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虞美人》教学设计

《虞美人》教学设计

罗定中学东校区高二语文备课组 黎思敏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教学设想

本课文是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自主赏析的篇目,重在通过有感情地诵读和把握意象、关键词句以及艺术手法来感受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真挚的情感美和动人的音乐美。

李煜被誉为“词中之帝”,其词开一代词风,他的作品深深地烙上个人生活情感的印记,因此有必要回顾旧知,做到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另外结合课后习题引入他的《浪淘沙》进行拓展阅读。

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积极作用,播放配乐朗读和歌曲版《虞美人》,让学生在音乐中进一步感受词的意境美和音乐美。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李煜生平及作品风格,感受词作的艺术魅力及其艺术价值。

2、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真挚的情感美,动人的音乐美。

3、诵读词作,赏析重点词句,把握艺术技巧,提高词的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寻找意象,感悟意境,培养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把握作品中蕴含的亡国之痛与故国之思。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赏析重点词句,把握艺术技巧,提高词的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真挚的情感美,动人的音乐美。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交流法

五、教具:多媒体

六、教学时数:1课时

七、教学过程

1

(一)情景导入

夏天到了,我们校园的白玉兰也开得灿烂,校园处处飘香。有一种花,也是在夏天盛放,它还有一个动人的名字,叫“虞美人”。不过,今天我们接触的“虞美人”不是花,而是一首词,它的作者是李煜。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品读李煜的《虞美人》。

(二)知人论世

让学生回顾作者生平,教师补充。

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975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押解到汴京,辱封“违命侯”,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过着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978年七夕之夜,李煜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宋太宗知道后大怒,赐酒将李煜毒死。可以说《虞美人》是他的绝命词。古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李煜词前期:多写宫廷逸乐生活,风格绮丽,轻靡婉转。代表作有《浣溪沙》、《玉楼春》、《更漏子》、《菩萨蛮》等。

后期:追忆往事,伤怀故国,词风沉郁苍凉。

(三)整体感知——诵读

1、师:学习诗歌先从诵读开始,正所谓“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诗歌应通过诵读来领悟其韵律和情感。请同学们齐读本词。(生齐读)

2、师:请一位同学起来给我们朗诵此词,请其他同学认真感受,然后对他的朗诵做出评价。

3、师:同学们请说说,他读得怎么样。(学生自由评价)

提示:入情入境地读,把自己想象成李煜,诵读时一定要把握感情基调和节奏。 感情基调:凄凉哀伤

节奏:低沉缓慢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听配乐朗读(多媒体展示)

听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用心感受。

5、学生自由诵读,要求读出情感。

6、再找一学生诵读。

2

7、学生再次齐读本词。(朗读是学习诗歌的重要一环,通过朗读让学生进入学习情景,加强对诗歌的理解。)

(四)分析鉴赏——品读

1、师:刚才大家诵读了这首词,已经感受到作者凄凉哀伤的情感,那么词中哪个字能直接抒发这种情感?

词眼:愁

2、说一说:李煜有哪些愁? 往事之叹

愁亡国之痛

故国之思

3、合作探究(学习小组分组合作探究): 李煜是怎样展现愁情的?

提示:从意象、关键词句、艺术手法入手,把握愁情的写法。

4、展示交流:

(1)品读意象

意象:春花秋月、往事、小楼、东风、故国、明月、

雕栏玉砌、朱颜、一江春水

春花秋月:美好景象 ——亡国之痛

往事:锦衣玉食,九五至尊 ——往事之叹

月:怀念亲人,怀念故乡 ——故国之思

(2)品读关键词句

①又

“又东风”点明他降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②改

改:朱颜、地位、感受

不改:春花秋月、小楼东风、 雕栏玉砌——物是人非的悲愁之感

③品味欣赏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运用了设问、比喻、夸张修辞手法,突出愁思的广、长、多,把无形的愁思具体化,沉重的情感飞动化。

比喻:1、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一泻千里。

3

2、愁思如春水般长流不息,无穷无尽。

作为一位亡国之君,李煜过着屈辱的生活,人生的愁思,故国灭亡之恨,让他心潮起伏,忧思难平。这种情感有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绵绵无尽。

