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统计》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数学 第三单元、统计 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的“统计”这一单元里,安排的“简单的数据分析”这一小节,除了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的统计知识(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之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目的,就是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推断本单元主要是通过这样一个素材作载体,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再一次经历统计的全过程,更好的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是让学生认识统计图的另外一种形式横向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并作出合理分析和预测,培养学生利用统计方法推测和预见未来的意识。在新课开始之前,我一直在想,应该找到一个学生们生活中熟悉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课前小研究,于是,我选择了同学们每天要做的“吃早餐”作为调查对象,一来,让学生亲身体验调查收集数据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和孩子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相信孩子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必然有所想所思,这样,孩子们在读了图表后,也能进行相关的决策。

我觉得我后面设计的判断用那种统计图表示学生所喜欢的体育项目这道题,在此处,显得有点多余,还好,学生在说的时候,都持有不同的意见,也听到了不同的同学不同的声音。在小动物比赛跑这道题上,学生们在回答时,对于图上提供的数据,能想到很多,这也算是学生对数据进行的一种充分的分析和思考吧。孩子们闪现了很

多知识的灵光:如鸵鸟比较有耐力,善与长跑,猎豹动作迅猛,但是耐力不强,不太善与长跑,善与短跑。。。。。

纵观全课,我觉得条例还算是比较清晰,也能看到孩子们在课堂上的所思所想,但是,学生过于沉稳,气氛不够活跃,教学设计,也不够严密,比如对教材的解读和把握还不够完美,以后还需在活跃课堂气氛方面多下功夫。

 

第二篇: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本文由qhswsh贡献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位置与方向 教后反思 学生早已积累了有关位置知识的感性经验, 能通过一些条件确定物体 的位置。本节课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课,喜欢并学好这节课知识十分重 要。在学生对定向运动有了了解之后,再进行例 1 的教学就非常轻松 了。在解决确定物体的位置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当出现学生在描述物 我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 体位置时只根据方向或距离其中一个条件时, 论怎样说才能更准确呢?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 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具 体的情景中发现、探索,进行实际操作,才能掌握这方面知识。 我 认为为学生创设实际活动的情境,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认识方向 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 结合实际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由具体形象 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时期, 此时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 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 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而东、 南、 西、北等方位概念又是那样的抽象。因此,在教学时,我创设了大量 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掌握所学知识。例如:例 1 的教 学, 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在的位置说一说自己面对的是哪个方向? (因为我们的教室是东、西向的,学生背面刚好是东面。又刚好是早 上,学生很容易联系生活经验想起自己后面是“东”。 )“你的后面、左 面、右面又是什么方向呢?”我还来不及介绍,孩子们已不由自主地 想起儿歌“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此时的我已无需多言……随后组织孩子们改变面对的方 向,确定其余方向。整堂课学生是在的活动中理解、掌握所学知识。 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 如:例 5 的教学,我组织学生“当导游”,让学生在“导游”的角色中学 会看有八个方向的路线图, 能够根据路线图向自己的“游客”描述行走 的路线。在这样的活动中学习,学生兴趣盎然,学习效果极佳。要实 现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别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 间观念。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 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他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 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结合上述教学目标,反思

