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20xx年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小兔请客》资料:教学反思(精品资料)

《小兔请客》教学反思

《小兔请客》是一年级数学第二册教材计算教学的起始课,对于加法学习,学生的兴趣很重要。在教学中,我把计算教学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情境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本节课我通过“小兔请客”的童话故事,分别创设加减法的具体情境,从中引出两个要研究的问题:①一共有多少个果子?②草地上还剩下多少个果子?让学生用小棒代替果子摆一摆,帮助学生建立加减法的表象,最后鼓励学生列出抽象的算式,再让学生尝试解答,全班同学进行交流。通过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同时结合算式引导学生认识加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最后通过有趣的游戏进行巩固练习,练习题目也由浅入深。

 

第二篇:9加几教学反思

数一数 教学反思

今天开始讲新课了,第一课内容是数一数,通过了解学校生活,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我认为教材的目标是十分明确的,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数数的方法,前两天学生基本上己经懂得了一些教学常规,今天的课堂纪律比我预想得好,起码他们大概知道我要讲什么,我认为,大部分孩子在幼儿园里面己经掌握了这一知识,都会从1数到20,今天主要掌握的是让他们有序地数知道:从左往右数,从上往下数,从前往后数;其次,从第一节课就开始训练他们学会提问题,看来效果还可以,先让他们自己看图,去发现,并且学会用“我发现??”这样的一个句式表达,第一天就要让他们完整回答问题,以后才能慢慢形成良好的习惯;最后这节课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让他们学会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现在刚开始特别重视这一个问题,回答问题的要奖励,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也要奖励,以后他们才能形成习惯。

两节课下来感觉还不错,虽然没那么快形成习惯,但起码己经有一个好的开始,总体感觉这一届的小家伙素质比较好,能一教就明白。

今天有一件很好玩的事,在上课的时候,我让他们看图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那个第一天很倔的小家伙举起手来,我提问他,他样子神神秘秘,小心翼翼的样子,手背贴在自己的面,小食指指着大荧屏,我心里暗暗发笑,活像一个小鬼子拿着一把手枪进村那种小心翼翼的样子,忍住不笑,等他的重大发现。“我发现了树后面藏着两幢房子。”呵呵,原来是这个“重大”的发现呀,看他这个样子我就想发笑,忍住,大声说:“你真棒,藏着的屋子都让你找出来了,大家掌声表扬他。”他在掌声中笑眯眯地坐下,我又往他额头上贴了颗红星,这个小家伙整节课就那么认认真真乖乖地听课了。想必他以后也不会再闹不上学了吧。呵呵,很好玩的小家伙 。

比一比——比多少 教学反思

这一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为了培养他们学数学的兴趣,今天开始我就用课件上课,明确上课内容后,以三只小猪盖房子的故事引入,小家伙们学得有滋有味。课件很形象地显示出小猪、木头、小兔、砖头的数量关系,先是教学“同样多”这个概念,以三只小兔和三块砖头作比较,课件出示“一一对应”的情境,学生就能说出“一样多”或 1

“同样多”。这个知识点主要让学生掌握如何一一对应,(这个知识我打算让学生学会用尺子画出来,因为刚开学他们很多课堂常规还不懂,今天先放一放,明天再讲)其实这节课如果没有课件也不要紧,可以画简笔画简单表示图里的数量关系。

接着出示三只小猪和四块木头,让学生“比多少”,学生只会说小猪少,木头多,而不会完整地表达出“小猪比木头少”或“木头比小猪多”,所以刚开始讲的时候老师要带他们说,再让他们自己说,慢慢来吧,急不来的,小东西们刚入学,还分不清东西南北呢。今天在上课时那些小东西好像开始不耐烦了,可能上了几天学的新鲜感己经没有了,一下子要学那么多东西也真有点不习惯,所以我也不敢用平时的速度讲课,何况还有很多教学常规要巩固,例如:a.回答问题时要完整。b.初步学习看图提出问题。C.会用“因为??所以??”和“我发现了??”说一句话。至于小组学习看来还要下一步才能训练,一下子教那么多也记不住。明天主要还是会完整地口述()比( )多或( )比( )少,另外还要用尺子学会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把这一课时后面的练习题做完,“比多少”才讲完。明天,加油!

第几、几和几

今天和小东西们一起认识了第几,主要是让他们掌握序数的含义。这有点难度。让学生区别序数与基数,弄清楚“第几”和“几个”,如第3个,和3个,在教学中设置情境让学生理解这两种含义,特别是讲18页的例题图时可借用课件进行教学,动画展示穿红衣服的阿姨己买好票走了,后面的人依次上前,师此时可以提问:“有几个人在排队?这时谁排第一?小朋友排第几?小朋友后面两位叔叔呢?”这样,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第几”和“几个”,对基数与序数的含义才能理解清楚。

