 来源:丁蜀幼儿园 作者:王燕 [字体:大 中 小]

泥塑,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贴近大自然,贴近孩子们的生活,他不仅能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到传统的艺术美,受到美的熏陶、教育,还能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想象能力及创造性,使孩子健康活泼地成长,在玩泥巴中寻求到快乐。因此幼儿的泥塑活动,已成为我园美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的过程中,深受幼儿喜爱。当你给幼儿一团泥时,他们会很高兴地反复捏弄着玩,在一双双稚嫩的手里,几经拿捏,活脱脱便跳跃出一个个可爱、童趣的造型来,宛若一群伶伶俐俐的小精灵,呼之欲出,好像随时会起来跟你热闹一番,是孩子们的小手和想象赋予了它们生命。如何在泥塑活动中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在搓搓捏捏的玩耍中启发孩子们的想象和思维等能力呢?

一、泥塑活动能发展幼儿观察力,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

在泥塑活动中,观察是幼儿创作的基础,他们在活动中所能表现的是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对生活的感受。因此在泥塑活动中,势必要让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仔细的观察,掌握观察的顺序,学会必要的观察技巧。在泥塑活动中我运用较多的是观察比较法,如:选择典型的形象让幼儿观察,选择感兴趣的东西进行观察,比较不同物体形象的不同,掌握泥塑的要领。例如:皮球和玻璃杯进行观察比较,在比较过程中,掌握圆形和圆柱体,团、搓技巧的差别。例如:《花儿朵朵》时,让幼儿观察各种各样的鲜花和花的图片,引导幼儿从花的造型、花纹入手;接着再让幼儿观察花、茎、叶的形状如何以及大小的区别、花朵的形状和生长的位置。等到幼儿捏时,自然而然就捏出了花的主要特征。有的花瓣用圆形来捏,有的用半圆形、三角形,形象非常丰富。又如泥塑活动《好妈妈》,一孩子把妈妈的头发塑得很长很长,比例严重失调,我问她:“你为什么把妈妈的头发拉得那么长,而把妈妈的脸、手、脚捏得那么小?”她笑着说:“因为我最喜欢妈妈的头发,妈妈的头发长长的,走路时。风一吹,头发就飘呀飘,漂亮极了。”她的这个泥塑作品,虽然成人看起来很稚嫩甚至滑稽,但是她是通过观察后发现妈妈头发的变化和把喜欢妈妈的感情却真实地流了出来。引导幼儿观察欣赏,讲讲什么地方是美的,帮助幼儿挖掘美、发现美、欣赏美。并且鼓励幼儿在欣赏美、感受美的同时积极地用捏泥和给泥塑作品上色来表现美。

二、泥塑活动能发展幼儿动手能力,促进手脑并用。

从幼儿动作发展的特点来看,大多数幼儿都是大肌肉发展明显,小肌肉动作不灵活。由幼儿动手操作的泥塑活动,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在泥塑活动中,幼儿动手操作可以充分发展其手指、手掌、手腕和手臂的小肌肉及手部动作的灵活性。科学家证明:手和脑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手指动作越复杂,越精巧,就越促进脑神经的发展。可以说训练手就是训练大脑。

记得刚开始进行陶艺活动时,孩子们一拿到泥就异常的兴奋,嘴里说着我要做这个,我要做那个,我们索性就提供给他们泥、工具让他们自由尝试,自由探索,孩子们拿着泥自由操作,尽管桌上、地上、身上、脸上弄得满处都是,什么也没捏出来,但通过一次次的活动,孩子们也学会了简单的搓条、团圆、盘条、捏、压、切等技能,让孩子们综合运用这些技能表现自己的设想、创造。在制作细节时,需要运用各种工具,该如何巧妙运用小刀、剪刀、尺、盖子等生活用品,这就需要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我发现幼儿经过不断的探

索、尝试,各方面的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如他们在制作小动物时,不仅能用搓、压、捏团的技能,还能用尖嘴工具点出眼睛、嘴巴,用圆嘴工具刻出各种花纹,如鱼鳞、羽毛等。这正是他们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的有力表现。幼儿在作品制作过程中,不再是单一的模仿,他们会有自己的思考,他们通过尝试知道用瓶盖比锯车更快的刻出圆形。现在我们小朋友做的作品,想象力丰富,形象可爱传神,动手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三、泥塑活动能发展幼儿创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原则中认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可见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是多么重要,而陶艺活动则为孩子们张开想象的翅膀提供了空间。当你欣赏幼儿的陶艺时,感受到的是一个让想象力得以体现的世界,周围陈列的那些出自孩子心灵的作品,孩子们用泥表现着大自然、建筑物甚至是不着边际的他们内心的世界......

