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三月反思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月(3月份)反思

(三年级语文)

白龙小学:孟旎

本月教学完成第一、二单元教学任务。这两个单元共有八篇课文和两个“语文园地”。课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文园地”包括“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四个模块。为了更好地搞好教学工作,特对本月教学进行反思。

根据第一单元课文的特色和教学目标,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了解,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对各课的教学进行设计。教学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朗读,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交流,达到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借助读、思考,解决疑问。

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中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这样做的意图只是想改变那种只顾教师讲不顾学生问,不让学生问的做法。我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围绕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问,有针对性地练,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自问自答、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完这一单元后,想一想,尽管在“质疑”这一训练点上下了点功夫,但从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看,还是有一些学生不够积极,经分析,我想原因有三:一是由于胆小;二是长期养成的习惯;三是还未掌握质疑的方法。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关注这类学生,逐步加强训练,使他们能尽快掌握这一技能。

环境保护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第二单元教材围绕“爱护周围环境”这个专题进行编排。教学内容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围绕“环境保护”这个专题,第二单元教材将导语、课文、课后练习、语文园地以及综合性学习等相关内容以整合的方式编排在一起。其中,“调查周围环境”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5课《翠鸟》之后,提示学生此次活动要求调查的内容、所选择的组织和调查方式;在《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之后,提示学生交流开展活动的方式,整理调查材料,做好展示和交流的准备。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中,《翠鸟》《燕子专列》讲述的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路旁的橡树》反映了人们对待植物的不同态度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前三篇属于精读课文,最后一篇是略读课文。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以具体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去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以及他人为保护环境所作出的努力,使其在内心深处、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有所触动和感悟;顺着这个情感发展主线,教材在课文后面安排学生去亲身调查、开展以“调查周围环境”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中,教材在学生开展的调查活动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拓展和延伸,引导学生围绕专题和此次活动,开展口语交际、习作和展示等学习活动。

教学本组课文,我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默读,领会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文章所蕴涵的道理,体会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的重要性,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通过本单元教学,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为保护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

 

第二篇:三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反思5-8课

《翠鸟》教学反思

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颜色鲜艳,身材小巧玲珑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一动不动地等待”、“贴着水面疾飞”,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作者的观察顺序和描述方法:关于翠鸟羽毛的颜色,自上而下分别写了头部、背部、腹部的不同色彩;关于翠鸟捉鱼,是按照注视、等待、叼鱼、飞走的捉鱼经过进行描述的。翠鸟就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蹬开”、“像箭一样”、“叼起”、“贴着水面”说明都是一刹那之间进行的。这几个动作联系在一起,突出了翠鸟捉鱼的迅速、敏捷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我重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加深理解。 1、我引导学生先借助拼音自己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再进一步弄清楚每一句、每一段写了什么。然后,通过反复朗读,想象翠鸟小巧、美丽、可爱的样子,以及巧妙、神速地捉鱼的动作。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要始终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阅读、思考、想象。在这个基础上,把个人读懂的或有疑问的地方讲出来,和同学们交流、讨论。同时,结合形象直观生动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翠鸟捕鱼的动作敏捷和翠鸟外形的关系。

2、指导朗读、背诵: 指导朗读,采取范读、引读等多种形式,朗读和议论、理解相结合,在读中感悟。朗读翠鸟外形特点时,可以读得稍慢,轻柔;朗读翠鸟活动的特点时,可以读得适当快一点,读出翠鸟动作的敏捷。

背诵要在理解和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先弄清每个自然段有几句话及句子的顺序,可以板书重点词语,帮助学生记忆。

在反思中成长──《燕子专列》课后反思

一、“阅读”的层次要清晰

把教学感受深刻、有创意、效果好或失败的课例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学生的喜人变化如实准确地记录下来,并分析、研究这些案例可以帮助教师解决具体教学问题。在教学第三段时,由于是四年级的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状况,我调整了教学的内容。在充分理解“人们为燕子作了什么?”这一问题后,进行感情朗读指导时,大胆地鼓励学生去正确评价他人。在评价他人和自己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并通过自己的朗读呈现出来。但是,在今天的展示课中,由于是四年级的学生,在第三段的理解上,层次不够清晰。应该是“自读──交流──再读──展示读(评价)”的过程,而在实际课堂中,将“学生的交流”与“学生的再读”进行了两次,这没有必要,并且没有起到深入理解的作用。因为学生在第一次交流中,已经是十分充分了。所以“读”的层次显得不是很清晰。

