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诗经》两首

《诗经》两首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我县初中语文教研员箭华老师带领我们探索、试验一种整合教学模式,叫做“单元整体教学模式”,即将一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确立这一单元的主旨,在学习完这一单元知识的基础上,围绕这一主旨选出同一主题不同作者不同风格不同时期不同表现方式的多篇文章,将这些文章作为整体打包在一起,作为一节整体课,与学生一同去赏析、审美、评论,以此来整合知识、提高效率、扩大知识面和阅读量,最终来指导自己的写作,这样海量阅读,与督促写。在这个思想基础上,我在讲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诗经两首》时就采用了这种方式。

我班是景山学校九年级,有22名学生,。这是一所农村学校,每个年级都只有一个班,平均每班不到30人,学生的积累量不多,素质一般,到九年级后学生比较沉默,面对这样的情况,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是首要任务。

【案例主题】

勤劳的姑娘有人爱

【案例准备】

预习《关雎》《蒹葭》两首诗,要求熟读。印发材料《采葛》《芦草之思》作者王巨才。自学材料《采苹》《采蘩》《采菉》《采菽》《芣苢》

【案例过程】

师:导语:同学们现在正是十五六岁的年纪,花样年华,情窦初开,爱情是那么美那么令人向往,我想问一下咱班男生,以你们对爱情懵懂的认知,你们心里喜欢什么样的女孩呢。

生:漂亮、聪明、温柔、孝顺、有内涵、善解人意、会做家务……

师:噢,原来年轻人喜欢这样的女孩,老师曾经和你们想的一样。可是今天我要告诉大家两千年前,古人喜爱怎样的女孩,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

现在同学们将书上的两首诗和老师引发的材料读三遍,要求要大声读,读出抑扬顿挫的感觉。

(学生自由朗读)

师:我们一起学习《关雎》,请同学们齐读一遍。(再点两名学生各读一遍)

师:概括一下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生:主要讲述一位男子对一位采荇菜的菇娘的不懈追求。

师:通过同学们诵读,是否发现了诗经作品的表现方式有什么特点?

生:采用了反复的方式

师:同学们这叫做重章叠沓也叫复沓。反复是一种修辞

手法, 复沓是一种艺术手法。指句子和句子之间可以更换少数的词语,是诗歌或散文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可以起到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和提醒读者等效果。

下面我们按照章节来赏析,说出你的理解。(学生任意选一节分析,可小组合作) 生:一位男子苦苦追求一位采荇菜的女孩,心里时刻想着她,使他寝食难安,夜不能寐。 生:这位男子想办法接近姑娘,他弹琴鼓瑟求得姑娘关注,似乎没有成功,姑娘还是没搭理他。 生:这位男子多次追求都没有结果,那位姑娘还是在采荇菜,男子只能远望。他极度相思。做梦都梦到自己在锣鼓喧天的婚礼上,新娘正是那位采荇菜的女孩。他迎娶了姑娘做梦都在笑。

师:这就是“做梦娶媳妇”吧(哈哈……)

这位姑娘采荇菜只一天吗?

生:不是,是很多天。从“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可以看出男子晚上回家睡觉还想着姑娘,第二天还到河边去看姑娘,给姑娘弹琴鼓瑟,姑娘不搭理他,以后他还会去的。

师:同学们真是细心。老师查了一下关于荇菜的资料:(幻灯片出示:荇菜为一种水生植物,可食用可入药。每年3~5月返青,5~10月开花并结果,9~10月果实成熟。青草期

达240天,花果期长达150天左右。嫩茎可食用,全草均可入药,有清热利尿,消肿解毒的功效。保存方法是晒干贮存。由此可见,采荇菜的时间长达6个多月。)

可以想象姑娘在春季采摘的是新鲜的嫩荇菜,这时荇菜细嫩,随水摇摆,而“流”字本就有随水摇摆的意思。荇菜没有铺满水面,捞取食用,味道鲜美;到了夏季,荇菜长势旺盛,铺满水面,“采”字本就还有茂盛众多之意。这时采回家,嫩的仍可食用,也可作为饲料喂鸡鸭,有药用价值的部分可以入药;到了秋季,荇菜开花结果,已经成熟,密密麻麻覆盖水面。而“芼”字本意为可供食用的野菜或水草,这些野菜或水草在祭祀时用来覆盖牲体,故有“覆盖”之意。由此可见这是写成熟时期的荇菜,此时采摘可晒干入药。

同学们是否同意老师的分析呢?同学们可自己查阅资料,提出自己的见解,说得好的老师有奖励哦。

由此可见这位姑娘采荇菜的时日很长,那么这是一位怎样的姑娘呢?

