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的引导作用

幼儿园课程改革中的引导作用

内容提要:在贯彻《规程》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如果没有正确教育思想的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就易出现偏差,教师的教育行为就会出现左右摇摆、不知所措,缺少理论指导的尴尬境地。通过不断的学习,结合“纲要”精神提出了我园在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教育思想,并通过不断的学习反复的实践帮助教师理解、掌握。在认真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对《快乐与发展课程》的理解以及对教育思想的把握逐步确立了以主题活动为主的课程模式。并依据《规程》精神及幼儿园倡导的教育理念对课程中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育环境的创设、教师的作用等进行了实践与研究。

主题词:教育思想 课程 改革

正文:

“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不但一直在教育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而且被教育界的许多同行奉为经典名言。这句话同样在幼儿园的课程改革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园的课程改革过程中园长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为:引导教师明确幼儿园所倡导的教育思想及在其指导下开展以综合主题活动为主的课程改革。

一、引导教师明确幼儿园所倡导的教育思想,树立共同的教育价值观

(一)明确教育思想在幼儿园管理中的意义

教育思想是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和看法,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去培养人。可以说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教育思想的盲目与混乱必然导致教育行为的盲目与混乱,有了明确的教育思想,教师就有了行动的理论依据,不仅知道了应该怎样做,更明白了为什么这样做。明确的教育思想可避免我们存在的跟风、追风现象;避免缺少理论指导,左右摇摆、不知所措的尴尬境地。可以说教育家符合幼儿发展规律的教育主张为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提出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相一致的教育思想

为了更好的贯彻《纲要》精神,依据纲要中提出的教育原则,我们将符合幼儿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思想提炼出来,并逐渐确定为指导我园教育实践的主导教育思想,即:生活即教育思想、环境育人的思想、主动建构的思想、多元智能理论。通过不断的宣讲、学习、在教育实践中转化、对实践中的做法进行反思研讨、引导教师逐渐的明确各种教育思想对教育工作的启示。生活即教育思想:引导教师树立大的课程观,认识到幼儿一日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是课程,教师要学会抓住每一个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教育,寓教育于一日生活之中,发挥一日生活的整体教育功能,实现师幼之间、家园之间、社区与幼儿园之间的有效互动,密切合作,形成教育的合力。同时,提高教师教育的敏感性,敏锐的觉察到每一个活动中隐含的教育价值,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例如:结合我园开展的培养幼儿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的研究,我们将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作为重要的课程内容,提出早间来园、进餐、起床等就是教育内容,不是过度环节。目的就是引导教师关注幼儿一日生活中教育的点,以此增强教师生活

即教育的教育意识。主动建构思想:强调儿童的发展是其认知结构主动建构的过程,活动是儿童发展的主要途径,儿童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来探索和认识现实世界,因此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幼儿的各种活动,让幼儿通过主动学习来发现问题,主动操作、交流、反思来主动建构经验,避免说教式,灌输式的教育方法。环境育人思想:引导教师重视环境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明确幼儿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成长的。它要求教师必须在环境中物化教育目标,把环境当作幼儿发展中的重要途径,使幼儿在有准备的环境中通过与环境、材料的交互作用获得发展。多元智能理论:使教师明确人的智能可以分成至少八种类型,由于每个人的智能类型不同,人们在接受、加工和处理外界信息时的方式就不同,对于同一事物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也不一样。教师要了解孩子,分析他们的认知特点与需要,从中找到教育他们的最佳切入点“扬长补短”。多元性要求教师树立快乐的儿童观,用多元理论评价孩子,对孩子更加包容,教学更加有针对性,使孩子从老师的包容和教导中获得更多的成功和自信。例如:我们经常让教师做一个练习挑出班上最让人头痛的三个孩子,写出每个孩子的五到十个优点和长处。不少老师写完之后都吃惊的说,想不到这孩子居然有这样多的长出,我以前怎么都没有注意到呢?

(三)在教育思想指导下引导教师树立共同的教育价值观

幼儿园四种主导教育思想确立后,我们注重引导教师思考这些教育思想与幼儿发展的关系。教师们更加明确了幼儿的发展应该是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明确了教师在幼儿发展中所应承担的角色。实践中我们还注重引导教师深刻体会教育思想的丰富内涵,并树立起正确的儿童观、发展观、教学观、教师观、课程观等。

二、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引导教师实施课程改革

在认真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对《快乐与发展课程》的理解以及对教育思想的把握逐步确立了以主题活动为主的课程模式。

(一)首先引导教师明确为什么要确立以主题活动为主的课程模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了课程要突出体现整体性、主动性、活动性、发展性的原则。教育思想中也提到了要让每一名幼儿在一日生活及有准备的环境中获得主动的发展。如何体现这种理念呢?我们首先分析了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我们认为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决定了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往往是粗浅的、表面的、幼儿概括能力还很低,对幼儿进行教育不能过分分化。此外,从幼儿的学习特点看,出现在孩子面前的各种事物不是分门别类的呈现,孩子并不会分门别类的去认识事物,绝对的分科教学会与孩子的认知特点发生冲突。综合教育与学科规律并不矛盾,是可以有机融合的。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特点决定了幼儿教育应是整体性的教育,幼儿教育需要高度的整合,幼儿应综合的学习各种知识。