二、抓住闪光点,推动教学进程

俄国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说过:“对于我,作曲是一种灵魂的表白。”音乐,是一门心灵的艺术,语文教学,是一门塑造心灵的学科。它们共同打动人心灵的东西便是“情”。善于“抒情”、“煽情”的语文老师,会使他的语文课堂魅力无穷。当我们在课堂上用心灵去拨动孩子的心灵时,我们的课堂中就会流淌出音乐般美妙的旋律。这是我要追求的语文教学的美、美的语文教学。

当然,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死”的,而课堂上的学生是“活”的。有时候,我上课上考虑的只是教案、环节、过程。其实,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状况,应根据课堂上生成的情景,推动教学的进程。视学生的学情,一边上课,一边调控、创造、发展、适应。对学生各方面发解得越充分,教学的主动性就越大。

这节课一下,有的老师就对我说:“杨老师,你上课真有激情,整个身心和课堂融进去了。”、“你的过渡语是这样的自如,对学生的评价很有针对性,具有个性化的语言,让学生有发展,让我们听得有意思,不疲劳。”其实,这也是我们平时在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整合课程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把课改专家的思想转化为教学实践,产生的良好的效果。

只有平日里有了丰厚的积累,才能让一节语文课上得如行云流水,收放自如,师生共长。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通过写一个小村庄的人们无节制地乱砍滥伐树木,使周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最后受到大自然严厉的惩罚──整个小村庄都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从而告诫人们要爱护树木,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这篇课文虽然篇幅短小,语言朴实,但寓意深刻,读后耐人寻味,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指导学生朗读的好课例。因此,在备课时我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悟出文中蕴含着的道理”做为主要教学目标。围绕着这个教学目标,在读准字词并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后即以“老师想提一个问题,这节课我就提一个问题。你们有信心答对吗?要想答对我的问题,你们得好好读读课文。该怎么读呢?你们先猜猜我会提什么问题,按你们猜的问题使劲儿钻研,钻研得越透彻越好。”在学生再读课文后接着揭示问题: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本想借着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地认真地去读课文并深刻地去领悟每一句话所蕴含的道理,然后再以“如果这个小村庄还有人活着,你想对他说些什么?”来进行说的训练,最后再进行一些拓展练习,为学生补充一些资料。可惜,正当大家深入地理解课文时,本节课却不得不戛然而止。

课后一直觉得很遗憾,留了个小尾巴。但细细一想,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这样的一篇言简意深的课文要想在40分钟内既深刻地去领悟每一句话所蕴含的道理又能感情地朗读也决非易事。要想训练得更扎实,只能慢慢地去引导,反复地去体验,深刻地去感悟。

有人说,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确,只有在挫折与困顿中不断反思才能成长,但我是个唯美的人,当好一名教师,拥有一节无撼的课是我永远的追求。

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真正做到顺学而导──《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了《路旁的橡树》这篇课文。这是人教版第六册教材的课文,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娒林斯基写的。考虑到在一节课里要基本完成教学内容,我为四年级的孩子选择了这篇比较短小浅显的课文。尽管评课的老师给了我很多鼓励的话语,但我想起莎士比亚的一句话:保留自己的判断!老师们为了鼓励我才尽量说优点,我自己知道,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一些遗憾。这只能说明,我的临场应变能力还不够强,现场调控能力还有待加强,而思考和实践是走向成熟的捷径。

我想如果能把自己授课的过程全部摄下来,以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的话,一定会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在教学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真正做到顺学而导。 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有很多地方都和我原先预料的不一样的。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是多元的,因人而异的。这就决定教师必须敏锐地察觉他们的思维过程,从错综复杂的信息中提炼最值得探究的教学问题,带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揣摩、感悟、体验、想象去解决心中的问题,把学和教、预设和生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管“风筝”飞得多远,“线”永远在老师的手中。在教学中,我原想以中心突破法来指导学生理解全文,但是,由于疏漏了让学生说感受的环节,自然引不到中心句去。而且从学生阅读的心理规律上来看,学生更迷茫的不是最后一句,而是写工程师和工人们沉默的话。在对学生学情的估计和及时调整策略上,我显然缺乏教学机智。我想在探究“工人们和工程师为什么叹气”这个问题前,还是应该先让学生解决“马蹄形”是什么形状,从而对课文意思有一个初步的概括和了解。在引出“有必要让树,还是把树砍了吧?”这个问题,就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争辩思维,更有兴趣地去读书。

因此,教学是要充分预设的,同样的教学内容,到不同的班级去教,过程也是不一样的,教师最要紧的是现场灵活的调控能力。在细节上,还有很多毛病,比如一开始自己也有些紧张,说明缺少实践锻炼的经验;对多媒体课件的操作不够灵活,导致不小心把后面一张幻灯片提前放了出来;对时间的控制不够完美,导致教学出现了几十秒的多余时间,又让学生提

