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古诗大意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3、感受并领悟古诗的意象和意境,体验诗人的愁眠之情;

4、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初步感受经典的魅力和影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 夜半钟声越千年

(一)创设文化语境

多媒体出示一组与寒山寺的钟声相关的诗歌。

1、示: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什么叫无眠? 为无眠找个近义词。(失眠)是什么在敲打我的无眠?(钟声)

哪儿的?什么地方传来的?(钟声)

2、二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士祯就在一首诗中写到过钟声:

出示: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问:多少年? 十年 多少个月?120个。多少天?

这是哪里的钟声?十年旧约,为什么寒山寺的钟声有这样的魅力?

3、五百年前,明朝诗人高启,也写过这样的诗句。

再出示: 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高启《泊枫桥》

这又是哪里的钟声?为什么说是寒山寺的?

每次经过都会忆起谁?奇怪作者为什么几次经过枫桥,都会忆起张继

呢?

张继和寒山寺有什么关系呢?

4、六百多年前,

再出示:西风只在寒山寺,长送钟声扰客眠。——顾仲瑛《泊阊门》

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诗人在寒山寺的钟声中

失眠?

5、还有更早的,八百年前的唐朝诗人陆游写到:

示: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陆游 《宿枫桥》 从诗中看,七年前陆游到过哪儿?

一年又一年,变的是南来北往的人,不变的是寒山寺的钟声。

十年不到寒山寺,诗人又会怎么想?客枕依然半夜钟

为什么可用这一句?诗中有个关键的词:依然

所以我们说十年不到????????百年不到??????千年

不到????

(二)质疑:

1、读完这些诗句,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2、为什么那么长的时间里,诗人都会写到寒山寺的钟声?为什么都是写夜半的钟声呢?

3、所有的问题都与一首诗一个人有关。

二、承:张继卧听寒山钟

(一)通读诗句

1、自由读,按自己的节奏读反复读。把诗读的清清爽爽。

2、指生读,师评价,要求读得有板有眼。

3、学生读诗歌的前四个字,老师读后三个字。再换过来,师读前四,生读后三。要求:带上节奏带上韵律读。

4、师读题目作者,生齐读诗句。

(二)感受诗歌情绪

1、这首诗反反复复我们已经读过好几遍了,说说你读了诗歌最大的感受。你选一个词。悲伤、忧愁(肚子没点货的人不知道这个词)

2、把你的感觉带 进去再读。为何你读出的是凄苦、忧愁的感觉呢? 对比:

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你会有凄凉的感觉吗? 读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会有????? 读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会有?????

3、为什么你读《枫桥夜泊》会有这样的感觉?对照注释,看看插图,还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想诗中哪些词语哪些诗句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情绪?(生默读)

(三)品读诗歌意象

1、枫桥夜泊时应是休息的时候,这个晚上张继睡着了吗?你从哪个词知道?板:愁眠

把愁眠圈出来,读,再读,什么意思?找个近义词,可以用自己的话说。(忧眠,因忧愁而无眠而失眠。)

2、愁眠的人是谁?因为愁眠,这个晚上张继看到了什么?师板(月落?? )

张继看着一轮渐渐残月升起又渐渐落下,天地间一片朦胧一片昏暗,在这一片朦胧一片昏暗间,他看见了江边的什么?(枫叶)板江枫 在江中又看到了什么?(渔火)

那是怎样的渔火?(星星、萤火虫)

在一片朦胧一片昏暗之中,诗人看到了如火的江枫,看到了点点的渔火,诗人此时有着怎样的情感?

3、因为愁眠,诗人又听到了什么? (板:乌啼)

一声声凄厉的叫声划破了秋夜,当叫声过去夜空更加孤寂,还听到了什么?(钟声)

什么时候的钟声?板:夜半-————

师低些:??????,生配合语调:????

师很低:??????生??????

3、诗就这样诞生了,大家请看,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看着月亮升起又看着月亮落下去,月亮落了,还看得见吗?(擦去“月落”)这乌鸦凄厉的叫声过去了,还有鸦啼声吗?(擦“乌啼”)这霜气满天看得见吗?瑟瑟的江枫在一片幽暗和朦胧之间,看得清吗?那姑苏

城外寒山寺的夜半钟声看得见吗?还有那点点渔火忽明忽暗,忽闪忽灭,(擦渔火) 这天地之间还有什么可以对的呢?擦对,天地之间只剩下了什么?(愁眠)

4、突然,就在这个时候,你听??(配乐),钟声来了,寒山寺的钟声来了,一声、一声,一声,又一声,声声敲在那张继的心坎上,想一想,那钟声好像在对张继说些什么?拿起笔,找到了处空白的地方,又张继啊张继,开头(写话)

5、配乐学生写话写,写完后全班交流。

这善解人意的钟声,化解了张继的愁眠之心。擦去愁眠

三、转:月落钟声对愁眠

(一)了解明月意象

1、人人都有愁眠的时候,我就有过,你们也有过吗?什么时候? 古今中外,写愁眠的诗歌,数不胜数,古诗词中,写思乡愁眠的也很多,

杜甫:霜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张九龄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2、所有的愁眠,都跟一种景物联系在一起,(明月)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