主题课程是一个以幼儿感兴趣的主题为中心来组织各科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过程的课程。它帮助幼儿编织了一张大而复杂的概念网,让孩子们学到的知识技能能够“四通八达”,举一反三,使孩子集中围绕一个主题活动内容从五大领域:即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反复多方面的去认识这一事物,从而得到对这一事物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在应用中得到强化提高。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主题活动为主的课程模式正是符合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认识事物的特点,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生动活泼主

动的全面的发展。基于上述观点,我们认为我们幼儿园的课程应是以主题活动为主的综合课程。在实践中我们还总结出主题活动具有的五方面教育价值:

★主题活动符合幼儿整体认识事物的特点,能较好的使“五大领域”的内容有机联系,相互渗透,形成整体,培养幼儿多角度思维的习惯。

★ 主题活动可以使幼儿在一段时间内关注认识一个事物,并以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来探索和学习同一个概念,从而对这一事物获得比较深刻的印象及大量的相关经验。

★ 主题活动可以培养幼儿对事物深入探究的态度。

★ 主题活动的内容是师生共同建构的,它能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促进幼儿主动的发展。

(二)引导教师对课程各要素的研究及实践

幼儿园的课程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幼儿园有准备的环境中发生的,能帮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并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个环节、各种活动的总和。这样的课程要求我们充分认识一日生活对幼儿的发展价值,要求教师利用幼儿在园的一切活动,促进他们快乐的发展。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依据《规程》精神及幼儿园倡导的教育理念对课程中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育环境的创设、教师的作用等进行了实践与研究。

1.关于教学内容的确定

在课程实践过程中我们曾经遇到过以下问题:不知如何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确定主题、扩展主题内容,深入的开展各项活动,不能很好的把握主题活动的密度,教育目标定位不准,有时也出现了教育等待幼儿发展的现象。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为教师提供参考资料并引领她们学会使用;通过参与式培训大家共同设计一个主题网、谈设计的思路及想法;组织教师观摩主题活动开展好的班级的教学活动、环境创设,请当班教师介绍等;每学期开学前由园长针对教师的需要进行专题讲座等等。另外在研究中我们还不断的总结归纳出了确定主题活动内容的十条依据: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根据幼儿提出的问题;根据教师的兴趣、爱好;根据季节;根据幼儿发展阶段的任务;根据节日及各项活动;根据幼儿身上存在的问题;根据突发事件;根据幼儿园课题研究的内容;根据图书内容等,有效的促进了教师确定主题内容的能力。

2.关于教育环境的创设

有人说,环境是幼儿发展的潜在课程,它凝结了教师丰富的爱心和教育机制,环境育人思想要求教师重视环境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明确幼儿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成长的,教师应把环境当作幼儿发展中的重要途径,使幼儿在有准备的环境中通过与环境、材料的交互作用获得发展。

(1)环境创设与主题活动的开展紧密结合:

在以主题活动为主的课程中环境已成为一种有效的教育途径,被教师们加以灵活的运用。可以说环境创设的过程就是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它真实的记录下孩子们的发展历程,并帮助孩子们归纳总结获得的经验。

(2)互动墙饰成为孩子们记录、归纳、整理、分享经验的一种途径

我园在开展主题活动中,教师们尝试用墙饰引发孩子进行探索、归纳、整理经验。如:哪种方法果汁保鲜时间最长?小乌龟爱吃什么?水是怎样变臭的?在观察中孩子们记录下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孩子们对这些发现进行整理、归纳、统计,从而获得经验。

(3)物质材料的投放,引发各种活动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和幼儿发展的条件,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成长、变化。实践同样告诉我们教育环境的创设过程即儿童的学习过程,也是教师引导、促进儿童发展的过程。如;中班的“变变变主题”教师为幼儿提供一样大小的纸,引导孩子们探索怎样变成长短不一样的“纸蛇”、“花环”,用一根软棍怎样变成不同的造型。材料的提供引发了探究活动,为孩子提供了探索的空间。

3.关于教师的作用

在课程的要素中,教师是关键,因为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法等都是由教师完成的,在课程中教师应该是什么角色呢?经过四年多的实践与反思,我们逐渐对规程中提出的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 有了深刻的认同,如何做好孩子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呢?我们认为应做到。

(1)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扮演好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的角色,还要明确这三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在教师以引导者的角色出现后还要在后续的活动中及时转变为支持者与合作者,而在与幼儿的合作互动过程中,教师又会对幼儿在活动中新的表现和反应进一步给予引导、支持并产生新一轮的合作,总之教师要能够不断根据幼儿的需要、活动的需要,灵活扮演好教师角色,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很好的把握好幼儿学习活动的进程,最大限度的促进幼儿的发展。