生:勤劳的姑娘或美丽的姑娘

师:是啊,这样的好姑娘怪不得诗中男子如此爱慕,为她茶饭不思,夜不能寐。我们再齐读一下这首诗。

全班齐读

师:我们继续学习《蒹葭》,同学们齐读一遍。(点两名

学生各读一遍)

这首诗这要讲了什么内容,简单概括一下。

生:好像是一位男子,历尽千辛万苦却无法到那位伊人身边,可望而不可即。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我们不能确定这位伊人是男是女,但是闻一多指出“采集皆女子事,此所怀者女,则怀之者男。”因此我们就把“伊人”看做一位姑娘。同学们看一下男子为了到姑娘身边去都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

生:“溯游从之”,“溯洄从之’。顺流而下,逆流而上,来回奔波找路径,只为了到姑娘的身边。 生:“道阻且长”、 “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道路崎岖,很不好走

师:男子如此心急的找寻心爱的姑娘,姑娘在哪里? 生:“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生:“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师:我们看一下“方、湄、涘”“央、坻、沚”这几个字的意思。(幻灯片出示:“方”指岸边,“湄”指水草交际之处,“涘”指厓也,边际之意,侧重于山石高地陡立的一面。“央、坻、沚”强调水中之地面积的大小不同。“水中央”的小岛相当于“洲”,小洲曰渚,小渚曰沚,小沚曰坻。)

这些字的不同含义,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姑娘一直在动,不是站在原地不动的。

师:说得太正确了。那么姑娘“来回走动”他在干嘛呢?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材料王巨才的《芦草之思》。

(给学生3分钟阅读材料)

生:阅读后我知道了姑娘在采蒹葭,她不停移动位置是因为她在挑选好的蒹葭,将它们采回家。

师:蒹葭的用处有哪些?

生:从文中看有很多用处,可以包粽子,编席子,甚至可以当乐器,因为它中间是空的可以吹响。

师:是的,蒹葭就是芦苇,起初虽苍苍然而未堪家用,经过霜打后坚实柔韧,可以用来包粽子,编席子等,可作为家庭用具也可售卖赚钱。(幻灯片展示芦苇编织的作品图片)这样我们就能理解姑娘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早晨去采蒹葭原因了。这也充分说明这位姑娘是一位……

生:勤劳的姑娘

师:面对这样的姑娘,男子就是跋山涉水,克服万难也要到她身边。同学们再齐读一遍这首诗。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材料《采葛》并概括这首诗写了怎样的内容。

生:写男子对采葛姑娘的思慕之情

师:这也是成语“一日三秋”的出处。让人“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让人一分钟都不想离开,要时刻看着她,这是

怎样的姑娘呢?

诗中的“葛、萧、艾”三字的含义我布置同学们查阅资料了,汇报一下你的成果吧。

生:葛是葛藤,萧是青蒿,艾师艾蒿

师:同学们任务完成地还不错。老师给大家一份更详细的资料。

(幻灯片展示:葛:葛藤。2~5月采摘嫩茎嫩叶可炒食或做汤吃,8月开花,可入药,有生津止渴、解酒醒酒之功效。也可以制作葛布。

萧:指艾蒿,有香气。端午节有插艾蒿的习俗,也是一种中药,有逐冷除湿作用,6~7月采摘为宜,可晒干保存。

艾:有资料解释为艾蒿,也有资料解释为茱萸。重阳节有插茱萸登高的习俗。在10~11月份采摘为宜。)

现在我们明白那位姑娘在这一年之中都在忙碌,不同的季节采摘不同的植物,她每天都在劳动,这显然是一位……

生:勤劳的姑娘

师:我们整合看一下这三首诗,同学们发现什么情况? 生:男子喜欢勤劳的女孩

生:勤劳的女孩有人追

生:男子对姑娘的追求都很真诚,执着

生:我想这些姑娘应该很漂亮。

师:诗中没有写姑娘的容貌,你怎么知道她漂亮呢?