一盘盘精致的小点心,汤团、红豆饼、油条、煎饺。。。向你展示着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漂亮!一只干果笔筒,泥搓成长条盘绕成筒状,用瓜子壳、花生壳、开心果壳装饰一番,创意!孩子们的作品中呈现的是用多种手法制成的人物、动物及随意性很强的综合作品。他们把泥制成各种各样的鱼,去探索海底生物的奥秘;捏成造型奇特的容器,感受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造型美;把泥制成小鸡、小刺猬等形象,沉浸在美丽童趣的童话世界里;还用泥捏成自己任意想捏的东西。如果你看到孩子们做的有趣的脸,你定会惊讶不已:孩子们在一块压平的泥上粘泥条、挖洞、团圆后装饰等等,总之抓住脸部的基本构成要素,不拒手法,大胆想象、表现。做出的方形的、三角形的、不规则型的脸应有尽有,大小眼睛、长鼻子、舌头比下巴长了的奇特装饰比比皆是,甚至有的脸还长着豆豆、有两个嘴巴、三个眼睛;鼻子变长了、变圆了甚至变歪了;嘴巴有的成了一条线、有的象灯笼那么大、有的变成了一朵盛开的花。虽然这些脸形状各异、但都捏出了自己丰富多彩的想象。

平时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经常选一些给幼儿留下想象空间的内容,如“未来的汽车”。通过谈话,幼儿设想出了各种奇特的汽车:有长翅膀的车,可以行驶在马路上,也可以飞上天;有全自动的小汽车,利用电脑,想到哪里就到哪里,不用人来驾驶;有象大象形状的消防车,用鼻子来灭火。在自由设想之后,让幼儿进行作画。

教师给孩子的空间有多大,孩子们的想象舞台就有多大。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虽然这些作品形状各异、就如他们的年龄特点一样非常的稚嫩,但都呈现了孩子们在制作时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大胆创造的精神世界,同时也积极地保持着孩子对陶艺活动的浓厚兴趣。

四、游戏化的教育方法,激发幼儿创作灵感,让幼儿体验玩泥的无穷乐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有一种先天性的行为趋倾向--趋向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回避消极的情感体验。幼儿尤其如此,对于能带给他们快感并让他们获得成功体验的活动,幼儿总是乐此不疲,并能表现出不凡的创造性。”泥塑这种创造活动,对于幼儿来说,它更多的是一种游戏。以玩游戏的方式引导孩子参与:“今天我们来玩个超级变变变的游戏,看一看,瞧一瞧,我变了什么?”(汤圆)!又变了什么?(棒棒糖)!哇,真好玩!该你们变啦!老师“我变了鸡蛋”老师“我的泥变成面条啦”!看着张张小脸兴趣盎然的样子,我赶紧赞叹:“你们真

能干!实在太聪明了”!通过游戏,大大提高孩子对泥塑的兴趣,同样用游戏的方法让他们愉快轻松的掌握简单的技能。如在教幼儿做"苹果"时,让幼儿有节奏地念儿歌并模仿动作,一二三四呀团呀团(先团成一个球形),二三四呀压呀压(用指头在泥团大的一头压出一个小坑),三二三四呀抹呀抹(用手在表面抹光),四二二三四呀戳一戳(将一小树枝戳在一头压的小坑里),随着儿歌的节奏,幼儿很快就做好了"苹果"。活动后,他们还会很有兴趣地念着儿歌用手做着各种动作,就这样,在游戏中幼儿学习掌握了基本的泥工技能。

