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小悦悦事件”的道德思考

“道德”这个词,要是在20xx年10月13日 之前去说它和谈之,都会被大多数人认为无聊。可在10月13日“小悦悦事件”发生之后的一段特定时间里,人们才会严肃起来地想起它谈论它。

直至今天,事件已告一段落了,该去挣钱的去挣钱,该去爭取升官的就去爭取,该去准备考试就去准备,“道德”这个词又逐渐淡出了。在媒体的强烈聚焦下,不少人对此事件也反思了。我想反思的结果可能有三,一是触动了一部分人的同情心,二是一部分对道德绝望的人更加绝望了,三是本来就认为道德虚无的一部分人更加理直气壮了。

人是感性的动物,也是理性的动物,同时是社会性动物。人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也有同情的本心,也就是“恻隐之心”。“趋利避害”决定了人的“利己”行为,而“恻隐之心”也决定了人有“利他”的倾向。就一般人而言,走向“利己”的极端很容易。走向“利他”的极端很难。

“利己”行为的诱因往往是金钱、资产一类对自己的物质生活有用的东西。“利他”行为的诱因往往是责任、荣誉一类可能对自己的精神生活有用,但对自己的物质生活无用甚至有害的东西,就是俗称“假大空”的东西。

若按亚当.斯密将人的“利己”行为称为“经济理性”,“利他”倾向称为“道德”的话,相对于“经济理性”的真确、具体、实在,“道德”真可谓是“假大空”。因此,一般而言,“显性的利己”受到人们的追捧,“隐性的利他”常常被人们压抑在意识之下。

那么如何防止“利己”走向极端,如何以“利他”来平衡它?西方经过了长达几百年的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思想启蒙运动,奠定了坚实的道德文明基础,特别是通过宗教这个平台宣扬“博爱”思想,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与行为。可以这样说,他们是以教育和宗教信仰来制衡个人主义的膨胀。美国是自由主义的王国,但它的宗教氛围很浓厚,是一个由上帝监管的地方。但即使如此,上帝一打盹,也难阻止华尔街精英这类奉行“趋利避害”经济理性的“肥猫”们的贪婪。这对那些一到礼拜日就上教堂“趋善避恶”的草根民众而言,其实是一种最大的不公正。

中国近现代没有真正的精神灵魂意义上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思想启蒙,而“仁义礼智信”等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又被咱们自己嘲讽和舍弃。

道德,中国社会不可承受之重!

无论是“利己”和“利他”,都根源在我们的心中,根源在我们的思维中,根源在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中。 “利己”根源于个人主义,“利他”根源于社会共同体主义。“利己”如果没有内在的自律和不受外部的约束,很容易走上极端,导致个人和社会道德的崩溃。“利他”需要人的共识的形成和社会大环境的良好促进,从而创造一个公正的、共同善的和贫富差距缩小、共同富裕的世界。

社会的治理是基于个人主义的理念,还是基于社会共同体的理念,在政策上就可体现出来,其结果也会不同,比如说,应试教育就是基于个人主义的

理念,一部分人因竞争成了精英,但人的整体素质特别是人文、精神素质却在下降。咱们已经习惯了应试教育,并且认可了它的种种功利的显性的好处(俗称的“好猫”),而漠视它的降低人的整体精神素质的隐性的不利之处(俗称的“不分白猫黑猫)。应试制度不变,要实行素质教育,提高人的精神文明水平,难!

本人曾举例,说的就这意思:某人要去A地,而他却登上了去B地的飞机,在飞机上,他还自欺欺人地说,这飞机可以飞去A地。是的,若遇到不可抗的自然因素或者遇到劫机,这飞机可能会飞向A地,否则,一般情况下,这飞机只会飞向B地,也就是他真正想去的目的地。

要想提高整体道德水准,首先要转变理念,然后进行政策调整,下一步才是教育和实践。

若不是如此,道德实现的现实途径只能是悲观看世界,乐观看自己! 我不能改变世界,但也尽量不能让世界改变我! 在这个冷漠的社会,对于个人而言,自我存真、自我修养、自我教赎,也就是hold住自己,是可行的选项。这也许可以回答为什么在这个冷漠的社会,人们也会时常碰到好心人,而为之感动的这样一个问题。

 

