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对学生厌学现象的反思

数学教学,最挠头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里的原因是多样的,也是复杂的,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特殊性之外,教师授课方式、水平、内容安排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教学一些课时,用不同的方法就取得了不同的效果。本学期在设计一些课时,我抛开了书中的例课,为学生创设了一些现实的情境,学生们顿时兴趣盎然。这样处理的好处不仅解决了课的重点而且节约了教学时间。大家又一次进入了学习的高潮之中。尽管要通过多个情境解决几个知识点,这么大的容量,由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熟悉和感兴趣往往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这些让我反思,在平日的教学中,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太少了,常常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教学,围绕书本讲书本,围绕例题解例题,所以缺乏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长此以往,学生感到厌烦在所难免,厌学的症结所在。

让学生乐于提问

适时进行正面评价,给一些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就会乐于提问。教学中,学生即使提出一些很简单或根本就没有什么意义的问题,教师都必须根据情况作出积极的评价,并抓住时机进行引导,教学生如何分析题意,怎样问才有意义。对问得不好的同学,千万不要责备,讥笑,也决不允许班上其他同学取笑,尤其对学困生,只要他们提出问题,教师就要给予充分的表扬和鼓励,注意保

护这些学生“问”的积极性,他们为了追求一次一次的成功,积极思考,全心投入,只要有机会,有疑问,便会毫无拘束地抢着提问,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适时进行正面评价,给一些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就会乐于提问。教学中,学生即使提出一些很简单或根本就没有什么意义的问题,教师都必须根据情况作出积极的评价,并抓住时机进行引导,教学生如何分析题意,怎样问才有意义。对问得不好的同学,千万不要责备,讥笑,也决不允许班上其他同学取笑,尤其对学困生,只要他们提出问题,教师就要给予充分的表扬和鼓励,注意保护这些学生“问”的积极性,他们为了追求一次一次的成功,积极思考,全心投入,只要有机会,有疑问,便会毫无拘束地抢着提问,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反思

我认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主要是解决笔算过程中从哪一位乘起、怎么进位和竖式的书写格式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笔算乘法的开始,是在学生会做表内乘法,整十、整百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让学生先预习,预习要求是这样提的:1、先读课本,要求从上往下,从左往右认真阅读。2、寻找图中的信息,并根据有关的信息提出相关的问题,3、怎样解决这个问题?4、怎样计算?课堂中我利用两分钟的时间,让孩子回忆昨晚的预习情况,并做好汇报工作。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算法板书到黑板上,并让他们进行讲解。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其中缘由,针对这种情况

老师要及时讲解,重点讲明算理,让所有的学生知道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是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个位、十位和百位的乘积都要进位、十位和百位的乘积加进上来的数又要进位,也就是连续两次(或三次)进位的题目。在进位乘法中,进位叠加的乘法难度最大,学生既要记住进上来的数,又要做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稍有疏忽,就会产生错误。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在课中安排了口算,在板演题中又要求学生说说计算过程,(先算个位??再算十位??) 并且逐步完善板书过程,让学生了解到笔算乘法其实可以拆分成一个表内乘法算式和一到两个乘加算式来进行计算,再通过口答进行强化,化难为易,一步步进行突破。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吨作为一个质量单位对学生而言非常的陌生,他们没有感性的认识,只知道表示很重很重的物品时可以用吨来表示。教学时借助一袋大米来学生来搬一搬,亲身感受25千克有多重,以此帮助学生感知一吨的重量。必须加强学生的平日运用,只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才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教学反思

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比较好,能够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解决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问题。但也有部分学生对乘法口诀的掌握还不熟练,需要进一步加强。

末尾有0 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

末尾有0 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容易出错,所以在教学时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漏写乘数后面的0。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练习,使学生做到熟能生巧。

位置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学生对八个方位比较熟悉,因此,在课堂上能够较好地完成学习内容。但有部分学生分不清行走路线,在叙述时往往条理不清。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把话表述清楚:从哪里出发,向什么方向走到哪里,再向哪个方向走。

长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在和学生共同探讨认识了“什么是物体的周长后”,我出示了一个长方形,引导学生开始了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学生们开始分组探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也很投入。不一会儿,一双双小手纷纷举起。我让小组选代表汇报合作探究的成果: “8+4+8+4=24(厘米)!”