泥塑活动能充分解放幼儿的双手,一块小小的泥块,在小孩子的手中能变成丰富多彩的小世界。他们把想象融入小泥块中,用灵巧的双手塑造智慧的闪光,让孩子们在泥塑活动中提高各种能力,同时也让孩子在泥塑中感受快乐,体验成功;让孩子大胆地表露个性,张扬自我;让孩子会欣赏自己,更会欣赏他人?? 让泥塑这一古老的民间工艺在下一代的孩子身上重放异彩,使其真正成为开启幼儿智慧大门的钥匙。

一、 问题的提出:

泥塑是我国古朴的民间艺术,流传至今仍被许多人所珍爱。其魅力就在于它的可塑性强、想象空间大、艺术成分高。幼儿园中的泥塑活动又是幼儿艺术活动中最具色彩鲜艳、形象逼真、容易操作、幼儿喜爱的活动之一。在幼儿泥塑过程中不仅能训练他们的视觉、触觉和动觉之间的配合,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思维力和语言能力,不仅如此,幼儿还可以通过泥塑这一媒体来了解我国古老文化,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和教育。所以说,如何开展泥塑活动,在幼儿艺术活动中占有很优越的位置,对此进行研究以迫在眉睫。

二、 现状分析:

现在大班幼儿处于快速生长阶段,小肌肉发展不灵活,创作意识不强,对艺术美的理解不够,但对一些可塑性强,玩法、变化多的材料很感兴趣,其中捏泥便是大多数幼儿在开展活动区时的热门。在幼儿捏泥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的作品中有一定想象的成分,面对自己的成果,孩子可以用简单的话来进行描述。可是在颜色搭配和技能技巧和对泥的认识上还很生疏。针对以上问题,我想分两方面进行研究关于“如何在泥塑中提高孩子的各方面能力”的问题。

三、 研究措施:

(一)、给幼儿创设宽松、适宜的教育环境。

环境是幼儿园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大资源。蒙台梭力曾大力提倡环境带给孩子的教育作用。也有许多教育家都说过:“环境即教育”的思想。而古代的“孟母三迁”也正说明了环境的重要性。所以,在环境上我想分两方面来尝试一下:

1、物质环境:

(1)、给幼儿提供欣赏空间:

让幼儿参观一些泥塑作品,从而对泥的特点、色彩之间的美感、造型的互动和蕴涵的古老文化有所了解,有所熏陶。以此来提高孩子们的审美能力。

(2)、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

当孩子对泥有了一定认识以后就要自己动手去做了。让孩子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材料,象牙签、纸片、绳子等,这不仅能美化他们的作品,满足他们的需要,更有利于孩子们在探索中获得知识经验。

2、精神环境

心情好了,作什么事就等于先成功了一半。所以给孩子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创作空间就很重要了。我想,自己首先要解放自己。从心理上就应该是以一颗很放松的心来对待孩子们,不给他们施加各种压力,不想方设法的让孩子去捏你所想的东西,而是边看边教边容入边体会边引导。而孩子呢?也要做到四个解放,即解放他们的手、眼、脑、嘴。让他们用眼睛来随意观察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事物,充分的展开自己的大脑去想自己想要的形象,与伙伴们

进行无拘无束的体验交流,并用自己的小手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创造。同时老师要用赏识的教育来肯定孩子的创作中所蕴涵的价值,使他们在获得经验的同时更加有创作的欲望和热情。

(二)、采取适合幼儿特点的教育方法

泥塑的主要特征是直观、立体、形象。因此,最主要的在于幼儿如何抓住自己所要塑造的物体形象,这就需要许多知识来奠基。如基本的技能技巧,幼儿对平时经验的储存量,幼儿观察的条理性,幼儿对审美的理解等等。要想进行对这些内容的教育,首先要想到童趣,循序渐进,根据“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来指导幼儿。我们注重的应该是幼儿作品中有没有创新的成分,幼儿的作品是否能像语言一样会“说话”。幼儿在创作中是否能力提高,或是小肌肉是否发展了,而不是捏的到底象不象。捏、压 、揉是否到位,是否规范。只要幼儿敢于表现,有的表现就已经是一个进步了。

四、具体教案安排

九月份:

主要目标:让幼儿认识泥,了解泥,喜欢泥,并且知道简单的捏泥技巧:压、捏、揉。

1、《我手中的泥》

让幼儿随便玩泥,既可以在泥巴上做画,又可以用泥来表现出各种自己想要的形象,在玩的过程中感受泥,认识泥,了解泥,并探究出泥的特性:塑造力、还原力。

2、《脑筋转转转》

幼儿通过对简单的圆、条、块、饼的观察自己探索出揉、捏、压等基本技能技巧。 十月份:

主要目标:进行泥塑的欣赏活动,通过欣赏来积累经验,提高幼儿对色彩的感知和对形象的体验。并且运用到自己的作品当中去,尝试创作。

1、《欣赏》

通过对彩陶的欣赏,让幼儿体验到民间艺术的美,和对色彩亮、暗、暖、冷的初步感知。

2、《可爱的花瓶》

通过对花瓶进行泥塑装饰,可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排列能力和对艺术美的创造力。最后在上色中还可以培养孩子对色彩的兴趣及认识。

3、《欣赏》

通过对彩泥的欣赏,让幼儿体验到形象美,引发幼儿对造型的兴趣及激发孩子对创造的渴求。

十一月份:

主要目标:运用幼儿平时积累的经验和自己原有创造潜能,技能技巧来完成《我变变变》的主题活动研究。从单一物到简单物到粗略组合的一步步深入,使幼儿经历创作的过程,感受成功的快乐。老师要发现幼儿作品中的创作成分和独特想法,及时给予肯定并且鼓励幼儿继续探索。

1、《我变变变》活动一:

幼儿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基本技能把长条、方块、圆等图形组合成自己想要的东西,并说出这是什么,是通过什么方式组合出来的。

2、《我变变变》活动二:

让幼儿利用丰富的材料在基本图形上进行艺术创作。也可以运用捏、压、搓等方法,创作出单一物体。

3、《我变变变》活动三:

运用色彩来对单一物体上色,体验色彩美。

4、《我变变变》活动四:

让幼儿通过对单一物体的装饰、修饰来表现你所要表现的一句话,如:小鸡吃米、孔雀开屏等,体验成功。

十二月份:

主要目标:引导幼儿较深入的了解、欣赏泥塑作品,并且形成组合的概念,产生合作意识。引导幼儿完成作品的主题创作。

1、《欣赏》

欣赏群泥作品,丰富孩子的造型经验,提高孩子对组合的认识。

2、《我的表情》

通过对人五官的练习,来表现出各种表情的人,以此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3、《欣赏》

通过对一组有情节的泥塑作品的欣赏,来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评价能力和丰富孩子的创作经验。

4、《小象的工作》

通过故事提示展开想象,用泥塑来表现故事的结尾,为故事结尾,要求作品颜色鲜艳,并对作品进行讲评,通过活动,提高幼儿创造力和语言能力.

一月份:

主要目标:让幼儿享受成功,并且自己有一份比较满意的泥塑作品。

〈〈自我展示〉〉:

让幼儿通过合作,完成一件有情节,有意义的泥塑作品。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 利用自制纸类玩具发展幼儿的创新能力(2009-04-25 18:08:17)转载标签: 育儿

转发——在体育活动中利用自制纸类玩具发展幼儿的创新能力

作者:幼儿园 来源:教学论文

谈及幼儿创新,有些人可能不以为然,认为幼儿尚不懂事,只有玩、淘气的份,谈何创新!其实,人类几乎生来就具有创新潜质。从人脑的生理发展来看,60%的脑细胞在3岁以前形成,到小学毕业前形成90%以上。相应的人类智力发展,5岁以前获得50%,8岁以前获得80%。因此人们的创新水平,随着其智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也持续增强,达到较高的程度,从人脑机能的发展看,幼儿时期是创新的重要准备期,这也与幼儿的智力、心理特点相适应的。从他们的心理特点来看:幼儿期处在创新心理觉醒时期,对一切事物充满渴望和憧憬,他们好奇好问,不受传统习惯势力束缚,敢想、敢说、敢为,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新精神。这些都为幼儿的创新奠定了心理基础。