如下: 1、个人觉得本单元难点是在实际情境中辨别八个方位,至少应让学 生掌握校园内部、学校与周围建筑物的位置关系。为了攻克难点,需 要大量的感性支柱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在课上,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 叙述, 学校在我家的……, 如: 我家在学校的……; 礼堂在学校的……、 教师办公室在学校的…… 2、在描述行走路线的教学中,一开始,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吃力。不 能很快辨别出方向,并加以描述,为了实现顺利过渡,我让学生在路 线题的八个方向上先标出方向,再用语言描述,这样学生的学习难度降低了很多,比较容易接受和过渡。 3、教学中的不足:①对课本 8 页做一做重视不够。这题目提到生活 中什么时候用到方位知识?举例中的知识点一带而过,没有讲解,学 生没注意,也不理解。所以在单元测试中,失分很多。 另外, 怎么样在现实情境中辨认方向, 我没有准备实物教具, 比如“指 南针”,结果后来发现学生糊里糊涂,后来又用了一节课去补习,这 样教学失去了实效性。 以上,就是我对第一单元教学的反思,总体来说,就是要在课前做好 充分的准备,包括对教材教参的钻研,实物教具的准备等等方向。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本单元有承上启下的作用:1、他是在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 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2、它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处罚,学 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主要内容有: 口算除法、笔算除法。在教学中发现两个教学安排上的特点:1、本 单元的例题与习题,真实、自然的体现了除法产生于解决一个个具体 问题中。2、教材逻辑地设计了一个个拾级而上的台阶,使学生充分 利用已有的知识很经验、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动获取所学的 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 1、 运用已知,探求新知。 以动手操作为手段,以探究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和计算顺序为线索, 以达到自主理解算理为核心。如:教学“42÷ 2”时,引导学生运用操 作的方法和口算方法进行计算, 并借助这两种方法自行探究笔算除法中每一步的计算含义,从而掌握新的知识,“商中间或末尾有 0 的除 法”是这个单元的例 7。在此之前,学生对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的方法、 格式都比较熟悉了。 所以在教学中, 我主要让学生采用尝试、 探究、讨论的方法自己学习计算方法,通过交流、讨论明白当除到被 除数的某一位上不够商 1 就商 0。同时在用竖式书写时,这个过程可 以省略。 力图继续渗透可以利用旧知学新知的迁移能力, 培养学生“会 学”的能力。 2、 勤于思

考,有效学习。 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的本质特点,是数学学习的本质特征。在教 学中我注重将思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将操作、观察、叙述、思考有 机的结合,让学生在操作、观察、叙述中思考,在思考 中体验、领 悟。教师在适当的时间仅仅在关键处给予点拨:说说,“5”为什么写 在商的十位上?“算式中 6 减 4 余 2,这个 2 表示什么?接下去该怎 么计算?”“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区别与联系?”……..从而促进学 生思考,提高学习的效率。 3、 合理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体会数学在生活中 作用。 课标实验教材的特点尽量使所学的数学知识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 使 学生觉得所学的知识就在身边,很有用,但有些数学知识点并不河南 容易“生活化”。所以就需要教师创设一个生活的情境。教材中创设的 情境是一个蔬菜批发市场,学生对蔬菜批发市场的情境并不是很熟 悉,但对自己喜欢吃的蔬菜非常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一个问题:“这些蔬菜你都喜欢吗?”使学生较快地进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学 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自然引入新课。 统计 三年级下册的“统计”这一单元里,安排的“简单的数据分析”这一小 节,除了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的统计知识(了解不同形式的 条形统计图)之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目的,就是结合实际问题, 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作出合理的推断本单 元主要是通过这样一个素材作载体, 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 起,使学生再一次经历统计的全过程,更好的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 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的内容, 是让学 生认识统计图的另外一种形式横向统计图, 并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 问题并作出合理分析和预测, 培养学生利用统计方法推测和预见未来 的意识。在新课开始之前,我一直在想,应该找到一个学生们生活中 熟悉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课前小研究,于是,我选择了同学们每天 要做的“吃早餐”作为调查对象,一来,让学生亲身体验调查收集数据 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和孩子们生 活息息相关的事情,相信孩子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必然有所想所思, 这样,孩子们在读了图表后,也能进行相关的决策。 我觉得我后面设计的判断用那种统计图表示学生所喜欢的体育项目 这道题,在此处,显得有点多余,还好,学生在说的时候,都持有不 同的意见,也听到了不同的同学不同的声音。在小动物比赛跑这道题