“8+4+8+4=24(厘米)!” ??

没有出现我的预设效果。我只好进一步鼓励说:“谁有更好的方法?” “8+8+4+4=24(厘米)!” 课代表站起来发言。

我心里有点失望,可是还鼓励说:“不错!谁还有更好的方

法!” 没有同学再举手了。 我说:“汇报的同学说说你们是怎样计算的?”

“我测量了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两条长加两条宽。就得到了它的周长。”几乎每个同学都如是说。 看来学生自己不会归纳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我只好硬往公式上引:我说:“长方形两条,那么8+8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8×2。宽用乘法算式表示为4×2。所以,长方形的周长可以用这样一个公式表示: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

接下来是课堂练习,我出示了四个长方形让学生计算周长。全班63人,用我的公式方法计算的仅有2人!其他同学全是用加法做的。

这堂课上我完全陷入了沉思:以往自己是怎样教的?好像是先告诉学生公式,再引导学生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现在提倡学生自主探讨知识,如果硬让他们死记公式是背离新课改要求的 。也许让学生先记公式再学计算周长,就学习成绩而言可能会高点,可是长此以往,学生学到的是死知识,他们的思维永远被禁锢在老师的讲解之下。对这些三年级小学生来说,难道学生自己得出的长方形周长=长+长+宽+宽,不是更直观、更明白的公式吗?!

既然学生心里没有公式,教师就不能把一些刻板、抽象的数学知识强加于他们,只要他们的算法有道理,教师就要鼓励,新课改提倡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课本上不是也没有像以前那样注明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吗?今天他们自己总结出最好记、最好用的计算方法,不久的将来他们在数学上会有颇丰的收获!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教学反思

连续进位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重点,更是教学的难点,在这个难点的突破上,我把它变成了孩子们乐于接受的儿歌:乘法坚式请注意,相同数位对整齐,个位乘完乘十位,一位一位乘下去,满了几十前进几,这个口诀请牢记!

在本节课中,该儿歌的总结利用了两个算式:72X5 118X5 利用72X5利用118X5总结

“5为什么对齐72的个位?”“把7对齐个位的8,就是用一句话??”“乘法坚式请注意,相同数位对整齐”

“分别用72的个位乘5后,再用十位上的7乘5 ,如果72还有百位呢?”“用118的个位、十位、百倍上的数分别乘7,一句话,就叫做??”“个位乘完乘十位,一位一位乘下去”

“个位5乘2滿了十,怎么办?““个位8乘7滿了??向??,十位1乘7得7再加上个位进的5,怎么样了?怎么办?也就是说??”(无论哪一位)“滿了几十,前进几。这个口诀请牢记!”

什么是周长 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

首先,我给学生提供充分地进行实践活动的机会,是他们真正理

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在实际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这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一连串的活动,自己感悟、获取周长的概念。从“描”到“量”,又到“摸”、“选”,最后再“量”。

其次,我为学生创设开阔的、自由的学习时空,让他们在充满操作性、探索性、愉悦性的实践活动中自己探索未知,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活动的设计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征。我让学生选——选班级物品摸周长;选身体部位摸周长;选喜欢的方法量周长。选一选活动,能让每一位学生产生对活动的兴趣,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跑到前面摸桶、摸小黑板,再张扬个性的活动中,同学们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或愉悦,增加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再次,好的实践活动能让学生主动合作与交流。我在这节课中设计了两次“量一量”,一量树叶的周长,二量同学腰围。学生自己量树叶的周长,可有的同学觉得两只手不够用,主动请求同桌的帮忙。他们是那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当中,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在这样主动的合作与交流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得到高度发展。他们还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即使学困生也不感到困难,轻松学会了“周长”。

总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由于班级人数多,个别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弱,在活动描一描

及量一量中比较慢,为了照顾到这些孩子,使教学的最后一环“拓展练习”只好布置为课后完成。

2、由于孩子收集的树叶形状的单一性,在汇报及展示量出树叶的周长时,没能显示出面积小而周长大的情况。

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本节课总的来说,到达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大部分同学都认识了周长。但依旧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1.我调动课堂气氛的能力还不够突出。在课堂当中,没有设计好有效的激励措施,让学生更积极的参与到课程中来。