从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来看,对学生往往更多地是采取一种“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上相对来说是个薄弱环节。幼儿时期是人生中打基础的黄金时期,在幼儿时期养成的良好习惯往往会终生受益、影响深远。因此,在幼儿时期就有意识地开展创新教育对于其今后培养提高创新才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有针对性地在幼儿中开展创新教育,努力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我认为,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在他们最喜欢的游戏——体育活动中提高创新能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家长们的经济条件好了,常常会花很多钱在为幼儿购买玩具上。这些颜色鲜艳、价钱昂贵的玩具,孩子往往玩上几天就厌烦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玩具并未满足幼儿探索、发现、再创造的需要。而自制玩具从设计制作到使用方法都有幼儿的参与。更适合每个孩子的不同需要,更能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兴趣。

一、体育活动的特点对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正是这个道理:与其给人一个现成的东西,不如教给他获得这种东西的办法,这样,他就能举一反三,制造出更多有价值的东西来。我们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也是如此,必须努力挖掘幼儿的主体意识,让幼儿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增强创新的能力。其次,体育活动的实践性既可以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又利于增强幼儿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我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就“皮球有几种玩法”让孩子们回答,先让他们在教室里凭空想象,他们只说出了拍、踢、滚等少数的几种玩法。当把他们带到操场上,拿球边玩边回答时,他们答出了头顶着玩、两个人夹着玩、当凳子玩、搁上木板当翘翘板玩等多种玩法。第三,体育活动的开放性可以拓展幼儿创新的空间,培养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爱因期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一切。 二、自制游戏玩具让幼儿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动手能力是人的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研究表明,心理素质中的智能素质包括观察力、思维力、创造力等,都需要通过动手实践这一途径才能得以发挥。只有在动手的过程中,才能够发现问题,进而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坐而论道、闭门空想永远也不可能收获创新的成果,大科学家爱迪生正是通过一千多次实验才发明电灯的。实践也证明,动手能力强的的幼儿对陌生事物较敏感,好奇心也强,在实践的过程中往往能够获得对事物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而使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而自制游戏材料正是一种需要幼儿动手参与的活动,其完全的实践性可以充分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未知的领域。现成的玩具幼儿只要思考它不同的使用方法就可以了。而自制游戏材料从选材、设计、制作都由幼儿自己完成。如一次投掷活动,我把活动设计成占领敌人的阵地,一些孩子就找来饮料罐、小木棍、绳子等,做成了手榴弹的模样;一些孩子用旧报纸做成了炮弹;一些孩子用废纸箱做成了“堡垒”;还有些孩子用纸做了各种各样的“头盔”。这样既训练了幼儿的手部力量,又培养了动手能力,增强了创新意识。

三、纸质材料的特点更能激发幼儿创新的兴趣

首先,纸料材料寻找起来非常方便。旧报纸、旧纸盒、空的饮料罐、各种质地、颜色不同的包装纸、塑料纸等,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用到的。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废旧材料,通过孩子们的加工、创造会变成一个个有趣的玩具。如:一次性纸杯是每个家庭中必备的。通常用过的纸杯都会被随意的扔掉。可在孩子们手中变成了飞盘、风车、跨越障碍、飞机、球门等各种各样的玩具。

其次,是纸类材料的可塑性非常强。不管是什么样的纸类材料,孩子们都可以通过剪、撕、粘贴、着色等方法来改变成自己需要的样子。使孩子在思考中不断的创新。在一次活动中,我设计了节《有趣的小棍》活动,用废旧报纸做纸棍。玩的时候孩子们想了各种各样的玩法。可有的幼儿又提出了把纸棍连起来可以做成纸圈,玩套圈的游戏;有的幼儿提议用纸棍做成跨栏,比赛玩;有的幼儿想把纸棍变成小竹马。从孩子们积极的思考中可以看出他们的智慧迸发出了火花。

第三,纸质材料很环保又可以再回收。在玩纸类玩具时,常常会有一些用不了或坏掉的玩具材料。这些东西怎么办?通过孩子们的讨论我们决定把这些用不了的废品卖掉。用

卖废品的钱买一些孩子们需要的工具或玩具。在经济条件越来越优越的现在,这对孩子们是一种难得的体验。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幼儿与生俱来就有艺术创造的潜能,幼儿的创造强调了自身发展的个体价值,反映出强烈的自我表现、自我完善的心理需求。因此,我们必需抓住幼儿这一时期,实施有效的发展策略,以发展其创造力。我们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主要着眼于挖掘幼儿潜在的创造力,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习惯,使幼儿接受一些创造活动的熏陶,产生(转载自中国教育文摘http://www.edUzhai.net,请保留此标记。)一些最初的创造意识。美术活动是幼儿园进行创造教育的良好途径。可正规美术活动往往是教师预设大于幼儿生成,技能的传授与幼儿创造力培养之间的度把握不够准确。而在美术区域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个体差异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让幼儿在宽松的活动中根据自己需求自主的选择材料进行活动,创造力能得到更好的发掘。结合我园的区级课题本学年我尝试了在美术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下面就是我的几点做法。

