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乱丢垃圾习惯的反思与纠正

一、如何制止乱扔垃圾

作为一名小学生,学生乱丢垃圾现象随处可见。小处讲污染了环境、大处讲传播疾病,由于小学生的所处的年龄阶段所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这种乱扔垃圾的现象反反复复的特点,难以根治。根据我对短时间内对学生的观察,总结出作出如下观点:

1、消灭垃圾现象产生的源头,从根本上铲除这一不良现象。

2、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宣传。

利用黑板报等形式宣传乱扔垃圾的坏处和保护环境的好处

3、学生之间互相监督

4、奖励不乱扔垃圾的学生

5.适当批评教导乱扔垃圾的行为

6、家长辅助教育

二、红领巾督查岗检查学生,学生不配合(如乱报名字)怎么办?

1.班主任加强教育,教育后能改正都是好孩子

2.根据情况扣分

3.督察岗人员以身作则

4.鼓励倡导孩子们平时多说普通话,说得好的同学予以鼓励。

 

第二篇: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

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

王守瑾 苏州市第十中学 215006

摘要 所谓反思,是指主动地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且有批判性的再思考、再认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反思自己的学习活动,并逐渐使这种反思成为学生自觉的学习习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敢于创新的品质。

关键词 反思 概念教学 解题教学 阶段性复习教学

所谓反思,是指主动地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且有批判性的再思考,是对已形成的思维、方法和知识从另一角度,以另一方式进行再认识以求得新的深入认识,或提出疑问作为新的思考起点。生物学科自身的研究和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反思、不断进步的过程,是反思推动了生物的进步。 反思能促使学生从不同方面多角度地观察事物并寻求不同思路,善于在学习中质疑,解决问题时不满足于常规的思考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反思自己的学习活动,并逐渐使这种反思成为学生自觉的学习习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敢于创新的品质。

教学的主要阵地是课堂,因此,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反思习惯的主渠道。教师应把这一培养目标渗透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1. 通过概念教学,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

生物概念一般是以准确而精练的语言高度概括成的,是学生进行思维和判断的核心。光靠死记硬背书上的句子是很难牢固掌握概念的,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反思概念形成的过程,多问几个为什么。

例如,为了使学生能深刻理解“染色体组”这一概念,可以提出一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反思:①雄果蝇的体细胞中有几个染色体组?②雄果蝇的精子中有几个染色体组?写出其染色体组成。③雌果蝇的卵细胞中有几个染色体组?写出其染色体组成。④同属于一个染色体组的这些染色体有什么特

- 1 -

点?这些问题引起学生对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含义进行反思,通过反思,对“染色体组”的理解就不仅仅是背了一句高度概括的文字叙述,而是真正理解了这一概念的内涵,深化了学生的知识建构。

在形成概念的基础上,教师还应重视引导学生对相似概念的区别进行反思,对比概念的表述、探究概念的形成。例如,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这一组概念,基因和DNA这一对概念。通过对概念的辨析,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2. 通过解题教学,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

解答问题的一般步骤是: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进行回顾。其中的“回顾”指的就是解题后的反思,这是对解题过程的深化和提高。解题后的反思有助于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更高层次的认知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比前三个阶段更为重要。因此,在解题教学中,不能只满足于获得正确答案,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解题的思维过程,总结经验教训,具体地说就是对解题思路、解题规律、解题结果进行反思。

2.1 反思解题思路

对同一道题目,往往由于审题的角度不同而得出多种解题方法。做完题后不能满足于得到了正确答案,应引导学生再回过头来思考:你是怎么想的?运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这样想?用发问的方式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展开,重现思维过程并引导学生根据题目的基本特征,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联想,探索更好的解决途径。

例1 某双链DNA分子中,碱基G占19%,问该DNA分子中嘌呤的含量是多少?

解法一 已知G=19%,所以C=G=19%,求出A=T=(100%-19%×2)÷2=31% 最后求出嘌呤的含量为A+G=31%+19%=50%。

解法二 在双链DNA分子中,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G=C,因此

可确定:A+G=T+C。可见,嘌呤和嘧啶应各占一半,不需计算

即可得出A+G=50%。

例2 某杂合高茎豌豆(Aa)连续自交,F3代中纯合体的比例为多少? 解法一 每一代纯合体的自交后代均为纯合体,杂合体的自交后代中有

1/2是纯合体,作遗传图解,把各部分纯合体的比例相加,即

得F3代中纯合体的比例:

- 2 -

[1/2+(1/2)]+(1/2)=7/8

解法二 F1中杂合体Aa占1/2,只有杂合体的自交后代中才可能出现杂合体,在F2中杂合体比例为1/2×1/2,依此类推,在F3中有杂合体1/2×1/2×1/2=1/8,由此可知,F3代中纯合体的比例为1-1/8=7/8。 在上述两个例题中,一般同学按常规方法容易想到的往往是解法一,从题目要求出发,一步步做下去,理论依据是知道了,方法是正确的,但是会遇到比较繁琐的计算,容易出现错误。而解法二运用的是同一原理,但把原理理解透彻了,用活了,所以做起来简便易行。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探求多种解题方法,寻求一题多解,其中哪一种最基本、最典型?哪一种最简便、最巧妙?从中选择最佳解法。

培养反思解题思路的习惯,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2.2反思解题规律

同一类型的问题,其解决方法往往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做完一道题后,让学生思考此题能否作推广和延伸,这样学生能解决的就不是一道题,而是一系列问题。

例 用N标记细菌中的DNA分子,然后又将细菌培养在N环境中,于是该细菌用N来合成DNA,假设细菌在N培养基上连续分裂两次,产生的4个新个体的DNA中,含N的DNA分子占的比例是多少?

