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十五从军征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 背诵全文。

2.通过朗读、品味、比较、想象等多种方式学习古诗,深入诗歌,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

3.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情感。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十五从军征

一、 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为数不少。想一想,在你们积累的古诗中,有哪些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

2.乐府诗:乐府,原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规模较大。后来将其演唱的诗歌成为乐府诗。

二、 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默读全诗,找出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注字音。

冢 窦 舂 葵 羹 贻

2.解释下列词语。

始:才。 累累:形容多的样子。 窦:洞。

旅葵:一种植物。 贻:赠送。

三、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主学习。

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

2.虽然历经了艰辛,但终归活着回来了,这毕竟是件可喜的事。他欣喜地归来,道逢乡里人,便向乡里人打听“家中有阿谁?”乡里人是怎么告诉他的?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假如你是乡里人,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老兵这个消息呢?不仅是乡里人,连我们每一个人心里也是充满悲伤,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 (从人民的苦难,社会的黑暗想象老人的心情)

3.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由远及近,走进自家小院,看到的是什么呢? 这就是他现在的家,而65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他再也见不到曾经熟悉的亲人,感受不到曾经热闹的家园了,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老人那颗带着期望回乡的心也已经由热变冷,由喜到悲哀了。

4.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

句子来谈。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他心里的苦吧。

5.面对这一切,他只能是: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孤零独处,怎咽得下饭汤,只能茫然地向东空望,默默流泪。他活着,已经没有任何希望了。

四、合作探究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描述了一位从军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堂清检测:默写全诗

堂清未过人员:

教学反思:

出塞

一、导入新课

1.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始终有战争在相随,无论是哪一个朝代都有战争的刀痕,印在文学的诗词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便不可封盖地长成为一颗艺苑奇葩。其中无论是用剑和心抒写的豪情,还是用弓和刀叙述的征战,或是用白发和眼泪表达的思念??都像晶莹、细润的珍珠撒在诗海的托盘上,让人长吟,使人苦叹,让人流泪,使人感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出塞》。

2.王昌龄(689—757):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万年人。安史之乱,避难江淮,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他是盛唐时期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有“诗家天子”之称。七绝与李白齐名,被视为“神品”。代表作有《从军行》、《出塞》、《闺怨》、《芙蓉楼送辛渐》等。

3.齐读课题,诗题中的“塞”是什么意思?(边关、边塞)

看到这样的诗题“塞”,你想到了什么?用一个词描述。

(学生想象,感知边塞的环境恶劣、战事频繁、生死惨烈)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讨论理解词语的意思:

飞将:指汉代飞将军李广,李广曾任右北平太守,因其英勇善战,匈奴称其

为“汉之飞将军”。

阴山:即阴山山脉,起自甘肃,延绵内蒙古,是古代中原地区北方的屏障。

三、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主学习。

1.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浮现

(在荒凉的边关,一轮明月将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

2.在“明月”和“关”前面加上“秦时”和“汉时”这两个时间词,让你想到了什么?

(说明边塞上的战争经历了很长时间,经历了许多朝代,从未停止。)

3.正确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边关”。 “互文见义”。

4.引读: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只是这延续了千百年的战争,从未停止过。

5.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

“人”指的是谁?(征人)

他们在那里?他们在干什么?

一句“人未还”让你想到了什么?(拓展思维,引导学生想象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征途遥远、历尽苦难。感悟诗歌的情感。)

6.引读: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诗人是怀着怎样的

情感写这一句的?(体会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

7.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一句,把这种情感带到字里行间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句。

8.第三、四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龙城飞将”是谁?(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历史资料)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良将的渴求,和对朝廷的不满。

(2)介绍阴山:阴山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是一座东西走向的山脉,自古以来

以来是中原地区抵挡外族入侵

的天然屏障,阴山这边,就是我们可爱的家园,怎能任由侵略者的践踏

(3)作者为什么对朝廷不满,为什么这么渴望能征善战的将军?

体会作者满腔的爱国之请,把对诗歌的理解推向高潮。)

四、中心总结

本诗通过对数遍将士们的描写,表达了对戍边将士远离家乡的同情以及希望朝廷起任良将,平息边塞战争,让人民早日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

教师总结:战争从未停止,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

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 回到现实,今天的世界仍不太平,仍

有邪恶的组织给国家的和平和人民生活的安宁造成威胁,我们不得不

警钟长鸣。

堂清检测:默写全诗

堂清未过人员:

教学反思:

 

第二篇: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