④拓展:写愁思的名句。

学生交流,然后教师列举一二: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3)品读手法

①诘问(自问) 宇宙永恒有常 昔日九五至尊

②对比人生短暂无常 今日阶下囚

③设问、比喻、夸张

④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实写: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明月 ----自然永恒----景 虚写:往事、故国 、雕栏玉砌、朱颜、一江春水 ----人生无常----情

(4)课堂小结

①、通过抓意象、把握关键词句和艺术手法,我们感受到作者的满腔愁绪:往事之叹、亡国之痛、故国之思。一个亡国之君对他曾经的美好生活念念不忘,自然会惹来忌恨,招来杀身之祸,《虞美人》自然就成了李煜的绝命词。

②、归纳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诵读——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品读——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缘景明情(意象 关键词句 手法----感情)

4

(五)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的问题。

浪淘沙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思考讨论: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师生共同讨论完成)

点拨: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梦醒之后身份错位的漂泊无依之感,离别之痛,对青春易逝、繁华不再、人生无常的无奈之情。

(六)课堂总结

1、小结:

王国维评价李煜的词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李煜《虞美人》中表现出来的盼望春花秋月早日了结的绝望之情,回首故国

物是人非的凄凉悲慨,像春水那样奔流不息、汪洋恣肆的愁绪,都浸透了词人的血泪。没有惨痛的人生经历,就写不出饱含血泪的作品,也就不可能打动人的心灵。这也就是《虞美人》千古传诵的重要原因。

2、播放歌曲《虞美人》,学生小声跟唱。

(再次通过视听觉的感受加深体会词的意境。)

3、学生背诵全词。

(进一步肯定李煜后期词的成就,这是对作者的又一次总体把握,与第一步遥相呼应,并让学生在歌声和诵读中接受美的陶冶。)

(七)课后作业

1、必做题:

用形象化的语言描写你所经历的一段愁,可以写一个片段也可以写成随笔,也可以仿诗填词。要写出真情实感,不得无病呻吟。

(略)

5

2、选做题:

李煜作为一个文人是很出色的,但作为一位帝王,他不务朝政,纵情声色,是相当失败的,对于他的遭遇很多人认为不值得可怜,你怎么看呢?

提示:①这是封建帝王的愁,不值得同情。

②李煜的“愁”愁得美,因为它很有人情味。

③“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④无暇去责备他纵情声色以至丧失了南唐美丽的山河,我所感受的是他卸去

帝王外衣后的平民式的抒情。“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种化帝王之愁为凡人之愁的做法,已经从艺术从审美的角度深深感染着古往今来的读者。再由审美的通道回过来看,我们又能看到李煜独有的天堂炼狱般的大绝望,苦难风流的大哀伤,那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如果说,我们要同情李煜的话,那只能是审美上的同情,而不是道德上的怜悯。

??

(八)教学反思

诗歌鉴赏历来是高考语文重要考点,如何做到既要体现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又能避免“满堂灌”而让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应对高考呢?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这节课可以说是对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尝试。在本节课我努力把课堂还给学生,只是引导他们思考问题,给予了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进行合作探究、进行交流展示,而且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李煜词作的音乐美。反复诵读侧重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深层品读既结合考点又不致课堂气氛乏闷,反而给学生提供一个碰撞思想火花、展示交流的舞台。而且在整个课堂节奏上把握得当,没有出现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情况。但这节课仍有不足之处,就是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做的功课较多,而且展示交流时忽略了部分基础较薄弱的学生。今后仍需努力改进。

6

 

第二篇:作个才人真绝代——李煜《虞美人》教学设计

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虞美人》教学设计

【设想】

《虞美人》是南唐亡国之君李煜的代表作,也是他的绝笔之作,问世以来,以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传唱千古,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词句,曾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又续定写了多少首名动千古的诗篇。学习这首词,结合《望江南》《浪淘沙》《相见欢》,让学生感知一个人的心路历程,了解一位词人:李煜,感受一种感情:愁,学习一种表现手法:化抽象为具体。

