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泥浮雕》教学反思

第三课课《泥浮雕》教学反思

《泥浮雕》这本是教材上所没有的内容,而我自作主张的选这一课,是因为我觉得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不再被作为课程之本,其首要功能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而且我认为这一课有内涵有深度,可发掘的东西很多。首先它既属于造型与表现的学习范畴,又体现出了设计与应用的知识,合理的将绘画和雕刻融为一体,是一堂综合性很强的课;其次,我把它定位是以欣赏感受为主,思考想象相结合,语言表达技能表现相依的一课;最后是考虑到我们学校的美术教室硬件设施相对来说比较完善(上课的材料,如石膏板,雕刻刀也已备齐),而我们的学生又经常上手工制作课,如泥塑、剪纸等,他们的动手能力比较强,创作大胆,对于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所以对于上好这堂课我很有信心。

因为美术课必须体现其学科特点,所以给学生很好的视觉感受和丰富的可视资料就显得十分必要,因此,我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查找搜集并动手创作许多展示资料和图片,以体现本课的宽广内涵。开放式的教育网络为我们老师学习提供了保障。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利用计算机坐在家里或学校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查阅有关浮雕的各种资料。 例:背景材料:

1、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种雕塑,是一种介于圆雕和绘画之间的艺术表现形式。使用用压缩的办法来处理对象,靠透视等因素来表现三维空间,并只供一面或两面观看。浮雕一

般是附属在另一平面上的,因此在建筑上使用更多,用具器物上也经常可以看到。由于其压缩的特性,所占空间较小,所以适用于多种环境的装饰。它取材广泛、形象生动活泼,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近年来,它在城市美化环境中占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雕刻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人民喜爱,发展潜力很大,有待我们青少年更进一步去了解和发扬。塑造形象题材十分广泛,人物、风景均可,表现力、思想性强。技法有雕、刻、挖、切等,现代感极强。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了解优秀的世界雕刻艺术,掌握浮雕基本的创作技法和技巧,提高了自己的审美素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服务。这样提前准备材料:欣赏资料(世界著名浮雕作品、中国古代浮雕作品,现代浮雕作品图片)、感受我国古老灿烂的民族文化,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指出浮雕艺术是人们热爱生活、热爱美的结晶,同时,看一看浮雕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做到不顾此失彼,努力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维目标的整合。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分析,并适时引导。

学生可以是合作学习,与人分享学习与生活中的失败与成功的体验。合作学习是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自评和互评为基本手段。采取小组合作商讨的形式课堂效果会更好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非常需要的一种合作意识和

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激励受学生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

1.设计草图。先构思好一幅自己喜爱的图画,可以是人物、动物、花卉等,画好草图。尽量用大块面,图形要概括,力求简单。

2.雕刻。用小刻刀将画好的图形刻好,主要是挖去除主体物外的背景部分,使作品产生凹凸感。

3.调整。将刻好的浮雕摆在纸上,根据画面的需要作小范围的调整。如:在过于空洞的地方添加一些配景,将过于繁琐的地方减去一些。

4.完成。将刻好的浮雕摆在课桌上,并为自己的作品取个好听的名字。

一堂课上完之后,教学效果并没有自己预计的那样理想,考虑得不够成熟和失误的地方很多:

1.时间安排不合理。为了将教学效果尽量的通过学生作业展示出来,我将原本二课时的内容压缩为一课时,直接导致时间不够用,学生也不轻松,这让原本应该快乐的课堂显得气氛比较压抑,这也应了一句老话说的:“欲速则不达”吧。

2.多媒体展示时出现故障,这是我始料未及的,直接后果就是我做的很多前期工作白费,对学生的激趣导入失败,而且因为学生缺少了对浮雕作品的欣赏和观察,回答问题受阻,又间接拖延了时间。 通过此次教学,我觉得作为本课的设计者我是成功的,作为本课的实施者,我是失败的,但是我也从中吸取了经验教训,上好一堂课光凭

信心和准备是不够的,突发事件的处理应该在考虑之列,还有试讲也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篇:秋游 教学反思

《秋游》教学反思

二二班 张艳芬

《秋游》这篇课文是一篇情景交融的记叙文。全文生动地描绘了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去郊游的情景,表达了孩子们沉浸在秋天大自然中的欢快情景。我觉得这节课的亮点就在于我能随着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以学生的朗读为主,串起看图、想象、说话,让学生在读读、看看、想想、说说中,用心体验。不足之处就是学生读的还不够多,学生在感悟的时候不够深刻,让学生说的少。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总写了老师带领学生去郊游。我让学生用“谁和谁什么时间去哪儿干什么”这个句式说话,先整体感悟整篇课文的内容。学生能简单的把话说完整,把句子表达清楚。

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主要通过写景来展示秋天的美,在这两段,我通过播放图片和范读,让学生感受秋天,感受各种色彩。并在读和理解的过程中去思考与颜色有关的词语,如“稻子黄了,高粱红了,棉花白了”中的“黄、红、白”相关的词语,拓展了学生的词汇量,并用这些词语来说话,如:稻子黄了,像————,这样也锻炼了学生说话的能力。在指导学生用“白云有时像——,有时像————。”想象说话时,图片放得过快,对学生的说话没有起到很好地提示作用。另外,学生想象的内容比较单一,教师没有及时加以引导。因此,我觉得在低年级,老师适时启发性的语言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运用一些教学机智。在指导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时,学生读出了庄稼的色彩美,但整句话读得不够流畅,欣喜的语气还不

够。如果我在备课时能够充分研读教材,把场面和语言表达形式结合起来指导学生朗读,那么学生才会在读中体会庄稼丰收时农民伯伯内心的愉悦!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主要是写了秋游时的人物的各种状态,我紧扣“开心”一词,让学生说说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同学们玩得很开心,再通过想象训练用“有的……有的……有的……”练习说话,来唤起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但是这句话让学生说的有点少,我自己也没有完全给学生点透,可能有些同学没有完全掌握。

我想,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自己把教材研读通透才是最重要的,这样上课也会更流畅,学生接受的时候才能更轻松,老师才能上好一节完美的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