上,学生们在回答时,对于图上提供的数据,能想到很多,这也算是 学生对数据进行的一种充分的分析和思考吧。 孩子们闪现了很多知识 的灵光:如鸵鸟比较有耐力,善与长跑,猎豹动作迅猛,但是耐力不 强,不太善与长跑,善与短跑…… 。。 纵观全课,我觉得条例还算是比较清晰,也能看到孩子们在课堂上的 所思所想,但是,学生过于沉稳,气氛不够活跃,教学设计,也不够 严密,比如对教材的解读和把握还不够完美,以后还需在活跃课堂气 氛方面多下功夫。 教学反思:年、月、日这一单元是在学习了时、分、秒的基础上。本 课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大月、 小月和二月, 掌握平年、 闰年。 年、 月、日的相关知识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的,所以,在教 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从生活中挖掘可以为学习所用 的素材供应学生学习, 并让学生在实际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的过程中 去理解、内化知识。 在备课方面,我力争做到以下几点:一、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 》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 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 中,几乎天天接触年、月、日的有关知识,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知识 积累。但需要关注的是,不同的学生在这方面的积累是有差异的。而 且,学生关于年、月、日的知识应该也是非系统的,模糊的、甚至也 可能有错误的理解,但是都为他们学习年、月、日打下了基础。因此 在本节课的设计时,我首先安排给学生送礼物(年历) ,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让同学们交流自己了解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激 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进一步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奠定 基础。 二、 尊重学生的独立思想。 爱因斯坦说过, 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 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谁缺乏这种情感,他就丧失了 在心灵的神圣的颤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 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本节课,我首 先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事实材料(不同年份的年历卡片) ,让学生通 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去发现知识;让学生通过交流与合作,产生思 维的碰撞,去深化理解知识,接着,我安排让学生创作记忆大小月的 方法,像数学家一样发现了用拳头记忆的方法,他们经历了再创造的 过程。我还安排了小游戏,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记忆大小 月的信心。 三、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运用数学知识和 方法解决日常生活

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在教 学中就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现实生活的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 识生活化,”大胆地打开门窗,让现实生活的“灿烂阳光”照亮我们的 数学课堂,让数学学习活动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更加贴近生活,使 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是从生活中走来,在生活中发展,为生活 而服务的,从而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 心,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生活现象,去解决可能 遇到的实际问题。在最后我安排了一些实际生活中,与年月日有关的练习题,让学生体 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 生,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推到自主学习的舞台上,使他们真 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只 有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喜爱、不愿下课的课堂,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 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 制作年历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将实践活动做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孩 子们爱上活动课,通过制作年历活动的实践活动,学生进一步巩固年 月日的有关知识, 加深对所学习的知识的理解。 学生知道年历的结构, 会看年历,初步掌握制作方法,会用简单的推理的方法制作年历,在 活动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能力。活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 系生活,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通过实践活动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促进学生学以致用。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 这部分的学习内容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 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 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两位数乘两 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 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 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 数的乘法问题, 奠定了基础。 因此在计算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本课的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和体验上 要达到以下几点: 1、在实际情景里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 正确熟练地计算。 2、在探究算法中,让学生与他人交流,享受独立思考后发表自己见 解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 3、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 树立应用数学意识。 4、让学生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 对数学的理解和学

好数学的信心。 本课的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关键:在于学生能掌 握好乘的顺序以及两个积的数位。 新课程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 有挑战性的。学习计算的教学,首先要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 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 、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 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生 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 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 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 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 于是 我根据学生特点,在导入部分主要借鉴了孙老师的做法:我在课堂开 始就从学校购新书入手,再现了学生熟悉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把计算设置在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之中,激活了学生原 有的知识与经验,使学生愿意去主动探索知识。 同学们,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 学校的图书馆要为大家添置一批新书, 要求我们老师先去书店看看,选些同学们都比较喜欢的图书。老师在 上个周末就去了一趟书店,选了一些书目。现在想请我们三 1 班的同 学来帮老师一起来选一选,好吗?出示 3 套书《脑筋急转弯》 (一套 24 本, 每本 12 元) 《唐诗宋词》一套12本, ( 每本13元 《上下五千年》 (一套 11 本,每本 22 元) ,由学生选出最受欢迎的书,从 而引出本堂课的数学问题 24×12,让学生以探究、活跃、高昂的精神 状态参与学习过程。从课堂反馈来看,效果较好。当然,在课堂中也 有不足之处,由于我在此环节中花了较多时间让学生说说喜欢的理 由,影响了后面的教学进度,需要以后改进。此外,我在创设此情境 时如果出示的是直观的书或把书面拍出做在课件上,这样更直观、形 象,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绪。 由于这是一堂计算课,因此非常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使学生 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法则及算理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计算能 力,并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工整的良好学习习惯。练习是一种有 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活动。有目的性的练习就是要教师在设 计安排练习题时,要悉心钻研教材,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安排。也 就是说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必须明确每一道题的练习意义, 确保一步一 个脚印,步步到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练习的优化。同时作业也 要注意层次性,教师在编排练习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

