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经典 积淀人生

传承经典积淀人生

传承经典 积淀人生

----阳信县劳店镇东风小学“经典诵读”工作汇报

阳信县劳店镇东风小学

题记:这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农村小学;这是一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农村小学;这是一所寄托着全体家长希望的农村小学;这是一所承载着全体师生梦想的农村小学,她就是阳信县劳店镇东风小学。近年来,我校围绕“传承经典,积淀人生”这一主旨,扎实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众所周知,经典是民族精神的源头,人类文化的瑰宝,千古传承,记录着民族基因中的最高智慧,是民族千年老人对后世子孙的谆谆教诲,所承载的是圣贤伟大的思想光辉。我们日日诵读浸润,人生的启迪,博大宽厚的思想人格逐渐养成,生命才能活出深度和高度,这正是厚德载物的大基础。所有的聪明智慧唯有建立在这个平台上才能尽其用。自经典诵读工作的开展,我校全体师生踊跃参与,并结合教育教学和学校自身特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力地推动了诵读活动深入开展,保证了活动的效果。现就我校的开展的工作做一下总结: 一、细节入手,确保诵读有效开展。

第一、组织机构健全。

我们建立了以王志刚校长为组长的东风小学经典诵读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都是热爱经典诵读的骨干教师。从事经典诵读的教师是从我校教师中精心挑选出来的。

第二、计划、制度落实到位。

学校制定了《劳店镇东风小学典诵读工作计划》。该计划结合我校实际,从整体上全面规划了我校经典诵读实施计划和具体开展的工作部署,学校开专题研讨会进行讨论并论证,既符合经典诵读要求,又具有本校特色。

第三、加强整合,学科渗透。

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教学相结合,创设“经典诵读”的教育情境。语文老师、传统文化科任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旁征博引,恰到好处地引经据典,会使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对老师和经典文化产生双重向往,并逐渐生发出亲近经典的美好情怀。

第四、开辟经典诵读专门阵地。

学校开设专门的学生阅读课堂,创设“经典诵读”的教育空间。我校规定每天清晨进校后为学生的阅读时间,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第五、开展多彩活动,陶冶学生情怀。

诵读活动丰富多彩,如“千古美文”朗诵比赛、名句接龙、古诗文抢答、吟唱经典、描画经典、演绎经典活动等。只有在活动中,寓读于乐,才能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加深对经典的感悟。为宏扬中华传统经典,激发学生诵典的积极性,学校多次举行以“弘扬中华文化、共建精神家园”为主题的经典诗文诵读比赛活动,全校一至六年级共350名孩子参与了经典诵读活动,各班结合自己的特色或咏或唱或表演,形式多样,活动的开展使全体师生享受了一次文化大餐。

第六、建立测评机制,确保有效开展。

儿童读经诵典为的是增知、养心、立志、铸品,不在一朝一夕,而在乎一点一滴聚沙成海。只有建立一种有效机制才能确保经典诵读活动的持续开展。为此,我校研究制定了《诵读经典测试试行方案》,要求教师对学生诵读经典活动实行过程性评价。以此督促教师、学生,把诵读纳入日常工作、生活,把诵读经典养成一种习惯。同时,学校不断完善测评方案,将学生的言行举止的日常考评也补充到经典诵读的测评之中,对于那些言行举止具有传统美德的学生,也给予表彰,从而避免了单纯考查学生背诵经典的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弊端。

第七、研发校本课程,享受经典芬芳。

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我们编纂了一系列的经典诵读教材:一年级、二年级:《三字经》;三年级、四年级:《古诗精选》五年级、六年级:《大学、论语精选》。于此同时,学校结合实际又陆续编纂了《风从东方来》、《播音与诵读》等两门辅助教材。《风从东方来》是20xx年10月份编纂的,侧重于学生的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共选编爱国优秀诗篇20首,优秀文章10篇,优秀歌曲2个,优秀电影推荐23部,优秀格言20个,优秀人物47位。《播音与诵读》课程是20xx年的9月份编纂的。《播音与诵读》选编的内容一共八章,涵盖播音员培训、普通话朗读、经典诵读内容精选等几个方面,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第八、利用专家培训,提升师资水平。