2.课堂的教学设计还有待改善。本节课,周长的具体概念提出的时间稍晚,应该在引入之后就板书出周长的描述性概念。

3.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强。比如:有学生提出眼镜的周长是什么?我没有正面解答眼镜的周长是眼镜框面一周的长度,而是将这个问题忽略过去。

买矿泉水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得不很理想.原因主要有两点:1.算术本身具有枯燥乏味的特点;2.我自身的教学方法存在问题.而主要的原因在于我的教学方法上.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课堂设计过于传统.本节课的初衷是在运动会的情景中,通过解决运动会中出现的数学问题来学习估算和连乘.但是在设计过程中,走入了传统教学的误区--以做大量练习题为基础,灌输给学生知识.导致学生学到的仅仅是做题的方法,没有到达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并且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2.我的心态出现了问题.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总是怕学生听不懂,想不明白,试图自己帮助学生解决所有问题。这样就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偏离了新课改的要求,一不小心就走如了自己最痛恨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失败乃成功之母。我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距离成为一名优秀的新型教师还有一定的距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务必使自己以最快的速度成长起来。

花边有多长教学反思

几天来的图形周长教学,我充分地感受到学生的灵锐思维给予我心灵上的碰撞。关于长方形周长的两种计算方法该不该优化?怎样优化?优化到什么程度比较合适?老师们的看法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非常关注算法与解题思路多样化的今天,有的老师为了充分体现个性化教学,倡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的算法,任其解题思路是繁还是简。

学生个体在独立探究中,应该允许他们对数学概念有多元的表征,张扬学生的思维个性。但是我们不能盲目地张扬学生思维的个性,

致使学生的思维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平。如我们在探究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时,不同水平的学生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有的是“长+宽+长+宽”,有的是“长+长+宽+宽”,有的是“2长+2宽”,还有的是“(长+宽)×2”。以上多种思路的思维水平不是在同一个层面上的,我们是不是任由学生的喜好让思维“维持”在各自的水平上?

不在同一层次上的算法就应该提倡优化,而且必须优化,只是优化的过程是学生不断体验与感悟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强制的过程。不必过早优化,我们应该学会等待,不能急于求成。在学生展现了不同算法以后,可以引导学生对其整理、归类,进行意义的协商,引导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

 

第二篇: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下学期备课教案(下载过万,万能哥出品)反思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教学反思

这一课教材内容设计上跳跃性较大。学生才刚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马上接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而百位又不够除比较困难。所以我先采用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百位够除,让学生先尝试列竖式,然后采用集体订正,讲解。这时应该板书出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法则:让学生明白①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②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③每次余下的数都要比除数小。学生所列的竖式一般是这样的: 213 2 426

4 26

26 0

这时我们要告知学生每次只能往下移一位,要一位一位的除;其次再教学百位不够除,这是要得知另一法则:④先看被除数的前一位,如果前一位小于除数,要看前两位,这是要让学生明白商应该写在被除数的哪一位上面,运用到除法法则的第几条。学生都会说出除到了被除数的十位上了,那么他们就自然会懂得商要写在被除数的十位上面,紧接着让学生思考一下商是几位数跟什么有关系,然后让他们判断书本上的练习题。最后讲解有余数,这里学生接受起来就比较快。通过课堂教学和作业批改情况来看,学生存在以下问题:①竖式没有写完整,如: 81

24

3

②数位没有对齐,如

64

24

16

16

这一点是我的疏忽,在课堂上没有讲过,忽略学生会出现的五区;③还有少部分会出现移两位下来的;余数大于除数的。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的中间有0》教学反思

新课程把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定在探索、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强调把学生的“学”作为教师“教”的基础。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着力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为他们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与机会,使学生在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算理。

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直观到抽象,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出发类比迁移新知。能过小兔采蘑茹这个情境,引导学生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然后结合情境,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末尾有0的除法。通过不同角度的思考,让学生体会商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突破计算中的难点。再通过两个环节,让学生尝试解决商中间有0的除法笔算问题,这样不公为学生留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而且有利于学生沟通商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