差异,不能搞“一刀切”和“齐步走”。避免差生吃不好,优生吃不饱。努力做到编 排练习深浅适宜,分量适当,搭配合理,使学生在自己临近的思维发 展区得到充分发展。 三年级数学《面积》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该单元的第一节课, 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 征及初步掌握它们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部分内容也 是学习和探索其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重要基础。 为了让学生更 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教材安排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结合 具体实例,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实践 操作,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 在教学中, 我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例,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出面积的含义,知道物体的面积有大小,并会运用 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面积的大小。 在整堂课中,我的课件做的比较多,因为我认为,三年级的学生年龄 还小,理解能力也不是太好,老师说的再多,也无济于事,但他们的 形象思维还是挺不错的, 所以让学生在观察老师演示课件的过程中理 解什么是面积,学生虽然说的不是太准确,但我知道,他们已经理解 其中的含义了。 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积极性很高,运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图形 的面积,简便而又准确。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备这节课,自己总觉得不知道该把教材挖多深,老教材中的这节课有小数的读法和写法的介绍及小数意义的介绍, 而新教材中却把读法和 写法给“模糊”教学了,难度降低了许多,只要求学生能口头会读,也 没特别地指导写法,还要求小数的意义不能脱离现实背景(主要以价 格和长度单位)抽象地去学小数。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差不多按照教 学书中的过程来进行教学,也谈不上什么创意。 课上好后感觉在教学小数的读法、找生活中的小数(课外资料) 、小 数在价格表示中的含义,这几个环节,学生学得还比较扎实。但在教 学长度单位中的小数含义时,设计比较牵强,学生对分数与小数的关 系理解也不够透彻, 以至于在找一位小数与分数的关系及后来的两位 小数与分数的关系时, 学生不能讲出。 课后想想, 是否可以这样设计: 把元角分和长度融合在一起,在价格中就安排分数与小数的关系教 学,然后针对发现的规律,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长度单位中可以这 样或者为什么应该这样?引起学生的思考,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教师 引导其利用以前学过的分数知识帮助解释, 到达认识十分之几可以用 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的目的。 在设

计时,还针对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安排了相对应的练习,如果这个 练习做过后,我想对本节课难点的突出,肯定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可 时间不够,没来得及做。现在回想一下,也想不起什么地方可省的, 由于高度集中精神,以至于上课时自己讲了些什么现在也记得不多 了,肯定又说了很多的废话(每次总是不由自主地) , 本节课让我觉得最成功的地方是我设计了两张表格, 在孩子们自学好 以后填表,把整分米、整厘米的数先写成分数,在写成小数。然后让孩子观察表格中的小数, 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怎样分数可以写成 一位小数,怎样的分数可写成两位小数,通过表格的对比,孩子们马 上就能回答出来。 我觉得应该让孩子知道十分之几的分数可写成一位 小数,百分之几的分数可写成两位小数。表格设计更利于让孩子们比 较、体会。 三年级《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教学乘法两步计算, 连乘应用题有两种解法。 在教学时, 为了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和研究点, 我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 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 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 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纵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本 课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从旧知引新知,让学生从两个一步应用题合成两步解答应用题。 接着请学生根据题目的信息思考: 要求 3 个方阵一共多少人?第一步 先求什么?第二步再求什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 再同桌交流, 最后 全班交流,学生积极性很高,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不同解法的理解。使 学生深刻的领会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 生活。教材里两种解法都采用综合法思路引导学生分析推理。第一种 解法是引导学生根据每个方阵有 8 行,每行有 10 人的条件思考能求 什么问题,再根据什么求出题目的结果,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综合 算式解答。 第二种解法是先引导学生根据另外两个联系的条件思考能 求什么问题,再根据什么求出题目的结果,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让学生用综合法思路来分析数量关系,有利于学生找出 不同的中间问题,理解两种解法所表示的不同的数量关系,明确两种 解题方法的区别,便于学生掌握分析和解答的方法。 2、学生自主的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小组讨 论,全班交流,学生的思维和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连乘应用题出 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而且学生普遍能讲出道理来,学生真正成为学 习的主人,积极的参与

