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能说出诗句中“泊”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培养朗读能力、品词析句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具准备:《枫桥夜泊》课件

2、学生准备:积累描写秋天的古诗,收集写“愁”的名句,字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情引趣。

1、请学生背诵积累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这首诗意境深远,非常有味道。在学这首诗之前,先请大家看一幅图。

出示课件:现代苏州枫桥图片

师述:这是苏州一座很有名的桥,叫枫桥。每天这里都会有很多游客来这里参观游玩,来领略枫桥的诗情画意。其实,枫桥只是一座在江南非常常见的单孔石拱桥,那它为何引来如此多的游客慕名前来呢?原因啊是一首诗!想知道是什么诗,让一座普通的桥而闻名天下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学这首诗。 揭题:枫桥夜泊。齐读课题

3、解题。

(1) 指导“泊”读音并多音字组词。

查字典理解“泊”在两个不同读音情况下的意思。

(2) 生理解《枫桥夜泊》题目的意思。

过渡:就在那个夜晚,诗人张继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枫桥夜泊》,板书:张继

1

简介张继。

师:这《枫桥夜泊》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今天老师带大家走进《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

二、初读感知,体会意境。

1、生自学古诗。

出示:①自读古诗,边读边理解诗句意思,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 ②思考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想象作者在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画面给自己带来的感受。 学生自读古诗。

2、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指名读,相机纠正“愁、苏、城、寺、钟”这几个生字的读音。

3、读得还不错,但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可以划出诗的节拍。出示: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谁愿意再给大家读一读?你怎么读这首诗?

小结:吟诵,抑扬顿挫,要注意重音与停顿韵味,古诗,讲求的是一种韵味,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得饱满一些,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感觉,让人细细体会、再慢慢回味。

三、欣赏品味,想象悟情。

1、欣赏景物,感受秋夜的寂静、凄凉。

(1)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张继来到枫桥边,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边听边想,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师范读。(配乐)

(2)指名回答。相机板书:月落 霜满天 江枫 渔火

乌啼 钟声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穿插提问:

看到满天的霜,你什么感受?

2

“乌啼”什么意思?乌鸦的叫声在人们印象中一般怎样?

从寺中传来了钟声,这钟声怎样?

简介寒山寺。

(3)在刚才的朗读中,大家仿佛看到了月落,看到了充满寒意的满天霜,看到了江边的枫树和点点渔火,还有那远处若隐若现的寒山寺,在我们的耳边还不时传来那一声声躁人的乌啼,以及悠远沉重的寺庙钟声。好,你们能不能用想象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境?想一想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江南秋夜图?

生交流讨论,指名回答。

师相机提示:张继漂泊在他乡,这时他心里有点儿(引说:思乡), 有点儿(引说:忧愁、孤独、寂寞)

小结:宁静、幽暗、寒冷、凄凉、遥远、美丽的江南秋夜图。

师:带上这种感受,我们来读这首诗。

生诵读诗句。

2、品味“愁”字,感悟诗人内心的愁绪。

(1)提问:读着读着,哪些字眼触动你的心?(板书:愁)此时此刻的你,脑子里会冒出什么问题来问一问张继?

生质疑。师相机板书学生的问题。

(2)师:问得真好呀!孩子们,请你们轻声读一读诗句,想一想你们的这些问题。

学生轻声自由读诗,思考问题。

师:好,谁来回答刚才的问题?你能答哪个问题就说哪个。

生回答。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愁啊?你从哪里知道?

(思乡之愁、孤独之愁、寂寞之愁)

3、师:在这里,还有一种愁。

老师想请同学们听一听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写的一篇散文。

出示:(《不朽的失眠》片断)谁愿意来读一读?(配乐)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长那么大,可就是没有他的名字。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3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画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使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风。

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在这样一个忧伤的夜晚,在异乡的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张继,醒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尽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嘎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叫得更暗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在须角的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

??

——摘自张晓风《不朽的失眠》

师:读了这篇散文,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月落乌啼,寒霜满天,枫叶火红,渔火点点,面对这样的江南秋夜,诗人含愁难眠。姑苏城外,寺庙钟声又不断地敲打着张继的心坎,诗人灵感顿开,有感而发,提笔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一气呵成写下这意境深远的诗句。

(音乐起)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句。

指名有感情诵读。

四、拓展漫谈,深入体会忧愁。

1、同学们还收集到了哪些带“愁”的诗句?

出示: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4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移舟泊烟诸,日暮客愁新。

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生自由读,指名读。

2、小结:是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欢声笑语,也会有忧郁哀愁。而张继,是变忧愁为诗,留下了这千古绝唱。师生齐背全诗。

五、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生字,请学生说说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

2、指导“愁”、“霜”的结构。

3、钢笔描红。

六、布置作业

结合这首诗的内容,为《枫桥夜泊》这首古诗配一幅画,再涂上颜色。

七、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看到: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

愁?

