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反思

对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反思

陈如东

临洮县窑店学区 730532

【摘要】让中小学生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塑造他们的美好灵魂,培养德才兼备合格的接班人,是我们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都应该关心和重视的一个重大问题。

【关键词】中小学生;德育教育;思考

一、相信学生,信任学生

教师只有相信学生,信任学生,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同时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产生积极向上、进取的动力。教师应因势利导提出合理的、严格的、明确的要求,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送给老师的心灵鸡汤》一书中郑老师以笔友的身份梳理女同学青春期情感的波动,助她顺利完成学业,考上大学;李老师把全班最低分宣布为满分,让学生明白科学的求真精神和诚实做人的可贵品质;梅子老师用对一朵栀子花的真切地赞美,师生间会意的沟通,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卡尔森老师更是用最大宽容和睿智的教育手段拨乱反正。师爱无痕,它如涓涓细流,默默地润泽学生的心田??这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无不体现教师相信学生,信任学生的博大心怀,因此教师只要有了涓涓细流般的爱,博大的宽容心,就会使我们的教育得心应手。

二、树立榜样,为人师表

1、严明纪律,以身作则

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从开学的第一天起,就要向学生阐明学校的各项制度,发挥集体的智慧,制定班级公约,要求每一位学生一定要遵规守纪,教师也要做出相应的承诺,师生相互监督。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要求学生六点半到校,我便在六点二十在教室门口等,时间一长学生就会自然而然按时起床到校。做班主任十几年,我从未缺席过一个早操,迟到过一节课。晚自习,我时常到教室督促,身教胜于言教,学生逐渐克服了懒散的习惯,养成了按时到校,遵守校规校纪的良好习惯。

2、情感沟通,润物细无声

第一、发现问题,积极诱导

俗话说:“体育不好出废品,智育不好出次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德育的重要作用。我有一个学生叫马有斌,父亲去世了,他母亲又给他找了一个继父,但他对这个继父没有好感,所以动不动就对他母亲发火,有时还在课堂上捣乱,经常与任课老师发生冲突。我知道,这是他的生活环境所造成的。作为班主任的我采用了“感情战术”,给他讲道理,让他从平时、从小处体会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经过多次反复,他觉得我说的有道理,渐渐改掉了这些坏毛病,和母亲、继父的关系好了起来。我抓住这个机会,因势利导,与他交谈,讲了许多古人孝敬父母的例子。有位哲人说“表扬是最方便、最廉价、最有效的奖品”,我一旦发现他有一丁点儿闪光之处就及时表扬。在家长的密切配合下,马有斌以560分的成绩考上了四川铁路学校。

第二、真诚关爱每一个学生

关爱,是情感激励的首要因素,教师应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对待学生的困难,尽力帮助。真诚的关爱、体贴他们,这样使学生感受老师的亲情,人间的温暖。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本着这样一个宗旨去对待每个学生:主动找他们谈心,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和看法,了解他们的衣食、住行,与他们架起相互信赖的“心桥”,久而久之,学生有什么话、有什么事都能向我述说。他们觉得学校就是自己的家,老师就象自己的“父母”。

第三、正确对待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

教师也不是万能的,在工作中也会有犯错的时候,这时教师应当勇于承认错误,不要怕丢人,丢面子。有一次,我批评一个学生,他顶撞我,我就骂了他一句“你太不像话了,跟×一样??”,过后我对此事也就不闻不问,没想到的是,这个学生处处和我作对,我意识到了我的错误和问题的严重性。高尔基说“走真正诚实的生活道路,必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于是,我主动找他谈话,向他承认了自己言辞过激、方法不当的错误,并请求他原谅。他开始是漫不经心的听我说,后来竟簌簌地掉下泪来。沉默了一会,他才说:“我知道自己错了,但你不能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那样骂我,我受不了,在家里父母从没这样骂过我。”听了他的话,我由衷地说:“老师也是人,也有犯错的时候,请你谅解??”。由此,我得到启示,一定要培养学生敢于承认错误,知错就改的品格,特别是承受挫折的能力。从此以后,我利用上课时间,向全班同学检讨工作中的失误,然后鼓励学生用校规校纪约束自己,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这种方法很灵,使很多爱面子的同学,都学会了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并及时得到了矫正。