(2)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教师的角色还应是多元化的,应成为环境的创设者、问题的引导者、互动的组织者、游戏的合作者,幼儿发展的支持者与促进者,与幼儿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促幼儿的全面发展。

总之,园长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的引导作用一定要结合幼儿园的实际,由于引导作用抓住了两个关键问题,即:幼儿园倡导的教育思想与《纲要》精神相一致;幼儿园确定的综合主题活动适应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因此,课程改革是深入扎实的,有效的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和幼儿主动和谐的发展,发挥了北京市示范园的示范作用。

 

第二篇:幼儿园课程改革中的整合观

幼儿园课程改革中的整合观

什么是整合?

整合,顾名思义,就是把分开的部分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 什么是整合课程?

整合课程就是把课程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整合,不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了,而是从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这样一个目标出发,把儿童需要学习的内容、需要获得的关键经验,回归儿童的生活当中,按照生活的逻辑来组织,来开展,这种组织和展开,强调自然性、强调有机联系,而不是硬要人为地把没有联系的东西拼凑在一起。

整合它要相互融合,按照一定的事物的内在规律、内在逻辑——儿童的生活来进行。整合的课程必然是生活化的,它要以儿童感兴趣的主题或是问题为中心。

“活动”的概念特别强调的是儿童在学习当中的主体地位。

课程改革中,儿童是课程中的核心要素,它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大家都非常关注孩子的兴趣。作为一个教育都他还有一个责任:要引导孩子有效地学习。即教育的、教学的效应问题,到底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什么,我们怎么引导他更加有效的学习。

观察孩子成为有针对性指导的一个重要依据。

不断探究、发现事物的原因,这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解决问题在于尊重、顺应孩子的思考逻辑,允许孩子思考、尝试、失败、再思考、再尝试。儿童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想办法去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然后用实验的方法去验证这个假设,证实或证伪,这个对方法的学习、方法的体验,仍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其本身就有重要的教育价值。课程、活动的进行就是顺着儿童认识事物的自然本性的逻辑来展开。不见得最后所得出的那个结论是最重要的。

一个高水平的整合课程必须是比较生活化的。是以儿童感兴趣的主题为中心的。所以它的进行就像日常生活中儿童去认识、探究事物一样,自然地发展。

为什么要倡导整合课程?课程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一、 从儿童发展和学习特点来看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本身具备整合特征,认知、情感、社会性相互联系、相互影 响。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智能的有效运用需在丰富、具体的环境中实现,分科课程中儿童无法把经验与课程相联系。学习心理学也表明,只有当知识存在于情境中,跟生活实际有联系,且呈现方式是循序的、多层次的,儿童学习的内容和他的生活中面临的要解决的问题之间有关系,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儿童是在他已有的知识、背景、经验基础上,用整体、连续的方式建构,所以课程本身要围绕生活、实践问题、主题来组织。因为儿童的学习要有一定的背景,要有真实的情境,才更容易理解。所以课程本身应围绕生活、经验,用整体、连续的方式建构,应围绕生活、实际问题、主题实践来组织。以生活中的一些事件、中心议题来组织。这是现代学习理论的启示,课程只有组织在一起,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在一种情境中学习,效果才是最好。 脑科学研究表明,有相互联系的经验,易导致儿童完整的学习。这种完整的学习易使大脑在短时间里建立起更稳固、易提取的信息系统。

所以从儿童学习发展特点来说,整合课程给儿童提供完整的经验、学习方式,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二、 知识观的变化

1. 关于“什么是知识”“什么是有价值的知识”“人是怎样获得知识的”三个问题。

2. 新《纲要》在内容、基本特征等特点方面,体现新的知识观

1) 情景化

幼儿与情景的相互作用

知识与情景的结合

2) 活动化

活动本身既是教学载体,同时也是教学内容本身。

3) 过程化

儿童学习大量存在于儿童活动当中,活动过程本身有一定的教育价值。

4) 经验化

强调注重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感受、体验,即注重非语言形态的知识,看到这类知识的价值。

3. 新的知识观对课程观、课程实践的影响

课程是一种发展过程。

课程的内容与方法已变的不可分割。

课程是师生共同设计、建构的过程。

课程发展本身具有开放性、灵活性,既是不断发展的,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课程的组织向跨学科、综合化方向发展。

三、 现代社会生活对人的发展的要求

1. 解决复杂问题的需要

2. 与他人合作的交往的需要

3. 生存能力提升的需要

整合课程采用的是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整合课程与社区文化、环境相结合。

怎样整合?

体现广义的整合观。

内容的整合;

要素,经验、方法教育资源等整合;

不仅打破了学科界限,围绕主题,把相关的活动组织成一个边疆的生活事件,而且把目标、情境、资源、内容、方式、方法途径等有机结合起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