听到:乌啼、钟声

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教学古诗总是侧重于诗句的疏解,思想的分析,较少涉及诗歌意境的感悟,认为意境感悟对小学生而言是比较艰深的。因而,意境感受一度在诗歌教学中缺席。如何引导学生那颗幼小的心灵深入到那优美而又深邃的诗歌意境中去呢?我以为朗读就是一道通向诗意的桥梁。如何才能读好诗句呢?我在设计教案的时候采用了三个层次的朗读。初读,读准诗句,读通读顺;再读,读懂诗句,读出韵味;三读,读出愁思,读懂作者。通过反复诵读诗句,理解诗句内容,走进诗歌画面,体会诗人情感。

5

 

第二篇:第三届全国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活动——《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

教材依据: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之二。 教材分析: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深秋的夜晚,月亮西沉,寒霜满天,只有孤舟、渔火相伴,点点愁思满怀,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苏城外的寒山寺传来的钟声,沉重而悠远。感物伤怀,残月、鸟啼、霜天、江枫、渔火、寺影、钟声,与诗人愁苦的心境交织在一起,让人品到的就是那浓浓的寂寞惆怅。在教学的时候,我紧紧抓住诗眼“愁”进行教学,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到诗人出自内心的忧愁。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作者对环境的描写,体会诗人思乡、思念亲人而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情感。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感受古诗意境,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明白诗人为何而愁。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认识张继,理解题意。

1

1.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为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这首诗就是《枫桥夜泊》。

2.出示课件,板书课题,强调“泊”的读音。同学们看看图,你知道“泊”是什么意思吗?(停靠)

3.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的张继。(出示张继的图片)张继的诗作并不多,然而他却能像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一样名垂千古,由此可见《枫桥夜泊》的影响是多么深远。

4.通过预习,你们还知道哪些跟作者、诗句有关的内容? 百度百科——张继: /view/43371.htm

百度百科——寒山寺: /view/21511.htm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本诗的深远影响,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汇报预习成果,是为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初读,读准诗句,读通读顺。

1.下面请同学们听一下老师的朗读。(教师范读诗句)

2.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想读一读吗?请大家自由练读这首诗,这首诗里面有几个生字,老师都把它们注上音了,你们在读的时候可以借助这些拼音,把这首诗读正确。(出示带拼音的古诗)

3、学生自由练读。

4、指名2—3人读。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听老师的激情诵读,让学生对本诗的感情基调有个初步的感受。初读诗句时我只要求学生读通读顺,这样注重学习 2

目标的梯度。

三、再读,读懂诗句,读出韵味。

1.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跃跃欲试,能让老师读一下吗?(师范读全诗,同时出示不带注音的古诗)

2.你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想跟老师读得一样吗?我们在读诗的时候,一定要把诗读得字正腔圆,所以我们可以像老师一样来读,里面有停顿。我们也还可以按古人最基本的读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拉长声音读;三声四声读得短促一点。“乌”是第几声?“天”是第几声?“落”是第几声?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读:月落乌——啼——霜——满天——

3.同学们,请大家在书上为每个字标上调号,然后根据老师的提示,并模仿老师的读法来练读这首诗。

4.学生练读。

5.指名读2——3人。(出示带节奏的诗句)

6.刚才,我们这样读只是把诗的平仄读出来了,其实要想真正地读好这首诗,还必须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我们先来看诗的题目,只有四个字,看看这四个字写了几样东西?(枫树、桥、江、船、人)(同时出示不带节奏的诗句)

7.同学们真厉害!居然从四个字中就读懂了这么多内容,诗句共有28个字,你们一定能从里面读出更多的东西!请同学们细细地品读这28个字,你能把哪些地方读懂,还有哪里不懂?如果有读不懂的地方你可以先做上记号,等会儿同桌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8.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9.同桌交流,汇报自学情况。

在学生说完字词的意思后,问:“好的,你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 3

你能读好这个词吗?”学生读时,教师稍微作指导,力求做到读懂词语、读出韵味。(教师重点理解“对”的意思,讲解“愁”的造字特点。)(指导读好“月落”、“霜满天”、“对愁眠”、“夜半钟声到客船”)

10.你能根据刚才的理解和老师的指导读好这首诗吗?(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充分读书,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初步想像古诗描绘的画面,初步体会诗人的“愁”。

四、三读,读出愁思,读懂作者。

1.古诗和画都是紧密联系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能边读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吗?(出示课文插图)

2.我们先从第一句开始:月落乌啼霜满天。开始想像,你想到什么了?

3.讲讲第二句,诗人睡觉时的情景。

4.从“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你想到了什么?