注重感悟,体验,让学生在感情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入境入情,丰富学生的情感经历。 利用多媒体提供画面、诗词文字,烘托气氛。

【教学过程】

一、开篇:

1.导语:在我国前后相续数千年的封建历史中,王朝不断更替,开国创业之君被人记住的很多,但亡国之君被人记住的就了了无几了,现在人们熟悉的有两个人,一个是“乐不思蜀”的蜀汉后主刘禅——刘阿斗(蜀国灭亡后,刘禅被安置在魏国都城洛阳。一天,司马昭问他想念不想念西蜀,他说:“此间乐,不思蜀。”一幅亡国昏庸之君的形象跃然纸上,落下千古笑柄)。再一位就是李煜,人们可能不知他的名,但知他的词(放《虞美人》曲),一江春水向东流,穿过时空,一直流传到今天。

2.简介李煜:同学介绍,教师概括。

着重介绍两个方面:一是,政治无能,但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工书法,善绘画,精通音律,诗文有一定造诣,词的成就甚高。二是,一生屈辱,做皇帝对宋称臣,时时有亡国之忧,亡国后被软禁,精神、人格倍受摧残。亡国后时时忧,日日愁,眼流泪,心滴血,只有到词中去寻找心灵的慰藉,精神的寄托。

二、起

亡国的李煜并不像刘禅那样,而是时时怀念故国,遥《望江南》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探讨:

1.要了解词的内容,最关键的一个字是什么?

2.词定的内容是什么?是繁华还是凄凉?

结:从表面看,似乎这首词不达意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的眷恋,实际上所要表达的是另一面——今日处境的无限无限悲凉。由一“恨”字即可展现。文章不定当前之处境,不作下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旧梦作有力反托,正因昔日不可再现,所以梦越是繁华热闹,对繁华的留恋越深,今日更感悲凉。结句写繁华戛然而止,留下大段空白,隐藏无限悲怆,言犹未尽,言尽而意无穷。

板书:以昔日之繁华衬今日之愁情

三、承

幽禁他国的李煜,不是阿斗,贪于安逸,而是思恋故国,整日以泪洗面,沉于悲哀之中,唯一的欢乐只有在梦中追寻,但梦中之情何能再现: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响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1.分上下下阕叙说词意。

2.用什么来引起人们的共鸣?

词意:上阕:凄凉之景,凄苦哀伤之情。(今昔对比)。用倒叙的手法,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了作者残梦,回到了真实人生凄凉景地中来,倍感悲凉。景情相依,梦与现实交融,写的婉转曲折。下阕:写亡国后不能见故土的哀痛之感。“凭栏”只能引起内心无限的痛楚,“流水”同叹“春归何处”,“天上人间”相隔甚远,身在何处,国在何方。亡国之后囚居生涯之中的危苦心情展露无遗。

评:善于从生活实感出发,抒写自己人生经历中的真切感受,自然明净,含蓄深沉,伤春怀国,都写得哀感动人。词中不作帝王家语,而以普通人的身份,诉说自己的不幸和哀伤,感情从心中流出,以歌当哭,可与人感情上自然沟通,唤起人们的共鸣。“别时容易见时难”,人们皆有其感,因而流传甚广。

四、转

梦醒后干什么?梦醒后又能做什么?“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于是: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勾,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袁枚说:“诗由情者生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简析之。

写“愁”极其形象。抽象“离愁”,被作者写得形象可感,“剪不断,理还乱”的无尽愁“丝”,成为千古妙笔。整首词又是十分自然,就象脱口说出一般,语言朴素得如日常口语,不用一丝的雕饰,纯是心理的外露。

想一想写人的感情形象的诗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等。

五、合

天天思国,日日哀愁,最终他那无尽的哀思化为一江春水,冲出感情的闸门,一泄千里,流传千古以至无穷。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简介:《虞美人》是一首惊天动泣鬼神的文字,千古传诵不衰,是李煜最为人们熟知的一首词。相传后主于生日(七月七日)晚,在寓所命故伎作乐,唱这首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将他毒死,可说是后主的绝命词。

探究:

1、品感情(谬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这首词充满悲愤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浓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于刀俎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也为他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2、赏手法

词中用了那些对比?