第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当今的学生,他们的思想活跃、个性鲜明、敢说敢做、喜欢表现自己、上进心强。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班上建立“班级小组评比制度”,面向全体学生,针对“重点”学生易出现的问题而制定评比制度。评比项目由班委会组织各小组组长共商讨制订,并在班会课上讨论通过。评比需要一批认真负责的积极分子,每个人负责一个小项目,每周评选优秀组和优秀组长,并给予小小的奖励。这样的活动,强化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经过一段时间的监督和管理,学生自然而然就形成维护集体的意识,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多给学生反思的时间

1、多给学生一些解释的时间

无论学生犯了什么错误,教师都应让他讲话,千万不能堵住学生的嘴。我认为师生所受的教育不同,认识能力也不一样,对于某个错误的认识,教师已洞察昭然,学生尚在朦胧之中。对犯了错误的学生教师一看见就训斥,他们必然会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会酿成“随你批,听你骂,大小错误不认帐”的逆反心理。这样,他们的错误思想或行为非但得不到及时纠正,反而会给教师带来教育上的负效应。

为了避免这一点,我们要对犯了错误的学生,坚持不堵嘴,不塞言,尽量做到广开言路,引发讲话。让犯错误的学生说明情况,作些解释,教师施教的针对性、可行性就强些,随意性、盲目性少些,施教的情境会畅通宽松,效果也较好些。

2、多给学生一些反思的时间

有些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由于自我意识较强,对教师的教育常常是貌恭而心不服,坚持自己的错误观点。对于这样的学生,应该多给一点时间,让他们反思。在反思中,跟他们谈心,沟通情感,增加共识。如果思想工作过于急促,结果是“欲速则不达”。在思想教育中,多给一些时间。让学生讲话,允许学生争辩,留给学生反思的时间,等待学生的自我实践,这既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也体现灵魂塑造工程的特点。多给学生一些时间,有利于学

生的思想转化和飞跃、是思想教育工作的必需。

总之,中小学阶段,是人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阶段,也是塑造健康人格,培养良好道德修养,形成良好道德品行的重要时期。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学校,不仅仅要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还是育人。在实施教育的时候,一定要德育和智育并举,力争为社会培养更多全面发展,德育双馨的优秀人才。

陈如东,男,生于19xx年12月15日,19xx年6月毕业于临洮师范,本科学历。在临洮县窑店学区工作并担任督学。19xx年获“教坛新秀”称号,1998、19xx年获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称号。20xx年被临洮县教育局评为学科带头人。20xx年获定西市骨干教师称号。在语文教学方面颇有研究,19xx年《卡片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发表于《甘肃高师学报》,20xx年《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在《教师报》举办的全国优秀教师教学论文大赛中获一等奖。20xx年《语文教学中如何评价学生》获定西市教师论文大赛二等奖,20xx年《辨析病句十留意》发表于《甘肃教育督导》,20xx年主持并参加定西市教育科学重点规划课题《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研究,正准备结题。通讯地址:临洮县窑店学区,邮编:730532,电话:189xxxxxxxx.

 

第二篇: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德育工作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德育工作

教科院1001班 吴征炳2010105010155

【摘要】在我们身边或许有这么一类群体,父母为了改善经济状况,留下孩子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可能有部分人也是这类群一员。随着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严峻时,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尤其是教育问题,而在教育问题中,儿童的道德教育也是主要部分,那么如何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影响留守儿童德育开展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德育工作 原因 对策