5.听了同学们的描述,老师的眼前真的浮现了一幅画:深秋的夜晚,月亮西沉,寒霜满天,诗人张继孤身在外,只有小船、渔火相伴,愁思满怀,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姑苏城外的寒山寺传来的钟声,沉重而悠远,使诗人张继感到非常惆怅。

6.在这幅画里,哪些景物是诗人看到?(霜天残月、江枫、渔火、古寺、客船)

7.看到残月、秋霜,你的心里会产生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孤单、忧愁)对!诗人也有这样的感受,他一样孤单,一样忧愁。让我们一起读这首诗,读出诗人的那份凄凉。(出示诗句,学生齐读)

8.眼睛看到的景物让诗人感到凄凉、孤单,然而此时诗人有听到了让他感到忧愁的声音。他听到了什么声音?(乌啼、钟声) 4

A.你们喜欢听乌鸦啼叫吗?为什么?(凄凉)张继也不喜欢听,因为这会让他更感觉孤单、凄凉。

B.(播放钟声)听,这就是半夜从寒山寺传来的沉重而又悠远的钟声,诗人喜欢听吗?他为什么不喜欢听呢?(更忧愁)

9.你能用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忧愁吗?(齐读)

10.你知道诗人真正忧愁的原因吗?(学生回答,老师讲解张继落榜的小故事。)(张继和好友一起进京赶考,结果同窗好友一个个榜上有名,张继却名落孙山。落榜后,张继非常失望,他一个人独自来到苏州,想借苏州的美景,排解心中的烦闷,可看着眼前的美景,他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别人的风光和自己的落寞,不但没有解去心中的烦闷,反而新增了许多忧愁,正是借景消愁愁更愁啊!)

附:落榜的张继与《枫桥夜泊》——古代名人故事: /bbstory/ertonggushi/02/056810.html

你觉得张继有才学吗?从哪里看出?这么有才学的人竟然落榜了,所以张继心里面非常忧愁。于是就带着这份愁思写下了《枫桥夜泊》,我们一起读,读出他的忧愁。

11.指名读。你能读得再愁一点吗?再读。

12.你想更深层次地了解张继,了解《枫桥夜泊》吗?请查看“百度百科 ”《枫桥夜泊》:/view/156045.htm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想像古诗画面,感受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表现出来的深深的“愁”。结合诗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漂泊在外、四处奔波的寂寞之愁、思乡之愁,然后,介绍作者,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愁、人生求索的愁。

五、拓展,举一反三,增加积累。

5

1.其实,古人有很多情况下都是在忧愁的时候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名句名篇,老师这里有两首诗。大家读一读,从字里行间能不能读懂诗人的愁思。

2.出示《秋浦歌》、《宿建德江》。

百度百科——《秋浦歌》: /view/242527.htm

《秋浦歌——朗读与鉴赏》: /Poetry/9/mydoc000.htm

百度百科——《宿建德江》: /view/155061.htm

《宿建德江》赏析: /news/43520.htm

3.学生自读,教师结合动画、注释稍作讲解。

4.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不仅要理解诗句的意思,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要掌握学习这类古诗的方法。举一反三,增加积累是古诗学习应该达到的目标。

布置作业:

1.自学王昌龄《从军行》、李煜《虞美人》,领悟两位诗人不同的愁情。

2.以《枫桥夜泊》为题材创作书法作品。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6

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教学古诗总是侧重于诗句的疏解,思想的分析,较少涉及诗歌意境的感悟,认为意境感悟对小学生而言是比较艰深的。因而,意境感受一度在诗歌教学中缺席。如何引导学生那颗幼小的心灵深入到那优美而又深邃的诗歌意境中去呢?我以为朗读就是一道通向诗意的桥梁。如何才能读好诗句呢?我在设计教案的时候采用了三个层次的朗读。初读,读准诗句,读通读顺;再读,读懂诗句,读出韵味;三读,读出愁思,读懂作者。通过反复诵读诗句,理解诗句内容,走进诗歌画面,体会诗人情感。

另外,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主要元素,体悟诗意绝对不能回避意象。意象就是饱含着诗人思想情感色彩的形象,透过这些形象营造的情境进入诗人的心灵世界,就是由“象”而得“意”的过程,这一切必须借助想象。想象是学生与诗人、与文本对话的桥梁。如在品味愁思时,让学生对景物进行扩展,然后切己体察,从而感悟诗人的情感:有的从“江枫”生发,扩展为隐隐约约的江枫,像妖魔鬼怪似的江枫,从中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忧愁;有的从“霜满天”入手,扩展为寒冷的霜,弥漫江天的霜,想到诗人冷得发抖,想到诗人心冷,从中悟到诗人的愁。

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