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圣施威降大圣 教学案

第一部分学习要求:

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①借助工具书掌握相关的字词,积累文学常识;

②.学会复述孙悟空与二郎神的打斗经过;

③.品味本文妙趣横生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①默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②自主尝试、合作讨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对齐天大圣这个神话英雄的喜爱之情。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

学习重点: 品味本文妙趣横生的语言;

学习难点:品味本文妙趣横生的语言;

学法指导:自主尝试、合作讨论

第二部分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导学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写在下面(措施:查阅资料)

2、《西游记》前五回故事是:

3.画出文中你不认识的字词,要求读准字音、正确书写、理解意思并创设语境造句。(措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参考原句)

掣(   )        嗛(   )     淬(   )      猢狲(   )    青鹞(   )  

鹭鸶(    )     鹳(   )     鲂(   )鱼     撺(   )     花鸨(   ) 

木木樗樗(   )  蓼汀(   )   窗棂(   )     哪吒(   )     幌(   )

寻觅(  )      吆喝(   )   踪迹(   )    铁钳(   )   愕然(   )

4. 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解理清文章大意并思考:你从课文标题“小圣施威降大圣”中,小圣是______,大圣是______,小圣的目的是____________,那大圣又是怎么反抗的呢?____________

二、课堂学习研讨

(一)预习质疑与交流检测

(二)默读感知

(三)问题探究

1. 大圣和小圣经过了哪几个回合的变化和斗争?

大圣(孙悟空)                     小圣(二郎神)

                                         

                                         

                                         

                                         

                                         

                                         

                                         

2. 用简练的语言复述孙悟空与二郎神的打斗经过。

3. 思考:孙悟空的每一次变化,二郎神都马上找到制伏他的办法。作者为什么不写孙悟空直接变成一个最厉害的?

4.课文中描述的打斗经过,紧张中透着诙谐;所使用的语言,给人妙趣横生的感觉。请细心品味,各举出一两例加以评析。

三、当堂训练巩固

1.《西游记》,作者是__  __(朝代)__  __,是长篇__   __   小说,全书共__  __回。是神怪小说中成就最高、最受喜爱的小说。

2.全书共分三大部分:前7回写__  __的故事,是全书的精华部分,表现孙悟空的反抗精神;8-12回写__  __的来历、魏征斩蛇、唐太宗入冥府,交待取经的缘起;第13回-100回写__  _    _的故事。

3.我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最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是__  __,最具反抗精神的故事是__  __。请再写出有关孙悟空的两个故事名称:__      ___       _     __。

课堂小结:

1、学生小结:

2、教师小结:

四、课后拓展延伸(含必做和选做两部分)

必做:本文主要刻画了“大圣”和“真君”两个人物形象,请问: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选做:《能力》

教师评语:(教师批改,包含课前预习导学内容和课堂训练巩固内容)

第三部分课后反思

1、学后记(要求:可写收获,也可记课上生成的方法与规律性知识,或问题整理等)

2、教后记

第四部分家长签字

 

第二篇:寻根溯源,发掘精神——《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设计

寻根溯源,发掘精神——《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设计

1、课文分析:

《小圣施威降大圣》是一篇新课文,又是《西游记》中最著名的篇章之一,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之前已经对这一故事有了很多了解。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是浓厚的,但也特别容易让这堂课成为一节讲故事的课,而语文课是必须给予学生语文方面的收获的。

因此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时,我考虑将本文的文学性与趣味性联系在一起,既激发学生的探究趣味,又可以使他们在探究中感受文字的魅力。细读本课,很自然就可以发现,本文最主要的特色就是孙悟空与二郎神层出不穷的变化,这变化使情节起伏跌宕,也让人物的形象鲜明动人,这自然就是我们教学的重点。不过,如果寻根溯源,会发现,作者的描写并非异想天开的无源之水,这一故事源自于《贤愚经·降六师品》,并且广泛传播至世界各国的神话故事中。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天方夜谭》,其中的《瞎眼僧人的故事》就与本文中的情节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我就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比较两则故事的异同,从两者的共同点中发现情节设置的巧妙之处,再从两者的不同点发现出本文独特的写作风格及其精神内涵,进而去分析人物所特有的个性特征。然后,再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西游记》中的其它章节进行拓展,从而体会到作者个人的精神特征。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⑴通过比较阅读,把握人物形象及本文的写作特点。

⑵通过分析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重点:⑴

教学难点:⑵

3、教学准备:

《一千零一夜》(人民文学出版社)、《敦煌变文校注》(中华书局) 预习题:根据表格归纳孙悟空及二郎神的变化过程

4、教学过程:

⑴导入:

《西游记》是一部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著,相信大家也很熟悉,请问本课中的“小圣”“大圣”各指谁?他们的来历是什么?(学生根据自己所阅读的内容回答)

孙悟空今天已经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形象,有关他的起源有许多专家、学者都曾经提出过不同的见解,据我不完全统计,不下于10个。可无论他的来源如何,《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已经有了他自己独特的个性与精神,而我们今天这篇文章

就是他个性的一个反映。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够帮助大家了解孙悟空,从而开始了解《西游记》这部小说故事背后的精神。

⑵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本文最主要的情节就是二郎神与孙悟空通过各种层出不穷的变化斗法,我们首先就要来梳理这些变化的内容,就请大家填写下面的表格。

人物 孙悟

空 二郎神

变形事物 麻

雀 饿鹰儿 大鹚

老 大海鹤

儿 鱼鹰儿

蛇 灰鹤

鸨 现原身

土地

庙 ——

二郎爷

爷 ——

在这一系列的变化中,谁是主动的进攻者,谁是被动的逃跑者?孙悟空是全书的主角,作者为何要描写他处于下风,并且一再逃命呢?并且本课的题目是《小圣施威降大圣》,既然题目已经定下了两人的胜负,作者为何又要描写如此复杂的场景呢?这一系列问题就要通过我们后面的学习来解答了。

⑶比较阅读,分析情节及人物个性。

两人的变化是全文的主体,但这并非是作者个人的创造,而是有所本的,源自古代佛教故事集《贤愚经·降六师品》,这是源自古印度的故事,讲述佛祖如何施展法力降伏了外道六师。这一故事在敦煌的经变故事中得到了精彩的演绎,成为了著名的经变故事《降魔变文》,现在就给大家看看这一变文的节选:

“劳度叉忽于众里化出一头水牛。其牛乃莹角惊天,四蹄似龙泉之剑;垂斛曳地,双眸犹日月之明。喊吼一声,雷惊电吼。四众嗟叹,咸言外道得强。舍利弗虽见此牛,神情宛然不动。忽然化出狮子,勇锐难当。其狮子乃口如谿豁,身类雪山。眼似流星,牙如霜剑。奋迅哮吼,直入场中。水牛见之,亡魂跪地。狮子乃先慑项骨,后拗脊跟。未容咀嚼,形骸粉碎。”

这只是两者斗法中的一个场景,六师还将变化出其它异兽和场景,而舍利弗也会变出相应的事物来压服他们。这与我们课文中大圣、小圣的斗法在基本情节上是一致的,大圣无论变成什么,二郎神都能变出更厉害的来降伏他。而这一故事也传播到世界各国,变成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我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部大家很熟悉的著作《一千零一夜》,其中的《瞎眼僧人的故事》中第二位僧人的故事就源自于此。这位僧人原本是一位博学的王子,因为得罪了魔鬼,被变成了猴子。一位公主看穿了他的真面目,愿意为他解除诅咒,结果引来了魔鬼。故事就此展开,魔鬼与公主各自施展法力,进行决斗:

“狮子张牙舞爪,向公主扑来。公主眼疾手快,迅速拔下一根头发,摇晃着念了咒语,头发立刻变成一把锋利的宝剑,她举剑迎面砍去,狮子被她一剑劈成两断。可是狮子的头一落在地上就变成一只毒蝎,紧跟着公主也摇身一变,变成一条大蛇,追赶蝎子,两人激烈拼斗。继而魔鬼变成鹫,公主变成兀鹰,兀鹰向鹫追啄。之后,鹫又变为黑猫,兀鹰变成狼,在宫中又斗了一会儿。黑猫招架不住,摇身变成一个红红的、圆圆的石榴,落在喷水池里,狼一路扑去,石榴缓缓升到空中,随即落到地上,摔得粉碎,石榴子撒在地上。狼摇身变为公鸡,啄食石榴子,把石榴子全都吃光,一粒也不剩。

这时候雄鸡振翅长啼,摇头向我们示意,我们不明白它说什么,随后它大叫一声,震耳欲聋,似乎宫殿就要塌下来,压在我们身上。它四处寻找,最后发现一粒石榴子落在池边草从中,便奔了过去,刚要啄食,这粒石榴子又滚入水中,变成一条小鱼,潜到池底去了。公鸡立刻变作一条大鱼,循迹追了下去。过了一会,忽听一声咆哮,吓得我们个个心惊胆颤,只见魔鬼原形毕露窜了出来,它张开嘴,鼻和眼里都冒出黑烟。随后公主也变成一个火球,出现在他后面,双方以火对攻,火势越来越旺,宫中弥漫着火和烟。”

请大家仔细阅读这段文字,比较一下本文,看看两者有什么相同之处。 提示:

①两段文字在情节上都有出人意料的变化,不仅场景从地上或天上变至空中,并且被动应战的一方还不时反击。这与《降魔变文》中一方完全占压倒优势,几次斗法的情节基本雷同的写法比较起来,更加吸引人。

②作者均从多角度进行描写,《瞎眼僧人的故事》中通过描写相关的声音表现打斗场面的激烈,而课文则有具体生动的心理、语言描写。这与《降魔变文》中单纯的外貌、动作描写相比,内容更加丰富了。

总结:我们可以发现,通过变化多端的情节与丰富多彩的描写,原本有些单调的内容也显得趣味横生。作者之所以不让两人以最厉害的“法天象地”的模样进行对打,也就是为了让情节多一些起伏,我们读起来自然也就多一些趣味。

大家再细读课文,与选文比较一下,看看本文还有哪些内容是选文中所没有的。(学生细读文本,首先发现描写上的差异,再来比较情节上多了哪些内容)

①描写手法更加细致生动。在选文中,描写变化的过程仅仅一个“变成”。在文中,描写孙悟空的变化更加细致。如写二郎神的变化“抖开翅”“急抖翎毛”,“抖”写出什么特点?(表现“饿鹰儿”展翅飞翔的样子,非常细致)“急”强调了什么?(表现出动作的迅捷)从中也可以看出二郎神的机敏迅捷。写孙悟空变化,“撺出水中”“钻入草中”,两个动词写出了什么特点?(动作迅捷)同样也表现出大圣的灵敏机智。(学生再去找类似的词语)

②增加了语言、心理描写,表现出人物的个性。例如,孙悟空在逃跑时看穿了二郎神所变的鱼鹰,二郎神也分辨出孙悟空所变的鱼,都表现出人物的机智。二郎神发现孙悟空所变庙宇时的话,表现出其心狠手辣。孙悟空在变成庙宇时居然没有办法安排尾巴,也正是这一点破绽让二郎神看穿,作者如此安排是为了说明孙悟空能力有限吗?(体现出猴子的特征,也让情节更加风趣)

③增添了情节,体现出中国的文化特色,也彰显了人物个性。本文与选文比较,多加了哪些情节?(孙悟空变成庙宇,变成二郎神的模样占了他的庙宇)这种土地庙是中国特有的,而孙悟空在逃跑过程中还要耍弄二郎神,也可以表现出他什么样的性格?(大胆幽默)

总结: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让变换的过程更加形象,使变化的过程不再是单调地重复同一个内容。并且,通过增添的情节及描写,也把孙悟空机智灵敏、大胆风趣突出了出来。同样,也让这一人物有了独特的个性。

⑷结合背景材料及相关章节,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孙悟空在文中虽然处于被动逃跑的地位,但还时时表现出自己的机智与幽默,这与《西游记》中的相关描写是一致的。(学生回顾自己读过的情节,说说能够表现出孙悟空机智幽默的故事情节)

本书的作者吴承恩,出生于没落的官僚家庭,个人的经历也非常坎坷,屡试不第,写作本书就成了他生活中的寄托之一。他生逢嘉靖时代,这是明代由盛转衰的时代。嘉靖皇帝本人好道,迷信长生不老,结果就摧残宫女的身体来炼制丹药。终于,一群宫女开始了反抗,决定趁他睡觉时勒死他。事情虽没有成功,但表现出了坚决的反抗精神。同样,也正是因为在逆境中逃跑,能够表现出机智与幽默恰恰可以突出人物身上的反抗精神。这一背景在《西游记》中同样有所表现,例如乌鸡国、车迟国的君主都因为信道教要么遭逢大难,要么残害人民,这些情节就是现实的反映。作者也曾任县令,对于明代中期政治腐败,世风堕落的风气及百姓疾苦有着深刻的了解。因此,在他的笔下天庭神仙代表着当时的统治阶级,妖魔鬼怪代表社会中的恶势力。孙悟空虽然大闹天宫失败了,但其反抗精神依然贯穿全书,最终使他获得了“斗战胜佛”的称号。(学生对照自己熟悉的情节,说说孙悟空身上具有的精神)

5、教后记:

从教学过程来看,学生的兴趣很浓厚,比较阅读及背景介绍都令他们很感兴趣。比较阅读帮助他们找到了描写的源头,在比较中一步步发现了作者独特的匠心。这种方法有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突出语文的特色。但本堂课学生的活动有些少了,学生的“动”无法覆盖到全班,并且本课缺乏反馈练习,了解学生的情况不太容易。这些问题都应当在后面的教学中注意。

教学的最后,推荐了他们读《封神演义》《西游补》,今后可以通过比较不同的神魔小说,让他们明白阅读不仅是读一些有趣的情节,更要深入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