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和狼的故事教学设计及反思

《鹿和狼的故事》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读“狩、宠、厄、悖“4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的、相互联系的,树立保持生态平衡的意识。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鹿吗?板书“鹿”。

一提到鹿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哪些词语?(鹿就是我们心中美丽的使者);你们听过有关狼的故事吗?板书狼。狼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

是啊!提起狼,我们脑海中就会出现这些凶恶残暴的词,而在故事、童话、小说中狼更是一种最坏的形象,什么“狼心狗肺”“鬼哭狼嚎”“披着人皮的狼”等,可以说狼在我们心中就是罪恶的化身,应该毫不留情的消灭掉。

2、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一篇与狼有关的课文,板书*和*的故事,齐读课题。本课所写的故事与同学们的认识不一样,同学们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二、新授:

同学们按预习提示的要求读课文,了解一下课文主要些了什么内容?

1、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些了一件什么事?

罗斯福为了保护鹿而下令消灭狼,从而导致森林被毁,鹿群大量死亡,同学们快速浏览一遍课文,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将这个故事的?

2、让我们把心放到文章中,把1——6自然段再来读一读,边读边想哪些段落让喜欢鹿得我们感到痛快?哪些地方让你感到不是滋味?

3、谁来读读令你感到痛快的地方?

4、哪些段落让你心里感到不是滋味?谁来读一读?

心里是什么滋味?

原本葱郁的森林和可爱的鹿奏响了一曲美妙的乐章,可如今却面目全非,怎不令人痛心、遗憾。谁来读一读?

5、闭上眼睛想一想文中所描绘的情景,是幅怎样的画面,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看到那面目全非的森林了吗?看到那一只只苟延残喘的鹿了吗?

让我们亲眼目睹一下吧!

看录像。

鹿正用哀怨的眼睛看着我们,它们至死也不明白为什么杀死了狼,反倒造成了鹿死林毁的悲剧,同学们,你能告诉他们吗?来默读课文想一想。

出示:鹿(吃)狼

破坏保护

森林

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少掉任何一链,就会遭严重的灾难。

6、此时你想对罗斯福说些什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你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段落读一读吗?

7、生物界还有许多这样相互制约的例子,你们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事情?

8、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想听吗?(《塞翁失马》)

告诉大家这个故事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三、课外延伸

同学们,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请你们结合自己的理解,写一句警示人们的话。

[反思]

两天前,我接到了通知,县教研室要来我校检查工作,主要是随堂听课。我决定讲授《鹿和狼的故事》。为了准备这节课,我作了大量的案头工作,上网浏览,翻阅资料,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力求让这节课能触动学生们的心灵,达到完美。

两天后,我成竹在胸,怀着百倍的信心走进课堂(试讲)。当我把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抛给学生,得到他们热烈的回应时,我心中暗自高兴:看来我课前的功夫没有白费。同时我的信心更加充沛,学生这样的学习激情一定会继续到这节课的结束。我踌躇满志,接着问道:“造成鹿死林毁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这可是这节课的一个关键问题,我本以为教室里会小手如林,学生会畅所欲言。可事与愿违,原本沸腾的教室一下子凝固到了冰点,时间就在此定格。孩子们一脸茫然,不知所措。我不禁一怔:为什么我斟酌了半天才确定下来的问题,竟会受到学生如此的冷遇!我只好点名让几名语文成绩不错的学生来回答,可答得并不尽人意。下面的课学生听得索然无味,我的热情也大打折扣。为了让课能顺利结束,我只好一个人自编、自导、自演,牵着学生向前走。一节准备得如此“充足”的课就这样浑浑噩噩地结束了。

为什么自认为画龙点睛的问题学生反应却如此冷漠呢?我将每一个教学环节想了一遍。毫无疑问,问题出在我身上。备课时,我只站在教师的立场上想问题,为教而设计,为所谓突出重点而提问。问题没有设计在学生的“心坎上”,没有引起学生的共鸣,没有激起他们的兴趣。孔夫子说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那么什么样的问题,什么样的思路才适应学生呢?

我拾起课标,反复推敲,琢磨。“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这是《鹿和狼的故事》教学中的一个重难点。我痛定思痛,怎样使课程资源变“窄”为“宽”,变“死”为“活”?我私下里找来学生和我一起备课,了解他们喜欢怎样的提问方法,推翻了前面所有的设计,寻找着一种更新、更贴近学生的突破口。于是有了听课时的的“读完《鹿和狼的故事》后,哪些段落又让我们心里感到不是滋味?”这个问题的出炉。再上这节课的时候,它就如一枚卵石击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热情饱满,跃跃欲试,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孩子们的语言闪现着智慧的火花,整节课精彩纷呈,我倍感欣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好的教学设计激活了课堂,也给起关键作用的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应该本着一切为学生发展的理念,注重提问的开放性、合作性、民主性、过程性。教育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不断的摸索,就一定会有所成就,语文课堂也一定能焕发出新的光彩和魅力。

老师,你写错了!

