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研究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研究》中期报告

课题研究的背景:

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内容,引起了一线教师的高度兴趣和广泛关注,全员参与已成为教育的现实。但就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而言,要想取得积极的成效而不使其流于形式,不仅涉及到教育者的观念态度问题,也涉及到了本身的技术难度。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对准孩子心弦的音调,就是追求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爱更需要探索,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课题研究的目标:

现在的小学生身上存在着诸多急待解决的心理问题,引起了我校领导教师的普遍重视,但由于学校相当一部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底气不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专业化程度不高。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心理,创造成功的教例,反思失误和教训,在点点滴滴的积累中,形成教育经验,总结教育规律,指导面上工作。

1、帮助学生掌握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学会调节学习、生活心理,提高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培养健康心理。

2、以学生现实生活和存在问题为基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自我选择和自我指导,促进学生自知、自觉、自治,达到“自助”的目的。

3、研究如何采用集体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迎合学生共同的心理需求,有效地解决学生中带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以发展性教育为主,补偿性教学为辅,满足全体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4、研究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方法及管理策略,选择和找到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技巧和艺术。

5、研究如何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应该具备的一般能力,如交往能力、应变能力、适应能力、耐挫能力、应试应赛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6、对学生进行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教育,帮助学生克服和防治不良心理行为。使心理健康个别化教育落到实处。

课题研究的实施:

我们学校的《新形势下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研究》课题研究,遵循教育性、全体性、差异性、主体性、整体性和保密性的原则,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一、规范管理,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心理健康是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学校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重要的教育课程。教师认识到教育德育为首,德育从“心”开始,倡导德育心育化。但又使教师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替代德育,德育也不能代替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结合起来,使心理素质、道德品质、思想觉悟的培养与提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统一发展。 课题研究的总体方案一出台,我们建立了校长负责的课题管理网络,由学校教科室、教导处的人员组成课题组,通过课题组落实课题研究的管理。每学期学校课题组举行三次由全体班主任参加的集体研讨活动。期初,确定研究目标,拟订研究计划,讨论研究策略;期中,召开课题研究汇报会,针对研究实际,进行

探讨;期末,进行总结与成果评价,推广成功经验。平时,课题人员分别承担定点班的指导任务,作好实验研究参谋,进行观察、测查、掌握实验研究的第一手材料,适时地进行分析、探讨,排除实验研究中的障碍以及出现的高原现象,引导推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实验研究。学校课题组的规范管理,确保了课题研究按照既定研究目标,有计划地进行,提高了课题研究的质量,使其产生实效。为课题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极大地调动了一线教师的课题研究信心和热情,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

二、资源整合,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

德育教育需要载体,心理健康教育同样需要载体。一切可开发的教育资源的科学整合和利用,无论是对发展性心理教育,还是对补偿性心理教育来讲,都是良好的载体。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发展性教育和补偿性教育的特点,采用多种途径有机结合,相互补充的方法,激发心理教育的内趋力,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适的能力。

1、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优化心理教育的显性课程。上足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倡导“人文课堂”、“绿色课堂”、“生态课堂”。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在多向交互中自主生成。避免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空洞说教,不简单地将心理学理论知识通俗化,也不简单地“品德分析”,而是创设课堂情境,走进学生心灵,重视对学生内心需要缺失的关注,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2、校园文化的重塑,活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隐性课程。课题研究期间,我校利用校园文化的渗透性和弥散性,相对地稳定学生的情绪,对学生的行为产生软约束力。在学生阅览室中增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图书杂志栏,上面放上《历代伟人风采》等画报及图书,让学生从中受熏陶;在红领巾电视台设一周一专题的“心理健康大家谈”节目;在校园绿化地带,人行道旁设置类似“学无坦途”、“求学的三个基本条件: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去奋斗、去追求、去发现,但不要放弃”、“塑造健康的自我形象”的标语牌,教室、图书馆的墙壁、教学楼走廊上挂着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名人名言,每期都有一定比例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每块墙壁、每块画牌都在微笑,都在告诉,都在开导。在整个校园里营造一种浓厚的心理教育氛围,起暗示性、引导性的作用。让学生在健康向上的校园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3、班会课、班队主题占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研究过程中,按课题进程的要求,我校教师不断调适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我校各班的班会课改变了以往只有学习、纪律、思想品德等教育内容的状况,而增加了一些心理教育的内容。开设了一些适合各班年龄特征的专题宣讲,进行心理训练或品质的培养。如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训练课程,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设“如何对待荣誉,应付挫折”等专题,教育学生克服骄傲、自满情绪,正确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克服消极自卑情绪并能及时调节和控制;设“认识自我与悦纳自我”专题,让学生客观地分析自己,清晰地认识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之处,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对自己的个性加以张扬和完善。学生的班队会举行相应的主题班会:我的烦恼、露一手、我收获了一片好心情等,弘扬正气,培养积极向上和愉悦的心态,改变错误的盲目的认识,避免消极心理。