商中间或末尾有零的除法计算方法,在课堂上我利用投影片,小黑板展示画图,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在解决试算时遇到的问题中,组织学生主动探索,发展和认识规律,得出零除以任何数得零,并初步感受零的占位作用。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充分感知“不够商1如何商”的问题,在教学时,教者注重发挥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通过共同探讨,辩论质疑,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间的协作,从而激发嘘声的求知欲,提高 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交流中发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连乘、连除应用题反思

在课的开始教师打破以往复习连乘应用题的常规,而是联系实际以三年级准备组建数学活动小组这一学生身边的事情入手,在这个看似平常的方案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信息,让学生充分采撷这些信息,并重新加以选择构建、归纳、处理、抽象出具有典型性与应用性的连除应用题的知识,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迫切希望了解的,更是探究本课应用题的起点。这种内驱力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学生的大胆提问.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主动实践的学习过程。在冷静的思考与激烈的碰撞中,随着这些源于生活、源于学生的问题一一解决,知识脉络也逐渐清晰起来。 教师联系实际让学生自已提出问题,拉近了知识与学生的距离,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而且还创设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讨论、相互争辩的氛围,培养了学生在相互交流与评价的过程中研究和探索的精神,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达到了发展与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这几天教学连乘应用题,从学生的作业中,可以看出,有的学生理解能力较强,完成作业很轻松,有的学生就很吃力,今天,就“根据条件,想中间问题”又练习了一课,学生完成作业时,马校长把我们三人召集在一起,他建议学生作业时把中间问题写出来,最好能用两种方法解决。

让学生把中间问题写出来,这种方法比较好,他能在学生熟读题目的基础上正确理解题意,并培养了学生认真思考的数学素养,也便于教师找出一些后进生。 在此基础上可以出一些类似 “每瓶牛奶2元钱,买5箱 ——?” 的问题,为学生设置悬念,使学生明白只有相关联的条件才能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改变其中一个条件,使问题能解决。这样学生印象会更深,效果会更好!

为什么没有让学生把中间问题写出来,为什么没有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解决,主要是不放心,还有个原因就是不相信学生,不相信他们能写出中间问题,不相信他们能用两种方法解决。只有在充分相信学生的基础上,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学生自信心不足,是我们没能给他们自信的机会。尊重学生,给学生自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难呀!

对称反思

本节课我的教学内容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物,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2、使学生能根据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在一组实物图案或简单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使学生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并能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上完这节课后,我个人有这样几点体会:

1、这节课中,我紧紧围绕我的教科研课题“创设教学情境有效性的研究”进行了课堂设计。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学生早就有一定的认识,但作为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学生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所以教师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从上课开始就将学生带入到一个轴对称的教学情境中去。

2、在这节课中,我还充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从生活中感知、在操作中研究、在合作中感悟,利用“折一折、比一比、看一看”等实践操作,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在小组合作中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继而将轴对称图形与实际生活相融合,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体会对称的科学与美学价值。

3、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以直观指导,主动向学生质疑,促使学生思考与发现,形成认识,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另外,借助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思索的心理状态,非常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节课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说: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对称轴的概念没有做过多地解释,(这也是在教参中的要求)所以学生在做补充习题相关的作业时,出现了较多的失误。所以在订正时我又进行了较详细地讲解

两位数乘整10口算和估算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进行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教学,一节课下来,感觉容量较大,两节课合并一节课上,看似简单得口算、估算学生掌握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高估了学生的能力。

在教学口算时,让学生独立探索口算方法,学生进行多种了口算算法,通过对比、优化的方法,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怎样算最简单。这样能很快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但在计算的过程中,有些学生还有做错的现象,例如有些要在积的末尾添两个0或三个0,学生在得数后面只添了一个0,或只添了两个0,口答出现错误。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没有把两个因数的末尾0给加起来,可能只添了一个因数末尾的0了,二是学生在读数方面还有欠缺。这些口算看似简单,但也比较容易出错,在练习中应强调学生引起注意。

在估算时,让学生在以前估算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两位数乘法的估算。在教学时,我尝试让学生自主探索估算方法,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估算的方法,使学生在交流中获得新知,让他们从小组合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既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又提高了学生的估算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刚刚学习了口算,还不是十分熟练,所以在估算时学生很容易出错,估算的速度也很慢,高估了学生的能力,我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促使学生知识的迁移类推,口算到估算的教学应该有一个让学生消化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 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把第二个因数扩展到两位数,主要是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乘法笔算方法。