今天学习课文。刚刚在黑板上板书下“越”,就有一个同学举手发言:“老师,你写错了!”

我观察了半天,没有发现错误。心想:这么个简单的字我能出什么问题呀? “老师,你把‘越’字右边写成‘成’了!”

哦?这我倒是真没注意。认真找书看了看,果然如此。若是按照以前的“急中生智”法,

一般老师们都会这样解释:“老师呀,是故意这样写的,就是要考考大家认真观察了没有。很好,这个同学发现了。”

这种做法,曾经被誉为教师“课堂机智”的一种。它可以让老师摆脱尴尬的境地,暂时蒙混过关。可是,真的就能维护老师的威信吗?不然。前不久看过一篇文章,说一位老师在被学生问倒时,不肯坦然地承认自己的无知,而总是自以为巧妙地让学生自己来寻找答案。学生们也许当时并不晓得,可是天长日久,逐渐长大的他们,未必不会洞察到,原来老师这样做,是因为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知识的匮乏。老师的不真诚,不仅仅关系到教学内容,更涉及到自己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起一种什么样的形象。学生,对你还会信任吗?如果师生间的信赖被打破,很难想象以后的教学活动如何进行,老师还靠什么来为人师表。

“谢谢博闻同学,老师今天一时疏忽,没有仔细观察就写这个生字,大家可要引以为戒呀!”

真诚的认错,或许赢得的是学生更多的喜爱与尊重。

 

第二篇:《狮子和鹿》教学反思

《狮子和鹿》教学反思

《狮子和鹿》教学反思

《狮子和鹿》这篇课文是第七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属于选读课文。所以我在处理这篇课文时,放手让孩子们去读课文,要求他们读通读懂,读出自己的感受。在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后(时间大约在5分钟),让他们去说一说自己的启示。孩子们对于一上课就“高谈阔论”的形式很感兴趣。他们自己读出的道理也令我感到惊叹。有的孩子联系了27课《陶罐和铁罐》,认为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的孩子更能进一步的点出:好看的东西不一定就会给我们带来好处,难看的东西不一定就不好。语言虽然朴实,但是他能够通过读课文触碰到文章的中心,说明个别孩子的阅读能力已经有了提高。

接着我便向孩子们提出了2个问题,引导他们理解课文内容:1、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可以简短的复述一下么?2、鹿对自己的角和腿前后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你觉得在经过这次狮口逃生后,鹿是喜欢自己的腿还是自己的角呢?孩子们基本上都能够回答上第一个问题,只是语言表达上略有长短,但对于第二个问题的的最后一问,他们出现了一边倒的情况,都认为鹿会转而喜欢腿,因为虽然腿不好看,却很实用,能够帮助鹿躲避危险。这与我备课的想法不太一样,我认为鹿在狮口逃生后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长得不漂亮的东西也有它的用处,不能因为其丑陋而否决它的一切,但也不能否定角,角的美丽我们都不能抹杀,我们应该看到两个事物的长处和短处,将长处和短处合理有效地利用起来。我并没有通过说理的方法让孩子明白要全面地去看待问题。我为他们讲了一个小故事:狮口逃生的鹿啊,来到溪边,看着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越看越生气,恨不得把那两只角给磨平。时间一天天过去,有一天,森林里召开小动物的选美比赛,好多小动物都去参加了。小鹿这时想起自己头上美丽的角来,于是就去报名参加比赛了,结果,小鹿因为有着像珊瑚一样美丽的角而赢得了比赛。那你说,这时候鹿又喜欢什么呢?孩子们开始明白了之前想问题的片面,了解了物各有所长、所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还懂得了不要光图事物美丽的外表,更要讲实用。

这次课堂,我认为教学上还存在很多不足:1、遗忘了让他们展示朗读的环节,与我备课时的教学设计不符。今后还需充分备课,上课掌控课堂的能力还需提高。2、当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时,作为老师,应该引导其往正确方向上作答,或者鼓励他再想想,而不是直接否定掉他们的答案。下次我在教学上,会严格把握自己的教学语言。殊不知老师的一句话会对孩子产生莫大的影响,今后我将谨慎言行。3、板书的水平还需提高。在休寒假时,我会努力多练,增加实践,争取让自己的粉笔字有所提高。

教学水平的提高非一朝一夕,我会努力做到完成每一次教学任务后就进行反思,针

对本班孩子的实际情况不断琢磨,争取找出适合孩子们的方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