4、活动丰富多彩,拓宽心理教育的广阔时空。课题研究过程中,我校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在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目的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合作、交流和探究,使学生的合作成为心灵的默契,学生的交

流成为心灵的对话,学会体贴、理解和沟通。在学校举行有的关艺术类的活动中,我们注重学生的身心体验,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兴趣怡情养性;在学校举行的科技类活动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心理品质,人人悟出“我能行”,在模仿中创意,在传承中创新,大家都来露一手。通过活动来消除畏难心理、恐惧心理和自卑心理。实践证明,多彩的活动,是普及发展性心理教育的广阔的时空。

5、注重自身形象,以美好的人格建设教育载体。教师本身是一部心理健康教育的活载体。随着社会变革,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老师在生活和工作中常常会遇到许多不愉快的事。教师要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使自已的心情处于宁静,思路处于清晰,始终以欢快的面容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当建筑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可以使学生心领神会,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一次严格的要求,让学生终身受益;一次爱心奉献,使学生一生铭记;着一身整洁的服装,能赢得全班学生喜悦的目光;一个俯身拾纸屑的动作,会换来整个教室的洁净。教师的每一个笑容、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是在和学生进行感情交流,把积极的情绪传递给学生把向上激越的心态袒露给学生。用人格熏陶学生,用心灵塑造心灵,影响、促进和帮助学生发展健全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完美个性,是一种积极的防治,远比矫治学生心理问题来得重要,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学科渗透,开辟发展性教育主渠道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全体学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我校一切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计划、组织活动都应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以绝大多数直至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立足点和最终目标。我校的课题研究定位在:惟有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才能收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所有教职员工都持“全体性”原则,了解和把握所有学生的共同需要,一视同仁,创造条件,最大限度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所有的活动。同样,我们又把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定位在学科渗透。

在学科教学中,我们始终瞄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目标,充分挖掘学科的心理教育因素,发挥“心教”功能。首先,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每个教学环节都成为健康心理活动过程。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克服居高临下,构作师生“平行线”,相互沟通。虚心地听取每位学生的意见,特别珍视“困难生”(德困生、情困生、心困生、学困生、财困生)的意见,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特别是在纠正学生的违纪行为时,切不可伤害学生,尽可能满足学生人格尊重的需要,多信任、多肯定、多表扬,必要的批评则进行温和、善意和美丽的“包装”,使他们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获取信心,带着乐观、愉快、轻松的心境去学习。例如,课题组人员刘老师在课堂上学生的口语交际出现了障碍分析成因并设计运用对策,解决了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她发现,课堂上对话题有的学生无言以对,有的学生欲言又止,有的学生仅以只言片语,权作应付,有的学生言时左顾右盼,小心谨慎,似乎在猜度旁人的心思。究其现象之成因,这不光是学生个性的因素,更多的则是学生参与口语交际时的心理问题。

(1)惧怕心理——怕“出洋相”。胆怯、敏感这样的心理品质在交际课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既怕说错受到老师的批评,又怕说不好让同学笑话。所以没有十足的把握他们是决不会轻易当众说话。久而久之,这类孩子就习惯于不举手,

不发言,无形中失却了参与口语交际的信心与勇气。偶尔几次说得不尽如人意,那更是让他们灰心丧气,主观上认定:站起来发言是件糟糕的事,丢脸的事。于是每逢口语交际活动,那一部分学生便被“我说不好”压抑了。

(2)依赖心理——人云亦云。孩子与老师的不断交往中彼此间形成一种双向认识,他们也发现,老师在口语交际课上总会将目光更多地投注于能说会道的孩子。诚然,老师一方面是为了尽快地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也给“默默无声”者树立榜样,通过好学生的示范作用以引导他们努力朝这一方向去做、去说。让能说的学生先行,让善言的学生做“向导”,其结果使口语交际能力较弱的学生将听到的复述几句而没有说自己的话。其实这部学生根本没有进入口语交际的思维状态,因而谈不上有什么独到的见解。久而久之他们便形成了依赖心理。

(3)无争心理——旁观者“轻”。在我们的口语交际课堂上也有为数不少的旁观者,对口语交际的参与索然无味。他们似听非听,在不言不语中度过四十分钟。偶尔迫于点名,则支支吾吾地勉强应付几句,是好是差不假思索,亦不顾及同伴的评价。使他们无兴趣与同伴竞争,面对同伴的挑战表现冷漠。

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教师在口语交际的课堂上可效仿医生“对症下药”,排除学生参与口语交际的心理障碍。苏霍姆林斯基曾提醒我们“小心翼翼地接触孩子的心灵”。这是教师激励学生参与口语交际活动的前提。因而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口语交际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敏锐地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以童心呼唤童心,以童趣唤起童趣。这才是真正有效的良策。