生:能让男子如此迷恋思慕的姑娘应该是漂亮的

师:是啊。勤劳的姑娘有人爱,因为勤劳的姑娘是美丽的。不单指容貌的美丽更指品德美。

老师还向同学们推荐了另外几首描写劳动女性的诗《采苹》《采蘩》《采菉》《采菽》《芣苢》,请同学们自学,自己去查阅资料或到网上浏览资料。

这节课到此结束。

【案例评析】

这是一节主题学习课,主题为勤劳的姑娘有人爱。预习资料已经印发,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只要稍加提示,就可以跟上老师思路,这节课我获得如下收获:

1. 教师要勤奋,要通观全局,心中有数。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筛选排版,提炼主题,制作课件,搜集录音视频等,还要提前印发,课后还要反思。每做一个专题,都是不小的工作量,每讲完一节整合课案例都会感觉很累,但是也真的锻炼了自己,收获匪浅。

2. 学生可以获得一个完整的知识链。每讲一个专题,解决一个主题问题,都会有所收获,或思想价值观上的做人收获,或以督促写而获得的写作方法上的收获,总之扩展知识面是一定的,这写东西对学生来说很实用。

3. 可以与绝大多数学生互动。一节课下来,班级

25人至少有20人参与互动,并且可以看出来对课堂内容很感兴趣。其中有四五人多级回答问题,积极参与,这在初三的我班是不多见的。学生喜欢这节课的知识,能学到一点东西这就是值得的。

 

第二篇:《诗经》两首导学案

营丘镇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讲学稿——人教版 第六单元《<诗经>》两首》 2010至2011学年

《<诗经>两首》导学案

年级:九年级 学科:语文 执笔:陈花 审核:

内容:《诗经两首》课型:阅读教学课 时间:20xx年12月24日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赏析诗歌,体会诗歌的含蓄美、朦胧美、意境美、音乐美。

3.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学习重点】

赏析诗歌,体会诗歌的含蓄美、朦胧美、意境美、音乐美。

【学习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中人物情感。

【知识链接】

1、简介《诗经》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开山鼻祖,是四书五经之一,被俸为儒家经典,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305篇诗歌,又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可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头创作,雅:祭祀和宴会的乐歌居多,颂:贵族文人的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为主,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赋,比、兴三种,

赋:敷陈其事而真言之者也(叙事、抒情)

比:以此物比彼物(比喻、比拟)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环境描写)

2、与爱情相关的诗句:

(1)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一王维的《相思》

(2)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的《无题》

(3)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的《无题》

(4)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说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 《夜雨寄北》

(5)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白居易 《长恨歌》

(6)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北宋 秦观 鹊桥仙

一、学前准备:

1

营丘镇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讲学稿——人教版 第六单元《<诗经>》两首》 2010至2011学年

1、你认为本课应该掌握的字音字形有哪些?

2、你认为本课应该掌握的重点词语解释有哪些?

3、你所了解到的《诗经》中的诗歌还有哪些?

4、预习疑难摘要:(你还有哪些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二、探究活动:

(一)感知朗读,理解内容:

活动一:初读诗歌,读准字音,感知诗的主要内容

1、分不同的方式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老师范读; 学生练读;齐读;指名朗读)同桌合作,结合注释弄清诗歌大意,不明白的地方做标记,一会提出共同解决

2、师生合作,共同释疑

3、哪位同学能概括诗歌内容?

活动二: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意

(二)赏析景物,感受意境 (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1、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依据是什么?

2、大家能否看出是一天中哪个时间呢?

3、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4、诗歌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2

营丘镇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讲学稿——人教版 第六单元《<诗经>》两首》 2010至2011学年

5、选取几种景物把你在脑海中形成的画面用几句话描绘出来。

(三)把握形象,感受美点

1、这时候,主人公出现了,他时而痴痴凝望,时而上下追寻,飘风的芦苇丛中伊人身影若隐若现。大家结合诗句体会一下主人公追寻伊人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2、你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依据是什么?

3、再读诗歌,体会这首歌的节奏美,节奏上给你怎样的美感?

(四)拓展延伸:诗歌中有很多诗句描写的就是这种距离之美如:朝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四,多少楼台烟雨中”。还有印度诗人泰戈尔说: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生和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结合自己对本诗的理解,也采用泰戈尔诗的形式仿写几句。

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㈡世界上最美的距离

不是—————— 不是生和死

而是—————— 而是———————

———————— —————————

三、学习体会: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疑惑?

