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园课程回归于幼儿的生活世界——读《生活化是幼儿园课程的根本特性》有感

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游戏化是近年来幼儿园实践工作者广泛关注的问题,是一个直接影响幼儿身心健康、有效发展及生命成长的问题。在不同名目课程竞相出现,老师们或被新颖的课程理念吸引、或对新奇的课程名称好奇、或对课程模式产生尝试的冲动等等。在这些心理因素驱使下,我们似乎变得不够理智,对课程的目标、课程的宗旨产生模糊意识,形成过分追求课程内容新、课程模式新,课程的建构逐渐走向功利性。在尝试不同课程过程中,发现课程受多种条件的限制,也受幼儿生活经验的限制,再好的课程没有幼儿生活经验的依托,它就不可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也不是适合的课程。当我亲身参与了幼儿园的课程研究,学习了虞永平教授撰写的《生活化是幼儿园课程的根本特性》一文后,对我启迪最大的是它精辟论述了“让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理论。

一、多个概念的阐述

什么是生活?我国学者指出,生活是人在自然和社会之中,通过享受、占有、内化和创造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围绕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实现人的价值、生命的能动的活动。涉及生活的目的、生活的背景、生活的内容和途径等基本方面。奥德嘉·贾塞特指出,生活是一种奇妙的、独特的和神奇的实在,具有为本身而存在的特权。一切生活都是某人自己的生活,感觉自己活着、知道自己存在着。什么是生活世界?伸手可及的、非抽象的,随个体自我主观视域的运动而发生变化的生活空间。每个人的生活世界是各不相同的。幼儿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就是处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在过着自己的生活。这种生活不应该是别人强加的,而应该是幼儿乐意的、沉醉其中的,这样的幼儿园才能真正符合“儿童的花园、乐园”之意。

二、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理论依据

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是幼儿教育回归幼儿生活思想的具体体现。所谓回归生活幼儿教育,不是让幼儿教育变成生活训练,不是将幼儿教育等同于日常生活,回归幼儿生活世界的本质是承认、尊重生命的存在和生命成长的现实和需要,让幼儿在一个真正属于他的、能让他的生命得到萌发的现实的、感性的和真正能彰显主体性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生活世界本来就是幼儿自己的,是外在的力量使幼儿远离了生活世界。所谓回归生活世界,就是让幼儿真正去亲近自己的生活,真正感受自己生命成长的有力脉动。所谓幼儿园课程生活化,不是指课程只承载生活技能,不是将课程当做生活事件的堆积。课程生活化的本质是通过课程,使幼儿真正处在一个自己的需要、兴趣、潜能可能得到充分发挥的世界里,使幼儿的生命更具活力,更有力的成长。

三、课程生活化的具体特征

课程生活化意味着让幼儿沉浸在自己的生活世界里,不再受成人利益世界和科学世界的奴役。课程生活化的典型特征是课程的具体性、直观性、主体性,课程从幼儿自然的发展规律中设定目标,课程从以自然态度面对的生活世界寻找内容,课程以向现实经验的还原为指针确定实施的策略。

四、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策略

1.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要求我们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幼儿园课程设计者的基本条件就是对幼儿园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需要的把握。这种把握不是关注抽象的、文本上的幼儿,而是关注现实的、眼前的、活生生的、具体的幼儿,去观察他们,接近他们,了解他们,理解他们,促动他们。

2.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要求我们将知识、技能及品德还原为经验。幼儿对知识、技能及品德的学习和发展,不能借助概念和理论,一定要将知识、道理和技能还原为产生它们的实践探索过程,让幼儿在行动中学习,在行动中感受,在行动中发展。因此,生活化的课程就是行动化的课程。生活化课程设计的核心任务就是让幼儿做什么。教师的教学设计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幼儿可以做什么,然后才是教师可以做什么。幼儿就是在做什么的过程中获得经验,