我校派出教师参加了滨州市举办的经典诵读专题培训,专家学者以丰富的学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为老师们解读经典和诵读技

巧,让大家真正感受到了中华经典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增强了传承文化、进一步搞好经典诵读活动,用优秀经典浸润学生心灵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参训教师回学校后对全体教师进行了二次培训,使全体教师受益。

第九、讲求常态诵读,措施灵活多样。

1、时间多样。

学校规定每天大课间活动结束后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诵读活动,第一节课预备铃后的两分钟,放学列队途中是各班进行诵读活动的时间。同时,各班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要求学生回家后也要抽一定的时间进行诵读。还可以利用班队活动或综合实践活动时间,集中开展诵读指导、比赛,从而保证了诵读活动的时间。

2、方法多样。

由于知识水平和基础有限,学生常常因为不理解或难体会,给诵读古诗文带来了障碍和困难,如果教师不能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方法,学生往往会失去最初的兴趣,从而导致学习兴趣的下降。因此,我们在开展活动时要求教师大胆创新,不断探索,丰富诵读形式,让诵读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最爱。所以,教师们在让学生读准熟、读通、读成诵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进行诵读过程中,还引导学生采取集体背与学生单独同时进行。学校还组织评选“诵读之星”,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诵经的兴趣。

3、措施落实。

为了能把“经典诵读”活动深入开展,并取得实效,学校经常组织小型多样的研讨活动,交流经验心得,探讨成功得失,相互取长补短。

第十、注重环境创设,营造诵读氛围。

经典诵读需要耳濡目染,在引领学生亲近经典的实践中,我们非常注重给学生创设一个亲近经典的环境。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宣传动员,营造良好的经典诵读氛围,吸引学生参加。如第一节课上课之前播放诵读文章,建立“图书角”,在黑板报、宣传栏上开辟“经典一日一读”,《风从东方来》广播站经典快读等,力求使孩子们口之所读、耳之所听、目之所视皆是经典,渐渐熏陶孩子的眼、耳,默默培养孩子对经典作品的感受和鉴赏的能力。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0xx年6月份在全县组织的诵读比赛中,我校作为一处农村小学代表全镇报送的诵读作品《长征》、《沁园春.雪》荣获全县一等奖,并于10份推报参加市经典诵读比赛。学校大力开展经典诵读以来,师生风貌和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长足的进步。 二、我校开展经典诵读的体会。

第一,经典诵读需要办学理念引领。

没有办学理念引领,经典诵读将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校经典诵读与学校“传承经典,积淀人生”的文化理念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深深融入到了学校的文化理念。我们开展经典诵读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传承经典,积淀人生”。

第二,经典诵读需要课堂滋养。

以语文课堂、传统文化课堂为主阵地的国学经典诵读,既促进了经典诵读,也推进了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教学。

第三,经典诵读需要持之以恒。

要做到持之以恒,就要将经典诵读融入学校德育、融入学校学科教学、融入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和融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三、面临的问题或困惑。

一、教师的国学功底不够深厚,亟需提高。

怎样通过培训,通过观摩学习,提升教师的水平,是推进经典诵读活动质量的关键。

二、关注经典诵读的方法。

经典诵读相应的教学研究、教学探讨开展不到位,应该加强经典诵读的指导,方法的提炼,经验的交流,以便更好、更有效的开展活动。

“风从东方来,志在心中立”。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在经典诵读方面我校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成绩只能代表过去,作为一处农村小学,需要突破和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在今后工作中,让生命与使命同行,为“传承经典,积淀人生”做出不懈的努力!