问,使教学又终点回到了起点;对板书的设计虽然比较有新意,但是当时考虑到时间,漏了“和谐画卷”这几个词,我想如果加上,也许效果会更好一些。

总之,在辛苦的过程里,我们会得到自我的提升,搞课题、上课都是一样。我想起一个朋友的话:“做一棵会思考的芦苇”吧!在过程里,我们感受着快乐!同时我也要感谢我们这个团结协作的大集体。

《我们能做点什么》教后感

2月28日,县小学语文新课程培训活动在我校举行。在这次新课程培训中,我非常荣幸的担任上公开课的任务。由于第一次在这么多老师、领导面前上课,我思想上高度紧张,心理压力很大,几乎可以用寝食难安来形容,但一定要上好这堂课是我至始至终的愿望,为此,我全身心地投入。我上的《我们能做点什么》是口语交际类课型。口语交际课是“听话、说话”的发展,与以前的听、说训练不同,“口语交际”是双向互动的,不仅要求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意识、能力和习惯。

因此,根据《新课程改革标准》的相关精神,我制定了本次“口语交际”的三个教学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

2、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3、初步了解环境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危害,懂得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为了这次“口语交际”真正能互动起来,这节课,我主要安排了三个大教学环节:

一、 情境导入

1、谈话:

说说家乡的美景。老师出示汾湖滩美丽图片,感受家乡的美。

2、从美说到丑,引入话题:

说道美中不足之处,与前面的美丽进行对比、

二、调查反馈,了解现状

1、学生交流调查到的身边环境污染的现象。让学生有话大家说。

2、重点说说水污染的严重性。由于环境污染的内容很多,我觉得对于我们家乡来说污染最严重、和我们生活又密切相关的还是水污染,我就把这方面内容作为重点。

3、假如你是那条小河你想说些什么?让学生转换角色说话。

4、想象:常此下去小河会变成什么样?

5、当那时,我们的生活会有什么不方便?

6、拍卖:如果全世界就剩老师手里这瓶水,你愿意出多少钱来买呢?

三、改善环境,我们能做点什么

1、过渡:

是不是真的要等到那时才知道水的重要呢?

引出:

从我们做起,从现在做起。

2、作为小学生我们能做些什么?

3、创设生活情境表演:

劝说身边的人也来保护环境。先师生合作表演,再由小组合作表演。

4、小组合作写一句环保宣传语。

通过执教实践,我认为本课有以下特点:

1、教学环节设计得较合理,思路还是比较清楚的,对学生说话要求采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

2、注重训练学生的“说”,让学生把话说完整,对于学生的说话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注重训练学生“听”,体现在学生互相评价这一环节,打破了单一的要求学生“说”的形式。做到了“听说结合”。

3、双向互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共同活动表演,学生学习兴趣较浓,能积极参与,形成民主和谐的气氛。

4、努力创设情境,增加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学生参与面较广。如: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懂得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并付诸行动表演怎样劝说别人。

5、鼓励合作学习,如:

通过小组合作设计环保宣传语,增强合作意识,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然而通过本节课我也看到自己在教学方面存在着一些需改进之处:

⑴ 口语交际课重在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课堂上,学生的语言表达不够规范时教师应及时纠正,进行正确的引导。应做到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对于个别口语表达能力差的同学,要多做指导。

⑵ 拍卖这一环节设计上还有所欠缺,尽管看上去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很活跃,可学生是不是真的觉得水重要才买呢?还是根本就是觉得好玩有趣才那么积极地出高价呢?这值得我好好反思,我觉得似乎后者的可能性大些,那我就没有把教学目标把握好,这是非常失败的地方。

⑶ 创设情境的手段还可以多样化,从而更好的激起学生说的需要和说的愿望。一开始当让学生交流调查到的身边环境污染情况,学生好象无话可说,说的同学也只是寥寥数语,是因为我没有很好去创设一个情境,太单调,没有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

⑷ 要注重求异思维的发展,课堂上,对学生的说话方法和其他同学不同的应及时给予鼓励,而我只是稍微做了点评价,没有好好的强调。

⑸ 其实这次口语交际可以结合本专题的综合性学习安排来进行,在适当的时机,师生共同对前一段时间学生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总结评价。比如,学生汇报身边环境污染的现象时,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请学生说一下是怎样知道这些现象的??另外,还可以更多地在“我们能做点什么”中的“我们”身上做些文章,学生想点子,可引导学生想一想平时生活中,具体应当怎么做,而不只是怎么监督别人,以培养环保意识,培养在日常生活中爱护环境的习惯。

通过这次的课改培训活动,更让我认识到新课标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只要我们在课改探索过程中理解把握新课程的精神实质,改变教学方法,落实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不断充电学习、不断思考探索、不断总结,探索一条新的教学改革之路指日可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