教师创意出主题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课程,在充满趣味的氛围中完成对孩子美术启蒙的教育。以启发孩子智力、丰富孩子想象力为目的,通过动手制作让孩子手指灵活、心智开启;通过互动合作培养孩子与他人相处的能力。由老师带领,通过各种趣味手工让少儿了解综合材料的不同制作方法,运用多种材料提高孩子创造、审美和表达相结合的能力,让孩子们在一个宽松的艺术氛围中充分展示和表现自我。整个课程,让孩子先广泛地尝试了解各个画种,进而根据孩子的兴趣重点培养。丰富孩子艺术想象力,进一步提高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同时避免绘画思维的单一,培养综合创作能力,为将来的美术学习、创作打下全面基础。

良好的美术教育活动对幼儿健康成长有很大帮助作用,可以陶冶情操,引发审美情感,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幼儿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提高整体素质。以人为本,创新教学在幼儿绘画教学中,笔者紧紧抓住幼儿可塑性强的特点,把创新教学模式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设美的空间,使幼儿直接表现美,感受美幼儿对美的感受,对新事物的兴趣,往往基于非常直接的视觉形象。因而,在幼儿园的整体设计中,教室内外的布置与装饰,特别是墙壁的美化等方面,都应注意构思的形象夸张,画面的栩栩如生,色彩的鲜明调和,且符合童趣。笔者在美术教学中,常在美术室中设美术角,尽量为幼儿提供一块可随意涂抹的墙壁,使他们可以把在园里园外,或节假日游玩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在这块园地里充分展示。这样一来,幼儿不仅可以随时随地观察美、欣赏美,而且也能及时随意地表现美、创造美。引导幼儿勤于观察,贮存感性材料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是尽可能带幼儿到大自然中去,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周围事物,通过看、摸、尝、闻,获得深刻细致的生活感受,进而指导他们用笔画出这些形象。脑海中加深对大自然和社会的印象。

实践证明,只有从实际出发,以幼儿为主体,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并在美术活动中激发幼儿情趣,体验审美愉悦和创造的快乐,体现自我表现和创造的成就感,才能使开展美术活动真正起到促进幼儿个性发展和提高其整体素质的作用。而在这个过程中,必须重新审视和改革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定位、选材、教学方法等。

一、重塑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价值取向

美术教育要顺应幼儿的特点因势利导,才会得到好的效果。幼儿园美术活动的价值取向应突出以人为本,定位于人的整体性、可持续性的发展。幼儿园美术活动的目标具体应该体现在以下方面:

1、唤起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美术活动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并主动投入到美术活动中,使孩子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2、引导和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表现自己的感受、体验,并以此作为宣泄情感、充分表达个性的活动,使其个性健康发展;

3、引导和鼓励幼儿用自己认为有美感的形式,创造性的表达、表现对事物的观察和感悟,注重幼儿审美与创造力的发展。

二、在幼儿园内外营造自然的美术环境

优美的环境传递给幼儿各种信息和刺激,使幼儿受到一种文化艺术氛围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因此幼儿园的物质设备、空间布置、墙饰的美化都应精心布置,和谐优美,体现出美的原则和规律。如园内外墙壁上适当安些多宝架或搁板架,陈列一些用泥、木、石、金属、石膏等材料制成的雕塑作品,发展儿童的空间感觉,使幼儿随时随地都能观察、欣赏这些艺术作品,受到艺术作品的熏陶;给幼儿提供进行集体作画的磁砖墙、水泥墙、黑板或大张画纸;也可给儿童提供小画板、小画夹,利于幼儿室外作画;幼儿园还应当给幼儿提供进行美术创作活动的材料。儿童通过自己选择材料、工具,用不同的材料进行粘贴、造型,发展自己的感受能力,加强对各种材料的认识。