其实在上课之前,已经有一部分学生能够通过新旧知识的迁移会做这样的题目了,但是对于算理基本上学生不太理解。所以上课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进行估算,然后再计算,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就是拆数口算,有一部分学生进行了笔算,然后把口算和笔算进行结合和练习,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多少个十,让学生学习起来容易理解。

在进入三年级之后,我一直觉得学生对于比赛啊,小红花什么的已经没多大的刺激作用,所以一直以来也用得很少。但是一直在计算课的时候,我总有这样的困惑,就是学生之间速度差别很大,快的同学一会就能完成练习,但是慢的同学很慢,所以很难统一,也试过这样方法,给优生布置一些发展练习,但是也一问题,一个是学生基本很懒,不想做哪些发展题目,觉得我宁可慢一点,这样还可以少做一些题目,还有一个就是就算做了,我也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校对这些题目,导致学生的兴趣也不是很浓厚。

今天我在教学的时候又使用了一下小组比赛的方法,就是8个算式,分两组,一半同学做前四题,一半同学做后面四题目,然后进行比赛,没想到学生积极性很高,做题目的速度比原来的课堂上快了很多 ,然后验证对方的答案对不对,其实就是把刚才的题目交换了一下,把 8 个题目都做了 ,而且在检查同桌对不对的时候还进行了一下改错的练习,而且学生积极性极高,所以又进行了一组练习比赛,到下课的时候学生还想继续比。

对于这节课出现的情况,我自己总结了一下,一个是 题目不能过多,因为在平时口算天天练的时候我也进行过比赛,但是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因为题目一点多,学生有些倦怠,还有一个就是题目要基础性,让每个同学都能参与,因为如果题目有深度的时候,有一部分同学无法参与到里面,导致那些学生没有积极性,所以在这样的计算课堂上,我觉得可以多使用一些这样比赛的方式,让课堂效率提高,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教学反思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立足新课程理念,在生动的数学活动基础上,既发展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促进了合作、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主要有以下特点:

1、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课始给学生创设下围棋的情境,把学生带入了活动画面中,紧密联系了生活实际,缩短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知识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注重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建立探索性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的发展。 教学中,没有直接给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而是让学生根据棋盘图搜集信息,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如何计算19×19,再进行交流反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上采用了由具体到抽象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新知。

3、练习的设计具有趣味性和层次性。

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了“收南瓜”“小医生”“解决问题”。使练习难度适宜,真正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恰如其分的渗透思想教育,起到既教书又育人的作用。

《两位数乘两位数解决问题》反思

本节课采用由春游情境图引入新课,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新鲜、好奇,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又通过学生汇报自己获得的所需的信息,培养了学生专注的学习习惯和自我选择信息与获得信息的能力,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述的能力。

在教学例三时,我首先放手让学生独立解答,尔后让同桌交流想法和做法,再思考和修改自己的解答方案,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以及表述的能力,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机会,扩大了学生的交流面,突出了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主体的教学思想,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同时又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学生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真正成为学习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通过学生板演的多种解法,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很快发现了“7+3=10(辆)10×40=400(人)这种方法简便,这样既优化了解法,又培养了学生一题多解,多解优选的习惯。点燃了学生求异创新的火花。

不足:第二种解法人数少。

学生课上练习少。

不能在课里完成相应的习题。

组织教学不严密,不紧促、不科学。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合理把握时间,备课时要关注教学的组织,力争少讲多练,使课堂更具实效性,科学性。

《面积和面积单位》反思

一、成功之处:

1、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的活动。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只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探索,认知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概念比较抽象,只有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形成概念的正确表象,借助表象才能进行正确判断和推理。

2、学中应尽量把“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直观形象的实物表面的大小的认识,增加学生的形象记忆,使学生对各个面积单位形成表象认识。也可让学生多估一估生活中物体的面积的大小,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的理解。

3、让学生在反思中体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一个小笑话不仅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三个常用面积单位大小的表象,也让学生在反思中体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不足之处

1、如何在开放的课堂中进行良好的组织与调控是我面临的一大考验。这节课中小组活动似乎变了味儿,有的学生独领风骚,有的学生不知所措,还有的学生孤军奋战??今后要从平时课堂训练着手,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让学生们在上课时,有话可说,有话敢说,有话规范说,使小组活动扎实、有效。