四、自我测试: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 ) ( ) 窈窕( )( ) 好逑( )( ) ......

3

营丘镇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讲学稿——人教版 第六单元《<诗经>》两首》 2010至2011学年

寤寐( )( ) 溯洄( )( ) 坻( ) 荇菜( ) ......

2、填空题。

(1)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

歌共有_ _篇,包括_ _ 、_ _、_ _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

用 、 、 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 ”

能力提高

1、诵读这两首诗,简要说说它们各自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2、《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关雎》这首诗主要

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3、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

了什么作用?

4、《关雎》和《蒹葭》两首诗歌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

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5、比较《关雌》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4

营丘镇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讲学稿——人教版 第六单元《<诗经>》两首》 2010至2011学年 答案:(二)1、秋季而且是深秋。白露为霜。

俗语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曹丕《燕歌行》中也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2、清晨(拂晓) 白露未唏 白露未已 3、芦苇——丛生茂密 。因秋来而变黄,因霜袭后会发白。秋风摇曳中更添凄凉。

白露秋霜——洁白,晶莹,触感是凉的

河畔道路——崎岖难行,险阻重重

秋水——柔和,沉静,澄明,清冷。成语有望穿秋水 一汪秋水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4、清冷 孤寂 凄美 迷离 5、深秋的清晨,霜浓雾重,在青苍的天际下,河畔那一大片丛生的苍苍蒹葭,在萧瑟的秋风中起伏摇曳,茫茫秋水之上,晓雾朦胧,烟水迷离?? (三)1、①在不一方 在水之湄 在水之俟

一个:“在”字,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

②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

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

③ “宛”字,好像 仿佛之意

追寻而不得时心情如何?失望 怅惘 痛苦

④只剩一人伫立水边时感受怎样?孤独寂寞

小结:对于主人公来说惊喜只是暂时的,失望怅惘痛苦却是绵长的,那萧瑟的秋境正是主人公这种心绪的外化,这叫什么写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热烈向往爱情,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著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小结:任山重重,任水重重,难阻意重重,一片痴心,一份执著,主人公追寻的脚步从未停歇过。也许他会继续“从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许他会愁肠百结,相思无尽头,“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许他终于得见伊人面,抱得美人归,然而无论结果怎样,我们更看重的是主人公追寻的过程以及在那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执著无悔,那是一种至真至纯至美的人性。3、音乐美:四言诗,二节拍 押韵 运用叠句 重章叠句,一唱三叹 每一段只换五个字而已,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感,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四)㈠世界上最美的距离,不是紧紧相依,而是那盈盈一水间的,脉脉不得语。 ㈡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和死,而是你就站在那里,我却永远追寻不到你。

小结:“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伊人”的这个形象深深的根植于中国人的潜意识中,她遥远而又美丽,可望而不可即,构成人们心灵中一个永远怅惘的情结,而距离和朦胧正是她的动人之处。

四、自我测试:1、jū jiū yǎo tiáo hǎo qiú wù mèi sù huí Chí xìng

2、(1)《诗经》 305 风 雅 颂 (2) 赋 比 兴 (3)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能力提高:1、[析]我国远古时代的诗论就提出“诗言志”说,因此,读诗应该努力分析、感悟出蕴藏在诗歌字面背后的思想感情。

《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5

营丘镇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讲学稿——人教版 第六单元《<诗经>》两首》 2010至2011学年

2、[析]本题考查《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所谓“赋”,是铺陈其事;所谓“比”,是譬喻和比拟;所谓“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朱熹《诗集传》)。但是,关键不只在于识别,更在于体会这些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析]写景其实是为抒情服务,成功的写景能做到情景交融,以景传情。

[参考答案] 景语情语。诗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一条河流,蜿蜒而去。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主人公凄恻的情感。

诗的第二、三章采用重章回复的方式,反复咏唱。但景物又有不同。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二章“白露未唏”,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 而主人公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这篇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

4、[析]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诗经》中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参考答案] 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如《蒹葭》全篇三章十二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J、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犬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

5、《关雌》着重于叙事,而《蒹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蒹葭》比《关雌》的情感韵味更浓郁些。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雌》“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境界。

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