正文

自19xx年党的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政策,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改变经济状况选择进城打工,给后代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条件,但是局限于自身的经济能力以及地方政策,不得不留下年幼的孩子交由祖辈照顾,由于隔代教育,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厌学、逃学,偏远地区的农村贫苦生活也让儿童无所适从,一类显得孤独自闭,沉默寡言;一类则显得脾气暴躁、叛逆。最近几年,各种媒体报道的留守儿童犯罪的事件越来越频繁,如何让留守儿童的道德心理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德育工作尤为的重要他提出。关于何时是德育的最佳时期,德育中有过分歧,卢梭的观点认为“教育虽然以培养有道德的人为目的,但在感官和理性尚未充分发展之前,不必急于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在他们纯洁的心灵中强加任何东西”。在他看来,青春期来临之前道德教育是没有必要的,只在青春期阶段才有必要实施道德教育,童年期的感官发展和少年期的智力开发充分的话,青春期的道德教育就水到渠成。但是在心理学看来并不是这样,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儿童时期是道德塑造的最佳时期,他对此做出研究经过仔细分析。他说假如把17岁时所达到的普通智力水平看做100%,那么从出生到4岁,就获得50%的智力;从4岁到8岁又能获得30%的智力;而余下的20%的智力则是在8岁~17岁这个时期获得的。尽管人们对布卢姆的这个假设还有争议,但是对从出生到8岁这一时期是人的智力发展最快时期的论点,看法都是一致的。他们认为婴幼儿期、童年期最容易接受外界刺激,最容易形成大脑神经联系。我国儿童心理学工作者也认为:4岁前,是儿童发展形象视觉和口语语音的最佳期;5岁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期;5岁~6岁是丰富

口语词汇的最佳期;7岁是儿童品德形成的最佳期。如果在这些关键期里能对儿童进行及时的教育和培养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他们的父母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孩子却得不到公正公平的待遇,很多农村孩子丧失了受教育机会,为了培养好留守儿童,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保护留守儿童的法规和政策。社会各界团体也纷纷投入到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中。但是,目前留守儿童的德育工作仍然没能得到很好的实施,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政策的贯彻落实不够:伴随着农村人口不断的向城市流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德育问题更为突出。为了促进留守儿童的发展,中央和地方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法规和政策。关于农民工地位与权益保护,20xx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指出,农名工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尊重和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消除对农名进城务工的歧视性规定和体制性障碍,使他们和城市职工享有同等的权利,输出地政府要解决好农民工托留在农村子女的教育问题”。但是,政策的实施存在一个“上行下效”的问题,这些政策并没有得到贯彻执行,一些地区实施地方保护政策或者各地执行力不够,部分地区农名工子女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例如农村户口的儿童不能到县城读书,假使让孩子从小都得不到公正的待遇,如何让孩子培养公正心理?政府的执行力是政策实施的保障,假如没能得到贯彻落实,那么政策就变成了一纸空文。

二、教师和社会的观念有失公平:道德培养无疑在学生时期培养最佳,教师在德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德育中关于道德是否可教时提到,美德可以通过榜样示范和批判性指导下的训练来教。学校生活是学生从家庭生活过渡到社会生活中的最合适的中介,我们青少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学校生活在青少年心里留下了很深的烙印。部分老师因为态度情感价值观有问题,不能公平的看待每一个学生,对留守儿童抱着忽视甚至是厌恶的态度,在某一个县城,农村来的留守儿童被安排在了随后靠近垃圾桶的角落,试想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能让孩子的心里沿着正常的方向走。老师在道德教育中起着榜样示范性作用,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可以说是一辈子的,老师的一言一行也在影响着学生的态度情感

价值观。当老师的不良行为在学生心中产生影响时,学生的价值观也在潜移默化中走向极端,冷漠淡然,没有同情心和公平心,甚至有强烈的抵触心理。例如汶川地震时那位“范跑跑”老师在地震来临时不顾学生的安危,只是寻求自己的利益,这如何能将好的道德素质流传给学生?加强老师的道德观念,发挥好示范作用,这也是当今学校存在的一大问题,如何加强老师的德育观念,积极引导留守儿童的心理,目前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三、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呵护:毫无疑问,真正直接影响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发展的还是家庭因素,家庭是为了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的,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里发展异常,让很多农村的留守儿童变得冷漠无情,甚至已经淡忘了父母的模样。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孩子交由爷爷奶奶照顾,相当一部分农村老人的文化素质较低,产生了隔代教育,很多爷爷奶奶都是宠着孩子惯着孩子,让很多留守儿童变得自私、嚣张跋扈。一个家庭的不完整,缺乏亲情的温暖,都不能让孩子产生安全感,接踵而来的是孩子对这个社会的不信任,如果对这个社会都不信任了,如何有强烈的社会道德意识?他们的父母外出打工,留下年幼的他们是为了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可是钱挣到了,但是影响了后代的正常发展,可以说是得不偿失吧??看着留守儿童的图片不禁感觉心酸,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大家庭,可是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低,还有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地区发展不一样,尤其是内陆偏远的山区情况更加糟糕,有的家庭就只有孩子和爷爷奶奶。最近出现的那一起事件,让我们在哀痛的同时也在深刻的反思。年幼的小女孩陪着奶奶的尸体睡了10多天,竟然没有人发觉,让年幼的心灵便承受如此感觉,家庭的温暖她丝毫感觉不到,我想道德更是无从谈起吧。