2、重点的知识点没有讲细、讲透,让学生带着很多疑问。因为面积单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定义,在上课时如果教师没讲透的话,学生是很难理解的。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应该通过让学生去摸、去画,去感受1平方厘米,然而通过得出1平方厘米后推导出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定义。这里我花的时间不久,没能让每个学生都弄明白。

3、在评价方面也很值得反思,评价语言单调,缺乏数学思想、方法等实质性评价,学生在比较卡纸面积大小时用到了观察、重叠、拼、摆等多种数学方法,但老师只评价“这种方法不错”,到底不错在哪儿,没有抓住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机会。对小组合作的评价也不够到位。小组合作的成果只由个别学生参与了汇报,忽视了其他成员的参与,只注重对汇报的同学评价,却将其他同学的功劳一笔勾销,势必使小组活动演变成为个人展示,这些都值得我去反思、努力。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反思

1、引导探究过程比方法更重要

上完这堂课我在反问自己通过这一堂课我希望学生掌握什么?如果单纯是学会长方形的面积计算,那么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只要花很少的时间就可以做到,但是这样的话,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一个容器,他今后再学习类似知识仍然需要老师的灌装,学生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升;而现代的教学更注重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既然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样的关注不是请个别优秀的学生的回答来代替所有的学生,既然安排了学生的操作和观察,就应当将设计出的内容用透,使学生真正做到知其所以然。本节课上,公式是刻板的,而公式的得出过程应当充满着学生的智慧。在设计时,我是把通过探究活动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希望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但是在这个环节我没有很好的把知识做透做实,比较急于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公式出现,作为一名教师在这个环节中所要做的,不是要告诉学生什么,而是听听学生发现了什么,通过数方格填表格的活动做好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当然这样的过程绝对不是为了把学习单上的内容填完整、汇报,要的是多问学生一个为什么?为什么在布满方格纸的图形中你这么填,你是怎么数的?到最后一个只出现了行和列的长方形你又是怎么得出他们的面积的?通过这样的数的方法你发现了什么?感悟到“长×宽”的算理,促进对数学的理解,从而引导推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其实探究“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个结论并不很难,学生进行直观操作比较容易发现,关键是教师要注重学生学的过程。

2、设计练习的层次性应和教学内容相呼应

本节课的练习部分我设计的是以文字选择题的内容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我们从图形推导出公式有一些跨度。其实在ABCD四个选项中已经将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纳入其中,如果这个地方我安排给出几个长方形请学生用学到的方法验证,利用学生呈现的错误资源进行校对,然后再到文字的叙述题,这样更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学生更记忆犹新,也能大大提高文字题的效率。

事实上,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经历,都能获得经验。学习过程是一种经历。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些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些条件,让他们去锻炼??相信我们的孩子会闪烁出“智慧的火花”。

周长和面积区别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区分周长与面积的概念,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公式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材中的信息窗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思考空间,通过小明一家的对话出示了两组数学信息。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完全尊重教材的编排,引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展开讨论——适时总结——拓展训练”的环节,引导学生从周长与面积的意义、计算方法和计量单位三个方面进行区分,进一步体会面积与周长的区别,使“面积与周长”的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更加清晰。同时,在拓展练习的环节中,我将4道题目情境化,赋予题目生活情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而且在解答的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放手让其进行探究与交流,学生智慧的火花在碰撞中擦亮。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长方形、正方形的知识以及它们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认识公顷这部分内容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知识比较抽象,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有难度,就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容易融入其中,要符合学生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教学情境。

公顷的认识反思

出示了小明和同学参观小区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寻找数学信息。当学生对较大的面积单位产生困惑时,必然提出问题进行质疑,借此引入对新知识的学习,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想一想,1公顷有多大?”是教学预设的环节。这一环节,是体会1公顷实际大小的前奏,让学生找到起点,以便建立正确的感知。然而学生的想法并非都可含糊其词,也并不是怎么说都可以,至少要在面积的范畴内。当学生出现“1公顷=1000千米”的回答时,我迅速捕捉这个信息,紧紧抓住这一教学时机,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区别“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让学生深刻体验到,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不可混为一谈。