得到发展的。幼儿的“做”包括观察、探索、发现、表达、交往、欣赏等活动。

专家理论理论的引领让我们一线教师在实施课程中看到目标,同时为我们建构课程提供导向性。究竟如何引导孩子去走进自己有意义的生活世界?如何去发现自己生活世界中美丑善恶?如何去探索生活世界的奥妙?如何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表达表现自己的感受?这些是我们在建构研究和实施课程中需要经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体验,在反反复复地实践反思后才能去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生活的外延很简单,然而生活的内涵却很丰富,幼儿生活世界就是其中的一个微观的世界,当幼儿的生活世界与成人生活世界碰撞时便会产生矛盾,引起幼儿行为和认识的困惑,有时会令教育处于最尴尬的境地。矛盾最突出的方面便是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因此,虞永平教授提出“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要求我们将知识、技能及品德还原为经验。”我认为提得很重要,很要必要性。

 

第二篇:回归生活的幼儿园课程

回归生活的幼儿园课程

吴江市鲈乡幼儿园 鲁敏

【摘 要】 幼儿课程要追随幼儿的实际生活,立足幼儿的现有经验。生活是幼儿教育课程的内容之源,应从幼儿实际生活中选择课程。生活是幼儿教育课程的渗透途径,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起点,也是教学过程的“中介”和手段。生活是幼儿和教师共同建构的快乐课程,要求教师与幼儿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师幼关系。

【关键词】 生活 课程 幼儿教育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寓教育于一日生活、游戏之中”,这是幼儿园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我们在实施主题教育活动过程中,也更加深刻的领悟到:追随幼儿的已有经验,选择生活化的教育内容,是符合幼儿的发展需要的。

一、生活,幼儿教育课程的内容之源

教育的价值需要通过课程来实现,而真正促进幼儿发展的课程,应该是从幼儿实际生活中选择的课程,而不是我们从某些概念中设计和选择的。当年的陶行知先生曾把杜威先生的“教育即生活”翻了个跟头,提出“生活即教育”,认为有什么样的生活,便有什么样的教育,主张“用生活来教育”。年龄愈小,愈需要这种生活教育。其实,在幼儿的生活中,蕴含着许许多多具有教育价值的素材,例如,小组号的认识、玩具对应标记的摆放,饮料的冲泡、门上的猫眼、豆浆的制作、商场的自动门??这些生活中的教育素材,可以说能够信手拈来。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生活是一种实践、一种参与,也是一种体验。课程可以追随幼儿的生活和经验,凡是幼儿需要的、感兴趣的,

尤其是随时随地在其生活、学习过程中产生和发现的,又是他们急于想知道或解决的问题,都可以及时地纳入到课程和活动中来。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的经验受到了真正的重视,幼儿的学习与他们的真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活动的主题是幼儿所喜欢、感兴趣的时候,幼儿就会调动全部的智慧去研究、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并有效地去同化外部世界,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例如,我们开展的主题活动“大马路”就是直接从孩子的生活中选择到的。随着交通事业的日新月异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开进了普通百姓家,孩子们不仅对玩具汽车乐此不疲,更喜欢用探究的眼睛,追随着身边过往的车辆,于是,我们以汽车为切入点,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从各种交通工具到马路边的标志,交通安全知识,从古代的交通工具到未来的交通工具,从加油站到停车场,我们走出校门,融入社会,请来了交通警察现场指挥,观看了消防战士实战演练的节目,请当司机的爸爸讲解汽车的各种知识、参观了洗车房和地下停车场??。我们立足于幼儿的兴趣,让幼儿的好奇与向往得到宣泄;在活动中注重丰富幼儿的经验,拓展幼儿的视野,让幼儿在观察中提出问题,在探索中寻找答案,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由此我们体会到,建立在对幼儿实际生活的了解基础上,从幼儿的现实生活中捕捉具有教育价值的现象生成的主题,是充满幼儿真实生活源头活水的客观丰满的教学主题,对幼儿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二、生活,幼儿教育课程的渗透途径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纲要》中也有多处强调,幼儿园教育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因此,幼儿园的课程不仅应选择幼儿的生活作为教育内容,更应通过幼儿的自身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进行教育,强调幼儿在自身活动中获得经验,强调幼儿对自己已有生活经验的体验与反思。幼儿的生活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起点,也是教学过程中始终需要凭借的“中介”和手段。只有通过学习者自身的生活才能学习生活,但我们受固有的教育理念与经验的定势影响,一些新的理念在思想上很认同,但实践中的做法却与新的理念相违背。在幼儿的生活中,充满了可以拿来就用的教育,比如,按标记一一对应整理玩具、系鞋带都可以成为自然而然的、随机教育,但是我们却习惯把它变成课的形式,似乎惟有教我们才觉得幼儿学了,比如音乐欣赏中的《摇篮曲》,完全可以在幼儿午睡时引