另外,在讲到这个内容时,还有小部分学生左右不分,特别像18页的第二小题,从左数,小女孩排第几,妈妈排第几,如果让学生说哪个是左手,哪个是右手,他们都会说,也会举起手来,但动笔做就不一定都会,真的很多小家伙左右不分的,我认为还是直观点好,先在图的左右写上“左”“右”两个字,然后再听老师读题,这样的话就不容易做错了。从左数,就看着那个“左”字,从那里开始数,从右数的就看着那个“右”字开始数,这样做就不容易错了。这也算是个小窍门吧。不知道其它同行怎么教这个内容的。

2

几和几,从这里开始学生就要学习数的组成,数的组成是学习十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所以必须让学生熟记十以内数的组成。熟记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记得牢,要让学生理解,最好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边摆边说,还可以以各种形式来帮助学生熟记,如:对口令就是最好的方法,学生最喜欢玩,边玩边说,在玩中学的方法是最好的,最后再做练习巩固。另一点就是晨读课的时候也要让学生读一读进行巩固。

1—5的认识

这个内容其实很多小朋友都会,都会认读,但也有少数小朋友不会写,或者说写得不好,这部分小朋友有的是在下面乡镇里来的,家长为了孩子学习买了我们学校附近的楼盘,虽然来上学了,却没怎么有学前教育的经历,也没系统地学过东西,所以连拿笔的姿势都不会,从这两天所写的数字来看也是不容乐观。所以在讲课过程中非常有必要顾及到这部分孩子,在教学时主要让他们掌握以下几点:1.会用数1-5表示物体的个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2.经历从具体的物抽象出数的过程。3.知道后一个数是在前一个数的基础上添上1得到的。

根据以上三点和学生原来的认知基础和特点,我认为第二点是难点,所以学生看图数数后就要让告诉他们是几,比如,让他们数一数有多少朵白云,数完是4朵后就告诉他们可以用数字4来表示,这个过程就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其实课讲完后我倒是认为这个过程没有想象的难,难的是书写)

课后我觉得大部分孩子对1-5还是有所认知的,反而是书写这个问题要重视,应该常抓不懈,看来明天还是要挪点时间练习写写数字。

《10以内加法应用题》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以动画人物的形象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随着喜爱的动画人物进入我所创设的环境中,让幼儿们在与动画人物相互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性的学习。 我的教学环节是:

一、让幼儿通过《对号入座》的游戏复习10以内数的加法;

二、通过《看图听题》的方式让幼儿通过直观的画面与师的引导,共同学习编加法应用题的要素。并在此环节中通过师的小结式语言,帮助幼儿学习看图编题时,可以观察画面中物体的大小,颜色,动态,方位等,根据不同的特点来 3

编加法应用题。这个环节是本节课难点的一个突破口,所以我作为一个重点来教学,但是时间的把握还是不够好,略显用时过多。

三、《动手又动脑》的游戏。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幼儿通过找自己喜欢的小图片,看着图片独立编题,在个别提问中,我通过相同图卡,不同幼儿的编题情况,让幼儿掌握之前学过的按物体的不同特征来编题。在这三个关卡的衔接中,我注意以动画人物的语言及老师的教态来创设紧张刺激的闯关氛围,让幼儿自始自终投入于游戏情景中,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学习,以达到“玩中学”的目的。

认识图形(一)

“认识立体图形”一课系小学低年级数学中具体概念教学的典型教例。 在教学目标设计上,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将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确定为具体概念的教学,这一目标定位既符合本课知识点的本质特征,又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还符合低年级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实际情况,因此是+分准确的。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本课教学过程确定为“观察物体──辨别比较──提出与验证假设──抽象概括”四个阶段。这种安排是符合小学生心理活动的实际需要。教师在呈现例子的时候,不仅要向学生呈现正例(如圆柱的正例茶叶筒、易拉罐等),还向学生呈现的反例(如圆柱的反例粉笔、削过的铅笔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辨别,更明确地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本质特征,以达到对概念意义的把握。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兼顾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和素质教育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将实践能力的培养、合作意识的教育以及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等教育理念渗透在数学概念教学之中,使学生既学习了数学知识、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执教者还运用了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理特点的游戏法和竞赛法组织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思、在“赛”中比、在“比”中做,为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连加、连减

4

《连加、连减》这一课出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72页。这一知识点经常用来解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将它放在学习10以内两个数相加减的后面,一方面是对加减法含义的一个拓展,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数学教育应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我通过精心备课,创造性使用教材,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主题式”教学情境,让课堂教学成为整体学生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了以下教学特点 :

1、动态感知,静态领会

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的两个例题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感受“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通过芳芳喂鸡这一课件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列出算式。再用课件动态展示小鸡吃饱后离开的情景,将连加连减这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像动画片一样娓娓道来,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新授环节处理的得心应手,学生一目了然很自然的就列出连加、连减的算式。