认识平方千米时,学生在对1公顷有了一定的感知后,在引导学生认识比公顷大的面积单位——平方千米,意图是总结“公顷”引申“平方千米”,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整堂课,学生积极参与,课后拓展一题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我学会了吗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练习课。教学中,练习的设计层层递进,由易到难,符合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点。如:基础练习中的填一填,学生能直接利用上节课学习的基本概念来做,进一步复习了面积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面积单位,对学生来说非常抽象的。“看图填空”一题不仅让学生进一步对面积单位的换算进行练习,同时也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正如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在练习的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最后的发展练习巧妙地设置一些陷阱,既提高了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又可以调节课堂的气氛。教学中,教师讲练结合,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整堂课下来,学生积极参与,掌握了所学内容。

本课是一节复习课,主要载体是“我学会了吗”。通过研读教材,在原有信息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三组题目,并设计了以“参观花卉基地”为主题的情境串。将“准备出发、参观花卉基地、扩建牡丹园、小小设计师”四个主要活动穿插其中,步步深入,层层递进,使学生带着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走进课堂,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进入整理复习。既训练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还利用分割组合的方法解决了多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同时用不同方法解决了多个实际问题,避免了复习课的枯燥乏味,体现了课堂有效性的设计意图,教圆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24时计时法》反思

(一)导入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在课开始时,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然后猜猜我喜欢的电视节目,然后抛出问题,问:新闻联播是什么时候开始播放的,有的说是晚上7时,有的说的19时,然后让学生讨论晚上7时和19时的关系,引出24时计时法。这样的引入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调动了学生学习24时计时法的积极性。为学习接下去的内容打下了基础。

(二)设置启示性的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

在学生初步接触24时计时法后,教师设置了一系列富有启示性的问题:如出示19时后问学生你还在哪里见过这样的计时法;为什么用这样的计时法;什么是24时计时法;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有什么区别等等,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状态,把学生学习的权利真正的交给了学生。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充分体验24时。

在学生了解了24时计时法后,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理解24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24时的过程:让我们一起来度过这一天吧。0时,夜静悄悄的,同学们这时都早已经进入了甜蜜的梦乡。(时针继续移动)天渐渐的亮了,这时我们也该起床上学了。……这样边演示边讲解,不仅让学生了解了24时(一天)的过程,而且让学生更深的理解了什么是24时计时法。

(四)数学生活化,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升华。

在计算经过时间的环节中,我可以打破教材,放手让学生自己课前先去调查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在教学时先让学生战士自己的调查结果,然后计算自己喜欢的节目播放的时间,这样计算经过时间这一教学内容就在学生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解决了。同时还使学生充分地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巩固知识,树立起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

《年月日》教学反思

1.本课为赛课和公开课的热门课题,其中不乏匠心独运的精彩课例!因此我在执教中觉得要想有大的创新和突破比较困难,因此本着上一节考核课的角度来处理和教学本课,其目的在于能于大家一起探讨在日常教学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具有代表性。从课堂教学中反映出本课的设计和环节对于学生掌握本课的知识体系较有帮助,教学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层次清晰,个环节衔接过渡自然,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效果较好。

2.教学中对于平年和闰年的二月是否应该叫做平月和闰月把握不准,没有让学生明确的区分农历的闰月与公历中闰年的二月的区别,同事建议课后可以一次为题让学生自己去搜索相关知识以求达到补充课上不足的遗憾,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应用所学知识解决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举两得。

3.能有效的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运用学生已用的数学知识让学生自己或合作或独立思考去发现年月日的知识,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了学生学习自信心,使学生的得到了学习成功的体验。

4.灵活的处理和运用教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前运用本班学生自己的制作的新年挂历进行导入,使学生觉得很亲切,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掌握好了数学知识还能帮我作很多事。如此导入不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还体现出了新课改新理念:数学无处不在,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5.适当及时的多种评价手段拉进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在学生心中老师是一个与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探索知识的好朋友,并非是威严的长者!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教师课堂的幽默的教学风格消除了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恐惧感。精彩的动画课件和课堂游戏活动改变了数学学习在学生心中的枯燥乏味的片面认识。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下学习知识,增强能力!