三组对比:一是春花秋月无休止与人生短暂对比

二是东风又来与故国回首对比

三是雕栏玉砌今犹在与只是朱颜改对比

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将词人心灵上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曲曲传出,愁思如春水汪洋,茫茫一片,如春水奔流,无以止息。

形象:一江春水向东流

化抽象为具体:忧愁如春水汪洋恣肆奔放倾泄,又如春水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如:

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

写愁之深: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 写愁之长: 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写愁之多,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写愁之味:李煜“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写愁不尽:“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写愁之重: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五、结:

李煜: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愁: 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是“愁”的文学

一直都很喜欢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因此我认为词是“愁”的文学,既然如此我们在阅读诗词时就要学会找出、体会、并理解词中所蕴含的“愁”和“恨”。

一、读词,要学会从词中“寻愁觅恨”

从柳永的《雨霖铃》“我们能够读出柳永的离别之愁,因为他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表明了分别之际的愁苦。

从李煜的《虞美人》我们能够读出李煜的亡国之愁,因为他说“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点出了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从晏殊词《蝶恋花》我们能够读出闺中少妇的思念之愁,因为她说“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表明了对远方人儿的思念之情。

??

二、品词,要明白作者寄予在字里行间的“情愁怨恨“

愁为何物,乃一种情绪,情绪何以见得,须借外物以传达,因此,愁本无状,但外物有形,愁蕴于有形之物中则愁亦有形。

例如:《雨霖铃》

“愁”是柳永耳边那声声凄切的蝉鸣。蝉遇寒而悲泣,人离别则伤心,蝉声即心声,蝉语是人情。

愁是柳永眼中傍晚的长亭,长亭即为离别处,傍晚正是伤心时,睹亭离愁正浓,觉晚别意更深。

愁是柳永想像中的楚天烟波,千里烟波乃是愁朦胧,暮霭沉沉则为别幽幽,千里外何处是尽头?楚天阔都是别后的落寞。

愁是柳永心中的那残月杨柳,残月应照不眠人,杨柳只怜别离客;不眠只为离别后,故托杨柳寄离情。

李煜的《虞美人》

愁是李煜眼中的“春花秋月”,春花何其美,秋月何其明,良辰美景虽在,可故国已成为梦境,睹物思国,物是人非,颠倒了时空,岂不愁杀人。

愁是李煜回忆中的“雕栏玉砌”,那宫殿如今谁在居住?当时的红颜今在何处?家国不在,身为囚虏,一腔愁绪,该向谁诉?

晏殊《蝶恋花》

愁是那少妇眼中的菊和兰,晨雾缭绕是为愁而生,兰挂玉露,那是为愁而泣,菊兰都染着愁气息。

愁是少妇眼中那双燕子的身影,燕双飞,人独立;燕离去,人守巢,人不如燕双双飞,燕那知人的孤独愁滋味。

愁是少妇眼中的那轮皎月,月儿一夜皎辉洒床前,惹得思念的人儿一夜不合眼,无知的月儿,岂不令人心烦。

愁是少妇眼中的天涯路。独上高楼倍觉凄凉,茫茫天涯路正是愁肠,路迢迢无尽,愁绵绵不绝;前方之路藐藐不知向何方,思念之愁悠悠哪里是归宿。路是少妇心中的愁,愁是少妇眼中的路,望尽天涯为寄愁。

三、评词,要学会“解愁说恨”

“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事物,那么作者是借助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把这种抽象的情感表达出来,使我们觉得可观可感呢?在阅读平、评价诗词时我们应扎住作者的表达方式。

1、直抒胸臆袒露愁:例如,“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明月不谙离恨苦;,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今昔对比强化愁:“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物是人非催人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现在与将来对比,人是物非让人忧。

3、虚实结合呈现愁: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总之词是愁的文学,我们在阅读诗词时,一定要有一颗善感的心,体会作者揉碎在字里行间的愁情恨意。用一双聪慧的眼光,发现作者如何巧妙的把种种无以言说的愁情传达出来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