(二)揭示钟声意象的创造性

1、皓月当空,睡不着觉,于是所有的愁绪都寄情于那一轮明月,但

是要是没有明月呢?要是月亮落下去了呢?张继的这个夜晚不见明月。于是诗人把相思寄给了谁?钟声

2、生齐读,再次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和明月相比,这种声音真是太奇特了,之前没有人这样写过,之后没有人超过张继,正是这一首写愁眠的枫桥夜泊,成为千古绝唱,齐读。

四、合:钟声悠悠情满天

(一)强化文化语境

1、于是,从张继开始,从枫桥夜泊开始,又多了一种寄托相思的钟声,四百年过去了,这钟声,在陆游的笔下悠悠回荡????六百年过去了,这钟声,在??七百多年过去了,????一千多年过去了,这钟声,在王士祯的笔下悠悠回荡 ??,1200多年过去了,这钟声,在陈小奇的笔下悠悠回荡:??同学们,这就叫经典,这就叫文化,板:经典 文化

(二)融合生活语境

1、我想,学了枫桥夜泊这首诗,如果你有机会去苏州,你一定会去看一座桥,(枫桥)抚摸着古老的桥栏,你一定会想到一个人(张继),你一定会轻轻吟诵那首诗,齐吟《枫桥夜泊》。

2、有了这首诗作精神的底子,今后再去看枫桥,再听寒山寺的钟声,你的心里一定会有怎样的感受?(思乡、孤独)

3、面对枫桥,面对寒山寺,面对寒山寺的钟声,你的心里就会有一种深深的深深的感动,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

一、穿越时空,聆听千年钟声

以一组与寒山寺钟声相关的诗句导课,为学生打开一幅绵长的历史画卷,聆听回荡千年的夜半钟声。这让学生充分了解了古代诗人作家对钟声的理解,引发学生对诗词背景的联想。一代一代诗人对寒山寺的钟声都有深刻的感悟,引发学生思考,触发学生想像,引起学生心灵的振动。很自然地,学生的思绪一步一步地走向1200年前那个满天寒霜的秋夜,去认识那个满腹愁肠的张继。

二、紧扣诗眼,品味诗歌意象

诗中“愁眠”二字是诗的文眼,以此为核心,层层深入,“因为愁眠,诗人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深入张继的内心世界。抓住“月落”、“乌啼”、“江枫”、“渔火”、“钟声”、“霜满天”几个物象,启发学生展开想像,深入挖掘诗中蕴含的情景、情感,感悟诗人的内心独白和情绪,一幅生动的水墨画便呈现于眼前:一轮残月渐渐升起又渐渐落下,天地间一片朦胧一片幽暗,在这一片朦胧一片幽暗之间,江边是瑟瑟的江枫,江中是点点的渔火,满地的寒霜,满天的寒气,让人觉得凉上加凉,一声凄厉的鸦啼声让夜空更加孤寂,远处传来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一声、一声,又一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与诗人站在一起了,一起走入了那个不眠的秋夜。

三、反复诵读,体验诗歌意境

反复诵读,是理解文本、品味诗歌的最好途径。整堂课,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反复呈现与明月、钟声相关的诗歌让学生朗读,感

受历代诗家词人对明月、钟声的情怀,感受钟声、明月的文化影响力。低缓悠长的配乐诵读,渲染了诗歌的意境,教师的范读,感染着学生,在声声诵读之中,学生的理解和体验渐渐地融进了诗歌的意境。

四、升华主题,感受经典魅力

一首张继的《枫桥夜泊》,穿越时空,悠悠回荡,在此之前,没有人用钟声来表达思乡情怀,而在此之后,历代诗人都有关于钟声的描写,但却没人能超越张继,所以,这首诗成为千古绝唱,为人们世代传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这就是经典,这就是文化。此时主题升华了,学生的感受更加深刻,一首传诵千年的古老诗句,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诗本身,更是诗背后的无穷的意蕴,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凝炼,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第二篇:《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枫桥夜泊》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渔火”,即“渔船上的灯”,江边的枫树,江面的“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构成一幅幽美的江中夜景,带着旅愁的诗人一夜未眠。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此处设问可由学生回答。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诗歌从很细小的景色入手,绘制了一幅朦胧静谧、清冷幽美的江南水乡秋夜图。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设计意图:

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诗以其凝练的语言,生动的意象,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而富有意趣的对话空间。本课试图利用诗歌文本特点,搭建师 1

生对话平台,引领学生走进诗人内心深处,进行一次充满情趣和美的对话。

教学思路:

1、导入新课,激情引趣。

2、初读感知,体会意境。

3、欣赏品味,想象悟情。

4、拓展漫谈,深入体会忧愁。

5、指导写字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2、能力目标:展开想象,培养研究、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培养朗读能力、品词析句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具准备:《枫桥夜泊》课件

