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一篇感情真挚、意蕴深远的美文,如何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实际,引导学生深切感受美文背后的浓浓亲情、体会做人的道理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力求让学生体会到儿子种花的心意,感受其对父亲的深情。围绕课文第一自然段的“爱”字一词,学生默读二、三自然段,圈画出能够表现儿子对父亲情感的词句。交流后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受到“探望”、“顾不上”、“一直”、“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还没有镢头那么高。”等诗句体现了儿子对父亲深深的爱。而后,通过想象、看动画、填空、闭目听朗诵的春天花开情景在头脑中熟记精彩片段的训练及读文等方式切入“高尔基面对这样的晚霞这样的花是怎样的神情?心里会想些什么?”使学生感受那千山万水隔不断的父子情深,体会鲜花是多么美好多么令人愉快的东西和高尔基见花如见子的深情。

然后以生活体验为契入点,拉近与人物间的距离,为后面以高尔基儿子口吻与高尔基对话、给高尔基回信打好铺垫。

在教学课文难点理解高尔基信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时,我通过比较高尔基信中一、二两段中的“美好的东西”让同学们尽情畅谈“美好的东西”。学生发挥了想象的翅膀,他们的思维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想,直接升华到精神层次的、抽象的“美好的东西”,如生活中使人愉快,送给别人温暖的美好东西——像奉献、帮助、付出、给予……

而信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是:“给”,永远比“拿”更愉快。我先让学生联系课文:本文中谁“给”了谁什么?再联系生活:生活中你曾“给”过别人什么?学生多数结合自己的家庭生活,如父父母辛辛苦苦养育了“我们”,“我们”为了报答父母,为他们做些事等,这就是“给”。紧接着,我引导学生理解高尔基的“教子有方”,通过送给学生格言——给予是一种快乐,带领学生反复诵读“座右铭“——“?给?,永远比?拿?愉快,引导学生融情入境,想象儿子捧着父亲的信会怎样读?会怎样想?

在本文教学之前,我通过对教材和学生做出的分析,做了以下预设:课文中“?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一哲理内涵深刻,学生不易理解,因此,在指导学生基本弄清其含义后,只需联系实际,说说类似情况即可,要求不宜太高,能理解多少说多少,重在有真情实感。照这一目标来说,此难点也算突破,教学任务也算较为完满地完成了。但教学本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经过教学后的反思,我感觉到这堂课的教前预设,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基本完成。可有几个地方还做得不够。

一是在分析高尔基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还不透。亲子对父亲的深爱还体现得不够,对词句的“抓”还不深,如:学生提到儿子千里迢迢“探望”父亲,我只是对“探望”与“看望”进行了比较,这样对词语的理解是比较浅显示的。还应当深问“儿子是怎样?探望?父亲的?”这样学生便会从词句入手,从字里行间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儿子以辛勤劳作,为父亲栽种鲜花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爱意。

二是本课教学看似行云流水,词句抓了,课文读了,情感体会到

了,实则浮于表面,学生的情入得不深,入得不透。高尔基对儿子的爱是一种“大爱”,广博、宽泛。教学时体现得不够,理性的分析多了,情感的渲染少了。看来备课时,教材挖得还不够,基本要求达到了,但还能引导学生进入深层次的理解状态。

教完了《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我总觉得自己对本课教学流于表面,没有深入,学生虽然找到了文章的中心——‘给’,永远比‘拿’愉快。但是学生似乎对这一中心的体会仍然不深刻。反思教学,我觉得问题在于自己没有奠好文章的情感基础。

于是,在教“有一年,高尔基在意大利的一个小岛上修养,他的妻子带着儿子前来探望他。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还没有镢头那么高。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

这一段文字时,我应该采用“补白”的方法让学生想像:海上的颠簸让人十分疲倦,_______________。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旅途,母子俩终于来到爸爸身边,还没有镢头高的儿子看见父亲,心想:_________________,于是,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有了这样一个想象训练,学生才能深入体会儿子爱父亲的具体情景,这时候,我在抛出问题:高尔基的儿子来岛上后,不休息,就忙着栽花,(指问题2)这是为什么呢?再让学生讨论,让学生理解,这就是——爱。

学习赏花一段。我也应该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补白:傍晚,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他的脸上_______, 他想到:儿子顾不上休息为我种花,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运用补白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高尔基为自己的儿子自豪时,在结合本文第一段“高尔基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他很爱自己的儿子”,让学生说说高尔基是怎样爱儿子的,也能顺利过渡到写信的学习。

纬五路一小五年级 宋新星

 

第二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

西张夏小学 苏循娟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通过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在意大利一岛上休养时,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整篇文章围绕了一个“爱”字组织材料,表达主题,语言清新,含义深刻。对于这样一篇感情真挚、意蕴深远的美文,如何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实际,引导学生深切感受美文背后的浓浓亲情、体会做人的道理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教学中,我以读代讲,读悟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抓住文章特点,挖掘空白点,引导学生基于文章语言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

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自读体会儿子的不怕辛苦。学生能找到“顾不上”“一直”“忙着”等词,真切地感受到儿子对父亲的“爱”。然后,让学生欣赏春天鲜花盛开的迷人景象,观察高尔基赏花的神情,想象春风中姹紫嫣红、蜜蜂飞舞的画面,感受阵阵花香中赏花的愉悦。此时在高尔基眼里看到的不仅仅是花朵,而是儿子对自己浓浓的爱,他心里会想些什么?——这些都是子爱父的表现。

高尔基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多么高兴啊!不久,一封带着花的芬芳,带着父谆谆教诲的信从意大利飞到了苏联,这封信是用心良苦的一番至理名言,将浓浓的父子之爱升华到更宽泛、崇高的境界。我启发学生默读信的内容,在感受深的句子旁写下自己的感想。再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谈谈自己的体会,谈谈自己对“给”与“拿”的理解,回忆《练习3》中柯原的小诗《幸福》中的一句话:幸福,不在于取得,而在于奉献。通过前后内容的有机联系,学生懂得了高尔基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从中体会到了高尔基对儿子一种人间亲情的崇高的爱。不足之处是学生在写回信时,不负父望的励志笃行的内容泛泛而谈,不够具体明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