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热与温度苏科版小学科学教案

冷热与温度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 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

● 能够收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过程中的温度下降规律。

2、知识与技能

● 知道温度的概念;

● 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体会到科学探究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

2、难点: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降温过程,发现温度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冷水、热水、烧杯(或一次性塑料杯)、温度计、铁架台。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建立温度的概念

出示一杯冷水、一杯温水和一杯热水。

演示:将两手的食指分别插入冷水杯和热水杯,5秒钟后,再同时插入温水杯。 要求体会:两个手指的感觉一样吗?

学生分组进行体验,小组交流体会。

二、形成温度概念

全班交流,感受到:光凭自己的感觉不能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讲解: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计可以准确的测定出物体的温度。

三、学习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学生尝试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同时思考:如何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在测量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交流:测量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

(1)液泡浸在水中,不碰杯壁;

(2)液注变化稳定后观察温度;

(3)观察温度要水平观察;

(4)学习读出温度计的度数。

(教师可以适当创设一些错误情景,认学生分析。)

利用温度计测量三杯水的温度(先测冷水,再测温水、最后测热水)。

四、预测水的温度变化提问:热水放的时间长了会怎样?如果隔相同的时间测量一次热水的温度,你认为热水变凉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温度的下降会有规律吗?如果有规律,可能是什么样的规律?

五、制定热水变凉的研究计划 讨论:怎么才能做好这个实验?

在讨论中明确学生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需要哪些材料:(温度计、铁架台、杯子、热水、记录纸、手表)

(2)需要观察什么?记录什么?

(3)怎样记录?从什么时候开始记?隔多长时间记录?

(4)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任务是什么?(拿温度计、读数、计时、记录各有分工,每人都要找到自己的角色) 合作学习是科学探究的常用学习方法,每个组员都要承担各自的角色,小组中每个人都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个体作用。

六、小组研究,收集数据,学生取热水和记录表;

学生进行测量并记录,教师注意巡视。

七、作热水变凉的曲线图,并学习分析数据

1、选择一组记录表,讲述:记录表有时不能很明显的看出变化规律,我们可以用一条曲线图来表示温度的变化,这样的图就叫做曲线图。

2、讲解曲线图的作法。

横轴表示时间,竖轴表示温度,教师示范作出曲线图。

①描点;②连线。

3、学生作曲线图。

1)学生根据各自的表格作出曲线图。

2)分析曲线图,研究温度变化的规律。

3)讨论:温度是怎样变化的?

4、把各组的曲线图贴在黑板上,作下面的比较:

1)刚开始的温度一样吗?最后的温度一样吗?

2)从曲线变化,你可以看出什么规律?

3)各组的曲线的弯度一样吗?造成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

5、小结发现:

1)温度是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

2)温度下降呈现先快后慢的规律。

〖板书设计〗

1、冷热与温度

温度——温度计

温度逐渐下降,由快到慢。

 

第二篇:大桥小学-朱波《冷热与温度》科学教案

冷热与温度

教材分析:

《冷热与温度》一课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冷和热》里的第一课,本课主要安排了三个活动,一是让学生 建立温度的概念;二是学会测量水温;三是探究热水降温规律。 教学目标:

1.学会连续测量一杯水的温度的方法;自己能够收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过程中的温度下降规律。

2.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教学准备:烧杯、热水、温水、冷水、温度计、秒表、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感觉物体的冷热

1.师: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杯冷水、一杯温水和一杯热水,先将两手的食指分别插入冷水和热水中。5秒后,再同时插入温水中,两个手指的感觉一样吗?每个小组成员听从小组长的安排,每个同学都试一试。

2.学生试验并交流。

3.师:人们通过手眼等身体器官能感觉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冷热与温度。板书课题:冷热与温度

评:让每个学生都进行试验,每个学生都能说说自己的感觉,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二、测量水温

1.师:光凭自己的感觉能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吗?不能,那么怎样才能准确地来进行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呢?温度计可以准确地测出物体的温度。

2.测量前面三杯水的温度

师: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呢?教师出示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边讲解边示范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

小组合作分工测量三杯水的温度并记录。

3.交流测量结果。

三、再现“热水变凉”的降温现象。

1.师出示一杯准备的热水,师述:老师想知道这杯水的温度,谁愿意来帮老师来测一测水的温度?

