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由和力量中飞翔教学反思

《在自由和力量中飞翔》教学反思

于洪杰

《在自由和力量中飞翔》是美国诗人惠特曼作品,诗歌虽然篇幅短小,但诗人运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引导人们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小鸟、金丝雀、学舌鸟、老鹰、海鸥的不同,在深入理解的环节,我又出示了海鸥和老鹰的照片,并提出问题,“海鸥和老鹰,一个生活在海上,一个生活在陆地,诗人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成为自由和力量的象征?”我班的小博士杨帆举手回答说:“老师,我前几天看了一篇文章,内容是这样的,许多科学家非常奇怪,海岸线上生活着数以万计的海鸥,但很少发现海鸥的尸体,于是一群生物学家来到海岸进行实地研究,它们在一块大礁石顶端发现了一只濒临死亡的海鸥,那是一只体型较大的海鸥,它低垂着头,胸脯紧贴着岩石,宛如一个老人正在睡眠中度过余生,有时,它与会挣扎着摇摇晃晃走几步,但那么一瞬那,它又扑倒在岩石上。生物学家在礁石旁边观察了一下午,海鸥不停的挣扎一点一点往礁石边缘移动,虽然他看起来已经奄奄一息,但一切都没能阻止他前进,日落时分,它停在了岩石的突起处,几分钟后,海潮来了,就在海浪第一次拍打在礁石的时候,这只海鸥迎着巨浪,煽动翅膀,冲天而起,一个短暂的冲刺后,被巨浪吞噬得无影无踪。原来,海鸥在生命的最后关头迎着巨浪完成了最后一次飞行。我觉得海鸥值得人们尊敬,因为它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仍然向往自由的飞翔。”大家深深的被她讲得故事打动了,直到我班的故事大王张宇站起来说话,大家才醒过神来。“老师我也知道关于老鹰的有关知识。”“那你也给大家讲一讲吧。”“有一种老鹰,在他四十岁的时候就非常苍老了,这时候他的喙和爪子已经不再锋利,它只有到岩石上把喙和爪子磨掉,经历痛苦的五个月时间,长出新的爪子和喙,在这五个月期间,只有最坚强的老鹰才能活下来。但只要活下来的老鹰就能再活三十年。我觉得老鹰不愧是鸟中之王,它是现实生活中重生的凤凰。”在他们的带领下,许多同学也纷纷发言,这节课学习气氛浓,学生积极性很高,知识拓展面广,效果非常好。

阅读诗歌的好处非常多,不仅表现在学习方面,而且可以完善学生的人格,在班级中我将不断的开展关于诗歌阅读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爱上诗歌阅读。

 

第二篇:《力》教学反思

《力》教学反思

白家硷中学 王永庆 这是一节有关力学知识的内容。包含有:什么是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作用一系列相关的内容。涉及到的生活层面很广,虽然知识点都浅显易懂,但学生很难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加以精辟的解释,容易在层出不穷的知识点中把握不住重点,迷失方向。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点拨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现象进而揭示其本质。理清一条思路,配以自然的过渡衔接,巧设小实验,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简单掌握真理。

一,投之以一石,溅出一池涟漪

长言道:“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语会对一节物理课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平淡无味的导语不仅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反而会起抑制作用。本节课我以“课前热身”导入,让同学比比谁的气球吹得最大?同时不忘体验两腮的感觉。学生很兴奋的接受了这样的开始,带着老师的要求,自然而然的步入到课堂中来。

学生的潜概念中,对力的认识还是有基础的。所以我在让同学们体验力的同时给他们看了一组生活中其他领域的产生力的场景,目的是激起学生有更进一步的学习欲望。从而为学习”力”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谈谈除了人类还有哪些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让学生明白世界上所有物体都是可以的。再配以几幅各物体产生力的图片,让学生总结得出“什么是力”。

二,辟之妙问,因势而利导

课堂教学中的过渡是指教学过程中某两个教学环节或某两个知识点的教学衔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上一个问题已经结束,而下一个问题尚未开始之际,情绪最易跌入低谷。如果不注意这其中的衔接,会使得物理课堂变得过于生硬。所以,稍带有悬念的过渡或富有艺术性的转折,就有利于学生振奋精神,以全新的姿态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我在讲授“力的相互作用”前,请学生举例各个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而后手拉橡皮筋问相同的问题,学生轻易能回答,正当他们觉得毫无难度时继而又抛出第二个问题:”手有什么感觉?”另外,讲授力的“作用效果”时当学生能了解:力作用在比较软的物体上时物体会发生形变,那么作用在比较硬的物体上呢?是否也会发生形变?让学生畅所欲

言发表各自的意见。学生的好奇心立即被激发,迫不及待的想去找出答案之所在。“牵一发而动全身”很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中去。

三,敢试牛刀,享受动手快意

初中物理课堂重视的是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我多次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起,讲讲生活中哪些显现涉及到力的知识。同时也不忘让学生利用橡皮筋、气球等生活中的小物件时时体验一下力的存在。这些其实都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可学生们未必都能用力的知识加以解释,这样多次的训练就能帮助他们找出规律。浅层次的接触无法让学生得出一系列的规律,所以必要的动手实验能够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使潜在的能量尽情的释放。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让一节普普通通的物理课在简短的小实验中充满着活力与情趣。

四,倾之声情,感动几多情愫

我常常思考怎样的一节课才算是成功的?记得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学生能听懂,学生能参与!”是啊!如果课的形式质朴得无法再出彩,如果言语匮乏得无法再生动,那么倾之一腔深情吧,需知那温柔的一句问话那鼓励的一个眼神,在学生的心海中激起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涟漪更有那波涛汹涌般的热情。

在讲授硬的物体受力是否会发生形变时,学生们各执己见,有个女孩说出“力小时就不会发生形变,力大时就可以”我当时对她的话进行了更正,但无论是我的列举否定还是多媒体演示时的论证,我始终都没有把视线从她的眼睛上移开,我想让她深切的感受到我在和她交流,就这样她看着我,轻轻的点点头,我知道她懂了。这之后她的回答是更加的踊跃也是更加的出彩。我想这正是在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的彼此间都要达到的境界。

新课标下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教学中要“敢放”“能收”。在设计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唯一觉得遗憾的是:课堂机智还是不够,学生有的回答离自己设计的答案相差很远时,我不能及时作出正确的评价。还有一部分同学的参与热情不高,似乎总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观看其他同学的“表演”,而不能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一节课下来,净心沉思,我深刻的明白只有不停地汲取教学成败的养分,才能在今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相关推荐