第二篇:小悦悦事件所引发的道德问题

小悦悦事件所引发的道德问题

20xx年10月13日下午5点30分,广东佛山南海黄岐的广佛五金城里,2岁女童小悦悦在过马路上不慎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并两度碾压,随后肇事车辆逃逸,随后开来的另一辆车辆直接从已经被碾压过的女童身上再次开了过去,“惊心”7分钟中有18人路过,却无一人伸出援手,都对此冷眼漠视,只有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该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习惯了在微博中穿梭的我,起初看到这个事件只是粗略的看了下文字经过,没有特别的留意,因为在微博中每天刷新的各类悲剧看的真是有些麻木了,我甚至是一笑过。但事情的扩展规模显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微小,一时间各大网站各大论坛讨论声四起,看起来又一个全国讨论的热点又将浮出水面。

18位路人固然有错,但事到如今,人们应该更多地去反思悲剧背后的原因,这种悲剧在中国不是首例,小悦悦事件发生后,所有人都在讨论道德底线沉沦的话题。一场全民悼念小悦悦的行动展开了,有人把她比喻成天使,然让我们最为心痛的是小悦悦还没有体会到人间的五彩斑斓,却被社会的丑恶扼杀,这个生年只有两岁的女童,还未来得及鲜花盛开,还没有阅读世间繁华、没有领略人间美好,就这样走了。

那么,如何阻止此类悲剧的再次发生呢?也许,在谴责他人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对“人性”有一个起码的反省和拷问。每一个看到这则新闻并为之痛心、义愤的人,不妨扪心自问——如果当时是我走过鲜血淋漓、惨不忍睹的小悦悦身旁,我会怎么做?我真的有勇气像那位值得尊敬的拾荒阿姨那样下意识地赶快扶起重伤女童吗??甚至于如果,我是那名肇事司机,我真的一定就会义无反顾地立即停车、采取救助措施吗?我会不会在那电光火石的瞬间,做出逃逸的举措。 其实,每一个“我”,都可能成为那7分钟里冷漠走过血泊中的小悦悦身边的“路人”;每一个“我”都有可能是“看客”! 人性的冷漠和残忍已经渗透到骨髓里,该如何拯救这些冷漠的灵魂才是时下最该讨论的问题。

我想,过不了几天人们便会忘记小悦悦,忘记我们的道德苦痛。“时光永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小悦悦身上流淌在街道上的殷红血迹,会很快被淡忘和冷漠冲洗得一干二净。但是,请记住小悦悦,记住18个冷漠路人,更要记住我们每个人身上粗俗的道德伤疤。如果我们继续麻木,继续健忘,那么,今天,发

生在小悦悦身上的悲剧,一定会在我们身上残忍上演。

面对小悦悦的撒手人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默哀,在内心深处点一支叫做良知的蜡烛。这支蜡烛照不出小悦悦的明亮未来,却能照出我们人性的小,照出这个尘世的灰暗和阴冷。之所以出现令国人为之震惊的小悦悦事件,是因为人们“丧失了人之所以为人的道德本能“,人无恻隐之心就不能算是有道德的人,而”没有道德的人从本质上说就不能算人。道德是人的灵魂,如何解决目前青少年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迫在眉睫,不能说我们国家不重视青少年道德,比如说从小学、中学、大学都有各种各样的德育课和政治课,但是在应试教育下,在分数挂帅的教育制度下,老师只是讲概念、讲理论,考试之前大家就背条条框框,结果是很多人被培养成“双重人格“的人,最终社会上,讲好话、讲动听话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干实事、干好事的人却越来越少。因此要还原道德教育的本质,开展诚信教育、责任教育和关爱教育。如果大家都讲诚信、讲责任、讲关爱,我们的社会还会出现小悦悦这样的悲剧吗?

一个社会里,最需要的是平凡的良心,正是无数的平凡良心共同筑起了社会道德的堤坝,共同营造起一个属于文明社会的高贵的人的温暖世界。而人的社会所以高贵,所以温暖,就在于无数的平凡人都有其道德,都有其良心。这个道德,正是人世间最高贵的底线。这个良心,则是评价人性最基本的尺度。面对道德的需要,每个人都伸出道德援手,这也是我们呼唤平凡良心的原因所在。这一伸,不仅守候了自己的良心,也守住了社会的道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