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科学《溶解的快与慢》的教学反思.(邢雨娟)doc

《溶解的快与慢》教学反思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觉得有许多地方在设计和教学中有不足之处,应该反思一下。

反思一:课堂容量。在当初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基本按照教材的基本内容,我安排了5个主要环节。师生共同设计实验计划,学生操作搅拌对溶解影响的实验,学生设计实验计划及交流,学生操作冷热水和完整、碎块对溶解影响的实验,吃糖体验溶解快与慢。这5大环节再加上其他一些小环节和衔接部分,整节课的容量比较大,但是由于各个环节难以割舍,再加上没有机会试教,所以一开始我在起点就犯了错误。关于这点我想,以后我们尽量的要降低教学目标,不要有过多的教学内容,只要把1-2个环节研究的透彻一点,深入一点就好了。

反思二:实验的疑惑最好当场解决。我设计的第一个实验让学生做实验,2个杯子里,一个搅拌,一个静止,预设让学生通过实验,对比出搅拌的因素能够加速溶解。可是结果不是很明显,在6个小组里,有2个小组不能得出这个结论,他们认为不能明显的观察出哪个溶解的更快。面对这样的情况,我首先是让学生分析他们的问题可能会出现在哪个环节,我第一个错误是没有让这2个小组自己分析,而是让其他的学生进行猜测,这是无效的提问。在学生分析无果后,我让学生课后领取方糖继续实验。实际上我完全可以让这2个小组的同学在接下来的实验中,继续做这个实验,而不是让他们和其他同学一样继续操作下一个实验。让学生当场出现的问题在课堂中就能得到解

决。

一个疑惑:由于溶解现象的特殊性,在没有搅拌的情况下,它的速度是很慢的。那么在课堂上我们要不要让学生看到完整的溶解过程,如果是让学生看到完整的过程,那么时间是不够的,方糖即使在热水中,如果不借助搅拌,那么30分钟左右也难以完全溶解,显然在课堂中是不现实的,那么借助搅拌的话,可以让学生能够完整的看到溶解过程,但是这样的话,在整个实验中就有2个变量的影响了,难有说服力。既然这样的话,那么就让学生观察到部分过程,能够区别到快与慢就好了。我觉得实验的过程,在没有完全结束的时候,就得出结论,这与我们科学的探究精神是不相符,也难以客观、信服的得出结论。我虽然在课堂中采用了第二种处理方式,但是面对这样的疑惑,我左右为难,实在不知道怎样处理会是科学、合理的。

 

第二篇:10月教学反思

《溶解》单元教学反思

这一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体之间是相互作用的,溶解是物质相互作用后发生的一种变化。我们可以用溶解的特征来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了。从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开始,引导学生进入对溶解现象的观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动之中。并进一步扩展了学生对溶解的观察活动。

通过观察比较食盐、砂糖和沙、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有着“显著的不同”和“本质的不同”。抓住溶解和不溶解的主要区别特征,逐步加深学生对溶解的认识和理解,并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酸钾溶解于水的逐渐变化的过程,及想像砂糖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过程,帮助他们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引导学生运用原先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解释或理解切碎的肥皂为什么溶解得快和搅拌为什么能加快物质溶解的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对增加和减少盐的水溶液中的水分会有什么变化的问题进行思考,并通过实际的观察活动,让他们亲眼目睹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和结晶的双向变化过程。从而使他们感知到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种可逆的过程。我们在教学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时,应向学生提供多种不同的液体,如醋、牛奶等,让学生观察、区分更多液体之间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印象深刻的是食盐在水中如何溶解的过程现象并不明显,于是引入一种新的物质——高锰酸钾,先介绍了高锰酸钾的特征及其危害,避免了学生在课外时间随意玩弄,造成安全隐患。接着让学生进行小组实验,仔细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观察结束后,让学生采用画一画的形式,加深学生印象的同时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更能接受,将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句子用形象的图画来表示,一目了然。我觉得这样的学习方法不仅能用于本节课的学习中,更能运用于今后的课堂上,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

溶解的快与慢这一节课,我上了四个班,对于这一节课,有几点体会。要上好一节科学课,课前的准备必须充足。面对搅拌是否能加快溶解和用热水能否加快溶解的实验我看了很多教案,也查了很多视频,对于材料的选择上自己尝试了很多种可能性,最终决定用速溶方糖来进行实验。为了让学生更能接受,也为了节约课堂时间,我又提前将方糖碾碎,包装在小塑料袋中,并分别标上序号。对于实验非常重要的实验记录单,我也是反复斟酌,和师傅不断讨论,试教、磨课。不管怎么样,收获的很多。

科学课,需要更多的心思和思考,总结经验,不断成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