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 法,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观点。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 思考的无限空间。 3、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应用题教学理当重视数 量关系的分析与解题思路的梳理。本节课在分析应用题时,让学生从 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是学生思维的过程,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 去探索。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使学 生的创新思维得到的发展。 在教完这节课后, 我觉得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解决 问题,并且能一题多解,思维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但少数学生由于 能力有限,所以自主学习对他们来说,还有点困难,还有些学生口头 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数学广角》教学反思 《数学广角——集合问题》是人教版三下第九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 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集合的有关数学思想。 《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 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 学活动。……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 个性的过程。”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当尽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 和空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在探究数学知识 的过程中, 从中获得数学学习成功的体验, 点燃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 1、教学内容体现生活。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实际。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 验“生活数学”。所以在课堂中选择的素材——三(1)班同学分别喜 欢游玩敬亭山和喜欢游玩博物馆的情况,来源于学生的数学现实,贴 近儿童的生活实际,让学生领悟到统计的范围很广,使学生觉得生活 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简单实 际问题的能力。 2、探究空间体现广延性。 真正控制学习进程的不是他人,而是学习者本人。在教学中,充分的 探索时间和空间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 因此在突破本节课出现重 叠问题的这个难点时,我选用第一组同学喜欢的情况进行研究。但是 有可能被调查的这一小组没有出现交集现象,因此我也另外准备了 2 张自己的名字卡片参加这一小组的调查。 这样处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 问题来源于身边,而且让三年级学生把自己的名字贴到黑板上,大大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请学生算算一共用多少人,

从而出现了学生算的人数与老师调查的人 数不符,出现了认知冲突,就此营造了一个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氛围,激发了探究欲望,接着我安排了充足 的时间、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重新梳理重复名字的拿去过程,直 观形象地揭示人数多出来的原因所在, 巧妙的设置一个让学生一下就 找出喜欢游玩敬亭山的学生,使画出集合图水到渠成,让学生进一步 感受体验到集合图的直观形象,简洁明了的作用,充分交流集合图各 部分的含义, 从上面的充分感知中, 再到算法的引出, 又是水到渠成, 浑然天成,使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重叠问题的解决策略。整节课每 一位学生自始至终共同参与,拥有自行探索、自行创造的机会。 3、鼓励算法多样,体现思维训练过程。 教学过程中我不是要求学生去强行理解集合思想, 而是鼓励学生独立 思考,借助已有经验与课前自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使学生理 解利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的策略, 从而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的同时,注重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维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 能力。学生在交流中想到“6+1+3=10”“9+(4-3)=10”“4+(9-3)=10” 等方法,这些方法是学生借助已有经验想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 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在此基础上提出:“9+4 时有 3 个人加了两 次”,所以用“9+4-3”解决问题的道理。 4、借助多媒体优化教学过程。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 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大了课堂容量,而且使教学活动更具趣味化、活动化、自主化,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 力,发展学生思维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在这节课中我利用简单的动画 演示,形象地体现出集合思想的实质──交集的意义,使教学难点迎 刃而解,促进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但是,我在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遗憾:例如要求学生用图形表示“5+3” 时,学生没有理解老师的目的,我没有及时抓住课堂上这种生成,及 时引导; 没有在课前就能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 的积极性,同时在语言引导和把握上做得不够,有待于今后在课堂上 多捶练。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