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让瘪乒乓球鼓起来》.教学反思

《17 让瘪乒乓球鼓起来》.教学反思

陈福刚

《让瘪乒乓球鼓起来》一课,我在教学设计时设想:通过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探究实验过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一系列的亲自参与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活动1、活动2的实验,了解了液体与固体在受冷受热的条件下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之后,我抛出问题:液体与固体的性质对于气体适合吗?学生好奇的眼睛看着我期待有明确的答案。

我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体验实验。首先出示瘪乒乓球,让学生确认它的现状,接着将球放入事先准备好的热水杯里,静观其变。不一会,瘪乒乓球真的鼓起来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学生甲:因为受热。

学生乙:因为有热气。

。。。。。。

学生的回答只明其一。不名其二。为此,我作个比方:你们在教室里上课,如果现在让你们只占用一半的教室,而且门窗关闭,你会有什么感觉?

生齐答:“憋闷。”

师:“那么,你怎么办?”

生七嘴八舌说:用本子扇。扭一扭身子。站起来走走。。。。。。 师:球中的气体,是由无数小分子组成的。小分子就象你们一样,

在瘪乒乓球里也感到闷。当加热时,那种憋闷更厉害,于是互相推挤,直至把瘪球鼓起来为止。

生:“推挤的过程就是球受热膨胀了。”

看到学生醒悟,我欣慰地笑了。

明白了其中原因,学生自然地推出结论:气体受热、受冷,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广而推之,联系实际举例说明气体的这一性质,学生脱口而出:气球、皮球、篮球、热气球、轮胎。。。。。。

在教学中,将抽象的问题化简,教师可通过一个比方,一个故事、一个新闻等的插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谐发展的目的。启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对生活中热胀冷缩现象的探究、未来热胀冷缩现象的设想等,使学生懂得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而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激发学生课外探究的欲望,使得“科学探究无止境”的思想能够在课堂上,在生活中,在学生的实际行动中真正体现出来。让我们的科学课精彩不断呈现!

 

第二篇:《让瘪乒乓球鼓起来》教学反思

《让瘪乒乓球鼓起来》教学反思

邯郸市丛台区展览路小学 王雪鹏

《让瘪乒乓球鼓起来》是冀教版四年级(下)《有趣的变化》单元第17课,本课围绕物体的热胀冷缩设计了三个活动,分别探究液体、固体和气体受冷、受热后体积会发生的变化,通过实验得出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使学生初步意识到物体遇冷、遇热后发生的变化是一种物理现象并用这一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从中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依据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本课分为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学习的更有兴趣,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我并没有按照教材讲述的顺序,而是灵活的掌握了让教材为同学们服务的宗旨,并不是一味的教教材。所以我把液体和气体的有关内容放在了第一课时。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围绕“科学探究”这一主线展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进行猜想——制定实验方案——交流、讨论其方案科学性——实验探究——讨论实验结果——师生总结”这几个步骤进行,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过程,运用“四动法”(动眼、动脑、动手、动口)通过“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四步来探究物体是否也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通过教学实践,我感到本课的教学设计还是比较成功的,具体如下:

1、利用多媒体资源成功地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出了问题(烧开水时水还没开就溢出来),激发学生探究这些现象、奥秘的积极性,自发地产生了学习、探究的欲望。同时开放教学时间,让他们能从容的进行研究;开放学习空间,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中探究;开放思维空间,使他们独立思考,或互相质疑,或大胆想象,或相互争议。上述设计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的能力,同时也体现力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预测,设计,实验,讨论,学生自行探究了冷和热对物体的影响,不仅掌握了物体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根据事实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预测,并能自己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预设是否正确,使学生充分享受到探究的乐趣和实验成功时的喜悦。教学中对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的研究是教师“以扶为主”,对气体的热胀冷缩的研究的是“从扶到放”,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假设、小组进行研讨、设计实验、自主探究,证明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学生先提出自己的想法,小组进行反复交流、

讨论和相互质疑,自己选择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动眼观察、动手实验、动脑思考,放手让学生用事实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验证完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我顺势引导: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你如何来设计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最后得出结论: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课堂教学的最后,进行活动拓展,给他们一片广阔的天空,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全面参与创造条件;也能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心理需要,使学生感受到丰富的科学世界;能更好地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学到了探究的科学方法,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质疑能力。质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教师是学生学习环境的创设者;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是共同钻研的合作者;是整合教育因素的组织者。而不能机械的把备课或教材中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善于引疑、指导析疑、帮助解疑。激发学生我要学习的意识。老师就要根据课堂实际解决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多问、多想。从而达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4、多媒体的使用。在本课中我很好的运用了多媒体资源,让同学们看到了在实验外更多的生活中利用气体、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的现象比如,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积极进取

的创新精神我设计了 “温度计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夏天自行车轮胎为什么不能打的太足?”学生很自然的会想到热胀冷缩的原理。更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热胀冷缩的理解,也开拓了同学们的知识面。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一些同学对个别问题回答得特别精彩,但我没能及时对这些同学给予更好的激励;一些同学因为过于积极回答问题,以至我提问题时不够均衡,个别学生觉得自己的意见没能得到充分的发表。这些都是以后应该注意的。

总而言之,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不断更新教学思想,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实实在在地搞科学。这样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收到成效。作为一个科学课的教师,应该时刻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每一节课,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体验、探究的过程,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