四、孩子自身的心理消极:接触过很多的留守儿童,发现他们大多数心里都有很大的自卑感和冷漠情绪,部分儿童自私暴躁,常常为了一点小事动手打闹。我们同村有一个爸爸妈妈在深圳工作了5年了,但是只有每年过年回家一次,每次当爸爸妈妈回家时他都哇哇大哭,对父母竟然是那样的陌生,紧紧的依偎在奶奶的怀里,问他记得爸妈的模样时他只是低头不语,问他想不想他的爸妈,他很干脆的摇摇头。他说想了也没用还不如不想,性格变得很孤僻,很暴躁,不让任

何人碰他东西。当一个孩子的心里被冷漠充斥时,这个社会是悲哀的。都说孩子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是出生的太阳。那么这种心理的产生只能说是花朵的疾病,为太阳蒙上了一层雾。当孩子不再天真,当孩子不再纯洁,早早的牢牢的被冷漠所绑住,那么道德如何发展呢?

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德育工作在农村留守儿童中的开展,针对上述提出的问题,我觉得首先应该明白一点,什么是德育,德育的本质是什么?其次如何才能将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工作有效的开展下去是我们主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我提出了一些浅薄的意见,仅供参考。

首先,我们政策的执行要能够彻底、完善,迅速,政府作为一个人民权利的形式机构,就应该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不是为了贪图业绩而欺上瞒下,纸上谈兵,要切切实实的去实现广大人民的利益,就留守儿童德育工作来说,政府应该加强执行力,贯彻落实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让孩子能在一个公平正义的环境下健康成长,这样才对得起为这个社会做出贡献的农民工。其次取消一些地方的保护主义,打破政策壁垒,让孩子真正感觉到公平正义,让孩子从小就培养一个良好的道德品质。真正能够很好解决这些问题,我觉得政府应该帮助农名工自主创业,就地转化劳动力,不仅解决了日趋紧张的就业压力,同时可以让更多的父母有精力和时间去陪伴孩子,黄石西塞山政府为了缓解就业压力,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积极帮助农名工自主创业,已取得显著成效。

其次对于老师而言,首先要端正自己的观念,对任何学生要公平对待,而且对留守儿童学生格外的照顾,帮助他们解决心里问题,起着良好的带头示范作用,而不是自私、虚伪、势力。身为学生的引导者就应该时刻的约束自己,“吾日三省吾身,为人某而不忠”,当老师真正的做好了榜样者的角色时,你会发现你的这种道德素养对学生已经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道德品质也随之向好的方向转变。德育可不可教毋庸置疑,如何去教才是重点,这对新时期的老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学校也应该加强师德的教育,定期让老师开展学习,积极的吸取学生们的反馈,对思想有问题的老师进行教育。

对于家庭因素以及孩子自身而言,作为父母应多位孩子着想,能够就近工

作的尽量就尽量多陪伴孩子,钱,人这一生是挣不完的,可是孩子的发展就在那么几年最为重要。一个温暖的家庭,才能给予孩子真正的幸福。作为留守儿童首先我们应该摆正心态,不应该感到自卑,我们应该为父母感到骄傲,而且我们可以做的比别人更优秀,人的命运把握在自己手里,不管怎样,我们的道德不能沦丧,虽然我们没有条件,但是我们问心无愧,因为道德始终留在心中!愿所有的农村留守儿童都能够健康成长,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而不是在迷茫中丧失了道德,沦为社会的淘汰品。

结束语:德育工作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占据重要部分,如何利用课堂知识去解决该问题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也是一个政府一个家庭,乃至一个社会应该思考的问题,当我们真正的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问题时,这个社会才会有希望,让更多的孩子沐浴在公平和谐的阳光下。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工作,我们还在路上!

参考文献

1、黄向阳,《德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道仁,《现代德育研究》(东方出版中心)

3、百度文库/20070904/n251893714.s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