2、重视算法,突破难点

连加、连减难在计算过程中它们都需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建构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提问“这个式子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提问:“要计算这道题,你得把哪个数记住?你是怎么记的?”强调在先计算的两个数下面划一横线,并把得数记录在横线下面,这样就能记住。本环节我注重学法指导重点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开放应用,凸现价值。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本课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说出在生活中用到的连加连减计算的问题?针对学生的回答,再列式解决问题。这一环节拓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能各抒己见,说的问题新颖而且切合实际。例如:赵灵希同学说的:“我有3支铅笔,刘淇有2支,魏新有4支,一共有几支?赵雨博同学说的:“妈妈买来10个桔子,我吃了2个,爸爸吃了3个,还剩几个?同学们气氛活跃,争先恐后抢着举手发言。真正做到把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对知识有一种实质性的理解,充分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

4、遵循规律,寓教于乐

5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要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课堂40分钟是需要很大技巧的。不管是在新知环节,还是练习环节我都设计了符合一年级孩子心理特征与认知特征的问题。在练习时我从课堂中寻找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先请1名同学起立,再请他前面的3名同学起立,他后面的4名同学起立,一共有几名同学起立了?先坐下2名同学,再坐下3名,还有几名同学起立?同学们都特别感兴趣,很快说出算式并口算出得数。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用数学。本节课我还注重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采用同桌合作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先摆小棒后说算式和小动物找家的游戏来进一步巩固连加、连减,深化新知。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时间,而时间对于他们来说是熟悉又陌生,为了让学生能科学地认识钟表,在教学时我创设了一系列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地学习,探索。

1.创设生活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创设与生活情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感兴趣的学习情境。" 在教学中,我在课的一开始就学生创设了听声音猜猜看的问题情景,课中又为学生创设了淘气一天生活的场景,让学生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认识钟表上的时间,并在自己的小钟上拨出这些时刻,提高学生认识各种钟表的能力。最后,我让学生再结合自己的生活,说一说几时你在干什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创设开放的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发展,而开放的情境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发现学生独特的见解。如在学生发现了一天中有两个6时时,我问学生:"你还知道一天中有两个几时?说说你分别在干什么?"它的答案是开放的,这就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思考空间。通过交流,我们可以发现,学生不仅认识了一天中的其它时刻,而且对时间有了更深的体会,懂得了时间的宝贵性。

3.创设欣赏的情境,挖掘学生思维

在课的末尾,我创设了淘气带我们到世界各地游览的情景,本意只是让学生感知时区差的存在,将钟表的认识再稍做引申,以激起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没想到,当我问了一句:你知道为什么吗?学生的回答让我感到意外,如今的小学生,知识面相当的广,有时都让我们感到吃惊。

6

9加几教学反思

9加几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好本节知识,可以为以后进一步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础。针对教材内容、学生特点、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3,让学生在互相交流解题思路的过程中,理解算理,初步学习转化的数学思想。

为了更好地落实以上目标,在这节课上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系统化和组织化,使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和概括,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各方面均得到发展。

例如,,教学例题“9+4”时,我不忙着告诉答案,而是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来探索计算方法,经过独立探索后,在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然后全班汇报 “我是摆小棒看出来的”;“我是一个个数的”;把9放在心里,往后数4个,得13”;“9+1=10,10+3=13我是听妈妈说过的”。当学生说到这里我顺其自然地说:“你说得真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种方法吧。”在学生“唧唧喳喳”之后,我就“言归正传”,隆重推出“凑十法”。从摆圆片学具“凑十”到摆小棒“凑十”,然后配上示意图一味地向学生介绍“凑十法”;最后让学生运用“凑十法”反复练习,非常详尽,自我感觉上得还不错,从学生的反馈中也看出学生大部分会用这种方法来计算“9加几”的计算题了。

这节课中存在很多不足,在教学中材料的提供应更开放,不要过度的强调凑十法,该放手时就放手,该点拨时要及时重点点拨,不能一带而过。在汇报算法时应多找几个学生汇报,每种算法我只找了1个同学。交流的不够充分。所以教学重点没能得到突破。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意课堂的把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千万不能“拔苗助长”,使每一个环节处理得更加到位。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样才会使学生学会数学,热爱数学。

5、4、3、2加几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不再是研究怎样凑十,而是算法的多样化。

7

在教学时,依照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功能,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同时注重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创设游戏情境,激励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课始通过“开火车”形式复习旧知,使学生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课堂,然后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创设“闯数学王国”这个情境,提起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励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2.发展学生个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在探究新知中,教师让学生自己讲计算方法,小组讨论哪种方法最好,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反馈练习中,练习形式多样化,使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具有趣味性,并在开放题中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3.展现学生的思维多样性,鼓励不同方法计算。

儿童的思维是灵活多样的。他们在课堂上冒出许多智慧的火花,教师应爱护这些宝贵的思想。这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提倡算法多样化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灵活性、独创性。算法多样化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而必须建立在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灵活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独立研究算法,并鼓励学生“创造”个性化的计算方法。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和思考角度不同,势必有不同的解题思路。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全班交流学习,把大家的思维亮点聚集在一起,智慧汇拢在一块。在出示5+6=后,学生想出很多种方法,教师应适时引导,鼓励创新,提倡学生算法多样化。学生看到自己的方法得到老师的认可,学习的兴趣会更高,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但在最后的“开放题”中我没有为学生创造了较大的交流算法的空间,处理得有点仓促。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