2.指名一位学生测量水的温度,教师提醒使用温度计的正确方法。

3.再请两位学生上台依次测量水的温度。教师相机板书出三位学生测得的水温。

4.师:比较三位学生测得的水温结果,你有什么思考和发现?如果继续测量会出现什么现象?(这儿鼓励学生说出各自的思考和发现。)

评:三位学生依次测同一杯水的温度很自然地会发现水温下降了,再推测下去水温一定会继续下降。课上再现学生再现司空见惯的日常现象,激发了探究兴趣。学生一定会有不少的发现或者能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来。这样的设计水到渠成,测水温的活动又是对温度计使用技能的复习巩固,乃是一箭双雕。

四、猜测“热水变凉”的降温规律。

1.师:如果每次测量间隔的时间相同,温度的下降有规律吗?如果有规律,可能是什么样的规律呢?

2.学生小组合作,猜想“热水变凉”的降温情况,并要求各组做好记录。

学生的猜想估计有这样两种可能:一种是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变化有规律;(温度变化先快后慢,温度变化先慢后快,温度变化速度均匀)另一种可能是温度变化没有规律。

3.班级交流各小组猜想情况。

评:这样的猜想过程老师要体现出极大的耐性,切不可操之过急、蜻蜓点水,要让学生充分“说”和“议”。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每一种猜想,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猜想,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擦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五、研究“热水变凉”的降温规律

1.师:怎样才能证明你们的猜想是对的,还是错的呢?看来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实验。

2.小组讨论,制定实验计划。(引导学生参照教材中的“热水降温记录表”,各组在讨论的过程中设计好记录表格。)

3.班级交流,明确注意事项:

①实验所需材料有温度计、杯子、热水、记录纸、秒表;

②第一次测量数据为0分钟时的温度,以后每隔2分钟测量一次; ③正确使用温度计,读数要准确;

④小组成员拿温度计、读数、计时、记录要分工明确。

评:这样的实验活动合作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每个小组成员都要承担起各自的角色,力求人人动手、个个参与,以最大限度发挥个体的作用,集体的力量才能得以充分显现。指导温度计的使用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测量的准确与否关系到接下来数据的分析和曲线图的绘制,教师的指导不可少。另外,10分钟的连续观察测量,要搜集六个数据,对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一个考验和培养。

六、绘制“热水变凉”的降温折线统计图。

1.师:实验不仅仅是为了取得数据,更重要的是分析整理数据,并从中得出结论。大家从这六个数据发现了什么?

2.师: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温度的变化。

(教师给各组分发“热水降温折线统计图”的表格,讲解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一是根据测量数据描点,二是把描得的各点用线连接起来。)

3.学生根据各自测得的数据在表格中绘制“热水降温折线统计图”。

小组分析记录表和曲线图,讨论温度的变化规律,并与原先的猜想进行比较。

班级交流各组的发现:温度的变化是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逐步下降的,温度下降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评:小学四年级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有一定的困难。在这一活动环节上,教师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对折线统计图的绘制和分析,教师要“扶”得多,对各自的交流讨论“放”开让学生说。

七、后续研究。

师:如果我们继续测量下去,温度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课后研究)

评: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再测量下去水的温度肯定不会一直降下去,最后的温度接近于室内的气温便达到“热平衡”。后

续研究主要是激发学生去思考和争论。相信有了以上学生的亲身经历的研究活动,学生的思维会更加开阔,课后研究的兴趣会更大。我想如果这样的目的达到了,这就是一堂成功的科学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