20xx年2月13日

传承经典积淀人生

传承经典积淀人生

传承经典 积淀人生

----阳信县劳店镇东风小学“经典诵读”工作汇报

阳信县劳店镇东风小学

20xx年2月13日

 

第二篇:传承节日文化 经典浸润人生

传承节日文化 经典浸润人生

——关于青阳县实验小学《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一、课程开发的背景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有着许多精彩的文化内容,它包括饮食文化、民间艺术文化、诗词文化、戏曲文化、娱乐文化等,对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维护社会公德、增强民间凝聚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然而,我们都面对着一个不争的事实,学生对此知之甚少。对我校部分班级抽样了解,15%学生对传统节日由来有一点了解,而50%的学生连节日与具体的时间都对不上号来。分析其原因有二:其一、国家课程很少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是教育的空白区;其二、缺少探究的氛围。学生过的每一个节日,除了吃,就是玩,没有创设一种挖掘、探究节日“实质”的氛围,学生固然就一无所知了。为了让我们的国粹再现其精华,也让我们的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传统节 日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20xx年3月,我校进行《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让学生传承节日文化,用经典浸润人生。

二、课程开发的意义

(一)顺应时代的呼声

中国的传统节日五彩缤纷,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有许多中华民族珍贵的生活史料,是历代民众共同创造的精神文明的积淀。

20xx年国务院规定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为法定节假日。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也曾建议增加除夕、清明、端午、中秋、元宵、重阳等中国传统节日为法定节日,他指出建议的出发点并非为了休假,而是为了广大群众能利用假期进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回味悠久历史,享受民俗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最直接手段之一,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最便捷手段之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民族学者们也指出:我们应该继承传统节日中的精华,要不断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并能够以创新的精神发展传统节日文化,让更多的人参与这种文化活动,了解文化的源流。

20xx年6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随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决定》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

课程管理??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二)完善学校的课程结构

课程的开发必须集中体现学校的特色。我校一直坚持经典诵读办学特色,传统民俗节日在中国民众生活中经过了几千来的自在的、自发的传承,早已经形成了世世代代传习不断的全民族重大生活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每一个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外延都具有相对稳定的完美和谐的特征,蕴涵着丰富的德育教育的素材。这些内容,在国家课程很少涉及。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从而完善了学校的课程结构。

(三)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民族节日是最富有文化意味的。如春节,它就蕴含着中国传统的多种文化。从大年三十的吃饺子、吃团圆饭,延伸至正月十五的吃圆宵,体现的是饮食文化;裱剪纸、 贴窗花、唱快板,突显的是民间艺术文化;对对子、贴春联之类,这吟诵的是诗词文化;赶庙会,唱大戏,这热闹的便是戏曲文化;还有玩龙灯、舞狮子,这彰显的便是娱乐文化等等,不一而足。学生通过上网、调查访问,实践活动,不仅了解节日的由来,而且还能更深层地领略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课程的开设

(一)课程目标

为学生打开一个开放的更为广阔的学习途径,强调学生在亲历实践中,掌握新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综合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

1、通过学习与实践,增进社会与文化参与,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陶冶学生爱家、爱乡、爱国的民族文化情操,尊重并学习不同地域的文化,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2、通过学习与实践,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促进学生个体身心发展,提升日常生活的品质,培养文化生活的兴趣与理想和爱国主义精神。

3、通过学习与实践,激发学生自主的探索和研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及具体目标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传承了中国上下5000年的历史,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藏。为了让学生更多更早地了解其精华,我校依据自身的办学特色,与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了以传统节日为主的校本课程开发。

(三)课时安排及内容安排

在传统节日的前后期间,学校的经典诵读课可安排学生诵读,其中1-2年级的校本课程课也可以诵读。在诵读专题节日诗文前,每班可利用一节语文课开设“传统节日我知道”综合实践课,以此启动本班专题节日诗文诵读。专题活动结束后班级要举行相关诵读比赛或展示活动,并收集相关资料上交校本课程开发领导组。

传承节日文化经典浸润人生

传承节日文化经典浸润人生

四、课程开发的一般操作流程

(一)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课程资源

由于所开发的课程综合性大,内容宽泛,因此要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课程资源。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资源(如各任课教师、活动场 地等)还要聘请校外的专业人士、外校教师,甚至网络资源来帮助解决,有时还需请家长的支持与参与。为了使每一步工作落入实处,我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和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如下: (一)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顾 问: 吴雨田 曹日升 伍邦才 叶绍庚 施七斤 组 长: 葛静 副组长: 宁静 钱进

