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反思

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李娜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

 

第二篇:反思

反思,教学的重要一环

如果将教学的整个过程看做成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那么,作为最后一环的反思,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为这一说法提供了佐证。

“反思”二字在我看来就是对课堂反馈出问题的思考,可它并不简单,既要对前面内容进行总结,又能为后面的教学提供指导,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记得新学期伊始,学校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其新颖之处是将导学案作为载体改变教学模式,学案设计的最后一步便是教后反思。作为一名新教师,我起初没有意识到这一环节的重要性,一节课上完之后就急急忙忙地去编写下一课的导学案,对于前一课导学案的内容及课堂中出现的问题都没能进行深入地思考和探究,直到第三课——《我和你》的第一课时结束后,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那节课上,不仅导学案的内容没有有效完成,而且有趣的童话课也未能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童话所带来的快乐和应有的自我感知。下课后,一种挫败感油然而生,回想起前两课上课时的情景,才注意到症结的所在,一切都是自己缺乏思考的结果。

此后,我每上完一节课,都会静下心来自我反思:导学案的内容与设定的目标是否一致,问题的设置是否遵循了层层深入的原则,达标检

测中的题目是否旨在提高学生的能力,课堂上的评价是否有效合理,学生在课后到底收获了多少知识??反思的问题多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随之多了。当第二单元的内容结束后,一切都变得那样得心应手,导学案的设计愈加合理了,学生们渐渐适应了课改的模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了真正的运用,我也终于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教学模式,正所谓“守得云开见月明”。我不得不承认,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构建高效课堂不再是难题。

当然,反思不仅仅是课后的自我反思,它更应该做到集思广益。每每和其他老师进行交流,他们的话语总能激活我思维的火花,有对教学模式的新看法,有对评价机制的见解。我从中受益颇多,对于“反思”二字有了新的理解。首先,课后反思要保证及时性。每当教学内容一结束,就应着手写出反思,如果时间久了,不仅反思的内容不全面,而且起不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其次,内容不宜过多。反思是为了更好的借鉴与改进,为此,写出要点,指明方向就是好的反思。

教学是一门艺术,反思缔造了这门艺术,在日常的教学中只要我们多反思、勤反思,教学这门艺术就会大放异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