三、结合幼儿年龄特点进行美术教育活动选材

美术教育活动的选材应充分体现幼儿的年龄特点,反映孩子的生活经验,使他们通过画笔表现、表达眼中和心中的世界。

1、选材注重幼儿情感体验的表达

好的选材能起到开启幼儿心灵的作用。老师在选材时,不要担心孩子的造型能力,怕他们画的不像。在他们涂鸦、稚拙的表现中,会有很多可爱的想法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我们评判他们的作品不能以“像不像”作为“好不好”的标准,而是要使他们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并通过自主的创作过程,建立起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如《从家到幼儿园》、《我的家》、《一桌好吃的莱》等内容和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易于引发幼儿的回忆和表现,使他们喜欢参与美术活动,就是很好的题目。

2、表现的内容给幼儿留有充分想象的空间

同一事物,个人的感受和看法以及表达、表现方式是不同的,因此选材要给幼儿的表现空间大一些。如《未来汽车城》、《手影游戏》、《我最喜爱的人》等,由于没有固定的造型,

幼儿不受“像与不像”的困绕,他们能够放开手笔大胆表现,从而调动起积极的思维活动,并能大胆发挥想象创造力,表达出自己对事物的感悟。

3、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选材内容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许多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在成人有目的的引导下,儿童在美术活动中会受到这些文化的感染和影响,因此选材的内容也可涉及适合幼儿欣赏和表现我国民族传统中的优秀文化,如:京剧脸谱、农民画、风筝、瓦罐等。此外,在确定题材时要注意突出美感和儿童情趣。伴随着选材的内容,其表现手法也要考虑运用多种形式。

四、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

对于喜好新鲜事物的幼儿来说,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激起他们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和热爱。

1、游戏情境法

教师要善于运用游戏的情境来感染和调动幼儿。如:情境表演、看录像、讲故事、变魔术、玩沙、糊纸盒、拼石头等活动都是幼儿喜欢的游戏,这些游戏里又包含着丰富的美术知识,而创设宽松、有趣的游戏环境,更易于幼儿把自己所思所想表达出来。

2、观察引导法

美术活动是视觉艺术活动,离不开观察。引导幼儿观察时,首先是启发幼儿对生活及事物的热爱。如引导幼儿观察、回忆从家到幼儿园的路上,你印象最深的高楼、房屋是什么样的?路上遇到哪些人?进行交流之后再画。从而启发幼儿通过观察抓住事物的特征,并把自己的感受和联想表现出来,使他们的画面生动而充满儿童情趣。

3、物象分析法

物象分析法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描述性的分析,帮助幼儿在事物与画面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建立起自己独特的造型符号。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和鼓励幼儿用自己理解的形象进行表述。如老师讲了“太阳十兄弟”的故事后,引导幼儿想一想、说一说,你想象的太阳是什么样的?他们发出的光芒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是这样?鼓励幼儿把看到的、想到的变成物象说出来然后再画出来,孩子孩子们感受不同,创造的符号也千差万别,使其作品成为充满个性、栩栩入生,是真正意义的“儿童画”。

4、作品赏析法

引导幼儿多欣赏一些中外名家作品和儿童优秀美术作品。欣赏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产生感受、理解和发现作品的表现手法和含义,使他们在获得艺术“营养”的同时,激发他们大胆地表现与创新。

5、过程指导法

幼儿作画时,教师既不能无目的的巡视,也不能过多的询问干扰了幼儿的原有思路。老师要做到因人而导、因需而导。如对自信心不足,不敢下笔的孩子,可以采取手把手或在纸上示意,帮他迈出“万事开头难”的第一步。在小朋友不知道如何继续丰富画面时,老师理解并引导其丰富画面,帮他添上关键的几笔,起到扩展、丰富其画面的好方法。

总之,美术活动对幼儿有益兴趣、健康个性、审美与创造性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在遵循幼儿认识规律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内容,创造宽松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选用恰当的方法,正确评价幼儿的作品,使美术活动真正成为孩子们的一种乐趣,一种荡漾着激情和人性的活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