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反思

《解决问题例5》授课反思

王璐娜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

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在教学时,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

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划船活动的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

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学“1条船最多可以

坐4人”时,我有意识给学生设置去公园的情境,有的安排男生坐一

条船,女生坐一条船;有的让每一人坐一条船,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

体会1条船最多可以坐4人的含义。又自然的引出来要想坐最少的船

该怎么安排。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

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

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但是这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首先,在导入部分,对于春游划

船的活动的描述没有完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后,不断丰富自己的

语言,数学课上得像语文课一样既有人文精神、生动有趣、又有很浓

的数学味道。其次,在新授的过程中,对于一些后进生,学习兴趣不

高,作业不能自觉完成,还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后进生辅

导工作由于时间问题或其它原因经常能还不到位。以后,多利用辅助

教学手段来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总之,以后的教学工作要不断总结经验,认真进行教学反思,力求提

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工作,我相信

有耕耘就会有收获的!

 

第二篇:在学习中反思问题的解决

在学习中反思问题的解决

方田中心学校 范进利

问题是学习的起的、动力和贯穿学习全过程的主线,学习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合作解决问题

1、问题情境应有思考性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应尽可能诱发思考,真正把学生带入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愤悱”心理境界,引起认知冲突,促使他们思考、探求解决问题的各种策略。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圆的周长)时,教师出示一个铁丝圆圈,问:“谁能测出这个圆圈铁丝的长度?”(拉直即可)出示一个硬纸片圆,问:“怎样量出这个圆片的周长?”(把圆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怎样知道学校门口圆柱的周长?还能用刚才所用的方法吗?”(不能,可以用一根绳子绕圆柱一周,剪去多余部分再量出绳子的长度);接着教师用一根带“球”的线,在空中旋转几周,问:“小球在空中转了多长的距离?还能用刚才的几种方法吗?”(不能)“那么测量圆的周长除了以上几种方法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一环紧扣一环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思考状态,不断探究圆周长的计算方法,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圆 的周长计算方法,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问题情景要能激发交流意识

如教“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时,学生报分数,我判断是否可化成有限小数。32972731学生报了、、、、、、、……学生报出数后,我马上作出491011253398

判断,并请学生验证。学生惊奇地发现我的判断全部正确,求知欲被激发了。我问:“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什么有关?”通过讨论,学生发现分母是4、8、25、100的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而分母是3、7、9、11、39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我进一步问:“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分母有怎样的关系?”学生再次合作,得出:如果分母只含有质因数2和5,就能化成有有限小数。这3时,我在黑板上写下“=0.5”。马上,有学生提出:“分母里含有质因数3,为6

什么也能化成有限小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再次展开讨论。最终得出:一

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分母中含有2和5的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不同的学生在探究同一问题情景,往往有不同的探究思路、探究方案。创设问题情景,激发交流意识,使他们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共享,共进,在合作过程中学会争辩、接纳、欣赏、改进。

3、创设问题情境应有挑战性

小学生好胜心、好奇心与表现欲都很强,只要从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入手,就可创设具有现实性、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强烈的挑战心理,强化探索的动机,使学生跃跃欲试。例如,在学生掌握了圆柱体体积计算后,教师先让学生做“已知圆柱体的底面积(或半径、直径)和高求体积”类的基础练习,正当学生利用求积公式顺利解答,洋洋得意时,教师突然出示一个大苹果,问:“这个苹果的体积有多大?”学生一愣,充满困惑,教师挑战性地问:“谁能算出它的体积?这个苹果奖给他!”学生打开了思维的闸门,有的同学提出把苹果切后转化成长方体或圆柱体,求苹果的体积的近似值;有的说把苹果浸入盛满水的杯子里,溢出的水放入量杯,量得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苹果的体积;有的说把苹果浸入装有水的量杯中,从水面上升的高度可以算出苹果的体积;更有的标新立异,提出先求1立方厘米苹果的质量,再称出这个苹果的质量,就可以算出苹果的体积、、、、、、、在挑战性数学问题中,学生是多么富有创意啊!

二、激活问题意识,独立解决问题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教师应以生活内容为切入点,鼓励学生独立探索问题解决方案。

一年级学生学完加、减法应用题后,我们创设了租车情景:“18个小朋友春游。现有11座的车2辆、6座的车3辆、4座的车5辆。你能想出几种租车方案?怎样租车空座最少?怎样最优惠?”我把这一问题作为课后思考题,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空间和时间。第二天,大部分学生设计出了自己的方案,有的考虑有空位,如“11座的车2辆,有4个空座”、“6座的车3辆”等等。大家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最后达成了共识:除了考虑有没有空位,还需考虑每辆车的价钱,考虑车是否舒适。学生设计租车方案,交流设计理由,既培养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

力,又体会到解决实际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考虑,设计方案必须考虑实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问题设计要环环相扣,分层次,有梯度,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解决问题的探索活动。

三、延伸课堂,解决生活问题

问题解决除了在课堂讨论生活问题,探索问题解决方案,还可以走出课堂为,延伸课堂,让学生置身于生活的大课堂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

如数学活动课“绿化校园”,课前我们请学生实地测量,应用比例尺的知识设计美观实用的新操场平面图。上课时,展示交流,相互取长补短,评选出最完美的设计图。同学们还结合设计方案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如,“要铺设人造草皮,就要知道人造草皮每平方米多少元,铺设面积是多少”、“操场要考虑案例隐患,最好铺设上橡胶地砖,要计算需要多少块地砖”、“哪些地方要种上草坪,草坪共需要多少钱?新建这个大操场共需要多少万元”。这时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再次开展社会调查,寻找解决问题所需的数据和方法。

本课创设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营造出一种主动探索、全员探索的教学情景。这样的设计,学生成为“自主而主动的问题解决者”。课堂上,学生的思维被真正调动起来,他们提出的一些问题无法当堂解决,有待课后去调查,去解决,教学活动自然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过程。数学问题源于现实中“解决问题”,其核心始终是“解决问题”。如何使问题解决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主动发展、展示个性的过程,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