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守恒定律》教学反思

《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探究课教学反思

化学科 张光裕

在科组的集体研讨与帮助下,经过本人精心的教学设计与准备,周二完成了以实验探究为主体的新授《质量守恒定律》一课的展示。整体教学完成了预先设计的研学目标,探究实验完成效果良好,整体上课进程师生互动顺暢,化学实验知识应用与渗透基本准确,学生课后反思与收获较好。希望在不断的教学总结与反思中,更为深入地理解研学后教理念的精髓,切实有效地提高个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能力,特做如下反思:

一、教学设计与课堂节奏的控制

本堂课的设计主题是在实验中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变化情况,通过实验现象矛盾引出本堂课的主题,所以在起始部分是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总质量前后不变,与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反应前后总质量减少两个实验,进而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全体学生动手实验在真实情境中探究质量守恒问题,中心环节是通过各小组的展示、交流、讨论中得出质量守恒定律,最后通过碳酸钠与盐酸在开放的环境中反应出现反应前后质量不相等问题,在同学的交流与讨论中,进一步升华质量守恒定律。并在最后呼应有关蜡烛燃烧为什么反应前后质量不一的问题,让同学真正全面地形成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诠释。整体设计有分组实验与讨论,有集体展示与交流,有当堂练习与提升,有质疑与解惑,在真实情况中学习,在相互研讨中学习,最终在人人参与的活动中得到自己的收获,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在探究中生成,在交流中升华的研学后教理念。整堂课结束以后感觉到,对于本主题的设计如果能减少一到二个实验,而强化对于实验中现象更加精确深入的分析与认识,并能从宏观上的守恒与微观上的守恒同步分析,认识效果也许会明显,这一点在下一次上课中可以更深入地思考和更为精心的设计。

二、实验设计与探究方案

本堂课的主体是实验,学生动手实验一共是五个,其中有两个实验不能得出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其余三个实验分别是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变色(加入了酚酞),铁钉与硫酸铜生成红色铜沉淀,红磷在密闭的锥瓶中燃烧,它们的化学反应现象各有不同,但都能得出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结果。老师只给出实验清单,实验方案学生自行抉择,让学生在自行的探究实验中,不仅是探究实验结果,更是对实验方法的探究,不怕它出现错误,发现错误也是学生习的一部分。所以整堂实验中,有天平读数不准的,有直接将铁钉扔投到烧杯中的,有直接在空气中将红磷点燃,再试图测量它变化后质量的。课堂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同学自行纠正和其它小组协助改正。其中一个小组对于红磷在一个没有带泄气气球的实验中瓶塞蹦出,现场就

1

想到了改进方案,并联想到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的实验如何改进的问题,这就是很好的知识生成,这种体验性的收获相信学生会印象深刻。

三、课堂知识的预设与生成

本堂课的主体知识就是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如何运用它。它的生成体系就是在实验中由感性表象提升到理性知识。课堂的主进程就是围绕质量守恒定律,在实验中验证质量的变化情况,分析为什么是总质量没有变化。在教学进程中较好地生了质量守恒定律,学生认识全面而自然,还能在相互讨论中认识到实验中方案设计的重要性,并能感受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普世真理。整堂课主题鲜明,重点突出,知识即有预设,又有现场生成,很好地体现了研学的巨大价值。

四、学生的创新与灵感

在开放的实验探究课程,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灵感和创新意识有很好的作用,学生在有主题的自由探究过程中,即可以发挥个体的聪明才智,手脑结合,又可以在小组合作中相互碰撞,激起更多的灵感。比如对于为什么红磷在无泄气球的装置中实验不成功?为什么碳酸钠与盐酸在开放的环境中实验无法证明质量守恒的问题?它们都有自己精妙的解决方案,同学们的展示更是妙语连珠,分析精辟,不但锻炼了学生的交流与表达能力,更是在群体环境中激发学生临场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老师的点拨与知识提升

研学后教,并不是不教,而是教在难处,教在重点,在学生充分研学的基础之上恰当提升与归纳,在学生有困惑有难处时适当点拨与引导。本堂课我主要关注的是对质量守恒定律深层次的理解,比如它是总质量守恒而不是局部,它是针对化学反应而不是物理反应等问题,给予了恰当的引伸与提高,让学生在自己体验的基础之上,有一个高层次的精准的理解,起了预定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出色的实验与展示,离不开老师的平时教学中的指导与培养,本人长期坚持在教学中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学生能完成的老师不出动,学生小组能讨论的老师不包办,放手发动学生,相信学生这样才能教出即有化学知识又有学习能力的学生。

20xx年11月6日

2

 

第二篇:质量守恒定律教案及教学反思Microsoft Word 文档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中的重要定律,学习这一定律应注意三点。第一点要重视实验。从观察白磷燃烧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再通过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反应天平不平衡去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律文。第二点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律文强调“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第三点从本质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之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是因为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变,原子的数目没变,原子的质量没变。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它物质(生成物)的过程。(第三点放在第二课时讲)

第一课时的重点是以实验出发去发现和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以直观的数据情境引入,让学生提前感知质量守恒定律,然后通过实验一和实验二,引出质量守恒定律,这一过程中能注重分析实验前后的对比,初步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但是整个是实验都是通过教师演示,学生观察,能够感受到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不高,现在注重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在教学中应注意分组实验和让学生参与教师的演示实验。得到质量守恒定律后,再通过一个反应前后天平不平衡的实验,去激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不等,难道这个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了吗?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改进实验,让反应前后的质量相等。这一环节课堂气氛很高,学生有疑惑,都在想办法解决问题,通过老师的提示,很多同学都能联想在第一个实验罩的气球,第二次实验质量相等,那么加深了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再次理解。

整个教学过程流畅,能够基本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是后面的教学过程中,觉得自己忽视了一个环节,就是解释质量守恒定律时,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对于“参加”这两个字没有说明意思,在讲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中,才发现学生没有没有理解“参加”的意思。因此在实验一和实验二中可以增加适量的解释,例如反应前铁的质量 — 反应后剩余铁的质量 = 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