导幼儿倾听、感受,幼儿会在乐曲所营造的氛围中轻松进入睡眠状态,也就更能够理解《睡眠曲》的内涵了,可以收到我们预期的效果。如果我们坚持这样去思考、去设计幼儿的活动,我们就可以把幼儿从课的捆绑中解放出来,让幼儿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感受、去发现。

比如幼儿在做值日生时,点点自己组今天来了几个人,少了几个人,每人吃两片的话,我应该拿几片饼干,看看今天的饼干是什么形状的;分餐具时,怎样可以分得对,而走的次数又少等等,幼儿在做值日生的过程中,自然地巩固了对形状的认识;又学习了点数,还学会了如何提高效率。在这样自然的生活中,自然的状态下,自然地渗透着教育,幼儿积累了各种经验,轻松的进行了学习。

三、生活,幼儿和教师共同建构的快乐课程

教师的角色面临着新的定位,教师的教育技能面临着新的挑战,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中时时被幼儿的潜能所激动,也时时面临着来自幼儿的新挑战,有时甚至会感到束手无策。幼儿园课程开放性、低结构的特征,要求教师与幼儿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师幼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身上所承载的文化、经验,不是对幼儿居高临下的“倾泻”,而是平等的对话;不是灌输,而是与幼儿分享。这时教师就是一个倾听者、观察者,分析与回应幼儿的疑问与需求,随时准备给予幼儿必要的帮助。教师也可能是一个引导者、支持者,启发幼儿进行有意义的探索活动。教师还可以是一个合作者、研究者、学习者和欣赏者。活动成为师幼共同探索新知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自然与和谐,充满了创造与快乐。快速发展的现代教育观对幼儿教师的观念、行为、智慧和技能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此,教师要学会尊重幼儿、关注幼儿、解读幼儿,成为幼儿学习探究的支持者、合作者。

在幼儿活动中,我们的许多活动都是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兴趣、探索、谈话。教师要善于敏锐的捕捉来自幼儿的信息,迅速的做出价值判断,准确的做出回应,真正的做到《纲要》中提到的“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幼儿自然的生活中促进他们的发展。比如,水是孩子们每天接触的,爱玩水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常常借着小便、洗手的机会在盥洗室玩水,有时玩得忘了上课,弄湿了头发,弄湿了衣服,对于此,我们知道一味批评是没有用的,于是为了满足孩子的这一特点,开展了关于水的系列活动,让孩子在玩水的过程中,与水亲密接触,感知水的一些特

性,知道水与人、动物、植物的关系,调查现实生活中水环境的污染情况等,进一步了解水的重要性,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增强环保意识。万事万物就是在这种发现探究中逐步被幼儿所认识了,而教师要成为最好的回应者,对幼儿瞬间产生的思想,给予积极的回应与引导,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性工作,激发每个幼儿的潜力,使之不断发生变化。

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将教育真正转化为幼儿的生活,引领和发展幼儿的实际生活能力,这不是一件将教学与生活建立联系即可的简单事情。因此,我们要多角度、多方位地随时注意观察幼儿,观察幼儿的行为,敏锐的去捕捉蕴涵其中的巨大的学习价值,挖掘幼儿也许在不经意中流露出的有价值的火花。课程只有追随幼儿的实际生活,从实际生活中来,才能称之为幼儿的课程。所以,课程就在幼儿多彩的生活中!

【本文写得很好的。添加一个摘要、关键词,便于评委整体了解本文的观点,也方便评委在写评语时摘录句子。评审论文的排版要行间距稍大些,便于评委阅读。】

【文章的不足是:对“生活”的分析过于笼统,没能细分“生活”。但问题不是太大。若已发表或获奖,则获“合格”以上等第肯定不成问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