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园课程回归生活

让幼儿园课程回归生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当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1由此可见,生活对于幼儿园教育以及幼儿园课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当前,很多幼教界人士也都积极倡导幼儿园课程应该生活化,让课程回归生活。而通过一个学期的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学习,以及参观了几所幼儿园并听取了幼儿园的课以后,发现虽然我们在理论上已经对幼儿园课程生活化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但是在实践层面仍然把握的不够。

在**幼儿园有幸听了一位老师上的美术课《帮小鲤鱼找朋友》,这堂课的活动目标有两点,一点为尝试在图形上想象添画、表现;第二点目标是在帮助小鲤鱼找朋友中体会和朋友在一起的快乐。然后老师首先是引出了小鲤鱼在池塘中会遇到哪些动物,通过ppt动画的形式让动物们都出现在了屏幕上,之后鼓励孩子通过教师提供的一些形状,如三角形、椭圆形等来画画,为小鲤鱼画一些其他的朋友。如果从传统意义上的一节课来说,我认为教师还是较好的完成了这节课的内容,也看到了孩子们画画的作品。可是,深入思考之后,我不禁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老师为什么要组织上这样一堂课?这个活动的主题来源于哪里?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吗?上了课之后对幼儿的生活能够起到什么影响呢?想到这里,我们需要思考的就不是这节课的目标有没有达成,而是这节课有没有必要上,以及是不是对孩子真的有发展作用,使孩子能够在生活中运用到它们。而这和我们整个幼儿教育观是有密切的关联的。我们过去强调以成人为中心,学科中心,选择的教育内容是我们成人认为幼儿应该要学习和掌握的,按照一定的学科逻辑教授给幼儿,而不去考虑孩子是不是喜欢,是不是能够接受,坚持的是社会取向的价值观。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进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不是为了未来生活做准备,而应该为了当下的生活;成人也不应该凌驾于儿童之上,而应该关注儿童的生活,关注儿童在生活中的兴趣和需要。我想这也是让幼儿园课程要回归生活的理念所在。

同学们对于老师手把手教孩子画画的问题也有很多困惑,到底教师对孩子的指导应该怎么去做?老师的回答是孩子不会画,所以教是需要的。但是如果幼儿园当中有一个小池塘,池塘当中养一些小鲤鱼以及一些其他的动物,孩子们通过生活中的观察而引发了兴趣,教师根据孩子在生活中的兴趣而适时的组织活动,一方面孩子的兴趣会很高涨,另外一方面孩子在生活当中有一个直观的观察和感性经验,而不是绘画书上、故事书以及动画片里的鲤鱼,那么我想孩子们一定会画的非常开心,相应的画画的技能也许就不是那么那么重要了。因此我想从幼儿园课程的四个方面:课程的目标,课程的内容,课程的组织实施以及课程的评价四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感受。

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完整的,包含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各个方面。那么回归幼儿生活的课程目标也应该是完整的,涵盖幼儿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由于社会竞争非常激烈以及我们国家一直以来的传统就是重视孩子智力的发展,目前家长们以及幼儿园也更加关注的是孩子认知方面的发展。尽管我们国家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都强调了幼儿的发展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的发展,但是现实中,教师往往更加关注的1李生兰.《学前教育法规政策的理解与运用》【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

是认知方面,能够看得见的孩子的成长。比如在《帮小鲤鱼找朋友》这节课中,教师定的两个目标中,在她后续的上课过程中基本没有涉及到第二个关于情感方面的目标,教师在意识层面都知道应该兼顾各个方面的目标,然后实践中却没有体现。这反映出要把幼儿的全面发展落到实处,仍需要我们大家不断地努力。而这也是幼儿现在生活以及未来生活所必须的完整能力与品质。

儿童的生活是真实的、体验的。杜威说过:“不以儿童的生活为出发点,教育就会造成浪费。”2儿童只有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才能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才能更加勇敢的面对将来的生活。那么对教师来说,选择什么教给儿童是我们首先要思考的问题。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即是:从幼儿的生活中来。在激烈的社会竞争背景下,家长们的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都给孩子的肩膀增加了太多的负担。幼儿园课程中也围绕这些开展课程,关注孩子的认知发展,如语言方面、数学方面的课程等。而这样的课程主要是根据教材和社会的需求来选择的。然而,杜威说过:“如果从儿童身上舍去社会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抽象的东西,如果我们从社会方面舍去个人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死板的、没有生命力的个体。”3幼儿园课程应该是儿童的课程,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关注儿童生活中的事物,以儿童的兴趣为指向,为他们提供完整的生活经验,让儿童在生机勃勃的生活世界中体验课程。陶行知先生也说过:“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只有从儿童生活中选择的内容才是儿童愿意学、感兴趣的也是值得去学的,而这也能够为儿童未来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我们需要经常观察孩子,洞察他们的需要和兴趣,将其纳入到课程当中来。

儿童的生活是动态的。教师在课程的组织实施过程中,应该动态的看待课程的进展,灵活应对儿童的回应,而这也是难点之处。众所周知,教师在上课之前都会进行详细的备课,关于课程的目标以及相应的实施步骤等都会事先进行预设,教师按照设计好的步骤进行课程的开展。然而,对儿童生活经验的把握以及儿童课堂当中的表现与反应是我们无法提前预设的。因此这也就需要教师在现场的智慧了。再者孩子的生活经验都是不同的,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也因此而不同,那么教师在一次课当中兼顾到不同孩子的不同水平的需求呢?例如在这次的美术活动中,水平高的孩子老早就完成了美术作品而在那高喊:“老师我画完啦!”这个时候老师只关注到了水平低的孩子,而忽略了高水平孩子的要求。我想这个时候需要的就是教师的智慧,如何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促进他们的发展,

最后关于课程的评价,既然课程是生活的课程,那么就应该从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否来源于儿童的生活,我想从生活中选取的教育内容一定是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同时也是适合儿童的发展水平的内容。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课程的结果,相比较从知识的结构体系而组织的课程而言,来源于生活的课程也许从短期来看在某些方面不能够使孩子掌握系统的知识,但是我们应该坚信,这一定能够培养孩子主动性和探索精神,也能够为孩子展现一个完整的世界和认识。这也正是孩子这个年龄阶段所需要的。那么对于课程的评价最关注的莫过于是否贴近儿童的生活,同时是否能够为儿童的当下以及未来的生活做准备。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体系中提出了“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他认为书本上的知识是间接的、形式化的,只有大自2李阿芳,杨晓萍. 试论幼儿园课程实践中生命意义的缺失——基于生命教育视野下的反思[J]. 幼儿教育,2007,18:5-8.

3同上

然、大社会才是知识的真正来源,是儿童学习的活教材。因此提出了要以儿童现有的生活经验为依据,扩大和丰富儿童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陈鹤琴提出的“活教育”理论对于今天的学前教育仍然有很多值得学习与借鉴之处。我们应该积极发扬陈先生的思想,从生活中选择教育内容,让儿童在生活中进行成长。

参考文献:

[1]谭磊. 让幼儿生活的乐园充满异彩[J]. 才智,2012,33:321.

[2]张丽莉. 回归生活的幼儿园课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

[3]虞芬. 回归幼儿生活的课程实践思考[J]. 学前教育研究,2005,03:18-20.

[4]彭攀. 陈鹤琴“活教育”课程理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

[5]靳岑. 幼儿园课程对幼儿生活的背离与回归——基于生活教育哲学的审视[J]. 文教资料,2014,04:123-125.

 

第二篇:让课程回归生活——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探究

让课程回归生活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探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