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教学反思

《长城》教学反思

《长城》这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我感觉到,长城对现在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情感上,空间上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把着力点放在找出中心句,然后逐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今天的教学实践,我感觉到这种处理还是比较恰当的。

一找奇迹,感受长城的长。

首先请学生通读全文,说说长城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在读文后,体会到长城很长,我们讨论了具体写长的句子是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之间需要经过的省份,以及词语如“一万三千里”,然后我又给学生补充资料说,曾经有人徒步走长城,用了两年的多的时间,这样自然而然地把“一万三千多里”转化成学生可感知的形象,学生走出文本,又走进文本,对长城的长有了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二找奇迹,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

对于这一段的处理,我觉得要让学生读懂课文,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我用多媒体出示长城近景图,然后采用导游形式小组介绍,要求学生边默读课文,边对照小图,在图上把长城各个部位的名称和位置标出来,这样一来,学生在读课文时,图文对照,边读边看,让学生理解文本有了一个依托,在这个依托上又加深了学生对长城的理解。读懂了课文,对长城的高大坚固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找奇迹,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

这一点是最难处理的地方,如何让学生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再次让学生读这一自然段,说说你体会最深的句子,然后抓住“抬”“陡峭”“无数”“两三千斤”等词语,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特别是“两三千斤”,我让他们先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那一块石头相当于我们同学重量,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对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肩抬手扛着这巨大的条石在陡峭的山岭上劳动是多么艰难的事,从而体会劳动人民的伟大。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动笔写出自己的赞美的诗或联。学生这样写道:长城东起山海关,高大坚固保家园。劳动人民多智慧,雄伟气魄世人赞。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一、学生的朗读仍需要加强指导。学生在朗读时不能通过自己的语气来表现对课文的理解,问题仍突出表现的声音不够洪亮上。

二、对课堂的生成处理不是特别妥当。我们讨论到长城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光辉灿烂的遗产,有一个学生说,我们应该感谢秦始皇,是他让劳动人民建造长城的,针对这个问题,我只是又回到文本,引导学生从劳动人民的血汗筑成的,觉得自己的引导有点肤浅。这也是我今天教学中的一个疏忽之处。 长城的教学结束了,但这一课给我的触动还比较大,从我个人来说,我是比较喜欢这类的课文,喜欢它的大气,喜欢它的简洁明了,这也是今天对这一课反思的很多。

 

第二篇:《长城》评估课教学设计 及反思

《长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长城的雄伟气势和高大坚固,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2、学习作者由远及近的观察事物的方法,以及能在观察中产生联想。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

课前准备: 长城远景和近景的幻灯片、长城视频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长城,(板书:长城)声音洪亮地读一读课题。

2、师:据有幸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介绍,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中国的长城。

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登上了长城,情不自禁地赞叹——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参观了长城,也啧啧称赞——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3、在我们的课文中,作者同样也发出了对长城的赞叹,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到这句话。

(1)指名读文,反馈:

(课件出示: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请同学们像作者一样赞美一下长城吧!(自由有感情地读)

4、师:读了作者的赞叹之后,你有没有什么想问的?(学生质疑,师整合问题。)

二、潜心读文,感悟长城

1、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勾画出相关词句,仔细品味,把自己的理解或感受简单地写在旁边。

2、学生自由学习,作批注,师巡视。

第一段 感悟长城的“气势雄伟”

1、指读第一自然段、简单谈感受(长、弯曲)。这是作者站在什么角度看长城?板书:远 一条长龙(课件出示:长城远景图)

2、作者把长城比作长龙,长城与长龙之间有什么相似的地方?(预设:共同点:长、蜿蜒盘旋??)

A、长:(到底有多长?)一万三千多里。(师:一万三千多里,同学们,知道有多长吗?二十多年前,有一个年轻人曾徒步走完了这一万三千多里,大家猜猜用了多长时间,整整五百零八天。你们说长不长?谁能通过读让我们感受长城的长?)

B、弯曲:蜿蜒盘旋。(师:用你们的手和老师做出长城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的雄伟气势。谁来读,读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出示地图)师:长城东起河北秦皇岛的山海关,途径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 宁夏一直延伸到甘肃的嘉峪关,途径16个省市自治区,绵延万里,巍然耸立于我中华大地之上。同学们,像不像腾飞的巨龙?读出长城的气势之美。

4、(课件出示:第一段)自由读,指名读。

5、师总结:这绵延万里的长城就像腾飞的巨龙,气势雄伟,充满了力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难怪作者会这样称赞:

第二段 感悟长城的“高大坚固”及其设计的巧妙。

1、师:远看长城气势雄伟,近看长城又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结合第二自然段具体的词或句谈谈。(板书:近)

预设一:高大、坚固 (师板书:高大坚固)

(1)从哪儿看出它高大坚固?

