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于婷婷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源远流长,就像是一个蹒跚走来的老人,有过青年时的梦想,中年时的繁荣,老年时的深邃。诗歌的形象大于思维,寥寥数语总是承载了诗人满腔的深情。学生们经过八九年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对古诗多少有了一些了解。而现代诗歌却还是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与悠远的古代诗歌相比,无论是从诗歌的意蕴,还是诗歌的形象上,都没有古代诗歌细爵起来津津有味,对于学生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学生能通过文字领会诗人的感情,这是一个基础,但这还远远不够,要真正理解一首诗,必须完成情感的迁移,即在诗歌领悟的过程中,给原有的情感加上学生个体情感因素,把诗人的情感变成学生自己的情感,这首诗才算学会了。因此,现代诗歌怎么教却是长期困扰我的一个问题,在教了余光中的《乡愁》之

后,我仿佛在迷雾中见到了曙光的端倪。

在余光中的《乡愁》之中,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字正腔圆读乡愁,托物寄意品乡愁以及饱含深情抒乡愁。我觉得本节课最能够打动人心的就是那浓得化不开的情感,有人说,余诗是用最狠心的别离成就最醇美的乡愁。但是余光中只把乡愁比喻成“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样东西,那么剩下的他未曾用到的许多意象就是他余留的想象的空间。我的主问题设计也主要围绕意象展开,整体把握住了重

难点。同时,课堂中以读促思,以读感悟,使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达到教学目标。

本节课我能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流程进行,整体完成效果较好,学生也真正融入到我所创设的氛围中。但作为年轻的小水手不免存在很多的缺点与不足: 1、 学生朗读时指导不到位,比如节与节之间的停顿没有留

白导致情感不畅。

2、

3、 写作背景的预设并没有提前铺垫好 在品读的过程中,忽略文本本身的内涵,而直接二级跳

导致孩子理解不很透彻。

也许我还有很多的缺点与不足,但是年轻的我并不害怕问题的暴露。我相信只要我肯努力肯学习,未来我一定能在语文这块沃土收获自己的秋天。

 

第二篇:《乡愁》

《乡 愁》教 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古诗词名句。

2、朗读并背诵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把握诗歌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乡愁》中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思乡爱国的深厚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诗歌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2、透过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悟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思乡爱国的深厚感情。

三、教学方法:

1、听说读写结合法。

2、合作探究法。

3、点拨法。

四、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作者相关资料简介、PPT课件。

2、学生准备:搜集“思乡”古诗句、作者简介。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由图片中的月亮引出“思乡第一诗”《静夜思》。

2、学生回忆思乡诗句,引出《乡愁》。

《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板书---乡愁 余光中)

1

(二)、诵读指导:

1、听诗歌朗读,整体感知。

2、一读: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诗韵。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

标注诗的重音。

3、二读:齐读诗歌,重点把握节奏、重音。个别同学读,准确

把握节奏、重音。

4、请同学们谈谈读后的心理感受。这样的感受应该如何去读?

5、三读:深情诵读、读出诗韵。(如:节奏舒缓、语气语调深沉、

层层递进、节节加深,感情越来越浓烈等)

(三)、合作探究:

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思乡之情

2、作者的这种情感是借助什么来抒发的?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板书)

重点讲解意象

3、借助这四个意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愁绪?

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夫妻离愁、思亲

爱爱的--坟墓----上升

浅浅的--海峡----思国浓愁 (板书)

4、穿插作者的经历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资料。

资料链接:

流沙河语:他“自己小小年纪,做了流亡学生,逃到大后方 去读书求学。学校里有一个取信栏,他每天去那里看两次。紧着心弦,扫视着那一长排取信封的队伍,要看看有没有熟悉的字迹——母亲的字迹,写着自己的姓名的。多次失望之后,收到一封信了,比伙食团打牙祭还快活。恭读了一遍又一遍,都背得了。然后细察上面的邮票,那上面盖着邮戳呢。一个小圆圈内有一个大城市,母亲就住在那里呢。看能看见,摸能摸着,就是没法回到那个小圆圈内去。浩浩长江万里,他在这头(上游),母亲在那头(下游)。”与母亲两地相隔只能凭借书信表达内心彼此的思念,于是小小的邮票承载了余光中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分析第一节时大屏幕展示)

余光中(1928— )生于南京,祖籍福建, 19xx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19xx年,年仅21岁的他离开了自己的祖国,随家人来到台湾。台湾 2

与大陆由于政治原因而长期隔绝,有近四十年不通来往,漂流到孤岛上的千千万万个中国同胞们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自己的祖国和亲人。余光中也不例外。余光中在台北的办公室靠着台湾东海岸,他说:“这也许是天意,我凭窗而立,就可以直视海峡,可以一生守望着我的祖国大陆。”(第四节展出)

19xx年,饱尝了23年思乡之苦的余光中终于按捺不住,在台湾的寓居内,用了仅仅20分钟时间创作了这首《乡愁》,唱出了两岸千千万万人民共同的思乡曲。等他再还乡时已64岁,正如他自己所说:“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长达40余年的离别怎能叫人不深深的思念自己的祖国呢,于是乡愁便成了一湾浅浅的海峡。(第四节展出)

“已恨海峡相阻隔,海峡还被暮云遮。”乡愁是余光中不变的情结。他在另一首诗歌《当我死时》中写到:“当我死时,葬我于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第四节展出)

小结:四个单纯的意象,就使作者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跃然

纸上,犹如百川奔向东海,又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微小的个人 之思与巨大的家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他盼望祖国统一,渴望亲人能够早日团聚。(板书)

(四)、升华情感:

1、欣赏一首催人泪下的歌曲《乡愁》,体会诗人蕴蓄了20 年的思乡之情。

2、老师借此机会说说自己内心的乡愁,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创作。

(五)、课堂练笔:

学习诗歌既要我们去读、去品、去悟,还要我们去在创造。 放飞想象,写写自己离家时的真切感受。以“乡愁是??”练笔。 乡愁是 ;乡愁是 ; 乡愁是 ;乡愁是 ;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2、根据“乡愁”小练笔写一段有诗意的话,抒发自己内心的思乡之情。

3、欣赏余光中的《乡愁四韵》,比较两首诗写作风格的异同。 3

(七)、本课小结: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一颗雨滴,每一阵轻风,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他们对故乡的眷恋。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看多少英雄少年,在一夜间白了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都不会老去。今后无论同学们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故乡。

月是故乡明,回家的感觉是最好的!

(八)、板书设计:

乡 愁

余光中

课后反思:

本节课从整体上来说,时间安排的不够合理,出现前松后紧的现象,以 至于上课时原本设计的课堂小练笔活动没有开展,最后只能放到课下去完 成,这是本节课的一大遗憾,由于时间关系整首诗歌没有小结,好在我灵 机一动,伴随着缓缓的音乐,以自己的乡愁来作结,也算是为本堂课画上 了句号。此外由于同学们课下没有搜集到作者的相关的经历介绍,所以理 解诗歌时有些困难,整堂课老师就说的过多、同学们说的较少,学生的主 体性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此外本节课出现了一个读音失误(xián),这 是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不应该出现的错误,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避免在出 现类似的情况。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