四、应材施教,关注有差异教育的多样性

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并不意味着忽视个别,要使心理健康教育发挥最大效益,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不同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我们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拥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家庭环境、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念。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要消除这些特点与差异,相反地是使学生的差异性、独特性最合适而完美地展示出来,视差异、独特为资源来开发,成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精华,突出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每位班主任、每位教师都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如年龄差异、性别差异、学习差异、思想差异和心理差异等,具体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和方法,认真做好个案研究,积累资料,总结提炼,增强个别教育的实效。

(1)从观察学生入手,选摄外显现象。人的外显行为是映示心理的镜子。人是通过行为的表现,在向他人陈述着心理的某种需求,表达着情感和情绪。小学生也是社会中的人。由于家境、生活、自身的学习状况等原因,他们产生心理问题也是必然。要研究一个学生的心理问题,首先得充分掌握关于这个学生心理行为的第一手资料。因此这需要对学生心理外显现象的细致观察,教师要多长一个心眼看学生,注意特定环境中的观察(对学生实施教育行为过程中的观察,对处在顺境和逆境中的学生进行跟踪观察),还要敏锐地观察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经受挫折时,在得到批评和赏识时,在与同伴相处时,在参与学习和艺体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发现微妙的变化,注意突发性行为的观察和有差异学生的个别观察,通过眼观、耳闻收视学生的言行举止,情感变化,情绪表现。

(2)从了解学生入手,走进学生心灵。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世界——一个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教师有心了解学生首先要把学生看成是真正的、独一无二的人,才能与学生建立起精神上的微妙关系,才能与学生沟通心灵,了解学生,点燃照亮学生生活的全部意义和他们欢乐世界的明

亮火花。因此教师要细致入微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学习取向,兴趣、爱好的选择,对社会,对学校,对老师,对教育教学的评价,对各种“流行”的喜恶,了解学生的情绪,了解学生的人际交往,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等。 了解学生,教师就应当主动地亲近学生,走到学生中去。其途径之一:教师要“蹲下来”,真心与学生交朋友,做学生“具有共同思想的志同道合的同志”,像学生的同龄人一样与学生进行精神上的交流,与学生拉家常,谈趣事,交流各种思想,倾吐心语,接触学生的心灵,知道学生喜乐哀怒,了解学生思考什么,追求什么,需求什么??理解学生的思想和内心感受。教师在学生的面前放下了架子,放下了尊严,学生也就自然地走近老师,不再畏惧,不再拘谨,不会有所顾忌,而把老师当作自己信赖的长者,亲密的朋友,向老师敞开心扉。

(3)从尊重学生入手,播洒心理阳光。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对于开启学生的心锁教育而言是值得借鉴的。“一个儿童一个心灵世界。”一个小学生有自己的独特情感,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有自己追求的理想,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学生的心理品质是具有个性特征的。小学生限于个人的经历,面对生活、学习中的挫折、烦恼,或是发生的意外,他们往往经受不住,因而出现心理脆弱的现象。本来性格内向的学生就会变得孤僻,不合群,沉闷不语,回避一切与他人接触,性格活泼开朗的学生情绪低落则表现为爱吵爱闹,在班级中让同伴感到不得安宁。忌妒,自私狭隘,任性等不良的心理行为会导致学习上的优秀生从此“一落千丈”,走进困惑境地,后进生“玩世不恭”,似乎不可就救而让人吃惊。有的学生从那里摔倒,就让他从那里爬起来,有的“解铃仍需系铃人”,就设法为学生找到“系铃人”。一个情困生因父母离异而苦恼,内心的苦楚往往会使其变得不近情理,甚至冲着同伴的一个玩笑在发雷霆。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向他敞开爱的胸怀,给他创造解除心头伤痛的环境与条件,给其父母般的温暖,抚慰孩子的心灵,在孩子的心田撑起一片蓝天,让孩子感受到“人人为我”,感受第二太阳的温暖。积极地与其父母沟通,让情困生享受父母的爱,满足其情感的需求。有个性的教育和引导就像是阳光照亮孩子的心田。

班主任和任科教师都在培养学生的成功欲和自信心方面下工夫。1、积极自我暗示,相信自己能行。2、敢于表现,张扬个性,学会适度的在老师同学面前“冒眼”,拉近自己与别人的距离,赢得他们的赏识。3、练习正视别人,提高自我胆识,面带微笑,正视别人,用温和的目光与别人打招呼,我很诚实,光明正大,毫不心虚,反复练习增强自己的亲和力。4、在课堂或公共场合大胆举手发言,敢讲一定比不敢讲收获大。5、循序渐进,让自己体验成功。心理研究表明,信心的获得来自于对过去成功的体验。因此,树立自信心的关键一步就是让自己体验到成功。体验成功的诀窍就是为自己确立小的奋斗目标。比如,你的最终目标是期终考试取得好成绩。这时,你可以为自己制定一些小目标:在平时考试、期中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