2、学生准备:积累描写秋天的古诗,收集写“愁”的名句,字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情引趣。

1、请学生背诵积累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这首诗意境深远,非常有味道。在学这首诗之前,先请大家看一幅图。

出示课件:现代苏州枫桥图片

师述:这是苏州一座很有名的桥,叫枫桥。每天这里都会有很多游客来这里参观游玩,来领略枫桥的诗情画意。其实,枫桥只是一座在江南非常常见的单孔石拱桥,那它为何引来如此多的游客慕名前来呢?原因啊是一首诗!想知道是什么诗,让一座普通的桥而闻名天下的呢?今 2

天我们就来学学这首诗。

揭题:枫桥夜泊。齐读课题

3、解题。

(1) 指导“泊”读音并多音字组词。

查字典理解“泊”在两个不同读音情况下的意思。

(2) 生理解《枫桥夜泊》题目的意思。

过渡:就在那个夜晚,诗人张继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枫桥夜泊》,板书:张继

简介张继。

师:这《枫桥夜泊》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今天老师带大家走进《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

二、初读感知,体会意境。

1、生自学古诗。

出示:①自读古诗,边读边理解诗句意思,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 ②思考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想象作者在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画面给自己带来的感受。

学生自读古诗。

2、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指名读,相机纠正“愁、苏、城、寺、钟”这几个生字的读音。

3、读得还不错,但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可以划出诗的节拍。出示: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谁愿意再给大家读一读?你怎么读这首诗?

小结:吟诵,抑扬顿挫,要注意重音与停顿韵味,古诗,讲求的是一种韵味,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得饱满一些,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感觉,让人细细体会、再慢慢回味。

三、欣赏品味,想象悟情。

3

1、欣赏景物,感受秋夜的寂静、凄凉。

(1)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张继来到枫桥边,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边听边想,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师范读。(配乐)

(2)指名回答。相机板书:月落 霜满天 江枫 渔火

乌啼 钟声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穿插提问:

看到满天的霜,你什么感受?

“乌啼”什么意思?乌鸦的叫声在人们印象中一般怎样?

从寺中传来了钟声,这钟声怎样?

简介寒山寺。

(3)在刚才的朗读中,大家仿佛看到了月落,看到了充满寒意的满天霜,看到了江边的枫树和点点渔火,还有那远处若隐若现的寒山寺,在我们的耳边还不时传来那一声声躁人的乌啼,以及悠远沉重的寺庙钟声。好,你们能不能用想象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境?想一想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江南秋夜图?

生交流讨论,指名回答。

师相机提示:张继漂泊在他乡,这时他心里有点儿(引说:思乡), 有点儿(引说:忧愁、孤独、寂寞)

小结:宁静、幽暗、寒冷、凄凉、遥远、美丽的江南秋夜图。 师:带上这种感受,我们来读这首诗。

生诵读诗句。

2、品味“愁”字,感悟诗人内心的愁绪。

(1)提问:读着读着,哪些字眼触动你的心?(板书:愁)此时此刻的你,脑子里会冒出什么问题来问一问张继?

生质疑。师相机板书学生的问题。

(2)师:问得真好呀!孩子们,请你们轻声读一读诗句,想一想你们的这些问题。

4

学生轻声自由读诗,思考问题。

师:好,谁来回答刚才的问题?你能答哪个问题就说哪个。

生回答。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愁啊?你从哪里知道?

(思乡之愁、孤独之愁、寂寞之愁)

3、师:在这里,还有一种愁。

老师想请同学们听一听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写的一篇散文。 出示:(《不朽的失眠》片断)谁愿意来读一读?(配乐)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长那么大,可就是没有他的名

字。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画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

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使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风。

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在这样一个忧伤的夜晚,在异乡的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张继,醒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尽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嘎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叫得更暗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在须角的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

??

——摘自张晓风《不朽的失眠》

5

师:读了这篇散文,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月落乌啼,寒霜满天,枫叶火红,渔火点点,面对这样的江南秋夜,诗人含愁难眠。姑苏城外,寺庙钟声又不断地敲打着张继的心坎,诗人灵感顿开,有感而发,提笔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一气呵成写下这意境深远的诗句。

(音乐起)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句。

指名有感情诵读。

四、拓展漫谈,深入体会忧愁。

1、同学们还收集到了哪些带“愁”的诗句?

出示: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移舟泊烟诸,日暮客愁新。

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生自由读,指名读。

2、小结:是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欢声笑语,也会有忧郁哀愁。而张继,是变忧愁为诗,留下了这千古绝唱。师生齐背全诗。

五、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生字,请学生说说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

2、指导“愁”、“霜”的结构。

3、钢笔描红。

六、布置作业

结合这首诗的内容,为《枫桥夜泊》这首古诗配一幅画,再涂上颜色。

七、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6

看到: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 愁?

听到:乌啼、钟声

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