6.采用小组合作以及独立思考等多种活动形式来组织课堂教学,即有利于学生的各种能力的提升,也增强了学习之间的情感交流,增进了彼此的友谊!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最活跃的心理成分,是一种带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们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如果教师不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因此,在教学中,以故事创设情境,将数学置于童话般的故事当中,让学生感到亲切,引起情感共鸣,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本课中,小数点的故事、学生日记等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寓小数与情境中,使学生喜欢小数,对数学感兴趣。

2、注重方法渗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达尔文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是高一级的知识,是对知识的一种本质揭示,是数学知识结构的灵魂。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本节课中,在教学1分米= 米=0.1米时,渗透等量替换思想,并以此为基点展开,先让学生初步感悟十定制分数与一位小数之间的联系,进而鼓励学生由此及彼、迁移类推得到许多一位小数,再让学生比较这些小数的共同点,归纳出一位小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迁移、类比认识二、三位小数。归纳小数意义时,渗透抽象化方法,在学生多层面、多角度丰富感知的基础上,再加以抽象去掉数量、单位名称,最后抽象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二位小数??,使学生顺利地从直观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3、运用多种手段,提高教学实效

本节课中将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结合,提高了教学效率。从引入课题、讲授新课、反馈练习,大部分内容均制成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刺激学生的感官,启迪学生思维,增大了课堂容量,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本节课又注重了常规教学手段的运用,课题、一位、二位、三位小数的8个主要关系式等,均由老师板书。提纲挈领的板书,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4、几点不足或困惑

小数意义这一课属于概念教学,如何让学生建立准确的概念,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本节课做的不够,老师引导太多。概念教学如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改变学习方式值得研究。归纳小数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这里的问题设计我修改了几次,但我觉得总是不能很好的揭示小数的本质,特别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分数为什么能写成小数,有的学生可能没有理解。

《小数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在三年级下学期时,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也掌握了一位小数的加减法,所以在课的一开始,并非把对位作为一个重点,而是将被减数小数位数不够时的小数减法作为重点。实际上孩子们也确实不负我望,在小数位数相同时的计算中,正确率很高。

这其中,对本节中出现的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的计算题,学生常常会受整数减法的影响,将末尾的数对齐。为此,通过讨论,发现:“凡是遇到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时,可以先在被减数的末尾补0,使被减数的小数位数与减数的小数位数一样多,再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这样一来对位就较容易。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列竖式后,正确率明显提高。

在教学中教师如何顺着学生的思维走,把学生思维闪光点作为“挖掘点”,心里时刻装着学生,而不是装着教案,让课堂不仅是学生的知识的源泉,更是学生个性张扬的舞台,如何才能做到这些,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应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提高自己专业素质。存在缺憾不可怕,正是有了这些缺憾,才让我深刻反思自己的课堂,让我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走的更远,走的更踏实。

虽然这次课上我尽力肯定孩子的优点,如:思维清晰、讲解有条理、书写计算认真、会倾听别人的意见等优秀学习品质,但是,长久以来压抑的激情仍然没有被我自己开发出来,自我感觉这一节课下来,虽然也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如果我的语言可以再生动一些,表情再丰富一些,教学效果要远远胜过这节课。

《平均数》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感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生要想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体验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而获得体验的最好方法是亲身参与。因此,作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捕捉贴近学生的生活素材,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以及生活中的教学实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原型,感悟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

二、整合教材,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是学习数学的目标之一,把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充分揭示出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动机,产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提供生活信息,使学生在数学知识的一次次实际应用中,深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有用性,从而激发学生自觉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学会数学地思考,用数学的方法理解,能促进数学知识的内化,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在“平均数”教学时,出示了4组生活信息,在第3组信息中猜一猜“十一”黄金周东方明珠电视塔门票每天平均卖出多少?

三、 运用媒体,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是关于现实生活的空间形成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的问题蕴涵着有“形”的因素,“形”的问题则可用“数”来体验,正如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所说:“数无形而少直观,形无数而难以入微。”其实,充满着辨证法的小学数学知识的教学,这是给学生进行辨证观点启蒙教育的重要渠道。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图像的闪烁和移动,颜色和声音的变化都会极大地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思维高度集中的同时,也增大了上课的密度,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切实做到了减负增效的可能。总之,数学教学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向他们提供思维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理解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和运用数学。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年度

醴泉小学 郝永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