常规解法 经过两次复制分裂,含N的DNA分子有2个,DNA共有4个,因此,含N的DNA分子占的比例是1/2。

这道题并不复杂,学过DNA复制的知识后一般同学都能解决,做完后,可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

①N链占总的链的比例是多少?2/(2×2)=1/4

②N链与N链的比例是多少? 2/(2×2-2)=1/3

③若将例题中的分裂两次改成一般意义上的分裂n次,上述各题答案又应该是多少?

学生在解决这三个延伸问题时发现:在所有问题中,有一个因素是不变的,那就是不管复制多少次,用N标记过的链始终是两条,根据DNA复制

- 3 - 15151421521515151414151423

是半保留复制这一规律,含N的DNA分子也始终是两个,变的只是问题的形式。这看似不同的一组题,运用的知识和解决的方法却是完全相同的。

题目千变万化,层出不穷,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利用一题多变,多题一解,促使学生反思解题规律,做到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整理、归纳的能力。

2.3反思解题结果

做完一道题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思考:解题结果是否合理?解题过程有没有漏洞?

例 将燕麦胚芽鞘尖端切去,并在正中间放上用适宜浓度生长素浸泡过的琼脂块,再给予单侧光照,则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

A.直立生长 B.不生长 C.向光弯曲生长 D.无法判断

学生中出现了不同选择,具有普遍性的是以下两种:

答案1 琼脂块带来了生长素,往下运输,分布不均,背光一侧多,所

以选C.向光弯曲生长。

答案2 燕麦胚芽鞘尖端已被切去,不能感受光刺激,但又有生长素来

源,所以选A.直立生长。

两种答案一比较,促使学生反思解题的结果,选C的同学马上醒悟过来,找到了问题所在。对答案1进行反思,想一想什么情况下胚芽鞘会表现向光弯曲生长?什么部位能感受光刺激?与题目提供的条件是否相符?通过反思解题结果,马上找到了错误的根源:忽视了题中“将燕麦胚芽鞘尖端切去”这一条件。

反思是改进错误的最佳途径,主动反思解题结果,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和逻辑的严密性。

综上所述,在解题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反思:

(1)有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结论运用是否恰当、合理;

(2)基本方法的应用是否正确、合理,是否有更好、更简便的解题方法;

(3)结论有无漏洞,是否与题意相符;

(4)题目能否进行引申和推广。

通过平时的教学,促使学生养成每一次解题后能自觉地对解题思路、解题规律、解题结果进行反思的习惯,使他们逐步领悟基本的生物学思想、方

- 4 - 15

法和实际运用。

3. 通过阶段性复习教学,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

通过反思实现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挖掘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反思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因此,培养学生养成阶段性反思复习的习惯是顺利而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的保证。

在阶段性复习教学中,学完某一章知识后,要学生进行反思:这一章主要学习了哪方面的知识?用了哪些研究方法?这些知识可以用来解决哪些问题?与以前的知识有哪些联系?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思考促使知识系统化,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完成新的知识建构。

在阶段性复习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收集和总结学生在学习中发生的典型错误,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计反思问题,引导学生揭示相似问题之间的不同结构和本质区别以及不同形式的问题之间的相似性和本质上的一致性。

例1 如下图所示,在方形暗箱内放一盆幼苗,暗箱一侧开一小窗,固定光源的光可以从窗口射入。把暗箱放在旋转器上水平旋转,保持每15分钟匀速转一周。一星期后幼苗的生长状况是

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

题目中提供的已知条件概括起来有:暗箱、小窗、固定光源、旋转,正是这些附加条件的出现,使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跟不上,不能一眼看出问题的实质:暗箱虽然在水平旋转,但是由于只有一个窗口,所以暗箱中的幼苗始终只受到来自窗口一侧的光照(即单侧光)。故应选答案B。

再看右图进行反思:

该图信息简单明确,运用向光性这一知识即

可得到正确结果:应向光生长。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之后发现,上述两题看似

不同,其实质却是相同的,都是考察单侧光对幼

苗生长的影响。通过反思和剖析,逐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

- 5 -

例2 如下图所示,用不透水的云母片以甲、乙两种不同方式分别插入燕麦幼苗胚芽鞘的尖端,并给予来自右方的单侧光照,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如何?

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

两幅图中对胚芽鞘的处理都是把尖端隔成两半,看似相同,但是插入的方向不同,这一不同导致对生长素的运输造成了不同影响:甲图中生长素不能实现横向运输,乙图中生长素能向背光一侧运输,因此,甲直立生长,乙向光弯曲生长。正确解题的前提是要正确地理解题意,通过对比和反思找出相似现象之间的不同之处。

通过开展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积极研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在反思中将新知识主动得到内化和顺应,从而建构新的良好的认知结构,实现认知上的“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学生反思的习惯是由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长期、持久地逐渐培养起来的。作为教师,应该对教学中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有目的地改革教法、指导学法。在生物教学中,教师不能满足于把课讲完了、把问题讲清了,而要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从中总结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技能技巧和经验教训,在反思中获得提高,在反思中优化认知结构。

参加20xx年生物学年会论文评比获一等奖

- 6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