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上册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3 苏教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混合运算 3

教学反思

第一次教新教材,感触蛮深。新教材的混合运算的教法与以往的教发截然不同。要使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初步认识综合算式和小括号,初步掌握混合运算顺序。

解决实际问题一贯以来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说是实际问题,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但现在的学生除了读书,在家里是什么问题都不用自己解决的,要让学生在这基础上学混合运算,对我和学生来说都是个挑战。于是我认真学习了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教学:

1.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素材理解和掌握混合运算顺序。

教材所给的三道例题都是以简单购物为素材的,对于学生来说,和父母去购物的经验还是有的。我利用情境图,引导学生在解决购物问题中,先分步列式逐步过渡到列综合算式,这一环节还是很自然的。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混合运算顺序。

在教学含有乘法和加、减法,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时,学生由分步算式再过渡到列综合算式,通过比较,很快就理解了运算顺序。

但在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时,问题就来了。例3用分步算式解决学生很快就列出50-20=30,30÷5=6,学生合并成综合算式50-20÷5,学生一致认为是正确的。我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运算顺序,这个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分步计算时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通过辨析比较,适时引入小括号,使学生明白,要改变运算顺序,必须加上小括号。

3.加强比较,提高运算技能。

教材中出现了很多题组题,我积极用好这些题组,进行对比练习,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运算顺序,还注意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一些运算性质(如a-b-c=a-(b+c), a÷b÷c=a÷(b×c)),提高灵活计算的能力。

4.把混合运算的学习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体会混合运算的实际应用价值。

1

教材从解决实际问题引入综合算式及其运算顺序后,又安排很多实际问题,让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在教学中,又成了一个新的难点。原来用分步算式很容易解决的实际问题,学生突然无所适从了,特别是加小括号的。这明显看出学生对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缺乏分析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我帮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列出分步算式,再合并出综合算式,另一方面,注意对综合算式的分析与理解,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辅导,促使学生运用、巩固知识。

2

 

第二篇:四年级数学下册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反思3 苏教版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一堂小请客《乘数末尾有零的乘法》。这是一节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是在刚学完乘数中间有零的乘法,同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数是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乘数末尾有零的乘法。因此本节课只要抓住新知与旧知的结合点,抓住几十几个十乘几的积是几百几十后,然后在几百几十的末尾添零这个重点,学生即可较好的掌握。

我分三个环节实施了我的教学预设,第一个环节复习旧知,引入课题。先2×2和20×2等的题组练习,以及0×5的计算,以唤起学生对整十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回忆,到达能使旧知迁移到新知。

第二部分尝试练习,提炼建模。是让学生进行240×2的尝试口算,并说明采取这种口算方法的理由,及本课的一个重点,然后由学生进行尝试笔算。在笔算过程中,学生用的是普通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教师提示如果按照口算24个十乘2的方法进行笔算,那么竖式先算什么?板书格式,用虚线表示你思考的过程,再追问24×2等于48,这个48表示什么,如何在竖式的积中表示。

在进行试一试的练习,说说集中的0为什么变成2个?

最后提炼出乘数末尾有零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第三部分是分层练习,加以巩固。练习中增加了乘数中间有零和乘数末尾有零的乘法的比较。 我设计预案时遵循这样的两个原则:让学生通过我的引导和追问进行自主的探索,让学生在离真知不远的地方通过自己的努力慢慢地拨开云雾,获得清晰的思路。鼓励口算方法的提炼就是为学习简便的笔算方法而设计的,笔算的简便方法也是通过学生的尝试获得的。在练习中,我让学生上黑板完成后,有学生进行批改,对于批改的是否正确再有学生指出,把判断正误、发现错误及如何修改全权交给了学生。

第二个原则,就是体现在完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突破难点。本课的难点就是如何不让学生忘记积的末尾添零。整堂课中我没有再三强调在积的末尾添零,而是根据每题前半部分算到的积表示什么意思,如何表示来突破这个难点的。在学生的计算过程中,学生始终牢记这一点,积末尾的0就不容易忘了。在课堂的随堂练习中,只有一个学生忘了积的末尾添零。

在教学预案实施下来,学生掌握的情况令人满意,整体的效果比较好。但是作业的时间还不够;在新授部分,还不够完全放开,在口算和笔算中,让学生自主选择方法,在尝试练习中,不要提醒学生250和900分别表示几十个十和几个百,让学生直接尝试,我这样教学减低思维难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