组 员: 方翠红 李晓东 汪龙平 刘福娣 宁慧荣 宁婷 吴琴 贺桃红 林芳

(二)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组长:钱进

副组长:方翠红 汪彩霞

组员:田闽生 李晓东 徐金英 刘福娣 宁慧荣 左丽敏 张 曦 钱小龙 王友娣

宁 婷 贺秀群 饶翠萍 吴 琴 杨文霞 汪龙平 王 蕾 罗秀华 贺桃红

邹 蕾 唐中美 林 芳 项晓球 杨冬梅 储 莉 陶雪莉 (三)开设系列讲座,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改变观念,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开发课程资源,要求教师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方法,要求教师具备跨学科的广博知识、专业性以及 协调教学的素养等。为了让教师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转变观念,在开

发校本课程前后,我校将在立足校本培训的基础上注重专家引领,如邀请专家举行校本课程编写讲座,组织校本课程编写组的教师学习相关的理论,扎扎实实开展学习,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及编写能力。预想采用以下主要措施:自我思 考促参与,自学理论促转变,实践反思促提高,专家指导促研究。

(四)全员参与,反复修改。

1、确定文本主题,制定目标。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所涉及的面非常广,我们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进行挖掘。这次传统节日文本主题确定为:

(1)、《春 节》 (2)、《元宵节》 (3)、《清明节》 (4)、《端午节》

(5)、《中秋节》 (6)、《国庆节》 (7)、《重阳节》 (8)、《元 旦》

每个主题都按年段开发,一、二年级为低段,三、四年级为中段,五、六年级为高段,依据每个主题所涉及的内涵,有选择、有重点的渗透,同时参与开发课程的教师还要熟识每个模块的三级目标,做到心中有谱,眼中有人,脑中有思路。

2、设计活动方案,实践反思。

心中有目标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年龄特点、地方特色、教师自身的特长选一个主题,设计一个适合某一年级的主题活动方案;然后,分年组进行初步尝试教学;上完后,各年级组对该活动方案提出修改建议,设计教师写出反思,为进一步修改打好基础。

3、组织编写,反复修改,初步成稿。

教师修改后的主题方案,送校本课程开发小组进行可操作性鉴定,提出进一步修改意见,待教师进一步修改后,最后组织教师编写校本课程,除编写校本课程(教本)外,还将编写附属资料《学生读本》和《教学参考资料》,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得心应手地使用教材。

(四)跟踪调查,扩展课程内容

8个主题编写成课程文本后,就将组织教师在经典诵读课进行教学,教科室和教导处组织人员随堂听课,做好学生和教师教材使用情况的调查、反馈工作,组织上课教师研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收集整理,在此基础上逐渐扩展文本主题范围,使校本课程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在注重教师反复实践修改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学生的实践活动得到的许多信息,将是我们编写学生读本及教本第一手资料。如节日的由来、节日的风俗,还有学生参与活动拍下的照片等等。

五、评价与考核

(一)课程的评价

课程评价将采用综合评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系统评定课程开发绩效,具体操作见下表:

传承节日文化经典浸润人生

传承节日文化经典浸润人生

结合各年级目标及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过程性及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主要提供学生展示的途径和阵地,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基本素养,结合校内和校外的多种资源,首先提供学生展示的平台。

然后借助评价表格,采用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评价的难度分为:主题生成的参与积极性;实践过程中的自主探究能力;小组合作协同能力;活动成果的表述;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等五个难度。如果是课外活动,要求让家长在观察孩子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对孩子的评价。

传承节日文化经典浸润人生

传承节日文化经典浸润人生

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及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掌握情况设星级评比制,其评价结果放入学生成长记录袋内。

星级评比表

(三)教师评价

由学生、教师和学校行政三部分组成。学校制定教师开发校本课程奖励制度,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式,对节日活动方案、课程实施执行情况、实施效果、

学期的活动成果等进行评价。即既要对教师设计的方案进行评比,又要适当地结合学生的评价成绩。评价结果以等级制呈现,分为A、B、C三级。

1、对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学年末评选校本课程开发先进工作者,与校级公开课等同。

2、对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有特出贡献者,学年内评优评先给予倾斜考虑。

3、实验教师未能按规定进行课程开发的,学年内不能评优评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