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教后反思

《书愤》教后反思

高一语文备课组 李靖

教学的本质是学习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我设计了让学生找诗眼、赏析关键字词、归纳艺术手法、引用名人对陆游的评论加深学生的理解、品读陆游的一首词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陆游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通过这些教学活动,让学生进行探究,动手动口操练,使所学知识得以迁移巩固;设计问题或情景引导学生对新课内容和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思维得到发展。

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比较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都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课堂上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了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以诗眼“愤”为切入点,以读带动思考,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较为清晰。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有效利用40分钟,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多数学生能当堂背诵全诗。

不足之处:本节课容量大,学生需要接受的信息多,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以更深刻体会诗歌内涵,而不是以教师自我为中心,为了按时下课就省去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讨论活动进行得不充分,不深入。课外延伸的应该除了让学生齐声朗读,更需要学生动笔记下了,以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对学生学习方法(用知人论世、前后联系、品味语言、披文入情的方法鉴赏诗歌)的指导还不够明确。另

外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上面呈现的内容应该尽量精简,提取关键信息,,以方便学生掌握,而不是大量知识的堆积,信息量过多则会干扰学生的注意力,再加上时间不够,学生还没有充分理解就换到下一张PPT,会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理不出头绪和分不出轻重。粉笔字和普通话应该更规范优美,课堂口语更具文学性。

20xx年5月

 

第二篇:书愤教案

书 愤

陆 游

一、熟读诗歌 整体感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有一位老人,在他生命垂危之际,用一首诗作为给儿子的遗嘱:

示 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这位伟大的诗人就是陆游。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书愤》,感受他的爱国情怀。

(二)自由朗读 初步感知

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诗歌,借助以下注释初步感知诗歌的主旨感情。

气如山:指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楼船:高大的战船。

瓜州:在今江苏邗江南大运河如长江处,为江防要地。

铁马:配有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军事重地。

塞上长城:比喻守边御敌的将领。

伯仲间:可以相提并论。

二、合作探究 鉴赏品味

(一)诗歌的题目是《书愤》,“书” 是动词,意思是书写,记录。 请同学们再次大声朗读诗歌,然后思考,诗人在本诗中都书写了哪些事?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敬仰诸葛亮、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请大家先独立思考,然后将答案总结在纸上,举手发言。

(二)愤,即悲愤、不平。四联56字,无一“愤”字,却句句皆“愤”。全诗以“愤”为基调,前四句重在激愤,后四句偏于悲愤。激愤愈烈,悲愤愈深。通过同学们分析作者所书写的事,结合以下注释,请同学再次朗读课文,然后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不平?或悲愤了什么?先独立思考,然后分小组讨论,派代表举手发言。

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满腔悲愤之情。

三、迁移运用 写作练习

陆游用“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爱国情怀让我们由衷的钦佩。请以“陆游,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短文,不少于200字。 帮助:可以结合陆游诗句,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谈话形式表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