(2)(出示八达岭长城近景图)(板书:近 高大坚固)

师:请同学们看一段资料

课件出示:八达岭长城建于海拔约600米高度之处。城墙的平均高度约为8米,宽度约6米,其墙基全由千余公斤重的花岗条石砌成,上部采用大型城砖砌筑,内填泥土和石块,因此墙身高大坚固。

预设二:设计巧妙

(1)师:刚才我们感受到长城的高大坚固,你还有什么感受?

(2)师出示课件,引导:你看,城墙顶上铺着方砖;这是两米多高的垛子;这是射口;瞭望口;这是遥相呼应的城台。

结合课文,和你同桌说一说它们的作用。(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3)想不想看看古人是怎么依靠长城来作战的?(出示图片:中国军队在长城作战的场面)

(4)面对这样的设计,你想说点什么?

2、师总结:近看长城,它不但高大坚固,而且设计巧妙,所以作者会由衷赞叹——(齐读最后一段)

第三段 体会作者的联想

师过渡: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欣赏了长城的雄伟壮丽,领略了它的精心设计。此时此刻,作者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思绪万千,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长城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你是从哪句话感受到的?(板书:思)

1、指名读(课件出示第2句话)

你体会到了什么?(劳动人民的艰苦)

2、抓住重点词:

师:同学们再读一读这句话,从那些词语中更能体会出劳动人民的艰辛? (数不清、两三千斤重、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陡峭的山岭)

3、师:是啊,修建一条绵延万里的长城,多不容易啊。自己再读一读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劳动人民的艰辛。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4、想像修筑长城时的艰辛,想象写话。

师:崇山峻岭之间,那是一种怎样的劳动啊,透过语言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同学们结合框架,展开想象,把你脑海中出现的劳动画面写下来。

学生写——交流——评价

5、师:是呀!与其说长城由一块块方砖和条石砌成的,不如说是由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筑成的,正如作者所说——

(出示: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师:这真是一座血汗与智慧的长城。(板书:血汗智慧)难怪作者由衷地赞叹——(齐读最后一段)

三、升华情感

1、(播长城视频)师配乐解说:同学们,这就是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腾飞的巨龙!这就是由千百万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而成的万里长城!这就是象征着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万里长城!这怎能不称为奇迹?(板书:奇迹)假如你现在就站在这长城上,作为炎黄子孙你想说些什么?

师:是啊,无数中国人为长城骄傲、为长城自豪。多少文人墨客满怀热情地赞美长城,歌颂长城。

2、(出示小诗)同学们自由读——师生读。

板书设计:

17 长城

远 一条长龙

近 高大坚固 设计巧妙 奇迹

思 血汗智慧

教学反思:

《长城》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以学生朗读为主,在朗读中感受长城长、高大坚固及气魄雄伟的特点,在朗读中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课文共四段,按人的观察和思维发展方式进行的:远看长城──近看长城──联想古代劳动人民──赞美长城和古代劳动人民。于是我设置的步骤是:逐段学习。

通过教学第一、二自然段,学生了解了长城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的特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读感受它雄伟壮观的气势。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重点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教学此部分时,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血汗和智慧。如:“数不清”、“两三千斤重”(工程浩大);“没有??没有??”(设备的简陋);“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条件艰苦)。并通过多种形式反复读,引导学生体会无数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时付出的血汗,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随后,进行想象写话:崇山峻岭之间,那是一种怎样的劳动啊,透过语言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同学们结合框架,展开想象,把你脑海中出现的劳动画面写下来。交流写话之后,学生自然又进一步理解了“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句话。)

在充分的读书后,教师再播放视频,同时情景朗读,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假如你现在就站在这长城上,作为炎黄子孙你想说些什么?”以想象促说、促读,充分感悟中心句,体会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最后对文本的拓展,

我选取了一首诗歌让学生吟诵,旨在让学生的激情再一次迸发。

可能,我在每一个环节上都想做到尽善尽美,因此忽略了时间的限制,加上课前训练,足足上了47分钟。这也使我看到了自己在教学方面很多的不足。另外,我发现,当我布置完学生的自学任务后,学生竟然无从下手,不知道按照课文的顺序进行自学,我觉得这与平时的课堂训练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