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带来的烦恼》教学反思

《垃圾带来的烦恼》教学反思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它遵循了儿童的生活的逻辑,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本课的教学中,教师以学生对垃圾现有的认识、了解和情感为教学基点,通过多种方法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浓浓的交流的氛围,教师则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感悟、体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体现了课程的发展观。归纳起来,有三个突出的优点:

一、在活动中体验生活,感悟道德

《品德与社会》课程属于活动课程之列,它的定位侧重于儿童发展的角度,立足于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经验和形成体验。让课程回归儿童的生活,使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是它最重要的理念之一。因此教师在执教本课教学时,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的生活原型出发,使知识、规范和技能重新融入学生生活之中,有机地整合为学习主题。力图使儿童感受到学习的“个人意义”,通过亲身参与的实践活动,努力开辟一条通向学生生活的渠道,使他们在与生活的内在联系中获得整体发展,在活动中获得生成和发展。

课堂中,透过学生的话语,我们欣喜地看到,孩子们在短短的40分钟的体验活动中萌生出的富有责任感的爱的情感,是诸多说教无法比拟的,真可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通过参与课堂和课外的活动,孩子们明白了垃圾是怎样产生的,垃圾对人类的危害以及垃圾的回收与处理,因而从内心萌发出“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这比单纯的说教要有效得多。孩子们的情感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体验和感悟中不断发展、深化的,他们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教师过“课前调查——课内汇报——课外实践——课内汇报”的几个环节真正感受到了垃圾的危害以及环保的重要。基于这种种感受,孩子们才由衷的从自我,从自家的根源来谈,并且提出“我们少先队员是环保的主力军”的呐喊。由此可见,孩子们已经从被动

的体验者,转向主动的实践者,从而表现出了高度的参与热情,积极主动的实践态度,实现了从被动体验向主动体验的过渡。从而将学生情感体验向纵深推进,孩子们的情感也就在这一次次的体验中得以升华。

二、在情境中体验生活,学习道德

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只是儿童活动的范例。教学中,不只是“教教材”,而是要在源于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的理解、使用教材,实现对教材本身的超越。本课教学,教师不仅引导儿童关注教科书提供的文本资源,而且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的基础上,把儿童的关注点引向社会生活,通过调查、采访、研讨等形式,把一切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课程资源引入课堂中,从而使儿童从不同的层面了解垃圾的产生、危害及处理利用,真正走进生活的世界,重新建构对现实生活的认识,树立了对社会责任心。这样使文本向生活拓展,课堂向社会延伸,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和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三、在探究中获得真知,促进自我发展。

教材给了孩子们主动探索的机会,发展自我的空间。教师教学过程中体现了“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研究者”的教学思想,所提供的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向家庭、社会延伸,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自主领悟,去感受、去体验、去发展,从而培养动手能力,提高生活能力,开发创新能力。

教学活动中,教师灵活处理教材,精心设计研究主题。学生自愿结成合作小组,或深入社区,或深入工厂,或深入家庭,自主选择调查对象。他们亲自观察、采访、找资料,进行比较、分析、讨论,使书本学习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课堂上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继续探究、学习。“调查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同学们一个个充满自信上台展示、交流小组探究的结果。“其他同学还有什么要向他们请教的吗?”把自主探究引向深入。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自然、随意。这里没有了

师道尊严,有的是师生间、生生间情感的互动与共鸣,观点的交流与碰撞。课堂成了整个学习探究活动的一个环节,成了学生展示、交流、探究的一个平台。老师成了整个学习探究活动的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课堂真正“活”起来了,“动”起来了。在自主探究中获得了真知,促进了自我发展。

四、在活动中发展自我,促进成长

教学中,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一名参与者,和儿童一起活动,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观察、调查我们的生活现实情况,体验我们生活的现状,和儿童一样丰富和发展着自己的认识和情感。并从儿童的角度,引导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观察、感受,表达对社会、对生活的理解、责任和关爱,使课堂教学成为教师、儿童在对话中共同成长的的过程,从而体现了课程的双赢观。

 

第二篇:《一天的垃圾》教学反思

《一天的垃圾》教学反思

本课作为环境单元的起始课,通过调查家中一天的垃圾情况,开展讨论,从而意识到日常生活垃圾的数量之大,对环境的影响之大。使学生在内心深处受到震撼,在思想上引起重视,也为后续教学开展打下基础。

本课教学最大的难处就是一天垃圾的调查情况。如果按教参建议,让学生将家中一天的垃圾带到学校课堂中进行统计分类,可能效果会很好,但随之产生的负面问题也更多,如课堂纪律,如教室卫生等等,学生的思维意识还无法将这种活动定位为科学调查探究,更多的是好玩有趣,因此在活动中也就缺乏组织纪律性,难以调控(一个班实践的体会)。因此,我将此项调查活动调整为课前在家中完成调查统计,要求详细记录一天中产生的所有垃圾项目,每一种的重量学生测量也是有困难的,就要求记录一天垃圾的总重量。课堂教学时,将全班的数据进行汇总,计算得出平均每人每天日产垃圾量,以此为标准计算全校学生家庭日产垃圾量,计算一个区甚至一个市日产垃圾的数量。学生对于日产垃圾N公斤或N吨这个数字可能没有深刻的体会,可以换算成需要多少辆大卡车运送,这样就比较形象,易于学生理解日产垃圾的量是相当惊人的。

在教学时,还应引导学生了解到,我们统计的仅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生活垃圾,还有很多工业垃圾、建筑垃圾、医疗垃圾每天也在产生,这个数量也是非常惊人的。如果教师能提供一些图片,如学校垃圾箱堆满垃圾的照片,小区垃圾箱堆满垃圾的照片,环卫中转站满车垃圾的照片等,这样会使学生对生活垃圾的产生有更多的感受。总之,这节课的活动重点是让学生意识到每天产生垃圾的数量之多,这样才能更深层次的让学生体会到垃圾对环境的影响之大,体会到处理垃圾的重要性及难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